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大败明军,席卷陕甘,并在西安建立大顺国的可怕消息,传到北京后,崇祯皇帝几乎惊呆到瘫倒。
整整一天一夜,这位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滴水不进,粒米不食,只是呆呆地坐在东暖阁中,仿佛已然坐化了一般。
可恨啊!李自成这个黄土高坡的放牛娃,官军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征剿,都无法剿灭,反而让其愈发壮大,直到现在西安建国立政。
这个被大明裁撤的驿卒,竟这般不可思议地,到了完全可以与自已分庭抗礼的地步。难道说,他真的是大明的克星?还是说,开国二百七十余年,真的气数已尽,真的要在自已手中终结么?
崇祯忽然感觉到,从腰间到脖颈,一股嗖嗖凉意正腾起窜起。在这温暖的仲春时节,自已浑身冰冷,仿佛已冻僵成冰。
现在,还有一个更现实更严峻的问题,正摆在他面前。那就是,已然建国定都称帝的李自成,他接下来,到底想干什么。
他是满足于据陕西一地称孤道寡,满足于个人的野心与私欲。还是会想着,乘此军势大振,伪朝新立之机,立即统领大军挥兵东进,一路攻向山西与宣府,最后直指京师?
不,绝不能让李自成这厮,这般顺利地发兵东进,一定要想方设法剿灭此獠,至少要把这厮死死地扼在黄河西岸,让这家伙就算再跳得厉害,也只能在陕西一地蹦达,绝不能让他威胁到京师。
“传朕旨意,着兵部尚书冯元飙入见。”
“奴婢遵旨。”
自兵部尚书孙传庭战没以来,崇祯皇帝从满朝臣子之中,实在找不出合适的继任兵部尚书人选,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把老迈生病的兵部右侍郎冯元飙,给赶鸭子上架一般,提拔其为兵部尚书。
之所以选择老迈多病的冯元飙,其实也是崇祯皇帝的内心,在孙传庭最终为国战没后,多有惭悔之故。
原来,在崇祯皇帝当日给孙传庭接连下旨,强令他去剿灭李自成时,朝中的群臣,唯唯诺诺者与沉默不语者居多,只有兵部左侍郎张凤翔与老迈的兵部右侍郎冯元飙,两人皆向皇帝提出了反对意见。
相比个性硬直的张凤翔,他言辞激烈地上书反对皇帝,结果却被皇帝严厉斥责。年纪大得多,已是官场老油子一般的冯元飙,可就圆滑得多了。
他先是静静地听了皇帝的陈述,并频频颔首,以示认同皇帝的观点。但在皇帝讲到,兵不战则贼益张,且兵久战则易懦之类的话时,冯元飙立即见机插话,拱手说道,陛下既已知现在的局面,将士习懦,未经行阵,则宜致贼而不宜致于贼也。故微臣以为,孙尚书手下虽有精兵良将,但此刻最宜之策,乃是按兵不动,固守待援,缓缓而图之,方为正道也。
崇祯被他这一狡猾的顶撞,脸面上颇有挂不住,还未来得及斥责,冯元飙却又跪于帝座之前,大声禀道:“陛下,微臣之语,皆出肺腑,若有污圣听,请先下臣狱,俟一战而胜,斩臣谢之。”
冯元飙这一硬一软两番态度,让崇祯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想处罚他吧,又感觉不太合适,最终只能在表面上批评一番了事。
冯元飙察颜观色,从宫中回来后,立即抱病在家,以此为藉不再上朝,省得崇祯看到他心烦。
没想到,这陕西的局势,还真如冯元飙所言,孙传庭全军覆没,整个陕西与甘肃彻底丢失,这下崇祯皇帝回想起冯元飙的话语,心下的后悔,何可言之。
于是,在考虑数日后,崇祯终于抹下面子,下了圣旨,着兵部右侍郎冯元飙补擢为兵部尚书。不过,冯元飙虽然提拔为兵部尚书,但崇祯对他依然不太信任。而当冯元飙进一步提出,把左都御史李邦华与右佥都御史可法二人,皆补入兵部时,崇祯都拒绝了。
因为,生性多疑的皇帝担心,冯元飙此举,有利用皇帝恩宠去扩充自已势力的私心,故当即给予反对。
