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了?”赵景贤一时愕然。.安庆军械所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火轮,连朝廷都曾下旨嘉奖,何以轩帅说这条路错了?
赵景贤这副错愕的神情,关卓凡看在眼里了,但这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事情,因此一时倒不知该如何开口解释。
清廷的洋务运动最终不能成功,原因有很多,后世对这方面的分析品评,亦不计其数。不过在关卓凡来说,这不是做论文的时候,他只能于琐碎繁杂的线索之中,抓住最要害的来做文章。
这个时代,不论是朝廷,还是具体经办的官员,对于洋务这种事,始终是抱着羞羞答答,欲拒还迎的心态,一方面觉得洋人的东西好,该学,另一方面却又要对洋人“严防死守”,不能让洋人占去了便宜,更不能让洋人坏了“大清的门风”!这样的心态,即使像恭王、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相对开明的人,亦未能免俗。
说白了,设若此时洋务运动忽然成功,官军居然把洋鬼子的军队都赶下了海,那么随之而来的,决不会是更多的开放与交流,而多半是——太好了,总算把洋人都打跑了,赶紧关门!
另一种更深刻的心态,则是从上到下,从慈禧到一名平头百姓都具有的,那就是异常盼望“你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而且最好是“不用你们,我们也照样能”。这个心态,不能说错,往大里说,这可以算是国家自豪感,民族自尊心,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拿这一条来作为行动的目标,甚至是作为行动的指导,那做出来的事情,多半就要出偏差。
偏差的地方,一个是时间,一个是钱。
即以安庆军械所自行制造的这条火轮而论,虽说借鉴了洋船,但整个制造过程不用洋人,连设计图都是徐寿自己画的,确实了不起,放在后世,是可以为这个里程碑似的成就欢呼喝彩的。
可那是为历史成就而喝彩,如果放在当前,就不是一回事了。
按关卓凡的想法,这个时代的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差距,不多说,算三十年好了。要赶上这个差距,走寻常路是不行的——你在走,人家也在走,而且走得比你更快。等你按部就班地把别人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然后高声欢呼,说“我也做到了”,结果抬头一看,新的差距已经拉大到了五十年。
这就是时间上的偏差——安庆军械所埋头苦干,不靠洋鬼子,固然也造出了一条二十五吨的汽轮,但这段时间内,洋鬼子们却已经造出了排水量百倍于此的舰船。
若是承平时候,也就罢了,或许可以循序渐进,慢慢来。然而现在这个时候,且不说西方的列强环伺,单说北方的恶邻,就已经虎视眈眈,东面的岛国亦离崛起不远,哪有时间给你慢慢地折腾?
没有时间了,真的没有时间了,狼已经来了,你还在画刀的图样么?
只能抄近路,走捷径,除此别无他法。
另一个偏差,是钱。
万事都有成本,一万两银子花在这里,就不能同时花在那里。此时的朝廷,财政疲弱,勉力凑起一些钱来办洋务,若是再投错了地方,则损失的又不仅仅是金钱这么简单。
不管是现在的安庆军械所,还是未来洋务派所兴建的一切企业,做出来的东西,从来都没有逃脱过四个字的考语——质次价高。
从现在直到数十年后,无一例外。
也就是说,十两银子可以买到的洋枪,自己做的话,单是成本就要二十两;十万两银子可以买到的洋舰,自己做的话,单是成本就要二十万两。
更不要说做出来的枪炮打不准,做出来的舰船跑不快这些事情了。自己国家生产出来的枪炮,不止一次被自己的军队拒绝列装,像李鸿章,就曾一次姓退回了五千支仿制的林明敦式后膛来复枪,而不得不继续寻购质优价廉的洋枪。
本来是想“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结果于“御侮”一项上毫无佐助,变作只剩下示威的效用——这些枪炮,用之于内,对付菜刀棍棒当然可以,一旦面对西洋军队,就不免原形毕露。
本来钱就不多,结果耗在这些虚好看的事情上,弄得更加左支右绌,这不是拿一顶“民族工业”的大帽子就可以遮盖得住的。
每思至此,关卓凡不能没有感慨,民族工业可以办,但绝不能这样办。
这不是菲薄古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身负大才的人,虽然已经尽了力,但既囿于见识,又羁縻于这个[***]体制的限制,实在也难以做得更好了。
这条路子,真的错了。
不过在关卓凡来说,这样的想法,难与人言,否则多半要被说成——“看人挑担不吃力,你来试试?”
