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冰冻三尺前,蓟国千里稻田,灌水沤田。
“沤田”,又唤做“沤肥”。俗称“草塘泥”。
沤制原料及方法,古往今来,大体相同。皆以秸秆、杂草、落叶、稻草等为原材料,混入一定量的肥水、厩肥、河塘泥等,在田中淹水沤制而成。有机质在嫌气条件下腐解,腐殖化系数高,养分损失少。肥效持久,迟速兼备。
一般作基肥。具有培肥改土之功效。蓟国冬季水田,皆采用此法。
蓟国渠网纵横,行雨污分流。肥水注入陂渠,自行浇灌田地。收割后的稻茬混入肥水,泡水后自行沤制。待冰封,遂成缺氧嫌气,自行腐解。
来年春回大地,冰雪消融。解冻后,沤肥自成。便是新一季稻作伊始。
送走邪马台国使,刘备即命锦帆校尉甘宁,护送蓟国使者,登三韩半岛,呈蓟王国书。言,请三韩各出数万青壮,来年开春,远航邪马台国,与倭女婚配,为邪马台国延续血脉。少则三五载,多则十余载。待诞下麟儿,便可功德圆满,衣锦还乡。
蓟王许诺。前往倭国布种的三韩青壮,年可得万钱,以十年为上限。
蓟王赫赫凶名,人尽皆知。蓟国使节,有礼有节,无可指摘。两国交兵,尚不斩来使。又有何人,敢为难蓟王使节。更何况,还有百骑踏营的甘兴霸,从旁护佑。妥妥一尊锦绣杀神。
得闻天下竟还有此等美事。三韩青壮,摩拳擦掌。无偿娶妻也就罢了。还可年年得一万蓟钱。一万蓟钱,便是五万两汉五铢。
日思夜想。各个血气方刚,蠢蠢欲动。
然三国主,却疑神疑鬼。十万青壮远渡重洋,国中只剩老弱。若蓟王趁机来攻,如何能挡。
此乃调虎离山之计也!
于是。三韩王,顾左右而言其他。不敢正面回应,只说事关重大,需细细考量。请上使先回。待有定论,自当遣使上呈国书,于蓟王当面。
眼看渤海冰封,使者这便乘船返回不提。
归国后,如实禀报。不出蓟王所料。甘宁命锦帆司马苏飞,分兵入驻沓氏县,南津港。
南津港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亦为难得之不冻港。苏飞久随甘宁,亦是善水良才。统领大小船只千余艘,入驻南津港,自能震慑宵小。
沓氏县,因水而兴。本就是辽东半岛上,著名的水路转运码头。自开港,船夫舟子,水上渔家,“纷至沓来”。先有沓津,再有城郭。又因蓟王在县南修筑南津港,而倍加繁盛。
辽东半岛之沓津,与山东半岛之蓬莱港,为渤海湾一上一下,两大良港。亦是沿海航线,两个重要港口。汉末常闻“避祸辽东”,便是船出蓬莱港,横渡渤海后,自沓津前往辽东。
换言之。蓟王在“天然形胜”的南津设港,自可三面而击。东进朝鲜,南下青州,随心所欲。以蓟王水军之强,渤海湾,尽在掌握。
一夜雪落,河川皆白。蓟国采暖季,自立冬前,便已陆续开启。木炭亦早不用。改为西沃邑出产的石炭。蓟王宫,用更清洁的热泉来取暖。
厚厚的白琉璃窗,透光又保暖。窗外白雪皑皑,室内温暖如春。广植三楼顶,御花园内的花木,四时不谢。因四座楼顶御花园,组成一个大大的“宽边十字”,故被称为“十字园”。
“蓟王宫内无永巷”。王妃皆楼居。侍寝时,自也无需用被褥,裹送蓟王寝宫。而由领左右宫长、御长宫职的安氏四姐妹,负责甄选。昼漏五刻时,便已通禀蓟王。侍寝嫔妃,沐浴更衣。胴体各处,皆由宫中侍医,负责清洁打理。修剪毛发,矬平指甲,盐水灌注,喷洒花露。不一而足。
若食胡燔(烤肉),还需清洁口腔,剔牙除味、刮去舌苔等,不一而足。
王宫多佳丽。清水芙蓉,天然雕饰。无需浓妆艳抹。各个唇红齿白,肤如凝脂。美艳不可方物。今夜又选中杜氏。杜氏年幼,身体尚未长成。蓟王不忍摧折,往往另辟蹊径,浅尝辄止。
