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过了两天,李啸便收到了宣镇总兵卢抱忠,龙门卫指挥使杜诗二人,分别送来的2万两银子和8000两银子。 ???.?李啸也信守承诺,将140颗鞑子首级分别送给来人带回。
而巡按御史刘邦珍,也带来了宣大总督杨嗣昌与宣镇巡抚陈新甲的亲笔信,信中二人同意了李啸的方案,将北至汤泉河,西至边界山,东边与南边各10里远的广大地界,皆划于李啸军管理,并承诺宣府镇不会派人前来插手。
李啸知道,杨嗣昌陈新甲二人,之所以这般大方痛快,纯粹是因为这些土地荒瘠无用,难于开垦耕种,与其闲置,不如多送一点给李啸作个人情。毕竟这年头,象李啸这样愿意自行承担军费驻守边堡的明军将领,举国上下,也只有李啸这么一个冤大头了。
随后刘邦珍送上用于购买227颗鞑子首级的45400两银子,心情大好的李啸,立刻将剩下的327颗送给刘邦珍带回。
首级分配完成后,宣大总督杨嗣昌与监军王坤分别撰写报捷奏章,派人快马加急送往京师。
李啸上报叛军首级后的第三天,宣镇监军王坤的奏章,被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的曹化淳紧握在手中,他一路颠颠地小跑着,快步向乾清宫而去。
现在是小冰河时期,天气一旦开始转凉,气温便迅速下降,秋风萧瑟的天气里,竟然颇有清冷的意味。只不过一路小跑的曹化淳,那微胖的脸上冒起细密的油汗,但他不敢停下来稍喘口气。
因为自鞑子入侵后,心忧如焚的崇祯皇帝,严令他若接来自宣大的军事奏报,绝不可担搁,需得第一时间交给他。
跑得气喘吁吁的曹化淳,终于迅速地进入了乾清宫中,随后恭敬地将王坤的奏章送到了崇祯皇帝饭桌案旁。
边批阅边吃饭,是皇帝最新养成的习惯。
这个衰老溃烂内忧外患的大明帝国,有多如牛毛的紧急奏章要批阅,年轻的皇帝心力憔悴应付不暇,为了节约时间,从前段时间开始,他开始边吃饭边批改奏章。
他的午膳极简单,一小碗黄米饭,几盘小菜,一小碟酸腌雪里红,一小碟油炸花生,便是一个当时统治着世界上最大帝国的君主的正式用餐。
实在寒碜得让人惋叹不已。
《明史》中记载,崇祯皇帝为了筹备军饷,生活极其俭朴,平日里,吃穿用度,都是尽量节省,甚至衣服破了,都是让堪称贤内助的周皇后缝补。而崇祯朝的最后几年,皇帝的俭朴更是到了让人无语的地步,他甚至地把自已的银制夜壶,都让太监拿去卖了换银子筹军饷。
而真实的历史总让人叹惋,这位俭朴度日,勤政程度堪比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崇祯皇帝,最终却只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结局。
“陛下,这封奏章,是宣镇监军王坤六百里加急送来的。”曹化淳语调谦恭地说道。
崇祯皇帝哦了一声,接过奏章看了起来。
曹化淳紧张地观看皇帝的表情。
这段时间以来,皇帝看完奏章便发怒的样子,他见得太多,甚至有好几次皇帝失态将奏章摔在他的脸上,好象他曹化淳是专门带来坏消息一样。
脸色发黑憔悴的皇帝,睁着浮肿的眼皮,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阅读奏章。
曹化淳惊喜地发现,今天的皇帝,随着阅读的深入,脸上竟然迅速地浮起激动的红润,最后竟然猛拍一掌在桌案,从凳子上弹地坐起。
“好,好,好啊!”年轻的皇帝扔下奏章,抚掌大笑。
见到崇祯皇帝笑得如此舒心,曹化淳心下阳光灿烂,全身释然。
“共斩获女真鞑子首级697颗,蒙古鞑子首级255颗,汉军首级249颗,另有俘虏人数为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端的好一场大胜,真真天佑我皇明!朕心大慰,朕心大慰啊!曹大伴,你终于给朕带来了个好消息了。”皇帝面色潮红,一脸兴奋难抑之情,双手拳掌相击,激动地来回踱步。
此时,有小太监来报,说首辅温体仁有大捷奏章上报。
皇帝大笑道:“长卿此来,定然是收到了宣大总督杨嗣昌的捷报了,传他觐见吧。”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人,崇祯六年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于去年年中,拱倒原任首辅周延儒,继任首辅一职。此人心思阴鸷,孤寒毒辣,素有奸名。是崇祯朝有名的奸相。
这段时间,兵部尚书张凤翼前往日渐糜烂的河南湖广之地,指挥协同剿贼之事,故兵部收到了宣大总督发来的报捷文本,便转送至首辅温体仁处。
温体仁自拱到周延儒担任首辅以来,一直没有做出什么实际成绩出来,大明帝国的局面依然日渐崩坏。前段时间,给事中吴甘来,庄鳌、黄绍杰等人,更是轮番对其进行弹劾攻击,虽有崇祯力保,却也让这位奸相心力交瘁。现在宣大传来这般大胜的消息,简直是给这位萎靡不振的温首辅,注了入一针强心剂!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启禀皇上,宣大传来大捷消息,微臣不敢担耽,立刻来给皇上报喜!”