见到皇帝只不过是把自已升任为一个名义上的空头兵部尚书,对皇帝的猜疑与不信任,冯元飙自是心知肚明。故心灰意冷的他,连日来又和先前一样,一直告病在家。
所以,当他听到皇帝要紧急召见他时,一时还有点反应不过来。不过,久历官场的他,心下立即想明白了,皇帝召见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何了。
冯元飙抱病入宫,颤颤巍巍地欲在丹阶前跪下,被皇帝止住。
“尔弢,现在流寇如此猖獗,竟已在陕西建国造反,实是可恶之至。朕且问你,你身为兵部尚书,对现在这般局面,究竟该如何控制,可有何建策乎?”皇帝绷着脸,声音很低。
冯元飙偷偷瞥了一眼,在龙椅上呆坐神情黯淡的皇帝,心下暗叹,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话。
也许,更准确地说,是现在的局面,让他已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了。
还好,在他尴尬无语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之际,皇帝的话语,又继续传来:“尔弢,现在流寇已据陕甘,我大明官军再无力进剿,时局之艰危险恶,岂且是危如累卵。你来告诉朕,这该死的李自成,究竟是只想守着西北一隅关门当个伪帝,还是存了更大的野心,想要东渡黄河,挥兵进攻山西与宣府,最终进攻京师呢?’
听到这话从皇帝嘴中说出,冯元飙心下轻松了一点。他颤颤抬头,仔细思虑了一阵,便低头回道:”禀皇上,微臣以为,流寇刚建伪国,心气大盛,岂会只满足于拘守陕甘一隅之地乎?他们一定会东流黄河,侵攻山西与宣府,最后目标,便是直攻京师矣。“
听了冯元飙的话,崇祯脸色变得煞白。
其实,在他心下,何尝没有想过,流寇发展到现在,气势这般兴盛,李自成手下更是拥有雄兵数十万,怎么会满足于只据守这陕甘一隅之地。只不过,当这样肯定的话语,从兵部尚书冯元飙的嘴中说出时,崇祯皇帝的心中,还是一阵莫名的刺痛。
怎么办?
现在情况如此紧急险恶,朕又还能怎么办?!
”尔弢,那,那依你之见,流寇若果真东渡来攻,那我大明官军,将何以御之?“
听了皇帝这仓皇问话,冯元飙心下暗叹不已。他浑浊的眼珠眨了眨,立即大声回道:”于今之计,以微臣观之,唯一可行之办法,便是令我大明平辽王立即从清境撤兵,集结其手下精兵良将,紧急赶往山西宣府等地,方可勉强挡住流贼东渡啊!'
崇祯听到冯元飙这番话语,心下的纠结与无奈,几乎无可言之。
唉,看来于今之际,大明官军已然无力对抗流寇,唯一能指望与依靠的,也只能是李啸这个曾经反叛过自已的家伙了,真真造化弄人哪。
见皇帝沉默不语,冯元飙想了想,又说道:“陛下,现在平辽王李啸在清境之中,接连攻下营口、海城、镇远堡等地,打得清军魂飞胆丧,实是大涨我大明军民士气!且前段时间,平辽王手下兵马,更是在海参崴之地,击毙了清酋皇太极,这倚天之功劳,国朝开国至今,都罕有其匹啊!微臣在想,陛下若要剿灭流贼,除掉倡乱之首李自成,就非得重用李啸不可,除此之外,再无他人可用矣!”
听到冯元飙说得这般语重心长,崇祯内心亦是暗自同意,只是,他疑心一动,又下意识地问了一句:“尔弢,那依你之见,朕当如何重用李啸?”
“陛下,微臣以为,你当以为其表功之名义,重重封赏李啸,给其重爵厚禄,切实招拢其心。同时再下召,令其部班师回国,前去陕甘抵御流寇。与此同时,皇上需再表示,对李啸及其兵马,全不加以节制与干涉,任因李啸自行指挥,以去除其疑心。且在有需要时,再令我其他大明官军加以全力协助,如何一来,方可令李啸为大明安心效力,方可使其兵马愿意为国尽忠,微臣思来想去,此当是为最佳之策。”
崇祯听到这里,不觉微微点了点头,却又问道:“爱卿,若只是这般下令撤军,那李啸好不容易才打下清境恁多地方,岂非只能又白白丢给清虏了么?这样的话,岂不是又给了清廷重新喘息之机了么?”