然,蓟王夜幸七妃。华室内堆光如昼,软玉温香。落地铜镜,纤毫毕见。耳濡目染,杜氏小小年纪,已情窦初开,房事悉知。见女侍医又取琉璃注器,为其辟谷。这便柔声开口:“夫君怜惜,不肯临幸,侍医无需多此一举。”
女侍医却笑答:“以备不虞。”
排设在盥洗室内的卧榻之下,便有洁具。无需起身,女侍医转动机关摇柄,卧榻靠背缓缓升起,变卧为座,方便如厕。盥洗毕,披全套素纱亵衣,外裹百花锦缎袍裙,足踏软底丝履,众妃便赴蓟王宫,与王上相伴。
入蓟王寝宫。七妃轻车熟路,铺床陈褥,添油增香。不急入帐,夫君未至前,七妃素手调琴,红袖添香,载歌载舞,自娱自乐。待蓟王推门而入,七妃顾盼生姿,眉目传情。亦不忙上榻。霓裳羽衣,鸾凤和鸣。先请夫君聆听一曲。
待余音绕梁,香茗尤温。再与夫君鱼贯雁比,颠三倒四,双宿双飞。
相逢金风玉露,共赴巫山夜雨。
直到鸡鸣,方才云收雨散。
唇干口燥。香舌生津。被夫君搂在怀中,吐气如兰的杜氏,这才沉沉入梦。
类三韩这般,松散的部落联盟。逢大事,必先统一“口径”。
部落内部,先达成共识。方能一致对外。
对部落中智者所虑,蓟王或行调虎离山之计,名为东渡布种,实则反戈一击。抄掠国中妇孺。
亦有人嗤之以鼻。蓟国沃野千里,人才济济。何必惦记海外一块“不毛飞地”。
再者说来。若蓟王真有心纳我部民,只需一道诏命,分田赐宅,成为蓟人。国中百姓,自当闻风而动,大批迁徙。何须多此一举。
如前所说。人心向汉者,亦不在少数。
三王互相看过,目中皆有厉色,一闪而逝。
宁当鸡头,不做凤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若举国入蓟,从此仰人鼻息。三韩王又如何甘心。
于是辰王笑道:“只可惜蓟国千里沃土,已无立锥之地。今言迁徙,悔之晚矣。蓟王光明磊落,奈何倭人狡诈。邪马台国,居于倭岛之中,素与‘狗奴国’不和。彼此争斗不休,互为世仇。若知我族十万青壮,渡海相助。狗奴国焉能不迁怒我等。若趁我,国中空虚,渡海来攻。家中妇孺,何以幸免。”
“这……”众人顿时词穷。此话在理。
“辰王言之有理。”马韩王笑道:“然蓟王之命,亦不可违。蓟国水军强盛,当遣使进言。若能除狗奴国之患,护我种辈,家小周全。渡海布种之事,义不容辞。”
“遵命。”众渠帅纷纷行礼。遂成统一口径。
“沤田”,又唤做“沤肥”。俗称“草塘泥”。
沤制原料及方法,古往今来,大体相同。皆以秸秆、杂草、落叶、稻草等为原材料,混入一定量的肥水、厩肥、河塘泥等,在田中淹水沤制而成。有机质在嫌气条件下腐解,腐殖化系数高,养分损失少。肥效持久,迟速兼备。
一般作基肥。具有培肥改土之功效。蓟国冬季水田,皆采用此法。
蓟国渠网纵横,行雨污分流。肥水注入陂渠,自行浇灌田地。收割后的稻茬混入肥水,泡水后自行沤制。待冰封,遂成缺氧嫌气,自行腐解。
来年春回大地,冰雪消融。解冻后,沤肥自成。便是新一季稻作伊始。
送走邪马台国使,刘备即命锦帆校尉甘宁,护送蓟国使者,登三韩半岛,呈蓟王国书。言,请三韩各出数万青壮,来年开春,远航邪马台国,与倭女婚配,为邪马台国延续血脉。少则三五载,多则十余载。待诞下麟儿,便可功德圆满,衣锦还乡。
蓟王许诺。前往倭国布种的三韩青壮,年可得万钱,以十年为上限。
蓟王赫赫凶名,人尽皆知。蓟国使节,有礼有节,无可指摘。两国交兵,尚不斩来使。又有何人,敢为难蓟王使节。更何况,还有百骑踏营的甘兴霸,从旁护佑。妥妥一尊锦绣杀神。
得闻天下竟还有此等美事。三韩青壮,摩拳擦掌。无偿娶妻也就罢了。还可年年得一万蓟钱。一万蓟钱,便是五万两汉五铢。
日思夜想。各个血气方刚,蠢蠢欲动。
然三国主,却疑神疑鬼。十万青壮远渡重洋,国中只剩老弱。若蓟王趁机来攻,如何能挡。
此乃调虎离山之计也!
