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如期而至。
沟渠一夜皆满。收割后的水田被冰雪覆盖。唯有一条绿水穿邑而过,注入白湖。靠近港口的天车,不时倾覆的水斗将碧水倒向水槽,汇入楼内三足鬲***日常所需。
水排、水压、水碓,沿岸排开。日夜不息,为楼桑富足尽心竭力。器械增多。楼桑又出一新职业,修补匠。因始于锔瓷匠,故名:锔匠。
锔瓷匠,又叫锢炉匠。
锔(jū),本意是用锔子(一种两脚钉)连合破裂的器物。锢(gù),本意是把金属熔化以浇灌堵塞空隙。不难理解,所谓锔瓷匠、锢炉匠,便是修补器皿的工匠。
之所以省略‘瓷’字,盖因楼桑众器,绝不仅限于瓷。铁器、铜器、木器、机器、皮革器。皆能修补。所以称锔匠,或叫锢匠。
晚上夜课听恩师说,前有吴郡司马富春孙坚召募精勇,得千余人,助州郡讨许生。今冬十一月,臧、陈寅大破生于会稽,斩之。
又一波反贼被扑灭。
刘备也第一次听到个赫赫英豪的名字。富春孙坚。
要说十八路诸侯讨董,最能打的诸侯,非孙坚莫属。只可惜正值壮年却死于乱箭之下。
不知为何,恩师脸上并不见喜色。刘备也不敢多问,这便拜别下课。
老族长年后六十大寿。这可是刘氏一族难得的喜事。刘备自当尽心操办。
老族长,刘备叫九叔公。是祖父那辈人中,年纪最小的幼弟。如今也已年近花甲。而祖父,刘备从未见过。还有只剩下模糊轮廓的父亲。
岁月当真锋利。
年六十已是长寿。英年早逝者,比比皆是。瘟疫是最大的杀手。其次才是兵乱。
楼桑街道下通导热陶管。温度自来。砖脊和青石铺就的街巷,日夜烘烤,很难存雪。如今更因舫车往来通行,五里长街早被清扫一空。冬日出行,能乘坐温暖如春的舫车,绝对是难得的享受。街面店铺生意兴隆。尤其是果脯糕饼商肆。购买者多是走亲访友的邑中百姓。忙了一年,趁冰封千里,在温暖的邑中多走动走动,便成了时下流行的活动。
正如少君侯醉时吟的那首十句诗。
繁华过处终是梦,薄酒一杯敬良人。
来来来,满饮此杯。
楼桑村的刘氏宗亲,经历麒麟子诸事最多的,正是老族长。祖祖辈辈,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楼桑村,短短数年,天翻地覆大变样。这一切的起因,正是刘备。
能亲见刘氏一族复爵,老族长已能含笑九泉。此生再无遗憾。
想到这里,老族长乐呵呵的放下酒杯。趁着酒意,再睡个回笼觉,这日子真是自在快活赛神仙。
羊毛衫和毳裘衣,此两件御寒神器,也是从刘备家开始。
毳裘衣最先由白毦精卒贴身穿着。故称‘卫衣’,卫士之衣也。和羊毛衫一样,也渐被楼桑邑民所喜。要说这个时代的羊毛,实在是柔软温暖。含毛量个顶个的百分之百。母亲的女工,再加上家中艳婢的织艺,妥妥的无双技。
羊毛衫裹缝一件纱质的对襟囊衣,外披鹤氅,满满都是汉式风情。年后刘备十四岁。身高七尺有余,猿臂狼腰。五官多已长开。剑眉朗目,棱角亦多分明。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脸颊除了些许婴儿肥的残迹,右边还有个深深的单酒窝。相貌自不必说,母亲的风姿摆在那里。
关键是身材也好。托女刺客的福,自幼戒食桑葚,没有被毒素累积所害。自然也就不曾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长出一幅怪模样。
公孙氏和一众艳婢,身姿妖娆,眸水漫漾。身前身后,呵护备至。以前不觉,不知最近为何有些心思浮荡。
或许与自己满则溢的生理现象有关。这种事,刘备竟毫无准备。一觉醒来,内外皆湿。这才知道,身体已在不知不觉间,大器初成。本想自己悄悄洗净,却被公孙氏逮了个正着。
见刘备举止慌张,面露惭色。公孙氏轻轻一嗅,不禁耳尖发热,俏脸也升起两片红晕。
这便拉着他下到三楼浴室,拧开青铜龙头,放水给他洗澡。
衣服自拿起浆洗不提。
本以为这件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不会有第三人知道。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几件洁白的麻织犊鼻裈(dú bí kūn),就被心灵手巧的女婢们送到榻前。
裈,内裤,有裆。唐颜师古注:“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
犊鼻裈,顾名思义,就是和小牛犊两只鼻孔连下巴,造型很像的内裤。一种很短小,酷似现代三角短裤的内衣。
刘备向来是“上衣下裳”。本以为时下都是开裆,原来合裆也有。想想也是,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每月似乎都有几天特殊的日子。需要挡上一挡。开裆如何能挡?
