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不多了,虽然楚军战术体系并不是以火炮为核心,火药多是用于攻城,但缺少硫磺各师旅将无法配置计划中的炮兵。三十个师每个师十六门火炮,就是四百八十门,这些火炮配备按每门炮两百发弹药标配,需要四百八十吨火药,缺口三百三十吨。
步卒如此,海卒一个舰队(五艘混沌级)就要两百八十吨火药,两个就是五百六十吨。熊荆的想法是建三个。减去已经配备的,火药缺口五百六十吨。步卒、海卒以外还有工卒,总有一些关隘需要爆破,军备司必要储备一千吨火药,不然就危及国家安全。
以三千万德拉克马购买一百二十吨硫磺无比昂贵,用东亚的金银比价衡量就是十二万金,但不能保证其他方式一定能获得硫磺的情况下,十二万金要给还是要给,谁也不敢拿国家安全开玩笑。再说这些钱本就是赚来的、抢来的,花的并不心疼。
相对于金银,熊荆担心的是时间和秦国的劫杀。秦国已经占领了九原郡和云中郡,只要派出骑兵,就能扫荡阴山以北的草原,阻止东方联通西方——大司马府的文吏终于读到了那份有关巫药的简牍,秦人既然知道火药含有硫磺,必会想到阻截楚国获得硫磺。作战司负责西洲情报的申笣认为,塞琉古扣押楚国海舟或与此有关连。
王宫正寝,事关楚国安全的军火原料买卖基本谈成;城外兰台宫,身着朝服的太傅孔谦在儿子孔鮒的搀扶下颤颤巍巍下车,登阶步入明堂。明堂内的宋玉见他来,与儿子宋义一起上前,两对父子以礼相见,礼毕才退下叙话。
最先开口的是孔谦,他无奈道:“孺子……不可教也。”
孔谦对熊荆是抱有希望的,更了解熊荆的宋玉则早已对他放弃了治疗。宋玉闻言道:“楚人自称蛮夷,数百年来一直与周人分庭抗礼,至先君庄王,国中方行周礼。奈何政乱,郢都所行非全国县邑皆行,故而今日大王……”
宋氏非芈姓,乃姬姓,宋玉之祖是郑国的公子宋。公子宋很陌生,但‘食指大动’、‘染指于鼎’却传于后世。公子宋当时是郑国的权臣,楚国送了一只鼋给郑灵公,郑灵公故意不分鼋羹给公子宋,公子宋于是染指于鼎。恼怒的郑灵公要杀公子宋,公子宋闻讯先弑杀了郑灵公。
此事之后公子宋被杀,他的子孙离开郑国迁入楚国,以宋为氏。此时的楚国正值庄王在位,崇尚周人礼乐的庄王拜公子宋之子宋駺为大夫,宋氏才传承自今日。
楚国八百年,武王起开始抛弃氏族格局下的敖制,学习周人制度,实行王制,完善国家机器;庄王起抛弃氏族文化,全面学习周人文化,力图摆脱蛮夷的身份。宋氏作为全程参与者,对楚国的周化一清二楚。也正是明白楚国周化的过程,他对熊荆不仅看不懂,而且完全失望。他不觉得孔孟的理想能在熊荆身上实现。
“天下战乱至此,黎民何时方能安其居、乐其业?”宋玉虽然是在劝慰,但他不松不紧的态度让孔谦不悦。“君乃太傅,大王不教,你我之过也。”
“大王不以太傅为太傅,大王不信我等未脱稚气之言辞,大王随口便能编纂出更好的骗人至理……”宋玉满脸苦笑的引述熊荆今日视朝时的话,他觉得这两句话就是对自己和孔谦说的。“你我又能奈何?太傅欲弑君耳?”
“弑君乃乱礼,岂能行之。”孔谦碰到毒蛇一样形容一震,立即拒绝。
“既不弑君,我等又能如何?”宋玉笑道。“天下非一于秦,便一于楚。秦人已有荀子,然大王却不欲弃楚国而一天下,即便一天下,也是重武轻文,以武为尊。如此之天下,必又是征战不休,攻伐不已。我儒家之说,大王取礼而不取仁,视百姓为奴隶刍狗。”
“再使人击路鼓可乎?”孔谦明白宋玉的意思,于是问道。
“再使人击路鼓,大王必笞之,何用?”宋玉反问。他见孔谦还是不甘,再道:“王廷之事确是大王家事,彼等以此击路门之鼓,过也。真以为大王不杀人?”
