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在内阁和总参紧急制定了藏区那边的区域划分的忙碌当中到来,新的一年,除了新的气象之外,大唐帝国从上到下不论是高层还是百姓都隐隐然有一种新的感觉,从今年开始这个幅员辽阔的帝国似乎又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帝国会议开始有了新的名字,全新的参议院成了那段时间挂在长安百姓口中的新名词,而那栋竖立在律法院旁边的不起眼的新大楼却似乎隐隐然开始真正走进大唐的政治生活当中。虽然今年只是一个开始,参议院只有一个名字,其实还是帝国会议的所有人在开会,但是新任的参议院院正杨秋却在会后正式履职到任,并且开始筹划选拔真正的参议院人员。第一届参议院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军政法三大部门抽调部分人员组成的,而且相当部分还暂时不能到岗,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个机构开始逐渐行使自己的职权。内阁的预算审议、律法院的立法工作和军方的部分总体战略开始移交给这个全新的机构,大唐的政治圈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一切都在李玄清的一点一滴的耳提面命当中逐渐传到底层百姓那里,让百姓能够明白大唐的政治圈到底是如何架构的,各部门的职能权力是如何划分如何去分工的,用最原始的手段去培养大唐百姓对于权力分配的认识。
大唐帝国在政治方面因为参议院的出现开始将权力逐渐分散平衡的同时,岑天时领导的内阁在经济领域也在全面发力,在岭南地区因为铁路将东西两大洋连成一体之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条铁路让南部地区的各项产业沿着铁路沿线遍地开花。这其中既有内阁和布政使府主导的大型工业项目,更有六大家族为首的民间工商业得到全面发展。而且为了满足西洋那边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北方地区的工商品和中原、江南各地的各式各样的产品也开始从海路南下在广州等地港口转铁路进入西海郡,然后装船开始不断运往西洋各地,庞大的身毒半岛和人口基数为帝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消费市场,由此也让西洋贸易开始真正走向拉动帝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上面。而布置在廉州港的大型钢铁厂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也在南洋船队带回来数量巨大而且源源不断的矿石支持之下很快开工,这种纯粹依靠海洋贸易支撑的钢铁厂也让东南沿海地区看到了另外一种发展的路径,并且在随后纷纷效仿。不过廉州钢铁厂的效果却不在于此,西南地区唯一一座大型的重工业基地的建立使得整个岭南地区对于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等冶炼基础工业摆脱了全部依靠北方运输的境地,极大地减轻了北方地区钢铁工业的压力,也为了帝国下一步以此为基础铺设全国道路和其他基础建材发展提供了原料来源。其后岭南各地的铁路建设几乎全部依靠廉州钢铁厂的钢铁来支撑,特别是南诏省内的道路建设和已经调动人力进行开工的滇藏线,这些庞大的钢材需求也因此得到缓解,避免了从北方千里迢迢运输带来的额外成本。不过这件事也让李玄清发现了一个问题,所以在随后让工商部发布了一份通知,关于帝国商人在境外投资的限制,将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几乎所有的重工业全部纳入到限制名单当中,借此来保障帝国百年的基础工业优势和科技优势。
不过虽然颁布了严厉的限制名录,但是在强劲的出口面前,帝国对于西南铁路的需求更加急迫,南北两线同时开工的同时也使得这条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铁路刚一修通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大动脉,将四川等西南省份的资源和产业快速拉动起来,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开始在北方工业带之后成为帝国第二个重点建设的区域。这片广袤的内陆地区在铁路和出海口的带动之下开始走上了后世的那种工业化道路。而且和前世人为的建设大三线不同,这一世虽然有李玄清的人为推动,但是在西南领土被直接打到了西洋岸边之后,原本的内陆地区有了一个便捷的出海口,再加上铁路串联,打通了境内纵横起伏的山脉阻隔,这片土地因为资源和地域优势开始提前中原和东南沿海一步得到飞速发展。