一脸阳光般灿烂笑容的首辅温体仁,乐颠颠地走到皇帝跟前,随即伏跪于地,立刻地大声向崇祯皇帝禀奏。
“爱卿平身!朕已知了。”
皇帝的亲切笑容,温体仁已记不清有多久没见过,连日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的他,心下有如喝蜜一般舒爽。
温体仁道谢起身,忙将杨嗣昌的奏章,递给一旁静立的曹化淳,曹化淳接过后,双手捧立,递给崇祯。
崇祯皇帝看到,杨嗣昌的奏章上,斩首人数与分配倒是与王坤上奏人数的相同,只是,他在奏章将他自已吹捧得如此厉害,让皇帝不觉皱眉。
杨嗣昌在奏章中,大肆自夸他自已如何领导有方,如何治军得力,如何赏罚分明,故最终宣府镇上下同仇敌恺,方能大破鞑子军兵。斩获的女真鞑子首级分别归属为,他自已200颗,辽东前锋营副总兵祖大乐200颗,宣府巡抚陈新甲127颗,宣镇总兵卢抱忠100颗,龙门卫指挥使杜诗40颗,山东千户李啸斩获首级30颗,另有俘虏为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监军王坤获得正蓝旗的相关旗纛仪杖。
奏章后面,则是那些汉军首级与蒙古鞑子首级的各类分配情况。
对于杨嗣昌的刻意邀功,崇祯皇帝洞若观火。
他在心下冷哼了一声,杨嗣昌,你才到宣大几天,真的能这般快速收拾局面,获此大胜?哼,真当朕是傻子不成。
这个杨嗣昌获得的这些首级,最大的可能是从某处分润得来,而非他在奏章中给自已吹嘘的那般英明能干。至于同样刚刚上任不久的宣府巡抚陈新甲,宣府总兵卢抱忠等人,他们所得的首级,估计也是同样的路数。
分润军功,这种大明官场的潜规则,皇帝其实心知肚明,但却无可奈何。毕竟此举成例已久,而且每次每个人的晋升官职均有上限。那么,这个人多出的战功,自然被上官分润,这种做法在这些明朝将领眼中,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崇祯并不打算去揭破杨嗣昌这个真实的谎言。
因为眼下的大明帝国,实在太需要一场大胜来提振士气,鼓舞军心民心了。
相比杨嗣昌的一顿自夸,崇祯皇帝对那个在杨嗣昌与王坤奏章**同提到的那个李啸,更加感兴趣一些。
李啸,好熟悉的名字。
莫不是,上次在辽东斩首18级,升为千户的那人?
