16.要塞VS要塞(三十三)
罗兰不知道友人对自己的评价,也不知道与自己对垒的正是儿时好友。此时此刻的他正全身心应付友人指出的“技术难题”。
捆绑式火箭放在任何没有计算机、空气动力学、飞行器工程基本理论级、飞行器总体结构设计于强度分析、试验能力……等等航空航天专业学科基础的世界里,都是草菅人命,是比自杀式火箭更加危险的玩意儿——自杀式火箭好歹还能给敌军带去一点伤害,胡搞瞎搞的捆绑式火箭的战果全是自己人……
搁和平时期,有谁提出“把导弹绑在浮空船上,大家一起上天吧”的主意,罗兰早就大耳刮子过去了。就算是战时,提出这种方案的家伙也会因为有重大间谍嫌疑被宪兵队请去喝替代咖啡。如今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个方案居然是罗兰自己提出并着手实施的。
只因为这是唯一的机会。
要如何突破层层防护,取下敌军大将乃至国王的首级?是派遣大军杀出一条血路吗?出动被歌颂为永不陷落的移动要塞吗?20万大军能够做到吗?50万能够做到吗?100万能够做到吗?
结论是,不可能。
在战略级武器的打击面前,人数毫无意义。在集结部队的过程中,在部队前进的途中,在给生产存储运输补给物资的过程中,那门超级大炮就会发射,任何聚集在一起的集团目标都将成为各种战略级攻击术式的牺牲品。只要人们集结力量的速度无法超过那门超级大炮的发射间隔,一切就毫无意义。
只要对方按下发射按钮,战斗就结束了。
机会只有一次,以万为单位的牺牲换来的短短几分钟时间,要如何在烧完一根香烟的时间内跨越敌军所有的防御,拿下伊谢尔伦炮台?
只有火箭或导弹了。
可是,就算是超越音速的火箭或导弹,能否正确的命中目标,或者突破炮台的空域,也是一个让人无法放心的问题。
结果讨论来讨论去,最终的妥协解决之道便是将缴获的6枚A-4火箭安装在强化浮游术式的奋进号上。通过降低载荷的办法,使并联的火箭发动机输出功率能够满足高抛物线弹道的需求(这里稍稍提一下,高抛物线弹道对导弹的推力有着严格的要求。以“火星15”为例,其射程只有960公里,但射高却达到4500公里,按照高弹道飞行原理换算,其标准射程可达12000公里。射高越高,射程越近,在射高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增加射程,就只有提升发动机推力)。根据理论计算,6枚使用金属氢作燃料的A-4火箭并联后确实可以将使用浮游术式“减重”的奋进号送到伊谢尔伦炮台头顶。但前提是,6枚拆除弹头的火箭可以确实并联推动,在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出一点差错。
只要出现一点点差错,或者是点火时间出差错,或者输出力道不一致,或者是空中喘振,或者是某颗螺丝松动,或者那里的燃料管线故障,大家就等着变成烟花吧。
按说这种技术难题起码要组织大规模专业团队攻关十几年才可能有所突破,但整个计划里,这反而是最容易解决的。原因是解析MDS“独角兽”的维修整备资料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一份附带技术说明的规划草案——“全武装型独角兽”。其中提到的“长距离移动组件”,也就是给“独角兽”背后安装突进火箭,使之具备单机长途高速移动的能力。按照其中的说明,尽管最终整个规划草案陷入停滞,并未着手实施,“独角兽”内却已经安装了相关控制程式,只要与火箭控制端口连接,完全可以实现复数火箭的并联发射作业。
A-4火箭自然是采用亚尔夫海姆的技术规格,与独角兽的连接端口完全通用,经过几次模拟启动,确认启动信号和连接无异常后,将独角兽载入奋进号充当控制单元,在奋进号船体外壳固定火箭的改造便开始了。一众技师经过十几个不眠不休的日夜后,终于赶在决战日前完成了改装作业。