所以光是天启七年的上半年西南各省的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就已经超过东南地区,而且伴随着各省的工业园区逐步投产,这个数字还在逐步上升。岑天时得到这个喜讯之后甚至在内阁会议上直接要求西南的四川、牂牁、湖南、南诏和滇南和广州福建六省必须拿出全部的资金和人手来确保这条铁路在七月份之前全线贯通。为此甚至要求北方正在筹划修建从丰州到达靼省治所狄州郡的铁路建设暂时停下,等待西南铁路贯通之后再行准备。铁道司为此协调西南六省招募了近二十万民工加上军队从南方抓回来的十一万战俘硬生生的在半年的时间内将从泸州南下抵达云南大理城之间两千多里的干线全部打通,沿线一百多座大桥也在长乐桥梁公司新式的建桥技术的带动之下迅速成型。等到七月中旬的时候从凤翔出发的首发列车携带着十几车皮的商品南下一路喷云吐雾穿越汉中的秦巴山脉抵达四川,当这条钢铁巨龙出现在成都城外的时候无数的成都百姓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天府之国的四川如今不仅仅有了直通南北的大直道,而今更是有了这传说中的史前巨兽,不少人甚至专门买票从成都南下就为了体验一下横穿整个西南的这种感觉。
西南铁路干线贯通之后剩余的就是各省的支线建设了,这由铁道司自行和各省布政使府联手就可以了。而站在李玄清和岑天时这样的高度,西南铁路和西北铁路这一南一北等于在如今的大唐帝国的国土上画了一个庞大的人字形,这两条铁路都在关中附近汇合,让长安所在的八百里秦川的位置更加显著,长安真正成了整个帝国的政治、文化和交通运输中心,关中依靠着这种庞大的人流量和货流量短短几年时间就有着堪于开元年间的影响力,而且随着帝国经济发展持续加快,这种影响力也在迅速扩大,昔日的长安城如今已经人满为患,部分往来的人口开始在城外居住,由此也开始发展出城外的居住和商业区。长安开始走上了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时代。
关中地区的快速发展也让拓跋思谏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有了实施的可能。那份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如今正在一点一点落实到实处,高崇民领衔的高昌地区主抓制造业主要承接河西省乃至于关中和丰州等地制药业西移的任务,并且为西北近十个省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大型的锻造厂和各式各样的机器制造厂纷纷落地交河城附近,在西北这边硬生生的发展出了一座制造业大省,这一点甚至河西那边都比不上。不过不论是岑天时还是主导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的拓跋思谏都在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西北尤其是边境附近刚刚拿下还未彻底汉化的数省在没有完全融入到帝国内部之前工业产业是绝对不能布设到当地去。这也就解释了拓跋思谏和高崇民两人在发展工业的时候基本上都将重工业放在了高昌及其以东地区,往西那边最多也只是普通的加工工业,大部分都是基础的轻工业或者干脆就是农牧业和采矿业。这份藏在环境保护的幌子之下的工业布局也和李玄清颁布的工业投资限制名录遥相呼应。而也正是这一点,拓跋思谏和高崇民两人正式进入李玄清和岑天时的视线当中。
不过和岑天时的出发点不同,李玄清当初让在丰州布政使任上做的好好的高崇民去高昌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研究探索丰州为代表的北方工业带下一步的走向问题。如今的大唐帝国北方工业带是工业发展最成熟的地区了,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上下游附属的产业也已经全部完善,甚至围绕工业发展起来的商业物流等产业也已经配套到位。那么在其他地方开始追赶的时候北方工业带的这些老工业区如何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就不仅仅在于规模和产量上面的扩张了,更重要的还在于产业转移和升级换代。如果说依靠朝鲜茂山铁矿发展另一座大型钢铁综合体是规模进行扩张的话,那么高崇民去高昌以后从丰州拉过去的制造业就属于产业转移,另外还有狄州铁路修建计划也是为了下一步工业产业往草原转移的一种准备。这一点李玄清从打算依靠丰州铁路往南北两个方向修建铁路的时候就确定下来了,北方修到狄州就能够带动草原周边自然资源得到开发,从而发展基础工业,而往南将铁路逐步修到中原地区则标志着大型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往中原腹地延伸,从而逐步填补因为发展周边而导致的中原和江南产业布局塌陷的问题。