这人此次功劳,更是不得了,除了斩获女真鞑子30颗外,还俘虏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这一众难得的俘虏,竟全是此人一力擒得,实是让人刮目。
崇祯皇帝心下,对这个颇为神秘的李啸,愈发欣赏与好奇。
他有种强烈的直觉,这个被两封奏章均当成配角的千户李啸,很可能战功远不止是这个上奏的数目,极可能还有更大的功绩被上官强行分润。
毕竟李啸作为一个小小千户,这些俘虏与首级,除非自已奋战所得,不然是绝无可能哪个官员会分润给他。
“长卿,这个李啸,你可知悉?”崇祯合起奏章,向温体仁问道。
温体仁内心一动,忙点头道:“此人故事,微臣却还知晓一些。”
“讲来朕听。”
见皇帝对这个李啸发生兴趣,温体仁连忙轻咳两声,对皇帝从容言道:“启禀皇上,据微臣了解,这李啸,原是辽东金州一乡下猎户,去年七月,鞑子侵吞金州,李啸全家被鞑子杀害,亲娘与媳妇尽丧于鞑子之手。李啸家园被毁,无处容身,又为报得家仇,便离开金州,前往锦州广宁中屯所投军效力。”
“唉,这李啸,出身竟是这般寒微。可怜他亲人尽丧,倒也是个苦命人。”崇祯捋须言道。
温体仁见皇上听得仔细,又接着说道:“那李啸,随后被广宁中屯所哨骑队选中,因武艺出众,被任命为哨骑队副队长,后率几名哨骑北行哨探,斩获鞑虏首级六颗,被提拔为百户之职。”
“此人血战得功,力斩鞑骑,端的是名好汉子!”崇祯赞了一句。
“接下来,李啸被派驻锦州东南处的不归墩。去年十一月,李啸亲率一众哨骑,汇合祖大弼部,顶风冒雪援救被鞑子劫获的粮队,斩获首级十八颗,被提拔为千户把总。”
“不错,此人有情有义,果敢坚决,堪为我大明官军之榜样,不似那些畏鞑如虎让朕齿冷的军兵。李啸当日此战奏捷,倒是让朕高兴了好一段时日。”崇祯笑了起来,一脸回忆之色。
“李啸因为此战,在锦州当地十分有名,人人皆道辽东出了个少年英雄。后来,鞑子为了报复,派兵袭扰辽西诸地,大肆烧杀抢掠。李啸兵力微薄,见鞑子这般大力侵袭辽东,自感在辽东难于继续立足,乃率众渡海南迁,投奔山东总兵刘泽清。在山东登莱之地,营建一赤凤堡以安身立命。他原在辽东立足的不归墩,已被鞑子一把火烧光。”
听温体仁说到这里,崇祯眉头一皱道:“这个李啸,渡海南投,虽有避敌怯战之嫌,倒也确是因为兵力不足难于存身之故,也算情有可原吧。”
温体仁咳嗽两声,继续说道:“李啸往投山东,倒也不是全无作为。今年五月,其率军千里进击,消灭了入寇山东南部的流贼黑蝎子部。随后,于今年六月底,遵奉朝廷抽调兵马入援北地之军令,李啸又亲率兵马,入援宣府镇龙门卫金家庄堡。却没想到此人,到了这宣府镇中,竟又获得恁多功勋,倒让微臣实实刮目相看。”
“哈哈,我大明得此忠臣良将,岂非天佑我大明乎?”崇祯大笑起来,一脸喜悦之色,只不过,他随即压低声音说道:“长卿,朕敢料定,杨嗣昌陈新甲等人所获之首级,怕亦与李啸多有关连。很可能就是从李啸处分润得来。”
“圣上目光如炬,帝心烛照之处,无微不查,微臣叹服。”温体仁微笑着长作一揖。
“李啸这人,真是我大明难得的一名虎将也!我大明官军,要是皆如李啸一般为国家奋发效力,努力杀敌,则鞑子何愁不灭,流贼何愁不除,天下何愁不定啊!”崇祯仰头长叹了口气,又轻声问道:“以爱卿之见,此次李啸立下这般大功,却该如何赏赐才好?”
见得皇帝对这个李啸这般有兴趣刨根问底,又绕过诸多大员的晋升封赏不提,却来问自已要如何封赏这一名小小的千户,一时间,让温体仁心下,也有些醋意溢然了。
“禀圣上,依臣之见,李啸斩首30级,官阶可越过指挥佥事,指挥同知,直升为指挥使一职。至于军职差遣,此人原为把总,可越过千总、守备、升至都司。却不知圣上是将此人留于军中,还是外放卫所?”温体仁想了想,低声回答道。
崇祯听了温体仁的回答,却不满意地摇了摇头。
“卿之意见,太过中规中矩。于今之世,我大明官军对鞑子畏怯如虎,难得一胜,这般境况之下,当需对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方可激发其为国效力之心啊。”崇祯一声轻叹,脸上便已是肃然之状:“就拿山海关总兵尤世威说,自出援大同以来,整整两月碌碌无为,拥兵观望,坐视鞑子攻陷州堡,连代王都发来密信来向朕告状,实实让朕气闷。朕现决定,将尤世威革职听堪,让斩获鞑子首级200级的前锋营副总兵祖大乐,代替其职继任山海关总兵,加官阶为右都督,赐武勋为护军,以为恩宠。至于那既有首级又有诸多俘虏立下大功的李啸,亦如此办理。”
“哦,那陛下的意思是?”
