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叶公公大半夜来威胁杨怀仁三天之后,宫里便来了消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果然如期“宾天”了。
若是这件事放在以前,那肯定是震惊朝野的,但如今的气氛有点奇怪,高太后辞世的消息从宫中传了出来,东京城里似乎和往常一样,并没有听到多少哭声。
高太后这个人,在寻常的老百姓心里,印象其实也算是还不错,大家没听说过她为大宋建立过什么大功劳,当然也没听说她有过什么大过错,就当一个慈祥的老妇人去世罢了,只不过她的地位,是比普通高了不少而已。
老百姓嘛,对于宫中的事情,有好奇心,但也不会太在意,因为信息量确实有限,顶多也就是茶余饭后闲聊的时候为高太后的死唏嘘几声,真正呼天呛地的,那也不现实。
朝堂上的朝臣们,这会儿都忙着揣摩圣意,根本没有工夫去哭。
那些高太后在位时提拔起来的官员,如今被贬的被贬,赋闲的赋闲,他们心中虽然感怀高太后的知遇之恩,心中总是难免有些悲伤的。
但这时候他们也不可能当出头鸟,也不过是躲在家里头上蒙上被子呜呜几声,抹眼泪这种事,在这样的情势下,是不能让旁人知道的,所以声音是不敢闹出来的。
这年头婚丧嫁娶,都是各种各样的规矩,高太后死了要办葬礼,虽然没有皇帝驾崩那样的高规格,遗体摆上个前七后七总共十四天供宫人和朝臣们祭奠,还是该有的礼数。
不过赵煦似乎不太喜欢他祖母的尸体还在宫里摆上半个月,朝堂上以天太热怕他祖母的遗体腐烂为由,立即便要为他祖母办了葬礼,然后命人将高太后的遗体送到皇陵去安葬。
嘴上是征求朝臣们的意见,可这些日子正是众朝臣精神紧张的时候,谁也不敢拿孝道或者规矩来触赵煦的霉头,反对的声音一点没有,反而争先恐后的跳出来表示官家这么做,才是一个孝子贤孙的应该有的姿态。
这就跟没有人哭一个道理,人走茶凉,亘古不变。而赵煦则非常享受这段日子的这种说一不二的感觉,难免有些飘飘然。
不过葬礼还是要大办,虽然急了点,但该有的场面,还是做的很充分,算是他这个孙子给了祖母最后的颜面。
杨怀仁被传召进宫,赵煦找他的意图也很明显,命他在葬礼结束之后,立刻就运送高太后的灵柩出宫,运到巩县皇陵,选个好日子把她葬在英宗的陵墓旁边。
杨怀仁此时只剩下叹服叶公公这家伙的份了,佩服他真是宫中的两位大佬肚子里的蛔虫,无论太皇太后还是赵煦,他们心里想的什么,叶公公都一清二楚。
而杨怀仁似乎如今就是那个赵煦有了什么不乐意朝堂上人去办的事情,都要召进宫来吩咐他去办的那个人。
杨怀仁也分不清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赵煦能这么用他,说明了赵煦对他的信任,放在旁人眼里,这就是皇恩浩荡,圣眷有加了。
杨怀仁不说二话,欣然领命。只领了二十多个人去寿安殿去拉装了高太后遗体的巨大棺椁,剩下的人承担的护卫的职责,也不便进宫,只得留在宫门外等候。
再一次走进寿安殿,杨怀仁迎面就感受到一股阴风阵阵,他心里是知道高太后至少目前是还没有真死的,这股子阴风,只能说明叶公公这个大阴人就藏在附近。
一副巨大的打了金边镶嵌了各色宝石的杉木棺椁摆在大殿中央,还真是富贵得有点过分。
棺椁的棺盖还只盖了三分之二,是留了个空间给人瞻仰高太后遗容的,尽管如今的状况,也没有几个人真的敢来瞻仰。
除了高士林和高士逊这两位高太后的弟弟带着家人来看过之外,就只有赵頵一家子来过了。
虽然没见着赵頵,但是杨怀仁可以猜得到赵頵现在的心情。权力的争斗,他并不是不懂,只不过是不喜欢参与到其中罢了。