李玄清的这一番调整当中,皇室资产和装备处的产业却在悄然朝着高精尖的行业转移,原有的所有产业工厂在全国一片红火的时候悄然启动了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的步伐,大量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技术开始批量运用,而因此带来的更深层次的高技术产业也不断被开辟发展出来。这种改变一开始可能不明显,但是等到这两尊庞然大物完成手下所有产业的升级之后却在无形当中带动了整个北方工业带所有的产业走上了升级的过程。这种转变也带动了所有的技术行业和技术知识的迫切的需求,大量的资金开始逐渐投入到技术开发当中,为此教育部开始在北方各省进行重新布局,完成一个省份建立一所高等学院的计划,这样一来等于北方工业带在无形当中牢牢把握着技术的制高点,成为承接将长安为代表的关中科研基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排头兵,这样一来真正的将这个工业的首开之地变成了不断带动工业进步的发源地。
可以说整个天启七年大唐帝国都沉浸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大潮当中,当各大经济中心真正的起到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的时候,帝国的经济也犹如一列停不下来的火车一样一路向前,开始蓬勃发展。而且让李玄清非常欣慰的是在不断掠夺和鼓励生育的政策之下,帝国的人口终于突破了八千万大关。虽然这和后世的天量基数相比不值得一提,但是人口的增多除了使得帝国内部市场的扩大以外,也给了李玄清实施新计划最基础的源动力。在西方还处在中世纪的时候自己所处的大唐不仅仅初步完成了工业革命,而且还在人口数量上面达到了可以四面出击的条件。
“大哥哥是否决定开始往海洋方向倾斜呢?”当长安又到了下雪的时候忙碌了一年的李玄清带着一家从骊山上下来回到皇宫,巧兮走到李玄清身边微微一笑,已经快到三十的她仿佛和后世的冻龄女孩一样,没有丝毫被岁月所侵蚀,依旧和当年两人相遇的时候一样,怯生生的模样让李玄清悄然将她搂在怀里,没有谁比她更懂自己的心思了,如今的大唐在历经一整年的发展之后是时候往外辐射了。在黠戛斯被自己十几万大军逼迫得从北方草原往西一路撤到了斯拉夫人居住的东欧草原之后,帝国已经没有了对手,就连南线的中南半岛地区也在不断侵蚀之下逐步收复,帝国的步伐已经抵达满剌加这个后世东南亚黄金水道边上。在周边所有的传统国土全部纳入到大唐版图之中以后,这个庞大的帝国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更大的市场和自然资源的补充,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引领他继续走向未来走向一个新的纪元。
“等明年,最多两年,我们就能够建立一个唯一存在并且永远与世长存的大帝国,普天之下唯一的帝国。”李玄清微微一笑,伸手将悄然走过来的慕容飞雪也搂在怀中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唐帝国在政治方面因为参议院的出现开始将权力逐渐分散平衡的同时,岑天时领导的内阁在经济领域也在全面发力,在岭南地区因为铁路将东西两大洋连成一体之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一条铁路让南部地区的各项产业沿着铁路沿线遍地开花。这其中既有内阁和布政使府主导的大型工业项目,更有六大家族为首的民间工商业得到全面发展。而且为了满足西洋那边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北方地区的工商品和中原、江南各地的各式各样的产品也开始从海路南下在广州等地港口转铁路进入西海郡,然后装船开始不断运往西洋各地,庞大的身毒半岛和人口基数为帝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消费市场,由此也让西洋贸易开始真正走向拉动帝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上面。而布置在廉州港的大型钢铁厂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也在南洋船队带回来数量巨大而且源源不断的矿石支持之下很快开工,这种纯粹依靠海洋贸易支撑的钢铁厂也让东南沿海地区看到了另外一种发展的路径,并且在随后纷纷效仿。不过廉州钢铁厂的效果却不在于此,西南地区唯一一座大型的重工业基地的建立使得整个岭南地区对于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等冶炼基础工业摆脱了全部依靠北方运输的境地,极大地减轻了北方地区钢铁工业的压力,也为了帝国下一步以此为基础铺设全国道路和其他基础建材发展提供了原料来源。其后岭南各地的铁路建设几乎全部依靠廉州钢铁厂的钢铁来支撑,特别是南诏省内的道路建设和已经调动人力进行开工的滇藏线,这些庞大的钢材需求也因此得到缓解,避免了从北方千里迢迢运输带来的额外成本。不过这件事也让李玄清发现了一个问题,所以在随后让工商部发布了一份通知,关于帝国商人在境外投资的限制,将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几乎所有的重工业全部纳入到限制名单当中,借此来保障帝国百年的基础工业优势和科技优势。