“擢李啸为卫指挥使,军职差遣由规定的都司,超限晋为游击,赐武勋为轻车都尉,加散阶怀远将军。”崇祯一字一句,话语清晰地回答道。
“皇上这般荣宠,那李啸想必会感激涕零。皇上却欲将此人,放于何处卫所?”见得皇帝给李啸又赐武勋,又加散阶,这般恩宠,让身为首辅的温体仁心里,亦颇为羡慕。
“不必外放他卫,李啸不是在山东建了个赤凤堡吗,那就将赤凤堡升格为赤凤卫,将附近地块,归于李啸管理。朕倒要看看,这李啸,在这现已一片荒芜的登莱地界,能把这赤凤卫,建设成何模样!长卿,你去将图舆拿来。”崇祯目光闪亮,笑着说道。
温体仁取出图舆,很快,崇祯亲自查看图舆,给李啸的赤凤卫划定了范围。
“西边至界河处,与莱州相隔,南至招远县栾家河,东边以绛水为界,与黄县分隔。此中地界,便是朕为赤凤卫划定的管辖范围。”
崇祯皇帝的金口玉言,终于给李啸划定了一块正式的安身之处。
接着,崇祯与温体仁,又一齐议定了除祖大乐与李啸外,其他人员的升赏情况。
“传朕旨意,着兵部速速验明首级与俘虏,随即押往京师,朕要亲去太庙献俘,告祭列祖列宗。另外,需对其他作战有功人员重加封赏,以慰众将士力战之心。这些事情,都需尽快办好。好了,长卿你下去草拟吧。”崇祯皇帝连声下旨,他仰望窗外灰濛濛的天空,双眼之中,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之色。
“微臣谨遵圣谕。”
(多谢malyvu的月票,多谢支持。虽然成绩惨淡,但这篇文章,作者会认真写作,详实考据,绝不敷衍了事,还请各位多多支持。)(未完待续。)
而巡按御史刘邦珍,也带来了宣大总督杨嗣昌与宣镇巡抚陈新甲的亲笔信,信中二人同意了李啸的方案,将北至汤泉河,西至边界山,东边与南边各10里远的广大地界,皆划于李啸军管理,并承诺宣府镇不会派人前来插手。
李啸知道,杨嗣昌陈新甲二人,之所以这般大方痛快,纯粹是因为这些土地荒瘠无用,难于开垦耕种,与其闲置,不如多送一点给李啸作个人情。毕竟这年头,象李啸这样愿意自行承担军费驻守边堡的明军将领,举国上下,也只有李啸这么一个冤大头了。
随后刘邦珍送上用于购买227颗鞑子首级的45400两银子,心情大好的李啸,立刻将剩下的327颗送给刘邦珍带回。
首级分配完成后,宣大总督杨嗣昌与监军王坤分别撰写报捷奏章,派人快马加急送往京师。
李啸上报叛军首级后的第三天,宣镇监军王坤的奏章,被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的曹化淳紧握在手中,他一路颠颠地小跑着,快步向乾清宫而去。
现在是小冰河时期,天气一旦开始转凉,气温便迅速下降,秋风萧瑟的天气里,竟然颇有清冷的意味。只不过一路小跑的曹化淳,那微胖的脸上冒起细密的油汗,但他不敢停下来稍喘口气。
因为自鞑子入侵后,心忧如焚的崇祯皇帝,严令他若接来自宣大的军事奏报,绝不可担搁,需得第一时间交给他。
跑得气喘吁吁的曹化淳,终于迅速地进入了乾清宫中,随后恭敬地将王坤的奏章送到了崇祯皇帝饭桌案旁。
边批阅边吃饭,是皇帝最新养成的习惯。
这个衰老溃烂内忧外患的大明帝国,有多如牛毛的紧急奏章要批阅,年轻的皇帝心力憔悴应付不暇,为了节约时间,从前段时间开始,他开始边吃饭边批改奏章。