冯元飙摇头长叹:“唉,陛下,事有轻重缓急,岂看只看眼前?微臣观之,那鞑虏虽是大逆大恶之徒,但相对于成立伪国的李自成部流寇来说,相对于现在我大明的危急局势来说,还勉强能算是肤藓之疾。现在我大明的真正心腹之患,乃是陕甘的李自成部流贼,这是最危险,也也最需要立即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皇上何其圣明,又岂会看不清楚?恕老臣说得直白,若山西宣府之地皆是沦陷,乃至京师都落入敌手,那么平辽王哪怕平定了辽东,灭亡了清庭,对陛下你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冯元飙顿了下,又接着说道:”皇上,那平辽王李啸,乃是极其聪明又极时事理之人,他焉能分不清轻重,焉能不知道,现在流贼成了滥觞之势,对整个国家来说有多危险?况且,再退一步来说,就算平辽王暂时失去了夺取的清虏土地,但他能成功击败李自成,能守住宣府与山西,能保得京师安稳。那么,他就可以获得一个稳固可靠的后方,将来他完全可以更从容地再度对清虏用兵。这般权宜机变,又有何妨呢?“
冯元飙说完,又加重了语气说了一句作为结尾;”皇上,恕臣直言,现在流贼势力如此猖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还请皇上速下决断,立即派亲随公公前往传旨,立即调派平辽王回国,令其紧急赶往陕甘剿匪,此事火燃眉毛,万万拖延不得啊!“
听完冯元飙的话,崇祯捋须沉吟了一阵,便脸色凝重地叹道:”爱卿之话,朕心下亦然之。只是李啸与其精锐兵马,远在辽东,想要紧急调往陕甘,谈何容易!万一李啸及其部下兵马尚在路上,流寇便已发动进攻,东渡黄河,又当如何?‘
皇帝这句问话,颇有些出乎冯元飙所料,他愣了一下回道:“若是如此,那皇上只能先从朝选出一名知兵的大臣,作为督师,率领京营精锐兵马,先去抵挡一阵,待到唐军抵达后,再令其与李啸交接防务,率京营返回便可。”
冯元飙这句话,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
因为这样的问题,几乎是个人都会这般回答,崇祯自已也知道,这几乎是唯一的办法了。
更何况,冯元飙这个官场老油子,并没有指出谁才是督师的合适人选,所以这番话,其实真的没什么实际价值。
崇祯长长地叹了口气,他本想再问冯元飙谁是合适的督师人选,这时,他脑海中却忽然想了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李建泰。
按说,李建泰为人贪生怕死,既无驭将之才,也无应变之策,不识战阵,不知兵法,这样的人被选为督师,简直是一种悲哀。
而之所以他能被崇祯心下选中,决定任命其为督师,只是因为他是山西有名的大富翁。
皇帝在兵饷俱缺的情况下,看中了他的万贯家财,指靠他“破家以纾国难。”
这一天,崇祯在临朝时叹息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却不知何人可为,能破家以纾国难乎?“
皇帝此语一出,满朝默然,而李建泰闻得此语,便立刻明白皇帝的意图。
他想到,如果流寇打到老家曲沃已经不远,那么与其让整个家业落入起义农民的手里,还不如用这些即将化为乌有的财富,来为自已博取一个急公好义的美名。
于是,他立即在朝会上,在皇帝面前装出一副义形于色的样子,说道:“臣家曲沃,愿出私财饷军,不烦官帑,请提师以西。”
李建泰这番表演,给崇祯留下了深刻印象,故现在冯元飙一说起要举一名朝臣为督师,崇祯几乎是下意识地想到了他。
”传朕旨意,加封东阁大学士李建泰为行军督师,领尚书衔,赠尚方宝剑,着其立即率京营精锐兵马,前往山西抵御流寇,代朕亲征安民靖乱,行间一切调度赏罚,俱不中制,山西各地州府兵马钱粮,俱需受其节制,钦此。“
”微臣谨遵圣谕。“
整整一天一夜,这位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滴水不进,粒米不食,只是呆呆地坐在东暖阁中,仿佛已然坐化了一般。
可恨啊!李自成这个黄土高坡的放牛娃,官军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征剿,都无法剿灭,反而让其愈发壮大,直到现在西安建国立政。
这个被大明裁撤的驿卒,竟这般不可思议地,到了完全可以与自已分庭抗礼的地步。难道说,他真的是大明的克星?还是说,开国二百七十余年,真的气数已尽,真的要在自已手中终结么?