不过虽然颁布了严厉的限制名录,但是在强劲的出口面前,帝国对于西南铁路的需求更加急迫,南北两线同时开工的同时也使得这条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铁路刚一修通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大动脉,将四川等西南省份的资源和产业快速拉动起来,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开始在北方工业带之后成为帝国第二个重点建设的区域。这片广袤的内陆地区在铁路和出海口的带动之下开始走上了后世的那种工业化道路。而且和前世人为的建设大三线不同,这一世虽然有李玄清的人为推动,但是在西南领土被直接打到了西洋岸边之后,原本的内陆地区有了一个便捷的出海口,再加上铁路串联,打通了境内纵横起伏的山脉阻隔,这片土地因为资源和地域优势开始提前中原和东南沿海一步得到飞速发展。所以光是天启七年的上半年西南各省的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就已经超过东南地区,而且伴随着各省的工业园区逐步投产,这个数字还在逐步上升。岑天时得到这个喜讯之后甚至在内阁会议上直接要求西南的四川、牂牁、湖南、南诏和滇南和广州福建六省必须拿出全部的资金和人手来确保这条铁路在七月份之前全线贯通。为此甚至要求北方正在筹划修建从丰州到达靼省治所狄州郡的铁路建设暂时停下,等待西南铁路贯通之后再行准备。铁道司为此协调西南六省招募了近二十万民工加上军队从南方抓回来的十一万战俘硬生生的在半年的时间内将从泸州南下抵达云南大理城之间两千多里的干线全部打通,沿线一百多座大桥也在长乐桥梁公司新式的建桥技术的带动之下迅速成型。等到七月中旬的时候从凤翔出发的首发列车携带着十几车皮的商品南下一路喷云吐雾穿越汉中的秦巴山脉抵达四川,当这条钢铁巨龙出现在成都城外的时候无数的成都百姓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天府之国的四川如今不仅仅有了直通南北的大直道,而今更是有了这传说中的史前巨兽,不少人甚至专门买票从成都南下就为了体验一下横穿整个西南的这种感觉。
西南铁路干线贯通之后剩余的就是各省的支线建设了,这由铁道司自行和各省布政使府联手就可以了。而站在李玄清和岑天时这样的高度,西南铁路和西北铁路这一南一北等于在如今的大唐帝国的国土上画了一个庞大的人字形,这两条铁路都在关中附近汇合,让长安所在的八百里秦川的位置更加显著,长安真正成了整个帝国的政治、文化和交通运输中心,关中依靠着这种庞大的人流量和货流量短短几年时间就有着堪于开元年间的影响力,而且随着帝国经济发展持续加快,这种影响力也在迅速扩大,昔日的长安城如今已经人满为患,部分往来的人口开始在城外居住,由此也开始发展出城外的居住和商业区。长安开始走上了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时代。
关中地区的快速发展也让拓跋思谏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有了实施的可能。那份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如今正在一点一点落实到实处,高崇民领衔的高昌地区主抓制造业主要承接河西省乃至于关中和丰州等地制药业西移的任务,并且为西北近十个省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大型的锻造厂和各式各样的机器制造厂纷纷落地交河城附近,在西北这边硬生生的发展出了一座制造业大省,这一点甚至河西那边都比不上。不过不论是岑天时还是主导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的拓跋思谏都在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西北尤其是边境附近刚刚拿下还未彻底汉化的数省在没有完全融入到帝国内部之前工业产业是绝对不能布设到当地去。这也就解释了拓跋思谏和高崇民两人在发展工业的时候基本上都将重工业放在了高昌及其以东地区,往西那边最多也只是普通的加工工业,大部分都是基础的轻工业或者干脆就是农牧业和采矿业。这份藏在环境保护的幌子之下的工业布局也和李玄清颁布的工业投资限制名录遥相呼应。而也正是这一点,拓跋思谏和高崇民两人正式进入李玄清和岑天时的视线当中。