他的午膳极简单,一小碗黄米饭,几盘小菜,一小碟酸腌雪里红,一小碟油炸花生,便是一个当时统治着世界上最大帝国的君主的正式用餐。
实在寒碜得让人惋叹不已。
《明史》中记载,崇祯皇帝为了筹备军饷,生活极其俭朴,平日里,吃穿用度,都是尽量节省,甚至衣服破了,都是让堪称贤内助的周皇后缝补。而崇祯朝的最后几年,皇帝的俭朴更是到了让人无语的地步,他甚至地把自已的银制夜壶,都让太监拿去卖了换银子筹军饷。
而真实的历史总让人叹惋,这位俭朴度日,勤政程度堪比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崇祯皇帝,最终却只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结局。
“陛下,这封奏章,是宣镇监军王坤六百里加急送来的。”曹化淳语调谦恭地说道。
崇祯皇帝哦了一声,接过奏章看了起来。
曹化淳紧张地观看皇帝的表情。
这段时间以来,皇帝看完奏章便发怒的样子,他见得太多,甚至有好几次皇帝失态将奏章摔在他的脸上,好象他曹化淳是专门带来坏消息一样。
脸色发黑憔悴的皇帝,睁着浮肿的眼皮,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阅读奏章。
曹化淳惊喜地发现,今天的皇帝,随着阅读的深入,脸上竟然迅速地浮起激动的红润,最后竟然猛拍一掌在桌案,从凳子上弹地坐起。
“好,好,好啊!”年轻的皇帝扔下奏章,抚掌大笑。
见到崇祯皇帝笑得如此舒心,曹化淳心下阳光灿烂,全身释然。
“共斩获女真鞑子首级697颗,蒙古鞑子首级255颗,汉军首级249颗,另有俘虏人数为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端的好一场大胜,真真天佑我皇明!朕心大慰,朕心大慰啊!曹大伴,你终于给朕带来了个好消息了。”皇帝面色潮红,一脸兴奋难抑之情,双手拳掌相击,激动地来回踱步。
此时,有小太监来报,说首辅温体仁有大捷奏章上报。
皇帝大笑道:“长卿此来,定然是收到了宣大总督杨嗣昌的捷报了,传他觐见吧。”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人,崇祯六年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于去年年中,拱倒原任首辅周延儒,继任首辅一职。此人心思阴鸷,孤寒毒辣,素有奸名。是崇祯朝有名的奸相。
这段时间,兵部尚书张凤翼前往日渐糜烂的河南湖广之地,指挥协同剿贼之事,故兵部收到了宣大总督发来的报捷文本,便转送至首辅温体仁处。
温体仁自拱到周延儒担任首辅以来,一直没有做出什么实际成绩出来,大明帝国的局面依然日渐崩坏。前段时间,给事中吴甘来,庄鳌、黄绍杰等人,更是轮番对其进行弹劾攻击,虽有崇祯力保,却也让这位奸相心力交瘁。现在宣大传来这般大胜的消息,简直是给这位萎靡不振的温首辅,注了入一针强心剂!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启禀皇上,宣大传来大捷消息,微臣不敢担耽,立刻来给皇上报喜!”