“大王杀人,天下知其不仁,必当弃之。”孔谦犹自说道。
“大王杀人确是不仁,然大王比秦人仁义百倍,天下弃秦人否?”宋玉再度反问。说话间他看了看孔谦,担心他已经老糊涂了。上古竞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力才是天下归属、统治与否的根本,仁义只是儒家对外的统战工具罢了。作为统战者,必要把自己和工具分清楚,要知道统战工具的实质,不要相信自己要别人相信的,这是根本原则。
“那当如何?”孔谦并没有老糊涂,他只是不甘心。
“大王大婚将至。”宋玉说起了一件毫无关系的事情。“大王甚爱芈女公子,必立芈女公子为王后,芈女公子所生之子当为太子……”
“太子?”孔谦错愕,从太子着手确实是一条路,但这条路时间太长了。
“再便是学舍和报纸。”宋玉道,“若千万学子皆知仁与不仁,举国当仁也。”
“然学舍之权不在诸氏便在誉士,何以使学子知仁?文学侍从数年前便不再考选,学子皆以武为荣、以文为耻,何以使学子知仁?”孔谦述说着残酷的现实。
楚国的政制,楚国的人才擢升选拔机制,已改为以武为中心,非以文为中心。政治体制决定了文人根本没办法再度执掌国家权力,一旦现在的这批文臣老死,掌握权力的武将就会维护以武为荣的政治传统和选拔机制,这个替代过程将发生在熊荆为王的这个时期。
“且如今杨朱之说盈国,”孔谦的述说还没有结束,“人人不拔一毛而利天下,只求人人不损一毫而利己。此等谬说,王者何以治天下?
学舍今岁起又开名学之课,言‘马非马、离坚白’之论,欺惑愚众,我数请大王至今不得其果。那綦毋子得大王巨金,欲办名学之报,此报与杨朱之报下月同出……”
与关心宋氏一族前途的宋玉不同,作为孔子七世孙,学派斗争这根弦孔谦一向抓得很紧。楚国的学说其实很乱,兰台宫持法家学说的人也有(当然此人声称研究法家是为了研究秦国),但总得来说,儒、道两家还是主流,墨家主要在宋地。
而整个天下,依然是杨、墨两家的天下。
战事欲烈,税赋越重,有产者皆信杨朱——如果天下有产之人都不缴纳税赋,那么列国就没有钱粮打战,天下就安宁了;
战事欲烈,生计越窘,无产者皆信墨家——如果列国之间都信奉墨家非攻,那天下就太平了。而如果国君、有产之人都知道兼爱,那自己的生计也就有着落了。
战争激烈的三晋地区,孔子重建礼乐和孟子‘民为贵’都没有市场。前者显然不可信,因为礼乐一直崩坏,从来就没有好转过;后者显然不可能。肉食者鄙,怎么可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庶民死再多,君王贵族依然奢靡无度。
原本儒、道为主流的楚国,因为熊荆‘勿全身,毋宁死’之言,杨朱之说当即南侵,先是楚国控制的大梁北城,再是陈县,而后一直沿着汝水深入郢都;
杨朱以外,又有名家。名家主要是公孙龙、尹文等人。公孙龙曾是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其徒綦毋子受太卜观曳之邀居于郢都,但綦毋子进入郢都便沉寂。直到前几个月,教导学子如何诡辩的名学课本出版,传言全国学舍四年级皆开名学课,孔谦才发现名家要与儒家争夺学子。前几年默默无闻,那是因为名家在巫觋中培养一批名家学子。
说起这些事情,孔谦甚至有一种儒家行将灭亡的感触。儒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杨朱无君;名家虽不言政,但名家诡辩。儒家论说并不缜密,以名家对儒家,圣人之言不是只可意会,便是处处漏洞。比如名学课本第一章便是《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谬误》,这几乎是要把儒家吊起来抽打。
孔谦忧心儒家存亡,宋玉忧心宋氏存亡,两位太傅相顾无言,只剩叹息。
“父亲,大王数倡勇信,并无谬误啊。”孔谦走后,听了半天的宋义没觉得孔谦说的有理。
“并无谬误?”宋玉看着儿子,这才发现儿子被统战了。
“然也。”宋义犹不自觉,他话语中带着年轻人固有的激情。“我楚国勇信为贵,孩儿以为然也。今大争之世……”
“今确为大争之世,然你可立于阵前,成誉士否?”宋玉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宋氏从公子宋起,就不以武技而以心术见长。“你不成誉士,乃翁死后,你便是庶民,你愿否?”
宋义将自己代入楚国,那是豪情万丈、长风万里,可一旦想到自己将来变成一介庶民,他就彻底懵逼了。他是年轻,可他不傻。煞白这脸,他喃喃道:“那、那当如何?”
