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海乃大国。拥百万之众。其地,足可分十子。”冯美人如花笑靥。尚不足二九之华,未泯少女心。
“不取。”蓟王言道:“不说其地,之于三百子嗣,不过杯水车薪。何况,董卓虎狼之臣,与他暗行苟且,不啻与虎谋皮。智者不为。”
“何谓‘与虎谋皮’?”圣火女祭,人前人后,榻上榻下,皆勤学好问。
冯美人遂将其意,娓娓道来。
“原来如此。”此语乃蓟王首创,并未见于书籍,故大秦女祭,虽足学饱读,亦不知其意。
“勃海国,千里之土,百万国民。当是‘一块肥肉’。”黑夜女王英妮娜,嫣然一笑,妩媚生姿。
蓟王淡淡一笑:“蓟国,亦有千里国土,更有千万国民。十倍于渤海。何必另取。”
“不是说‘多多益善’么?”阿奇丽娅,满腹所学,终觅得用武之地。
“贪多必失。”蓟王答曰:“今汉只闻并县为国,岂有合邦并国之理。与法不合,不可妄行。”
冯美人果然聪慧:“夫君乃忧,若擅开此列,乃至后世吞并成风。诸王子国攻伐不断,祸起萧墙。”
“为夫,亦有此意。”刘备直言道:“董卓废立新帝,众目睽睽,海内共睹。蓟国大汉一藩,一言一行,皆需谨慎。不可惹人非议。”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阿奇丽娅,脱口而出。红唇微肿,我见犹怜。
刘备轻轻颔首:“人言固然可畏。然心中更需怀敬畏。”
“守节。”英妮娜言简意赅。
“然也。”
“当如何答复?”冯美人柔声问道。
“先将此诏,公之于众。再上陈情表,言,蓟国上下,奉诏行事,别无二心。至于陛下所赐,一概婉拒。”
“喏。”
苦等半月。《起居遗诏》,终被蓟王,昭告天下。
原来,董卓非大胆妄为。乃是奉诏行事。有二宫太皇,并蓟王为证。天下自无人见疑。董侯稳坐大位。就藩史侯,亦无话可说。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乃古之礼法。长子无德,不配为主。故以次子代替。亦是权臣之道。无可厚非。
洛阳朝堂,涣然冰释。我等,实非变节易主,乃奉命而为也。于是,皆大欢喜。
至于,刚除何氏之患,又起董氏外戚。时至今日,唯求自保,余下已无力顾及。
董卓一时,威风赫赫。洛阳上下,谈之色变。
高坐鱼梁,呼召三台。
首当其冲,当除寿春合肥侯割据。安抚蓟王,更是重中之重。
“蓟王上表,拒并国渤海。蓟王何意?”董卓居高下问。
凡登鱼梁台者,皆为朝中新贵。只剩太傅杨彪等一众老臣,入宫伴君。
尚书令许攸,起身答曰:“蓟王乃纯臣。两汉四百年,未闻兼并邦国。故蓟王不欲行悖逆之举。”
“尚书令言之有理。”御史中丞樊陵,起身附和。
“增封数县,如何?”董卓又道。
“恐,蓟王亦无此意。”许攸再答。
“蓟王,伐无义,讨不臣,为宗室表率。蓟国大汉一藩,年年奉献,从无间断。今,新帝继位,大赦天下。封赏有功之臣,焉能独蓟王例外?”董卓言道。
“丞相明见。”群僚下拜。
“子远可有良策。”董卓又问。
“卑下窃以为,蓟王志在四方。立幕府,辟荒洲。向化岛夷,舟行万里。前与少帝,立江表十港。七海之大,广袤无垠,岂是十港能够总括。”许攸窥董卓面色稍霁,便知其心意。遂再接再厉:“故丞相可请陛下诏赐蓟王,并土开疆之权。”
“尚书令所言,莫非加赐九锡?”御史中丞樊陵起身问道。
“非也。”许攸言道:“先前蓟王数拒九锡。今再行之,亦是徒劳。”
“当赐何物?”董卓又问。
许攸答曰:“《逸周书》曰:‘辟土服远曰桓。’桓者,柱也。上古时,称桓表。以此柱,示王者纳谏或为指路。故又称‘表柱’或‘望柱’。今称‘华表木(注①)’是也。”
“赐华表木。”董卓如何还不醒悟。
“恐木柱不耐朽也。”许攸又进言道。
“铜柱。”董卓脱口而出。
“丞相明见。”许攸拜服。
“铸铜颇为耗时,恐非一日之功。”御史中丞樊陵奏道。
董卓轻轻颔首,忽想起一事:“嘉德殿前九龙门,立有三铜柱。铜柱三龙缠绕,计有九龙。可拆其二,赐与蓟王。”
樊陵再进言:“拆二留一,恐至不美。”
“悉数拆之。”董卓大袖一挥。
“喏。”
朝政议毕,董卓自去。
百官群僚,三三两两,下台自去。
御史中丞樊陵,快步追上许攸,低声言道:“幸不负尚书令所托。”
“许攸深谢。”原来,二人早有默契。
“你我同殿为臣,独席而坐。自当守望相助。告辞。”所谓来日方长。二人皆位卑权重。又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今日施以援手,他日有求,必有应也。
“尚书令何故出此下策。”许攸不及登车,忽闻后声。
正是同为三独坐之司隶校尉桓典。桓典与王允,相交莫逆。故知许攸借刀杀人,又暗行苦肉之计。自那日,王允被董卓赶下鱼梁台,便誓不于其再见。入宫陪伴献帝身侧。唯剩桓典,登台议政。
许攸笑道:“请移步一叙。”
“请。”二人前后登车,共入函园,遗芳里,许攸宅邸。
宾主落座,许攸这便言道:“此乃蓟王‘抛砖引玉’之计也。”
“愿闻其详。”桓典自知典出何处。
许攸笑道:“校尉可知,董卓之危乎?”