一脸阳光般灿烂笑容的首辅温体仁,乐颠颠地走到皇帝跟前,随即伏跪于地,立刻地大声向崇祯皇帝禀奏。
“爱卿平身!朕已知了。”
皇帝的亲切笑容,温体仁已记不清有多久没见过,连日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的他,心下有如喝蜜一般舒爽。
温体仁道谢起身,忙将杨嗣昌的奏章,递给一旁静立的曹化淳,曹化淳接过后,双手捧立,递给崇祯。
崇祯皇帝看到,杨嗣昌的奏章上,斩首人数与分配倒是与王坤上奏人数的相同,只是,他在奏章将他自已吹捧得如此厉害,让皇帝不觉皱眉。
杨嗣昌在奏章中,大肆自夸他自已如何领导有方,如何治军得力,如何赏罚分明,故最终宣府镇上下同仇敌恺,方能大破鞑子军兵。斩获的女真鞑子首级分别归属为,他自已200颗,辽东前锋营副总兵祖大乐200颗,宣府巡抚陈新甲127颗,宣镇总兵卢抱忠100颗,龙门卫指挥使杜诗40颗,山东千户李啸斩获首级30颗,另有俘虏为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监军王坤获得正蓝旗的相关旗纛仪杖。
奏章后面,则是那些汉军首级与蒙古鞑子首级的各类分配情况。
对于杨嗣昌的刻意邀功,崇祯皇帝洞若观火。
他在心下冷哼了一声,杨嗣昌,你才到宣大几天,真的能这般快速收拾局面,获此大胜?哼,真当朕是傻子不成。
这个杨嗣昌获得的这些首级,最大的可能是从某处分润得来,而非他在奏章中给自已吹嘘的那般英明能干。至于同样刚刚上任不久的宣府巡抚陈新甲,宣府总兵卢抱忠等人,他们所得的首级,估计也是同样的路数。
分润军功,这种大明官场的潜规则,皇帝其实心知肚明,但却无可奈何。毕竟此举成例已久,而且每次每个人的晋升官职均有上限。那么,这个人多出的战功,自然被上官分润,这种做法在这些明朝将领眼中,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崇祯并不打算去揭破杨嗣昌这个真实的谎言。
因为眼下的大明帝国,实在太需要一场大胜来提振士气,鼓舞军心民心了。
相比杨嗣昌的一顿自夸,崇祯皇帝对那个在杨嗣昌与王坤奏章**同提到的那个李啸,更加感兴趣一些。
李啸,好熟悉的名字。
莫不是,上次在辽东斩首18级,升为千户的那人?
这人此次功劳,更是不得了,除了斩获女真鞑子30颗外,还俘虏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这一众难得的俘虏,竟全是此人一力擒得,实是让人刮目。
崇祯皇帝心下,对这个颇为神秘的李啸,愈发欣赏与好奇。
他有种强烈的直觉,这个被两封奏章均当成配角的千户李啸,很可能战功远不止是这个上奏的数目,极可能还有更大的功绩被上官强行分润。
毕竟李啸作为一个小小千户,这些俘虏与首级,除非自已奋战所得,不然是绝无可能哪个官员会分润给他。
“长卿,这个李啸,你可知悉?”崇祯合起奏章,向温体仁问道。
温体仁内心一动,忙点头道:“此人故事,微臣却还知晓一些。”
“讲来朕听。”
见皇帝对这个李啸发生兴趣,温体仁连忙轻咳两声,对皇帝从容言道:“启禀皇上,据微臣了解,这李啸,原是辽东金州一乡下猎户,去年七月,鞑子侵吞金州,李啸全家被鞑子杀害,亲娘与媳妇尽丧于鞑子之手。李啸家园被毁,无处容身,又为报得家仇,便离开金州,前往锦州广宁中屯所投军效力。”
“唉,这李啸,出身竟是这般寒微。可怜他亲人尽丧,倒也是个苦命人。”崇祯捋须言道。
温体仁见皇上听得仔细,又接着说道:“那李啸,随后被广宁中屯所哨骑队选中,因武艺出众,被任命为哨骑队副队长,后率几名哨骑北行哨探,斩获鞑虏首级六颗,被提拔为百户之职。”
“此人血战得功,力斩鞑骑,端的是名好汉子!”崇祯赞了一句。
“接下来,李啸被派驻锦州东南处的不归墩。去年十一月,李啸亲率一众哨骑,汇合祖大弼部,顶风冒雪援救被鞑子劫获的粮队,斩获首级十八颗,被提拔为千户把总。”
“不错,此人有情有义,果敢坚决,堪为我大明官军之榜样,不似那些畏鞑如虎让朕齿冷的军兵。李啸当日此战奏捷,倒是让朕高兴了好一段时日。”崇祯笑了起来,一脸回忆之色。
“李啸因为此战,在锦州当地十分有名,人人皆道辽东出了个少年英雄。后来,鞑子为了报复,派兵袭扰辽西诸地,大肆烧杀抢掠。李啸兵力微薄,见鞑子这般大力侵袭辽东,自感在辽东难于继续立足,乃率众渡海南迁,投奔山东总兵刘泽清。在山东登莱之地,营建一赤凤堡以安身立命。他原在辽东立足的不归墩,已被鞑子一把火烧光。”
听温体仁说到这里,崇祯眉头一皱道:“这个李啸,渡海南投,虽有避敌怯战之嫌,倒也确是因为兵力不足难于存身之故,也算情有可原吧。”
温体仁咳嗽两声,继续说道:“李啸往投山东,倒也不是全无作为。今年五月,其率军千里进击,消灭了入寇山东南部的流贼黑蝎子部。随后,于今年六月底,遵奉朝廷抽调兵马入援北地之军令,李啸又亲率兵马,入援宣府镇龙门卫金家庄堡。却没想到此人,到了这宣府镇中,竟又获得恁多功勋,倒让微臣实实刮目相看。”
“哈哈,我大明得此忠臣良将,岂非天佑我大明乎?”崇祯大笑起来,一脸喜悦之色,只不过,他随即压低声音说道:“长卿,朕敢料定,杨嗣昌陈新甲等人所获之首级,怕亦与李啸多有关连。很可能就是从李啸处分润得来。”
“圣上目光如炬,帝心烛照之处,无微不查,微臣叹服。”温体仁微笑着长作一揖。
“李啸这人,真是我大明难得的一名虎将也!我大明官军,要是皆如李啸一般为国家奋发效力,努力杀敌,则鞑子何愁不灭,流贼何愁不除,天下何愁不定啊!”崇祯仰头长叹了口气,又轻声问道:“以爱卿之见,此次李啸立下这般大功,却该如何赏赐才好?”