那……我来试试。
关卓凡心想,一百多年后的那一场变革,果然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曾纪泽、徐建寅、华蘅芳三个,对广方言馆的事务极是上心,在接风宴上,便有不少新鲜的想法提出来。到了第四天,不惟馆址已经选好,而且跟刘郇膏和利宾,已经把初步的章程拿出来了。
“利先生实在是帮了大忙!”以三品按察使衔任广方言馆总裁的曾纪泽,高兴地将章程初稿呈给关卓凡,“特别是教习这一块,全靠他的奔走联络。”
“我可不敢掠人之美,”坐在一旁的利宾打趣道,“不过说真的,看到劼刚兄几个的劲头,连我都动心,想到你的馆里谋个教习之职。”
广方言馆的教习,打算华洋兼用,但以洋人为主。曾纪泽初到,对洋场的情形还不甚了了,因此洋教习的聘请,是利宾帮着他在做。
“好极了,”关卓凡笑着接过稿子,一边翻一边问,“馆址选在哪里了?”
“在城东的旧学宫,只要稍加修葺,就可以用了。”
“好,好,省时省力,还替赵竹生省了钱。”关卓凡连连点头,“劼刚,不知你一共打算开几个科目?”
“外国文这一项,打算先开英语和法语两科。实务这一块,打算开西洋算学、地理,化学和万国公法这四科。”
关卓凡在心里盘算了一下,现在这个时代,英语是通用的商务语言,而法语则是约定成俗的外交语言,先开这两科果然是最好的。至于科学方面,华蘅芳就是数学家,徐建寅的父亲徐寿,则是化学家,这两科自然开得,而地理和万国公法,大约是想请洋教习。
“初初筹建,能有这六科也很好了。”关卓凡沉吟着说,“劼刚,既然说到实务,我再替你加两科,你看行不行?”
“好啊,多多益善。”曾纪泽的官话说得很好,几乎听不出湘乡口音,“轩帅是最懂洋务的人,我正巴不得向你请教。”
“谈不上,只是身在上海,耳濡目染,多少了解一点皮毛罢了。”关卓凡先客气一下,才转而说正题,“我想替你加一科船舶修理,再加一科枪炮修理。”
这两科,有些奇怪,以修理为名目,听上去自然不如“船舶制造”“枪炮制造”来得响亮。在曾纪泽来说,关卓凡的这句话虽属情商,但其实可以看做是指示,照理是要答应的,不过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心中的疑问提了出来。
“轩帅,安庆已经可以造枪炮,子弹炮弹亦可以造,现在船也造了……”
言下之意,是说安庆已经如此,何况上海?即使要开这两个科目,是不是可以开成“制造”。
“安庆军械所,是令尊的心血所在,不光肯下本钱,而且大力招揽人才,几年下来,底蕴已经很雄厚了,咱们一时不好比的。”关卓凡还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只好先用这个说法来敷衍着,“我想,先不必着急,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来。这两个修理的科目,可以聘请洋教习,重在洋船和洋枪洋炮的修理。不过虽然是修理,也总要把洋人这些舰船枪炮的构造和原理弄明白,因此名为修理,其实也是在研究学习。”
曾纪泽以为自己听明白了,想一想,觉得这样去办也很好——懂得构造和原理,懂得修理,下一步自然就可以制造。不过既然是修理,那么又有了一个新的疑问。
“轩帅,这两科可真的是实务,单靠在广方言馆里学习,怕是还不行,非得有动手的机会不可。”
“那是,不过这一节,我已经替你打算好了。”关卓凡微笑着说,“租界里有个美国商人,叫做科尔,他的名下有一家旗记铁厂和一个船坞,藩司衙门正在跟他谈出售的事情。他要价九万两银子,我打算还他一个三万,好歹都盘下来。到时候,你馆里的生员们,还怕没有动手演习的机会?”