崇祯忽然感觉到,从腰间到脖颈,一股嗖嗖凉意正腾起窜起。在这温暖的仲春时节,自已浑身冰冷,仿佛已冻僵成冰。
现在,还有一个更现实更严峻的问题,正摆在他面前。那就是,已然建国定都称帝的李自成,他接下来,到底想干什么。
他是满足于据陕西一地称孤道寡,满足于个人的野心与私欲。还是会想着,乘此军势大振,伪朝新立之机,立即统领大军挥兵东进,一路攻向山西与宣府,最后直指京师?
不,绝不能让李自成这厮,这般顺利地发兵东进,一定要想方设法剿灭此獠,至少要把这厮死死地扼在黄河西岸,让这家伙就算再跳得厉害,也只能在陕西一地蹦达,绝不能让他威胁到京师。
“传朕旨意,着兵部尚书冯元飙入见。”
“奴婢遵旨。”
自兵部尚书孙传庭战没以来,崇祯皇帝从满朝臣子之中,实在找不出合适的继任兵部尚书人选,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把老迈生病的兵部右侍郎冯元飙,给赶鸭子上架一般,提拔其为兵部尚书。
之所以选择老迈多病的冯元飙,其实也是崇祯皇帝的内心,在孙传庭最终为国战没后,多有惭悔之故。
原来,在崇祯皇帝当日给孙传庭接连下旨,强令他去剿灭李自成时,朝中的群臣,唯唯诺诺者与沉默不语者居多,只有兵部左侍郎张凤翔与老迈的兵部右侍郎冯元飙,两人皆向皇帝提出了反对意见。
相比个性硬直的张凤翔,他言辞激烈地上书反对皇帝,结果却被皇帝严厉斥责。年纪大得多,已是官场老油子一般的冯元飙,可就圆滑得多了。
他先是静静地听了皇帝的陈述,并频频颔首,以示认同皇帝的观点。但在皇帝讲到,兵不战则贼益张,且兵久战则易懦之类的话时,冯元飙立即见机插话,拱手说道,陛下既已知现在的局面,将士习懦,未经行阵,则宜致贼而不宜致于贼也。故微臣以为,孙尚书手下虽有精兵良将,但此刻最宜之策,乃是按兵不动,固守待援,缓缓而图之,方为正道也。
崇祯被他这一狡猾的顶撞,脸面上颇有挂不住,还未来得及斥责,冯元飙却又跪于帝座之前,大声禀道:“陛下,微臣之语,皆出肺腑,若有污圣听,请先下臣狱,俟一战而胜,斩臣谢之。”
冯元飙这一硬一软两番态度,让崇祯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想处罚他吧,又感觉不太合适,最终只能在表面上批评一番了事。
冯元飙察颜观色,从宫中回来后,立即抱病在家,以此为藉不再上朝,省得崇祯看到他心烦。
没想到,这陕西的局势,还真如冯元飙所言,孙传庭全军覆没,整个陕西与甘肃彻底丢失,这下崇祯皇帝回想起冯元飙的话语,心下的后悔,何可言之。
于是,在考虑数日后,崇祯终于抹下面子,下了圣旨,着兵部右侍郎冯元飙补擢为兵部尚书。不过,冯元飙虽然提拔为兵部尚书,但崇祯对他依然不太信任。而当冯元飙进一步提出,把左都御史李邦华与右佥都御史可法二人,皆补入兵部时,崇祯都拒绝了。
因为,生性多疑的皇帝担心,冯元飙此举,有利用皇帝恩宠去扩充自已势力的私心,故当即给予反对。
见到皇帝只不过是把自已升任为一个名义上的空头兵部尚书,对皇帝的猜疑与不信任,冯元飙自是心知肚明。故心灰意冷的他,连日来又和先前一样,一直告病在家。
所以,当他听到皇帝要紧急召见他时,一时还有点反应不过来。不过,久历官场的他,心下立即想明白了,皇帝召见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何了。
冯元飙抱病入宫,颤颤巍巍地欲在丹阶前跪下,被皇帝止住。