见得皇帝对这个李啸这般有兴趣刨根问底,又绕过诸多大员的晋升封赏不提,却来问自已要如何封赏这一名小小的千户,一时间,让温体仁心下,也有些醋意溢然了。
“禀圣上,依臣之见,李啸斩首30级,官阶可越过指挥佥事,指挥同知,直升为指挥使一职。至于军职差遣,此人原为把总,可越过千总、守备、升至都司。却不知圣上是将此人留于军中,还是外放卫所?”温体仁想了想,低声回答道。
崇祯听了温体仁的回答,却不满意地摇了摇头。
“卿之意见,太过中规中矩。于今之世,我大明官军对鞑子畏怯如虎,难得一胜,这般境况之下,当需对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方可激发其为国效力之心啊。”崇祯一声轻叹,脸上便已是肃然之状:“就拿山海关总兵尤世威说,自出援大同以来,整整两月碌碌无为,拥兵观望,坐视鞑子攻陷州堡,连代王都发来密信来向朕告状,实实让朕气闷。朕现决定,将尤世威革职听堪,让斩获鞑子首级200级的前锋营副总兵祖大乐,代替其职继任山海关总兵,加官阶为右都督,赐武勋为护军,以为恩宠。至于那既有首级又有诸多俘虏立下大功的李啸,亦如此办理。”
“哦,那陛下的意思是?”
“擢李啸为卫指挥使,军职差遣由规定的都司,超限晋为游击,赐武勋为轻车都尉,加散阶怀远将军。”崇祯一字一句,话语清晰地回答道。
“皇上这般荣宠,那李啸想必会感激涕零。皇上却欲将此人,放于何处卫所?”见得皇帝给李啸又赐武勋,又加散阶,这般恩宠,让身为首辅的温体仁心里,亦颇为羡慕。
“不必外放他卫,李啸不是在山东建了个赤凤堡吗,那就将赤凤堡升格为赤凤卫,将附近地块,归于李啸管理。朕倒要看看,这李啸,在这现已一片荒芜的登莱地界,能把这赤凤卫,建设成何模样!长卿,你去将图舆拿来。”崇祯目光闪亮,笑着说道。
温体仁取出图舆,很快,崇祯亲自查看图舆,给李啸的赤凤卫划定了范围。
“西边至界河处,与莱州相隔,南至招远县栾家河,东边以绛水为界,与黄县分隔。此中地界,便是朕为赤凤卫划定的管辖范围。”
崇祯皇帝的金口玉言,终于给李啸划定了一块正式的安身之处。
接着,崇祯与温体仁,又一齐议定了除祖大乐与李啸外,其他人员的升赏情况。
“传朕旨意,着兵部速速验明首级与俘虏,随即押往京师,朕要亲去太庙献俘,告祭列祖列宗。另外,需对其他作战有功人员重加封赏,以慰众将士力战之心。这些事情,都需尽快办好。好了,长卿你下去草拟吧。”崇祯皇帝连声下旨,他仰望窗外灰濛濛的天空,双眼之中,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之色。
“微臣谨遵圣谕。”
(多谢malyvu的月票,多谢支持。虽然成绩惨淡,但这篇文章,作者会认真写作,详实考据,绝不敷衍了事,还请各位多多支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