“那好极了!”曾纪泽大喜过望,“不知轩帅要指派哪一个来管理铁厂?我来跟他接头。”
“这个人,老兄想必是听说过的。”关卓凡微微一笑,“容闳。”
*
赵景贤这副错愕的神情,关卓凡看在眼里了,但这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事情,因此一时倒不知该如何开口解释。
清廷的洋务运动最终不能成功,原因有很多,后世对这方面的分析品评,亦不计其数。不过在关卓凡来说,这不是做论文的时候,他只能于琐碎繁杂的线索之中,抓住最要害的来做文章。
这个时代,不论是朝廷,还是具体经办的官员,对于洋务这种事,始终是抱着羞羞答答,欲拒还迎的心态,一方面觉得洋人的东西好,该学,另一方面却又要对洋人“严防死守”,不能让洋人占去了便宜,更不能让洋人坏了“大清的门风”!这样的心态,即使像恭王、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相对开明的人,亦未能免俗。
说白了,设若此时洋务运动忽然成功,官军居然把洋鬼子的军队都赶下了海,那么随之而来的,决不会是更多的开放与交流,而多半是——太好了,总算把洋人都打跑了,赶紧关门!
另一种更深刻的心态,则是从上到下,从慈禧到一名平头百姓都具有的,那就是异常盼望“你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而且最好是“不用你们,我们也照样能”。这个心态,不能说错,往大里说,这可以算是国家自豪感,民族自尊心,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拿这一条来作为行动的目标,甚至是作为行动的指导,那做出来的事情,多半就要出偏差。
偏差的地方,一个是时间,一个是钱。
即以安庆军械所自行制造的这条火轮而论,虽说借鉴了洋船,但整个制造过程不用洋人,连设计图都是徐寿自己画的,确实了不起,放在后世,是可以为这个里程碑似的成就欢呼喝彩的。
可那是为历史成就而喝彩,如果放在当前,就不是一回事了。
按关卓凡的想法,这个时代的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差距,不多说,算三十年好了。要赶上这个差距,走寻常路是不行的——你在走,人家也在走,而且走得比你更快。等你按部就班地把别人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然后高声欢呼,说“我也做到了”,结果抬头一看,新的差距已经拉大到了五十年。
这就是时间上的偏差——安庆军械所埋头苦干,不靠洋鬼子,固然也造出了一条二十五吨的汽轮,但这段时间内,洋鬼子们却已经造出了排水量百倍于此的舰船。
若是承平时候,也就罢了,或许可以循序渐进,慢慢来。然而现在这个时候,且不说西方的列强环伺,单说北方的恶邻,就已经虎视眈眈,东面的岛国亦离崛起不远,哪有时间给你慢慢地折腾?
没有时间了,真的没有时间了,狼已经来了,你还在画刀的图样么?
只能抄近路,走捷径,除此别无他法。
另一个偏差,是钱。
万事都有成本,一万两银子花在这里,就不能同时花在那里。此时的朝廷,财政疲弱,勉力凑起一些钱来办洋务,若是再投错了地方,则损失的又不仅仅是金钱这么简单。
不管是现在的安庆军械所,还是未来洋务派所兴建的一切企业,做出来的东西,从来都没有逃脱过四个字的考语——质次价高。
从现在直到数十年后,无一例外。
也就是说,十两银子可以买到的洋枪,自己做的话,单是成本就要二十两;十万两银子可以买到的洋舰,自己做的话,单是成本就要二十万两。
更不要说做出来的枪炮打不准,做出来的舰船跑不快这些事情了。自己国家生产出来的枪炮,不止一次被自己的军队拒绝列装,像李鸿章,就曾一次姓退回了五千支仿制的林明敦式后膛来复枪,而不得不继续寻购质优价廉的洋枪。
本来是想“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结果于“御侮”一项上毫无佐助,变作只剩下示威的效用——这些枪炮,用之于内,对付菜刀棍棒当然可以,一旦面对西洋军队,就不免原形毕露。
本来钱就不多,结果耗在这些虚好看的事情上,弄得更加左支右绌,这不是拿一顶“民族工业”的大帽子就可以遮盖得住的。
每思至此,关卓凡不能没有感慨,民族工业可以办,但绝不能这样办。
这不是菲薄古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身负大才的人,虽然已经尽了力,但既囿于见识,又羁縻于这个[***]体制的限制,实在也难以做得更好了。
这条路子,真的错了。
不过在关卓凡来说,这样的想法,难与人言,否则多半要被说成——“看人挑担不吃力,你来试试?”