以6枚金属氢火箭的推进力,足以将浮游状态的奋进号推至两万公尺的高度,只是由于担心船体结构和船员的身体无法承受,加上过高的高度在下降过程中会累积过多动能,造成操控上的问题,故最终升限被限定在了14800公尺。
可即便这样一个妥协的数值,对奋进号的乘员而言,依旧是危险重重,一点差错都可能全灭的危险旅程。
以地面为基准,标准大气压为101.2千帕,氧含量为每立方公尺299.3克,随着地势的增高,气压也逐渐降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含量也相应降低,进而产生耳鸣、呕吐、头痛、呼吸急迫等症状,严重者还会产生痉挛、昏厥等临床症状。这就是高原反应。通常来说,进入海拔4000公尺以上高度的区域便会引发高山反应,根据进入高原区域的速度、身体素质等条件,发病几率也会产生变化。3天内进入海拔4200公尺,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是83.5%。而由2260公尺经阶梯适应在7-15天内抵4200公尺处时,发病率仅为52 .7%。
那么在几分钟内升入14800公尺会怎么样呢?答案是毫无防护措施下,高原反应的发病率是100%,还会伴随各种并发症。1万公尺以上的高空,含氧量仅为地面上的20.93%,气压则仅有约30千帕。不但会窒息,肺还会当场破裂,飞散的血花会在零下30度的狂风中瞬间冻结。
奋进号正在进入的,就是这种地狱一样的生命禁区。
要不是倚靠法芙娜和石斛兰持续展开隔绝低温和气压的术式,船里早就尸横遍野了。
以独角兽控制火箭飞行和船舰姿态调整,以石斛兰张开障壁维持船体——这种拍脑袋式的解决办法居然成功地将奋进号送上了1万公尺以上的高空,过程中没有一人倒下。
“火箭推进器分离。”
伴随着指令,硕大的流线型火箭自奋进号尾部分开,燃烧着的弹体朝四个方向分散落下,处于正中央的奋进号船体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成为四道闪光点的交叉核心。
此情此景仿若盛开的鲜花,有如同在天空绘出的十字圣纹。
失去推进装置的奋进号在惯性作用下依旧爬升了一段距离,当攀升至14800公尺的最高点时,船身微微一顿,船艏开始向地面下沉。
比爬升更加困难、危险的第二道鬼门关朝罗兰他们敞开了大门。
捆绑式火箭放在任何没有计算机、空气动力学、飞行器工程基本理论级、飞行器总体结构设计于强度分析、试验能力……等等航空航天专业学科基础的世界里,都是草菅人命,是比自杀式火箭更加危险的玩意儿——自杀式火箭好歹还能给敌军带去一点伤害,胡搞瞎搞的捆绑式火箭的战果全是自己人……
搁和平时期,有谁提出“把导弹绑在浮空船上,大家一起上天吧”的主意,罗兰早就大耳刮子过去了。就算是战时,提出这种方案的家伙也会因为有重大间谍嫌疑被宪兵队请去喝替代咖啡。如今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个方案居然是罗兰自己提出并着手实施的。
只因为这是唯一的机会。
要如何突破层层防护,取下敌军大将乃至国王的首级?是派遣大军杀出一条血路吗?出动被歌颂为永不陷落的移动要塞吗?20万大军能够做到吗?50万能够做到吗?100万能够做到吗?
结论是,不可能。
在战略级武器的打击面前,人数毫无意义。在集结部队的过程中,在部队前进的途中,在给生产存储运输补给物资的过程中,那门超级大炮就会发射,任何聚集在一起的集团目标都将成为各种战略级攻击术式的牺牲品。只要人们集结力量的速度无法超过那门超级大炮的发射间隔,一切就毫无意义。
只要对方按下发射按钮,战斗就结束了。
机会只有一次,以万为单位的牺牲换来的短短几分钟时间,要如何在烧完一根香烟的时间内跨越敌军所有的防御,拿下伊谢尔伦炮台?