“如何?”宋玉也在想这个‘如何’,好在他终于想到了一些人,遂道:“会有人……”
步卒如此,海卒一个舰队(五艘混沌级)就要两百八十吨火药,两个就是五百六十吨。熊荆的想法是建三个。减去已经配备的,火药缺口五百六十吨。步卒、海卒以外还有工卒,总有一些关隘需要爆破,军备司必要储备一千吨火药,不然就危及国家安全。
以三千万德拉克马购买一百二十吨硫磺无比昂贵,用东亚的金银比价衡量就是十二万金,但不能保证其他方式一定能获得硫磺的情况下,十二万金要给还是要给,谁也不敢拿国家安全开玩笑。再说这些钱本就是赚来的、抢来的,花的并不心疼。
相对于金银,熊荆担心的是时间和秦国的劫杀。秦国已经占领了九原郡和云中郡,只要派出骑兵,就能扫荡阴山以北的草原,阻止东方联通西方——大司马府的文吏终于读到了那份有关巫药的简牍,秦人既然知道火药含有硫磺,必会想到阻截楚国获得硫磺。作战司负责西洲情报的申笣认为,塞琉古扣押楚国海舟或与此有关连。
王宫正寝,事关楚国安全的军火原料买卖基本谈成;城外兰台宫,身着朝服的太傅孔谦在儿子孔鮒的搀扶下颤颤巍巍下车,登阶步入明堂。明堂内的宋玉见他来,与儿子宋义一起上前,两对父子以礼相见,礼毕才退下叙话。
最先开口的是孔谦,他无奈道:“孺子……不可教也。”
孔谦对熊荆是抱有希望的,更了解熊荆的宋玉则早已对他放弃了治疗。宋玉闻言道:“楚人自称蛮夷,数百年来一直与周人分庭抗礼,至先君庄王,国中方行周礼。奈何政乱,郢都所行非全国县邑皆行,故而今日大王……”
宋氏非芈姓,乃姬姓,宋玉之祖是郑国的公子宋。公子宋很陌生,但‘食指大动’、‘染指于鼎’却传于后世。公子宋当时是郑国的权臣,楚国送了一只鼋给郑灵公,郑灵公故意不分鼋羹给公子宋,公子宋于是染指于鼎。恼怒的郑灵公要杀公子宋,公子宋闻讯先弑杀了郑灵公。
此事之后公子宋被杀,他的子孙离开郑国迁入楚国,以宋为氏。此时的楚国正值庄王在位,崇尚周人礼乐的庄王拜公子宋之子宋駺为大夫,宋氏才传承自今日。
楚国八百年,武王起开始抛弃氏族格局下的敖制,学习周人制度,实行王制,完善国家机器;庄王起抛弃氏族文化,全面学习周人文化,力图摆脱蛮夷的身份。宋氏作为全程参与者,对楚国的周化一清二楚。也正是明白楚国周化的过程,他对熊荆不仅看不懂,而且完全失望。他不觉得孔孟的理想能在熊荆身上实现。
“天下战乱至此,黎民何时方能安其居、乐其业?”宋玉虽然是在劝慰,但他不松不紧的态度让孔谦不悦。“君乃太傅,大王不教,你我之过也。”
“大王不以太傅为太傅,大王不信我等未脱稚气之言辞,大王随口便能编纂出更好的骗人至理……”宋玉满脸苦笑的引述熊荆今日视朝时的话,他觉得这两句话就是对自己和孔谦说的。“你我又能奈何?太傅欲弑君耳?”
“弑君乃乱礼,岂能行之。”孔谦碰到毒蛇一样形容一震,立即拒绝。
“既不弑君,我等又能如何?”宋玉笑道。“天下非一于秦,便一于楚。秦人已有荀子,然大王却不欲弃楚国而一天下,即便一天下,也是重武轻文,以武为尊。如此之天下,必又是征战不休,攻伐不已。我儒家之说,大王取礼而不取仁,视百姓为奴隶刍狗。”
“再使人击路鼓可乎?”孔谦明白宋玉的意思,于是问道。
“再使人击路鼓,大王必笞之,何用?”宋玉反问。他见孔谦还是不甘,再道:“王廷之事确是大王家事,彼等以此击路门之鼓,过也。真以为大王不杀人?”