那……我来试试。
关卓凡心想,一百多年后的那一场变革,果然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曾纪泽、徐建寅、华蘅芳三个,对广方言馆的事务极是上心,在接风宴上,便有不少新鲜的想法提出来。到了第四天,不惟馆址已经选好,而且跟刘郇膏和利宾,已经把初步的章程拿出来了。
“利先生实在是帮了大忙!”以三品按察使衔任广方言馆总裁的曾纪泽,高兴地将章程初稿呈给关卓凡,“特别是教习这一块,全靠他的奔走联络。”
“我可不敢掠人之美,”坐在一旁的利宾打趣道,“不过说真的,看到劼刚兄几个的劲头,连我都动心,想到你的馆里谋个教习之职。”
广方言馆的教习,打算华洋兼用,但以洋人为主。曾纪泽初到,对洋场的情形还不甚了了,因此洋教习的聘请,是利宾帮着他在做。
“好极了,”关卓凡笑着接过稿子,一边翻一边问,“馆址选在哪里了?”
“在城东的旧学宫,只要稍加修葺,就可以用了。”
“好,好,省时省力,还替赵竹生省了钱。”关卓凡连连点头,“劼刚,不知你一共打算开几个科目?”
“外国文这一项,打算先开英语和法语两科。实务这一块,打算开西洋算学、地理,化学和万国公法这四科。”
关卓凡在心里盘算了一下,现在这个时代,英语是通用的商务语言,而法语则是约定成俗的外交语言,先开这两科果然是最好的。至于科学方面,华蘅芳就是数学家,徐建寅的父亲徐寿,则是化学家,这两科自然开得,而地理和万国公法,大约是想请洋教习。
“初初筹建,能有这六科也很好了。”关卓凡沉吟着说,“劼刚,既然说到实务,我再替你加两科,你看行不行?”
“好啊,多多益善。”曾纪泽的官话说得很好,几乎听不出湘乡口音,“轩帅是最懂洋务的人,我正巴不得向你请教。”
“谈不上,只是身在上海,耳濡目染,多少了解一点皮毛罢了。”关卓凡先客气一下,才转而说正题,“我想替你加一科船舶修理,再加一科枪炮修理。”
这两科,有些奇怪,以修理为名目,听上去自然不如“船舶制造”“枪炮制造”来得响亮。在曾纪泽来说,关卓凡的这句话虽属情商,但其实可以看做是指示,照理是要答应的,不过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心中的疑问提了出来。
“轩帅,安庆已经可以造枪炮,子弹炮弹亦可以造,现在船也造了……”
言下之意,是说安庆已经如此,何况上海?即使要开这两个科目,是不是可以开成“制造”。
“安庆军械所,是令尊的心血所在,不光肯下本钱,而且大力招揽人才,几年下来,底蕴已经很雄厚了,咱们一时不好比的。”关卓凡还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只好先用这个说法来敷衍着,“我想,先不必着急,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来。这两个修理的科目,可以聘请洋教习,重在洋船和洋枪洋炮的修理。不过虽然是修理,也总要把洋人这些舰船枪炮的构造和原理弄明白,因此名为修理,其实也是在研究学习。”
曾纪泽以为自己听明白了,想一想,觉得这样去办也很好——懂得构造和原理,懂得修理,下一步自然就可以制造。不过既然是修理,那么又有了一个新的疑问。
“轩帅,这两科可真的是实务,单靠在广方言馆里学习,怕是还不行,非得有动手的机会不可。”
“那是,不过这一节,我已经替你打算好了。”关卓凡微笑着说,“租界里有个美国商人,叫做科尔,他的名下有一家旗记铁厂和一个船坞,藩司衙门正在跟他谈出售的事情。他要价九万两银子,我打算还他一个三万,好歹都盘下来。到时候,你馆里的生员们,还怕没有动手演习的机会?”
“那好极了!”曾纪泽大喜过望,“不知轩帅要指派哪一个来管理铁厂?我来跟他接头。”
“这个人,老兄想必是听说过的。”关卓凡微微一笑,“容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