对于赵頵来说,一边是自己的母亲,一边是自己的亲侄子,而且还是当今皇上,他夹在中间,确实不好做人。
高太后的死,他嘴上或许没说什么,但是心中一定是有数的,这样的事情,生在帝王家的他,早见识过很多。
虽然跟杨怀仁一样不清楚那天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从结果上看,事情还是挺明了的。
唯一让他怨恨的是,他觉得赵煦有点做的过分了,尽管赵煦想夺回皇权的想法是正当的,但是事后明明做了一副不会伤害高太后的样子,可结果还是没有容得下一个压迫了他很久的人,继续住在宫里。
他应该在参加葬礼,不知道叔侄二人,见了面之后场面会是个什么光景。
杨怀仁懒得去想这些了,他只是好奇吃过了龟息散的高太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左盼右顾四下无人,杨怀仁决定踩着梯子爬上棺椁去看看——那棺材也他女马高大了,不爬梯子,根本就看不见里边是个什么情况。
爬梯子的时候,心情难免有点忐忑,对,就是那种七上八下的感觉,就怕叶公公给高太后下得龟息散分量不够,这会儿突然睁开眼诈尸。
等看见高太后那个样子,杨怀仁才放下心来。
高太后依旧穿着一身华丽的袍服,带着凤冠和各色的珠宝首饰,比她生前的那副装束,甚至还要贵气了一些。
脸面是上了妆容的,脸色惨白,双目紧闭,还他女马化了个血红血红的红嘴唇,跟刚吃了俩孩子没抹嘴似的可怕。
杨怀仁很想探下头去听听老太婆的心跳是不是像老和尚说的那样,真的让人察觉不到,不过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宫里太医都没发现什么,他就不去做这种恶心可怕的事情了。
从怀里掏出厨刀来,将刀尖探到老太婆的鼻孔外边,等了好一会儿,杨怀仁也没发现光滑的刀尖上有一丝雾汽,这才赞道,“这龟息散还真是牛比的一塌糊涂。”8)
若是这件事放在以前,那肯定是震惊朝野的,但如今的气氛有点奇怪,高太后辞世的消息从宫中传了出来,东京城里似乎和往常一样,并没有听到多少哭声。
高太后这个人,在寻常的老百姓心里,印象其实也算是还不错,大家没听说过她为大宋建立过什么大功劳,当然也没听说她有过什么大过错,就当一个慈祥的老妇人去世罢了,只不过她的地位,是比普通高了不少而已。
老百姓嘛,对于宫中的事情,有好奇心,但也不会太在意,因为信息量确实有限,顶多也就是茶余饭后闲聊的时候为高太后的死唏嘘几声,真正呼天呛地的,那也不现实。
朝堂上的朝臣们,这会儿都忙着揣摩圣意,根本没有工夫去哭。
那些高太后在位时提拔起来的官员,如今被贬的被贬,赋闲的赋闲,他们心中虽然感怀高太后的知遇之恩,心中总是难免有些悲伤的。
但这时候他们也不可能当出头鸟,也不过是躲在家里头上蒙上被子呜呜几声,抹眼泪这种事,在这样的情势下,是不能让旁人知道的,所以声音是不敢闹出来的。
这年头婚丧嫁娶,都是各种各样的规矩,高太后死了要办葬礼,虽然没有皇帝驾崩那样的高规格,遗体摆上个前七后七总共十四天供宫人和朝臣们祭奠,还是该有的礼数。
不过赵煦似乎不太喜欢他祖母的尸体还在宫里摆上半个月,朝堂上以天太热怕他祖母的遗体腐烂为由,立即便要为他祖母办了葬礼,然后命人将高太后的遗体送到皇陵去安葬。
嘴上是征求朝臣们的意见,可这些日子正是众朝臣精神紧张的时候,谁也不敢拿孝道或者规矩来触赵煦的霉头,反对的声音一点没有,反而争先恐后的跳出来表示官家这么做,才是一个孝子贤孙的应该有的姿态。
这就跟没有人哭一个道理,人走茶凉,亘古不变。而赵煦则非常享受这段日子的这种说一不二的感觉,难免有些飘飘然。