“尔弢,现在流寇如此猖獗,竟已在陕西建国造反,实是可恶之至。朕且问你,你身为兵部尚书,对现在这般局面,究竟该如何控制,可有何建策乎?”皇帝绷着脸,声音很低。
冯元飙偷偷瞥了一眼,在龙椅上呆坐神情黯淡的皇帝,心下暗叹,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话。
也许,更准确地说,是现在的局面,让他已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了。
还好,在他尴尬无语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之际,皇帝的话语,又继续传来:“尔弢,现在流寇已据陕甘,我大明官军再无力进剿,时局之艰危险恶,岂且是危如累卵。你来告诉朕,这该死的李自成,究竟是只想守着西北一隅关门当个伪帝,还是存了更大的野心,想要东渡黄河,挥兵进攻山西与宣府,最终进攻京师呢?’
听到这话从皇帝嘴中说出,冯元飙心下轻松了一点。他颤颤抬头,仔细思虑了一阵,便低头回道:”禀皇上,微臣以为,流寇刚建伪国,心气大盛,岂会只满足于拘守陕甘一隅之地乎?他们一定会东流黄河,侵攻山西与宣府,最后目标,便是直攻京师矣。“
听了冯元飙的话,崇祯脸色变得煞白。
其实,在他心下,何尝没有想过,流寇发展到现在,气势这般兴盛,李自成手下更是拥有雄兵数十万,怎么会满足于只据守这陕甘一隅之地。只不过,当这样肯定的话语,从兵部尚书冯元飙的嘴中说出时,崇祯皇帝的心中,还是一阵莫名的刺痛。
怎么办?
现在情况如此紧急险恶,朕又还能怎么办?!
”尔弢,那,那依你之见,流寇若果真东渡来攻,那我大明官军,将何以御之?“
听了皇帝这仓皇问话,冯元飙心下暗叹不已。他浑浊的眼珠眨了眨,立即大声回道:”于今之计,以微臣观之,唯一可行之办法,便是令我大明平辽王立即从清境撤兵,集结其手下精兵良将,紧急赶往山西宣府等地,方可勉强挡住流贼东渡啊!'
崇祯听到冯元飙这番话语,心下的纠结与无奈,几乎无可言之。
唉,看来于今之际,大明官军已然无力对抗流寇,唯一能指望与依靠的,也只能是李啸这个曾经反叛过自已的家伙了,真真造化弄人哪。
见皇帝沉默不语,冯元飙想了想,又说道:“陛下,现在平辽王李啸在清境之中,接连攻下营口、海城、镇远堡等地,打得清军魂飞胆丧,实是大涨我大明军民士气!且前段时间,平辽王手下兵马,更是在海参崴之地,击毙了清酋皇太极,这倚天之功劳,国朝开国至今,都罕有其匹啊!微臣在想,陛下若要剿灭流贼,除掉倡乱之首李自成,就非得重用李啸不可,除此之外,再无他人可用矣!”
听到冯元飙说得这般语重心长,崇祯内心亦是暗自同意,只是,他疑心一动,又下意识地问了一句:“尔弢,那依你之见,朕当如何重用李啸?”
“陛下,微臣以为,你当以为其表功之名义,重重封赏李啸,给其重爵厚禄,切实招拢其心。同时再下召,令其部班师回国,前去陕甘抵御流寇。与此同时,皇上需再表示,对李啸及其兵马,全不加以节制与干涉,任因李啸自行指挥,以去除其疑心。且在有需要时,再令我其他大明官军加以全力协助,如何一来,方可令李啸为大明安心效力,方可使其兵马愿意为国尽忠,微臣思来想去,此当是为最佳之策。”
崇祯听到这里,不觉微微点了点头,却又问道:“爱卿,若只是这般下令撤军,那李啸好不容易才打下清境恁多地方,岂非只能又白白丢给清虏了么?这样的话,岂不是又给了清廷重新喘息之机了么?”