不用想,这叠轻薄半透,裆下却加厚不露的犊鼻裈,乃是母亲和众艳婢连夜赶制,天明送到床前。
也就是说。此事,府中尽知。
刘备吁了口气,怏怏起身。嗯,先把犊鼻裈穿上。
怎么分前后?
联想小牛犊两只鼻孔的位置,问题迎刃而解。
刚办过老族长的六十大寿。刘备就被恩师唤到身前。
从恩师手中接过廷尉崔烈的手书,刘备细细一看,这便了然。年前杨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大破许生于会稽,斩之。反贼余孽流窜山谷,挑动江淮蛮族,大有死灰复燃之势。
九江、庐江、江夏诸蛮,皆蠢蠢欲动。朝廷防患于未然,知恩师文武兼备,便想启用恩师为九江太守,南下安抚,保一郡平安。
见刘备沉思不语,恩师便问道:如何?
刘备轻轻抬头:势如水火。只怕圣旨宣到时,蛮族已反。安慰无用。恩师要做好平乱的准备。
卢植这便点头:我亦如此想。昨日已去函崔廷尉,愿为朝廷征召。只是你学业未成,为师不忍远离。故而在书中提及,让你随我南下。
刘备一愣:恩师要带我去平乱?
卢植不动神色的点头:然也。
思前想后,刘备幡然醒悟。这便拜服在地:备愿往。
恩师说的虽隐晦。刘备却已然明白恩师的一片苦心。若只为不耽搁学业,恩师大可自行把刘备带在身边。早晚耳提面命,何愁学业不成。如今却在给崔烈的回信中,特别提及此事。显然就不单纯为学业这么简单。
而是把携刘备南下,当成出仕的条件。
为何?
崔烈等人亦心知肚明。恩师是要把这次平乱的功劳,让给刘备!
沟渠一夜皆满。收割后的水田被冰雪覆盖。唯有一条绿水穿邑而过,注入白湖。靠近港口的天车,不时倾覆的水斗将碧水倒向水槽,汇入楼内三足鬲***日常所需。
水排、水压、水碓,沿岸排开。日夜不息,为楼桑富足尽心竭力。器械增多。楼桑又出一新职业,修补匠。因始于锔瓷匠,故名:锔匠。
锔瓷匠,又叫锢炉匠。
锔(jū),本意是用锔子(一种两脚钉)连合破裂的器物。锢(gù),本意是把金属熔化以浇灌堵塞空隙。不难理解,所谓锔瓷匠、锢炉匠,便是修补器皿的工匠。
之所以省略‘瓷’字,盖因楼桑众器,绝不仅限于瓷。铁器、铜器、木器、机器、皮革器。皆能修补。所以称锔匠,或叫锢匠。
晚上夜课听恩师说,前有吴郡司马富春孙坚召募精勇,得千余人,助州郡讨许生。今冬十一月,臧、陈寅大破生于会稽,斩之。
又一波反贼被扑灭。
刘备也第一次听到个赫赫英豪的名字。富春孙坚。
要说十八路诸侯讨董,最能打的诸侯,非孙坚莫属。只可惜正值壮年却死于乱箭之下。
不知为何,恩师脸上并不见喜色。刘备也不敢多问,这便拜别下课。
老族长年后六十大寿。这可是刘氏一族难得的喜事。刘备自当尽心操办。
老族长,刘备叫九叔公。是祖父那辈人中,年纪最小的幼弟。如今也已年近花甲。而祖父,刘备从未见过。还有只剩下模糊轮廓的父亲。
岁月当真锋利。
年六十已是长寿。英年早逝者,比比皆是。瘟疫是最大的杀手。其次才是兵乱。
楼桑街道下通导热陶管。温度自来。砖脊和青石铺就的街巷,日夜烘烤,很难存雪。如今更因舫车往来通行,五里长街早被清扫一空。冬日出行,能乘坐温暖如春的舫车,绝对是难得的享受。街面店铺生意兴隆。尤其是果脯糕饼商肆。购买者多是走亲访友的邑中百姓。忙了一年,趁冰封千里,在温暖的邑中多走动走动,便成了时下流行的活动。
正如少君侯醉时吟的那首十句诗。
繁华过处终是梦,薄酒一杯敬良人。
来来来,满饮此杯。
楼桑村的刘氏宗亲,经历麒麟子诸事最多的,正是老族长。祖祖辈辈,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楼桑村,短短数年,天翻地覆大变样。这一切的起因,正是刘备。
能亲见刘氏一族复爵,老族长已能含笑九泉。此生再无遗憾。
想到这里,老族长乐呵呵的放下酒杯。趁着酒意,再睡个回笼觉,这日子真是自在快活赛神仙。
羊毛衫和毳裘衣,此两件御寒神器,也是从刘备家开始。