只有火箭或导弹了。
可是,就算是超越音速的火箭或导弹,能否正确的命中目标,或者突破炮台的空域,也是一个让人无法放心的问题。
结果讨论来讨论去,最终的妥协解决之道便是将缴获的6枚A-4火箭安装在强化浮游术式的奋进号上。通过降低载荷的办法,使并联的火箭发动机输出功率能够满足高抛物线弹道的需求(这里稍稍提一下,高抛物线弹道对导弹的推力有着严格的要求。以“火星15”为例,其射程只有960公里,但射高却达到4500公里,按照高弹道飞行原理换算,其标准射程可达12000公里。射高越高,射程越近,在射高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增加射程,就只有提升发动机推力)。根据理论计算,6枚使用金属氢作燃料的A-4火箭并联后确实可以将使用浮游术式“减重”的奋进号送到伊谢尔伦炮台头顶。但前提是,6枚拆除弹头的火箭可以确实并联推动,在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出一点差错。
只要出现一点点差错,或者是点火时间出差错,或者输出力道不一致,或者是空中喘振,或者是某颗螺丝松动,或者那里的燃料管线故障,大家就等着变成烟花吧。
按说这种技术难题起码要组织大规模专业团队攻关十几年才可能有所突破,但整个计划里,这反而是最容易解决的。原因是解析MDS“独角兽”的维修整备资料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一份附带技术说明的规划草案——“全武装型独角兽”。其中提到的“长距离移动组件”,也就是给“独角兽”背后安装突进火箭,使之具备单机长途高速移动的能力。按照其中的说明,尽管最终整个规划草案陷入停滞,并未着手实施,“独角兽”内却已经安装了相关控制程式,只要与火箭控制端口连接,完全可以实现复数火箭的并联发射作业。
A-4火箭自然是采用亚尔夫海姆的技术规格,与独角兽的连接端口完全通用,经过几次模拟启动,确认启动信号和连接无异常后,将独角兽载入奋进号充当控制单元,在奋进号船体外壳固定火箭的改造便开始了。一众技师经过十几个不眠不休的日夜后,终于赶在决战日前完成了改装作业。
以6枚金属氢火箭的推进力,足以将浮游状态的奋进号推至两万公尺的高度,只是由于担心船体结构和船员的身体无法承受,加上过高的高度在下降过程中会累积过多动能,造成操控上的问题,故最终升限被限定在了14800公尺。
可即便这样一个妥协的数值,对奋进号的乘员而言,依旧是危险重重,一点差错都可能全灭的危险旅程。
以地面为基准,标准大气压为101.2千帕,氧含量为每立方公尺299.3克,随着地势的增高,气压也逐渐降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含量也相应降低,进而产生耳鸣、呕吐、头痛、呼吸急迫等症状,严重者还会产生痉挛、昏厥等临床症状。这就是高原反应。通常来说,进入海拔4000公尺以上高度的区域便会引发高山反应,根据进入高原区域的速度、身体素质等条件,发病几率也会产生变化。3天内进入海拔4200公尺,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是83.5%。而由2260公尺经阶梯适应在7-15天内抵4200公尺处时,发病率仅为52 .7%。
那么在几分钟内升入14800公尺会怎么样呢?答案是毫无防护措施下,高原反应的发病率是100%,还会伴随各种并发症。1万公尺以上的高空,含氧量仅为地面上的20.93%,气压则仅有约30千帕。不但会窒息,肺还会当场破裂,飞散的血花会在零下30度的狂风中瞬间冻结。
奋进号正在进入的,就是这种地狱一样的生命禁区。
要不是倚靠法芙娜和石斛兰持续展开隔绝低温和气压的术式,船里早就尸横遍野了。
以独角兽控制火箭飞行和船舰姿态调整,以石斛兰张开障壁维持船体——这种拍脑袋式的解决办法居然成功地将奋进号送上了1万公尺以上的高空,过程中没有一人倒下。
“火箭推进器分离。”
伴随着指令,硕大的流线型火箭自奋进号尾部分开,燃烧着的弹体朝四个方向分散落下,处于正中央的奋进号船体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成为四道闪光点的交叉核心。
此情此景仿若盛开的鲜花,有如同在天空绘出的十字圣纹。
失去推进装置的奋进号在惯性作用下依旧爬升了一段距离,当攀升至14800公尺的最高点时,船身微微一顿,船艏开始向地面下沉。
比爬升更加困难、危险的第二道鬼门关朝罗兰他们敞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