不过葬礼还是要大办,虽然急了点,但该有的场面,还是做的很充分,算是他这个孙子给了祖母最后的颜面。
杨怀仁被传召进宫,赵煦找他的意图也很明显,命他在葬礼结束之后,立刻就运送高太后的灵柩出宫,运到巩县皇陵,选个好日子把她葬在英宗的陵墓旁边。
杨怀仁此时只剩下叹服叶公公这家伙的份了,佩服他真是宫中的两位大佬肚子里的蛔虫,无论太皇太后还是赵煦,他们心里想的什么,叶公公都一清二楚。
而杨怀仁似乎如今就是那个赵煦有了什么不乐意朝堂上人去办的事情,都要召进宫来吩咐他去办的那个人。
杨怀仁也分不清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赵煦能这么用他,说明了赵煦对他的信任,放在旁人眼里,这就是皇恩浩荡,圣眷有加了。
杨怀仁不说二话,欣然领命。只领了二十多个人去寿安殿去拉装了高太后遗体的巨大棺椁,剩下的人承担的护卫的职责,也不便进宫,只得留在宫门外等候。
再一次走进寿安殿,杨怀仁迎面就感受到一股阴风阵阵,他心里是知道高太后至少目前是还没有真死的,这股子阴风,只能说明叶公公这个大阴人就藏在附近。
一副巨大的打了金边镶嵌了各色宝石的杉木棺椁摆在大殿中央,还真是富贵得有点过分。
棺椁的棺盖还只盖了三分之二,是留了个空间给人瞻仰高太后遗容的,尽管如今的状况,也没有几个人真的敢来瞻仰。
除了高士林和高士逊这两位高太后的弟弟带着家人来看过之外,就只有赵頵一家子来过了。
虽然没见着赵頵,但是杨怀仁可以猜得到赵頵现在的心情。权力的争斗,他并不是不懂,只不过是不喜欢参与到其中罢了。
对于赵頵来说,一边是自己的母亲,一边是自己的亲侄子,而且还是当今皇上,他夹在中间,确实不好做人。
高太后的死,他嘴上或许没说什么,但是心中一定是有数的,这样的事情,生在帝王家的他,早见识过很多。
虽然跟杨怀仁一样不清楚那天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从结果上看,事情还是挺明了的。
唯一让他怨恨的是,他觉得赵煦有点做的过分了,尽管赵煦想夺回皇权的想法是正当的,但是事后明明做了一副不会伤害高太后的样子,可结果还是没有容得下一个压迫了他很久的人,继续住在宫里。
他应该在参加葬礼,不知道叔侄二人,见了面之后场面会是个什么光景。
杨怀仁懒得去想这些了,他只是好奇吃过了龟息散的高太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左盼右顾四下无人,杨怀仁决定踩着梯子爬上棺椁去看看——那棺材也他女马高大了,不爬梯子,根本就看不见里边是个什么情况。
爬梯子的时候,心情难免有点忐忑,对,就是那种七上八下的感觉,就怕叶公公给高太后下得龟息散分量不够,这会儿突然睁开眼诈尸。
等看见高太后那个样子,杨怀仁才放下心来。
高太后依旧穿着一身华丽的袍服,带着凤冠和各色的珠宝首饰,比她生前的那副装束,甚至还要贵气了一些。
脸面是上了妆容的,脸色惨白,双目紧闭,还他女马化了个血红血红的红嘴唇,跟刚吃了俩孩子没抹嘴似的可怕。
杨怀仁很想探下头去听听老太婆的心跳是不是像老和尚说的那样,真的让人察觉不到,不过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宫里太医都没发现什么,他就不去做这种恶心可怕的事情了。
从怀里掏出厨刀来,将刀尖探到老太婆的鼻孔外边,等了好一会儿,杨怀仁也没发现光滑的刀尖上有一丝雾汽,这才赞道,“这龟息散还真是牛比的一塌糊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