冯元飙摇头长叹:“唉,陛下,事有轻重缓急,岂看只看眼前?微臣观之,那鞑虏虽是大逆大恶之徒,但相对于成立伪国的李自成部流寇来说,相对于现在我大明的危急局势来说,还勉强能算是肤藓之疾。现在我大明的真正心腹之患,乃是陕甘的李自成部流贼,这是最危险,也也最需要立即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皇上何其圣明,又岂会看不清楚?恕老臣说得直白,若山西宣府之地皆是沦陷,乃至京师都落入敌手,那么平辽王哪怕平定了辽东,灭亡了清庭,对陛下你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冯元飙顿了下,又接着说道:”皇上,那平辽王李啸,乃是极其聪明又极时事理之人,他焉能分不清轻重,焉能不知道,现在流贼成了滥觞之势,对整个国家来说有多危险?况且,再退一步来说,就算平辽王暂时失去了夺取的清虏土地,但他能成功击败李自成,能守住宣府与山西,能保得京师安稳。那么,他就可以获得一个稳固可靠的后方,将来他完全可以更从容地再度对清虏用兵。这般权宜机变,又有何妨呢?“
冯元飙说完,又加重了语气说了一句作为结尾;”皇上,恕臣直言,现在流贼势力如此猖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还请皇上速下决断,立即派亲随公公前往传旨,立即调派平辽王回国,令其紧急赶往陕甘剿匪,此事火燃眉毛,万万拖延不得啊!“
听完冯元飙的话,崇祯捋须沉吟了一阵,便脸色凝重地叹道:”爱卿之话,朕心下亦然之。只是李啸与其精锐兵马,远在辽东,想要紧急调往陕甘,谈何容易!万一李啸及其部下兵马尚在路上,流寇便已发动进攻,东渡黄河,又当如何?‘
皇帝这句问话,颇有些出乎冯元飙所料,他愣了一下回道:“若是如此,那皇上只能先从朝选出一名知兵的大臣,作为督师,率领京营精锐兵马,先去抵挡一阵,待到唐军抵达后,再令其与李啸交接防务,率京营返回便可。”
冯元飙这句话,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
因为这样的问题,几乎是个人都会这般回答,崇祯自已也知道,这几乎是唯一的办法了。
更何况,冯元飙这个官场老油子,并没有指出谁才是督师的合适人选,所以这番话,其实真的没什么实际价值。
崇祯长长地叹了口气,他本想再问冯元飙谁是合适的督师人选,这时,他脑海中却忽然想了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李建泰。
按说,李建泰为人贪生怕死,既无驭将之才,也无应变之策,不识战阵,不知兵法,这样的人被选为督师,简直是一种悲哀。
而之所以他能被崇祯心下选中,决定任命其为督师,只是因为他是山西有名的大富翁。
皇帝在兵饷俱缺的情况下,看中了他的万贯家财,指靠他“破家以纾国难。”
这一天,崇祯在临朝时叹息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却不知何人可为,能破家以纾国难乎?“
皇帝此语一出,满朝默然,而李建泰闻得此语,便立刻明白皇帝的意图。
他想到,如果流寇打到老家曲沃已经不远,那么与其让整个家业落入起义农民的手里,还不如用这些即将化为乌有的财富,来为自已博取一个急公好义的美名。
于是,他立即在朝会上,在皇帝面前装出一副义形于色的样子,说道:“臣家曲沃,愿出私财饷军,不烦官帑,请提师以西。”
李建泰这番表演,给崇祯留下了深刻印象,故现在冯元飙一说起要举一名朝臣为督师,崇祯几乎是下意识地想到了他。
”传朕旨意,加封东阁大学士李建泰为行军督师,领尚书衔,赠尚方宝剑,着其立即率京营精锐兵马,前往山西抵御流寇,代朕亲征安民靖乱,行间一切调度赏罚,俱不中制,山西各地州府兵马钱粮,俱需受其节制,钦此。“
”微臣谨遵圣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