不过和岑天时的出发点不同,李玄清当初让在丰州布政使任上做的好好的高崇民去高昌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研究探索丰州为代表的北方工业带下一步的走向问题。如今的大唐帝国北方工业带是工业发展最成熟的地区了,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上下游附属的产业也已经全部完善,甚至围绕工业发展起来的商业物流等产业也已经配套到位。那么在其他地方开始追赶的时候北方工业带的这些老工业区如何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就不仅仅在于规模和产量上面的扩张了,更重要的还在于产业转移和升级换代。如果说依靠朝鲜茂山铁矿发展另一座大型钢铁综合体是规模进行扩张的话,那么高崇民去高昌以后从丰州拉过去的制造业就属于产业转移,另外还有狄州铁路修建计划也是为了下一步工业产业往草原转移的一种准备。这一点李玄清从打算依靠丰州铁路往南北两个方向修建铁路的时候就确定下来了,北方修到狄州就能够带动草原周边自然资源得到开发,从而发展基础工业,而往南将铁路逐步修到中原地区则标志着大型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往中原腹地延伸,从而逐步填补因为发展周边而导致的中原和江南产业布局塌陷的问题。
李玄清的这一番调整当中,皇室资产和装备处的产业却在悄然朝着高精尖的行业转移,原有的所有产业工厂在全国一片红火的时候悄然启动了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的步伐,大量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技术开始批量运用,而因此带来的更深层次的高技术产业也不断被开辟发展出来。这种改变一开始可能不明显,但是等到这两尊庞然大物完成手下所有产业的升级之后却在无形当中带动了整个北方工业带所有的产业走上了升级的过程。这种转变也带动了所有的技术行业和技术知识的迫切的需求,大量的资金开始逐渐投入到技术开发当中,为此教育部开始在北方各省进行重新布局,完成一个省份建立一所高等学院的计划,这样一来等于北方工业带在无形当中牢牢把握着技术的制高点,成为承接将长安为代表的关中科研基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排头兵,这样一来真正的将这个工业的首开之地变成了不断带动工业进步的发源地。
可以说整个天启七年大唐帝国都沉浸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大潮当中,当各大经济中心真正的起到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的时候,帝国的经济也犹如一列停不下来的火车一样一路向前,开始蓬勃发展。而且让李玄清非常欣慰的是在不断掠夺和鼓励生育的政策之下,帝国的人口终于突破了八千万大关。虽然这和后世的天量基数相比不值得一提,但是人口的增多除了使得帝国内部市场的扩大以外,也给了李玄清实施新计划最基础的源动力。在西方还处在中世纪的时候自己所处的大唐不仅仅初步完成了工业革命,而且还在人口数量上面达到了可以四面出击的条件。
“大哥哥是否决定开始往海洋方向倾斜呢?”当长安又到了下雪的时候忙碌了一年的李玄清带着一家从骊山上下来回到皇宫,巧兮走到李玄清身边微微一笑,已经快到三十的她仿佛和后世的冻龄女孩一样,没有丝毫被岁月所侵蚀,依旧和当年两人相遇的时候一样,怯生生的模样让李玄清悄然将她搂在怀里,没有谁比她更懂自己的心思了,如今的大唐在历经一整年的发展之后是时候往外辐射了。在黠戛斯被自己十几万大军逼迫得从北方草原往西一路撤到了斯拉夫人居住的东欧草原之后,帝国已经没有了对手,就连南线的中南半岛地区也在不断侵蚀之下逐步收复,帝国的步伐已经抵达满剌加这个后世东南亚黄金水道边上。在周边所有的传统国土全部纳入到大唐版图之中以后,这个庞大的帝国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更大的市场和自然资源的补充,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引领他继续走向未来走向一个新的纪元。
“等明年,最多两年,我们就能够建立一个唯一存在并且永远与世长存的大帝国,普天之下唯一的帝国。”李玄清微微一笑,伸手将悄然走过来的慕容飞雪也搂在怀中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