“大王杀人,天下知其不仁,必当弃之。”孔谦犹自说道。
“大王杀人确是不仁,然大王比秦人仁义百倍,天下弃秦人否?”宋玉再度反问。说话间他看了看孔谦,担心他已经老糊涂了。上古竞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力才是天下归属、统治与否的根本,仁义只是儒家对外的统战工具罢了。作为统战者,必要把自己和工具分清楚,要知道统战工具的实质,不要相信自己要别人相信的,这是根本原则。
“那当如何?”孔谦并没有老糊涂,他只是不甘心。
“大王大婚将至。”宋玉说起了一件毫无关系的事情。“大王甚爱芈女公子,必立芈女公子为王后,芈女公子所生之子当为太子……”
“太子?”孔谦错愕,从太子着手确实是一条路,但这条路时间太长了。
“再便是学舍和报纸。”宋玉道,“若千万学子皆知仁与不仁,举国当仁也。”
“然学舍之权不在诸氏便在誉士,何以使学子知仁?文学侍从数年前便不再考选,学子皆以武为荣、以文为耻,何以使学子知仁?”孔谦述说着残酷的现实。
楚国的政制,楚国的人才擢升选拔机制,已改为以武为中心,非以文为中心。政治体制决定了文人根本没办法再度执掌国家权力,一旦现在的这批文臣老死,掌握权力的武将就会维护以武为荣的政治传统和选拔机制,这个替代过程将发生在熊荆为王的这个时期。
“且如今杨朱之说盈国,”孔谦的述说还没有结束,“人人不拔一毛而利天下,只求人人不损一毫而利己。此等谬说,王者何以治天下?
学舍今岁起又开名学之课,言‘马非马、离坚白’之论,欺惑愚众,我数请大王至今不得其果。那綦毋子得大王巨金,欲办名学之报,此报与杨朱之报下月同出……”
与关心宋氏一族前途的宋玉不同,作为孔子七世孙,学派斗争这根弦孔谦一向抓得很紧。楚国的学说其实很乱,兰台宫持法家学说的人也有(当然此人声称研究法家是为了研究秦国),但总得来说,儒、道两家还是主流,墨家主要在宋地。
而整个天下,依然是杨、墨两家的天下。
战事欲烈,税赋越重,有产者皆信杨朱——如果天下有产之人都不缴纳税赋,那么列国就没有钱粮打战,天下就安宁了;
战事欲烈,生计越窘,无产者皆信墨家——如果列国之间都信奉墨家非攻,那天下就太平了。而如果国君、有产之人都知道兼爱,那自己的生计也就有着落了。
战争激烈的三晋地区,孔子重建礼乐和孟子‘民为贵’都没有市场。前者显然不可信,因为礼乐一直崩坏,从来就没有好转过;后者显然不可能。肉食者鄙,怎么可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庶民死再多,君王贵族依然奢靡无度。
原本儒、道为主流的楚国,因为熊荆‘勿全身,毋宁死’之言,杨朱之说当即南侵,先是楚国控制的大梁北城,再是陈县,而后一直沿着汝水深入郢都;
杨朱以外,又有名家。名家主要是公孙龙、尹文等人。公孙龙曾是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其徒綦毋子受太卜观曳之邀居于郢都,但綦毋子进入郢都便沉寂。直到前几个月,教导学子如何诡辩的名学课本出版,传言全国学舍四年级皆开名学课,孔谦才发现名家要与儒家争夺学子。前几年默默无闻,那是因为名家在巫觋中培养一批名家学子。
说起这些事情,孔谦甚至有一种儒家行将灭亡的感触。儒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杨朱无君;名家虽不言政,但名家诡辩。儒家论说并不缜密,以名家对儒家,圣人之言不是只可意会,便是处处漏洞。比如名学课本第一章便是《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谬误》,这几乎是要把儒家吊起来抽打。
孔谦忧心儒家存亡,宋玉忧心宋氏存亡,两位太傅相顾无言,只剩叹息。
“父亲,大王数倡勇信,并无谬误啊。”孔谦走后,听了半天的宋义没觉得孔谦说的有理。
“并无谬误?”宋玉看着儿子,这才发现儿子被统战了。
“然也。”宋义犹不自觉,他话语中带着年轻人固有的激情。“我楚国勇信为贵,孩儿以为然也。今大争之世……”
“今确为大争之世,然你可立于阵前,成誉士否?”宋玉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宋氏从公子宋起,就不以武技而以心术见长。“你不成誉士,乃翁死后,你便是庶民,你愿否?”
宋义将自己代入楚国,那是豪情万丈、长风万里,可一旦想到自己将来变成一介庶民,他就彻底懵逼了。他是年轻,可他不傻。煞白这脸,他喃喃道:“那、那当如何?”
“如何?”宋玉也在想这个‘如何’,好在他终于想到了一些人,遂道:“会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