毳裘衣最先由白毦精卒贴身穿着。故称‘卫衣’,卫士之衣也。和羊毛衫一样,也渐被楼桑邑民所喜。要说这个时代的羊毛,实在是柔软温暖。含毛量个顶个的百分之百。母亲的女工,再加上家中艳婢的织艺,妥妥的无双技。
羊毛衫裹缝一件纱质的对襟囊衣,外披鹤氅,满满都是汉式风情。年后刘备十四岁。身高七尺有余,猿臂狼腰。五官多已长开。剑眉朗目,棱角亦多分明。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脸颊除了些许婴儿肥的残迹,右边还有个深深的单酒窝。相貌自不必说,母亲的风姿摆在那里。
关键是身材也好。托女刺客的福,自幼戒食桑葚,没有被毒素累积所害。自然也就不曾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长出一幅怪模样。
公孙氏和一众艳婢,身姿妖娆,眸水漫漾。身前身后,呵护备至。以前不觉,不知最近为何有些心思浮荡。
或许与自己满则溢的生理现象有关。这种事,刘备竟毫无准备。一觉醒来,内外皆湿。这才知道,身体已在不知不觉间,大器初成。本想自己悄悄洗净,却被公孙氏逮了个正着。
见刘备举止慌张,面露惭色。公孙氏轻轻一嗅,不禁耳尖发热,俏脸也升起两片红晕。
这便拉着他下到三楼浴室,拧开青铜龙头,放水给他洗澡。
衣服自拿起浆洗不提。
本以为这件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不会有第三人知道。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几件洁白的麻织犊鼻裈(dú bí kūn),就被心灵手巧的女婢们送到榻前。
裈,内裤,有裆。唐颜师古注:“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
犊鼻裈,顾名思义,就是和小牛犊两只鼻孔连下巴,造型很像的内裤。一种很短小,酷似现代三角短裤的内衣。
刘备向来是“上衣下裳”。本以为时下都是开裆,原来合裆也有。想想也是,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每月似乎都有几天特殊的日子。需要挡上一挡。开裆如何能挡?
不用想,这叠轻薄半透,裆下却加厚不露的犊鼻裈,乃是母亲和众艳婢连夜赶制,天明送到床前。
也就是说。此事,府中尽知。
刘备吁了口气,怏怏起身。嗯,先把犊鼻裈穿上。
怎么分前后?
联想小牛犊两只鼻孔的位置,问题迎刃而解。
刚办过老族长的六十大寿。刘备就被恩师唤到身前。
从恩师手中接过廷尉崔烈的手书,刘备细细一看,这便了然。年前杨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大破许生于会稽,斩之。反贼余孽流窜山谷,挑动江淮蛮族,大有死灰复燃之势。
九江、庐江、江夏诸蛮,皆蠢蠢欲动。朝廷防患于未然,知恩师文武兼备,便想启用恩师为九江太守,南下安抚,保一郡平安。
见刘备沉思不语,恩师便问道:如何?
刘备轻轻抬头:势如水火。只怕圣旨宣到时,蛮族已反。安慰无用。恩师要做好平乱的准备。
卢植这便点头:我亦如此想。昨日已去函崔廷尉,愿为朝廷征召。只是你学业未成,为师不忍远离。故而在书中提及,让你随我南下。
刘备一愣:恩师要带我去平乱?
卢植不动神色的点头:然也。
思前想后,刘备幡然醒悟。这便拜服在地:备愿往。
恩师说的虽隐晦。刘备却已然明白恩师的一片苦心。若只为不耽搁学业,恩师大可自行把刘备带在身边。早晚耳提面命,何愁学业不成。如今却在给崔烈的回信中,特别提及此事。显然就不单纯为学业这么简单。
而是把携刘备南下,当成出仕的条件。
为何?
崔烈等人亦心知肚明。恩师是要把这次平乱的功劳,让给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