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孝年说的这些道理,其实杨怀仁都明白,不过两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

    岑孝年不想杨怀仁多事,也不想因此而给自己找麻烦,所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一定是不希望杨怀仁把这件事当真的。

    但在杨怀仁眼里,困难确实很多,但不能因为困难多就不去做,南边那么多资源,不能就这么看着白白浪费。

    再说了,这世上从来没有容易的事情的,要是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做,那干脆躺着好了,饿死好了,吃饭和睡觉还费劲呢。

    朝廷最近一段时间不愿动兵,主要原因其实不是面子问题,一个藩属国而已,打了也就打了了,其他藩属国或者称臣的小国有意见又能怎么样?

    这世上从来都是拳头说了算的,要不然后世国家也不会花那么多钱去造飞机导弹了。

    原因在于,朝廷没有足够的财力在近期内支撑两场战争,同时也没有可战之兵和足够的战船。

    说起财力,也只是没有足够的钱银罢了,单论粮食的话是绝对不缺的,光漕运衙门的大仓里,常规储存的粮食就有上百万石。

    以一个士卒一年的基本口粮计算,一石大约是140斤,换算成市斤是约200斤,正好大约是一石粮。

    也就是说,如果用十万人去征讨交趾,以一年为限,所用粮食也不过十几万石而已。

    十万军队里,作战将士大约占三分之二,后勤保证的民壮等占三分之一,六万多将士去打交趾听上去好像不太多,但杨怀仁觉得足够了。

    交趾号称披甲二十万,可这个数字听听就觉得可笑,交趾地方就那么大点,人口都没有一百万。

    再刨去那些丛林里的部族人口,交趾人也就占七八成的比例,要真是披甲二十万,难道交趾除了老人孩子和妇女,其他人全都是士兵,他们就没有农民工匠和商人了?

    明显不可能的。杨怀仁估算一下,交趾能有十万军人就顶天了,说不定也就五六万而已,其他的几万也不过是临时抓壮丁凑数的罢了。

    这年头东南亚的几个大国看着国土面积画的很大的,其实真正进入文明社会的地方也就沿海的一部分地区而已。

    绝大部分地方还都是原始的热带雨林,雨林中的人类还处在原始或者半原始的部族社会状态,这种情况下说交趾有披甲二十万,绝壁是吹死牛的。

    接着说交趾国军队的战斗力,东南亚地区的社会文明刚刚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文明发展到初级封建社会文明而已。

    一没有强弓硬弩,二没有利剑长矛,据说那边的军队所用的武器还是竹刀竹枪,就这样的武器装备,能有多少战斗力?

    纵观整个东方历史的发展,向来都是北方游牧英勇善战,中原的汉人体格就差了一些,但依靠更好的冶炼技术和兵法韬略,在军器和战术能力上弥补了身体的不足。

    而越是往南,人类的身高等身体素质方面就越差,军队的战斗力也就越差,所以交趾别说没有二十万军队,就算是有,实际的作战能力也值得怀疑。

    当然交趾也有他的强项,比如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因素,肯定是对他们有利的,大宋的军队也确实没有多好在热带雨林气候下作战的经验。

    杨怀仁想的是,夏天跟交趾开战是绝对不利的,但冬天开战的话,气候因素的劣势便能降到最低。

    而且要攻打交趾,也绝不会从陆上发起进攻,那样太傻了,光是穿越雨林走过去,将士们就要折损不少,不如直接从海上攻过去更实际可靠。

    但要想从海上进攻交趾,那就需要运兵船。这一点江南的水军是提供不了多少的,他们自己的战船也并不大,而且用的年岁都太长了,最新的战船还是二十年前打造的。

    想到这里,杨怀仁问道,“江南沿江沿海一代,能造海船的造船场有多少?”

    岑孝年答道,“江南一代的造船场其实还真有不少,不过大多数都是造漕船的,造海船的江阴这边也有几家,官办的也有一家,在通州利丰监。

    利丰监本是造运盐船的,王爷应该知道,盐怕潮,比粮食比重大,所以船要造的特别结实,而且技术水平也高,直接改动一下就能当海船用。

    只不过因为民间的造船场造的平底福船也能运盐,利丰监的船场造大船的成本高,所以这几年已经被民间小船场挤得没了营生。

    如今盐船根本不缺,利丰监的船厂基本已经废弃了,造船的工匠也基本被民间的船厂挖走了。”

    “挖走了?盐监的造船工匠不是匠户吗?匠户没有盐监的许可,能去私人的船场做工?”

    “这……”

    岑孝年一时语塞,不过盐监和他也没多少关系,他还是直说道,“王爷,您来江南也有些日子了,很多事也看到了,只要商人们肯花些钱,盐监的那帮人不难说话。

    至于匠户们,盐监的官员允许他们去私人船场做工,也是给了匠户们一条活路,总不能让他们守着一个不能造船的船场饿死。

    朝廷给匠户们发的那点钱粮,顶多也就能勉强吃饱肚子而已,想要其他的,就不可能了。”

    杨怀仁一想也是,虽然利丰监的盐监官员用朝廷的匠户们敛财,但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给没有工开的匠户们一条生路。

    “利丰监船场的造船水平和民间的那些私人造船场水平相比如何?”

    岑孝年想了想,“利丰监里聚集了江南最好的造船匠户,说到造海船的水平肯定是首屈一指的。

    不过这几年那些匠户去私人的造船场做工,利丰监里应该没剩下多少匠户了,所以要论现在的话,私人的造船场技术水平也不会差多少。

    从江阴出海的那些巨大的商船,有不少就是这些私人造船场造的,结实耐用,也抗风浪,除了用途不同之外,其实排水量比战船也相差无几了。”

    杨怀仁点点头,“嗯,不错,咱们先去利丰监看看。”

章节目录

舌尖上的大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呼啦圈大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呼啦圈大神并收藏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