于是。三韩王,顾左右而言其他。不敢正面回应,只说事关重大,需细细考量。请上使先回。待有定论,自当遣使上呈国书,于蓟王当面。
眼看渤海冰封,使者这便乘船返回不提。
归国后,如实禀报。不出蓟王所料。甘宁命锦帆司马苏飞,分兵入驻沓氏县,南津港。
南津港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亦为难得之不冻港。苏飞久随甘宁,亦是善水良才。统领大小船只千余艘,入驻南津港,自能震慑宵小。
沓氏县,因水而兴。本就是辽东半岛上,著名的水路转运码头。自开港,船夫舟子,水上渔家,“纷至沓来”。先有沓津,再有城郭。又因蓟王在县南修筑南津港,而倍加繁盛。
辽东半岛之沓津,与山东半岛之蓬莱港,为渤海湾一上一下,两大良港。亦是沿海航线,两个重要港口。汉末常闻“避祸辽东”,便是船出蓬莱港,横渡渤海后,自沓津前往辽东。
换言之。蓟王在“天然形胜”的南津设港,自可三面而击。东进朝鲜,南下青州,随心所欲。以蓟王水军之强,渤海湾,尽在掌握。
一夜雪落,河川皆白。蓟国采暖季,自立冬前,便已陆续开启。木炭亦早不用。改为西沃邑出产的石炭。蓟王宫,用更清洁的热泉来取暖。
厚厚的白琉璃窗,透光又保暖。窗外白雪皑皑,室内温暖如春。广植三楼顶,御花园内的花木,四时不谢。因四座楼顶御花园,组成一个大大的“宽边十字”,故被称为“十字园”。
“蓟王宫内无永巷”。王妃皆楼居。侍寝时,自也无需用被褥,裹送蓟王寝宫。而由领左右宫长、御长宫职的安氏四姐妹,负责甄选。昼漏五刻时,便已通禀蓟王。侍寝嫔妃,沐浴更衣。胴体各处,皆由宫中侍医,负责清洁打理。修剪毛发,矬平指甲,盐水灌注,喷洒花露。不一而足。
若食胡燔(烤肉),还需清洁口腔,剔牙除味、刮去舌苔等,不一而足。
王宫多佳丽。清水芙蓉,天然雕饰。无需浓妆艳抹。各个唇红齿白,肤如凝脂。美艳不可方物。今夜又选中杜氏。杜氏年幼,身体尚未长成。蓟王不忍摧折,往往另辟蹊径,浅尝辄止。
然,蓟王夜幸七妃。华室内堆光如昼,软玉温香。落地铜镜,纤毫毕见。耳濡目染,杜氏小小年纪,已情窦初开,房事悉知。见女侍医又取琉璃注器,为其辟谷。这便柔声开口:“夫君怜惜,不肯临幸,侍医无需多此一举。”
女侍医却笑答:“以备不虞。”
排设在盥洗室内的卧榻之下,便有洁具。无需起身,女侍医转动机关摇柄,卧榻靠背缓缓升起,变卧为座,方便如厕。盥洗毕,披全套素纱亵衣,外裹百花锦缎袍裙,足踏软底丝履,众妃便赴蓟王宫,与王上相伴。
入蓟王寝宫。七妃轻车熟路,铺床陈褥,添油增香。不急入帐,夫君未至前,七妃素手调琴,红袖添香,载歌载舞,自娱自乐。待蓟王推门而入,七妃顾盼生姿,眉目传情。亦不忙上榻。霓裳羽衣,鸾凤和鸣。先请夫君聆听一曲。
待余音绕梁,香茗尤温。再与夫君鱼贯雁比,颠三倒四,双宿双飞。
相逢金风玉露,共赴巫山夜雨。
直到鸡鸣,方才云收雨散。
唇干口燥。香舌生津。被夫君搂在怀中,吐气如兰的杜氏,这才沉沉入梦。
类三韩这般,松散的部落联盟。逢大事,必先统一“口径”。
部落内部,先达成共识。方能一致对外。
对部落中智者所虑,蓟王或行调虎离山之计,名为东渡布种,实则反戈一击。抄掠国中妇孺。
亦有人嗤之以鼻。蓟国沃野千里,人才济济。何必惦记海外一块“不毛飞地”。
再者说来。若蓟王真有心纳我部民,只需一道诏命,分田赐宅,成为蓟人。国中百姓,自当闻风而动,大批迁徙。何须多此一举。
如前所说。人心向汉者,亦不在少数。
三王互相看过,目中皆有厉色,一闪而逝。
宁当鸡头,不做凤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若举国入蓟,从此仰人鼻息。三韩王又如何甘心。
于是辰王笑道:“只可惜蓟国千里沃土,已无立锥之地。今言迁徙,悔之晚矣。蓟王光明磊落,奈何倭人狡诈。邪马台国,居于倭岛之中,素与‘狗奴国’不和。彼此争斗不休,互为世仇。若知我族十万青壮,渡海相助。狗奴国焉能不迁怒我等。若趁我,国中空虚,渡海来攻。家中妇孺,何以幸免。”
“这……”众人顿时词穷。此话在理。
“辰王言之有理。”马韩王笑道:“然蓟王之命,亦不可违。蓟国水军强盛,当遣使进言。若能除狗奴国之患,护我种辈,家小周全。渡海布种之事,义不容辞。”
“遵命。”众渠帅纷纷行礼。遂成统一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