“未曾知也。”桓典如实作答。
许攸遂将董卓隐秘,娓娓道来:“先前,董卓据守虎牢关,抄掠关东豪强坞堡,得钱粮无数。然自并四方将军部众。十万大军,人吃马嚼,再加重赏废帝有功,积财多已耗空。”
“铸铜。”桓典脱口而出。
“然也。”许攸言道:“不出数日,董卓必搜刮京师铜器,用以铸钱。亦不出所料,必铸小钱。”
桓典续言道:“待京师铜器铸尽,董卓必拆宫中铜人、铜驼、铜马、铜钟……”
“贪多必失。”许攸一语中的。
“不取。”蓟王言道:“不说其地,之于三百子嗣,不过杯水车薪。何况,董卓虎狼之臣,与他暗行苟且,不啻与虎谋皮。智者不为。”
“何谓‘与虎谋皮’?”圣火女祭,人前人后,榻上榻下,皆勤学好问。
冯美人遂将其意,娓娓道来。
“原来如此。”此语乃蓟王首创,并未见于书籍,故大秦女祭,虽足学饱读,亦不知其意。
“勃海国,千里之土,百万国民。当是‘一块肥肉’。”黑夜女王英妮娜,嫣然一笑,妩媚生姿。
蓟王淡淡一笑:“蓟国,亦有千里国土,更有千万国民。十倍于渤海。何必另取。”
“不是说‘多多益善’么?”阿奇丽娅,满腹所学,终觅得用武之地。
“贪多必失。”蓟王答曰:“今汉只闻并县为国,岂有合邦并国之理。与法不合,不可妄行。”
冯美人果然聪慧:“夫君乃忧,若擅开此列,乃至后世吞并成风。诸王子国攻伐不断,祸起萧墙。”
“为夫,亦有此意。”刘备直言道:“董卓废立新帝,众目睽睽,海内共睹。蓟国大汉一藩,一言一行,皆需谨慎。不可惹人非议。”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阿奇丽娅,脱口而出。红唇微肿,我见犹怜。
刘备轻轻颔首:“人言固然可畏。然心中更需怀敬畏。”
“守节。”英妮娜言简意赅。
“然也。”
“当如何答复?”冯美人柔声问道。
“先将此诏,公之于众。再上陈情表,言,蓟国上下,奉诏行事,别无二心。至于陛下所赐,一概婉拒。”
“喏。”
苦等半月。《起居遗诏》,终被蓟王,昭告天下。
原来,董卓非大胆妄为。乃是奉诏行事。有二宫太皇,并蓟王为证。天下自无人见疑。董侯稳坐大位。就藩史侯,亦无话可说。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乃古之礼法。长子无德,不配为主。故以次子代替。亦是权臣之道。无可厚非。
洛阳朝堂,涣然冰释。我等,实非变节易主,乃奉命而为也。于是,皆大欢喜。
至于,刚除何氏之患,又起董氏外戚。时至今日,唯求自保,余下已无力顾及。
董卓一时,威风赫赫。洛阳上下,谈之色变。
高坐鱼梁,呼召三台。
首当其冲,当除寿春合肥侯割据。安抚蓟王,更是重中之重。
“蓟王上表,拒并国渤海。蓟王何意?”董卓居高下问。
凡登鱼梁台者,皆为朝中新贵。只剩太傅杨彪等一众老臣,入宫伴君。
尚书令许攸,起身答曰:“蓟王乃纯臣。两汉四百年,未闻兼并邦国。故蓟王不欲行悖逆之举。”
“尚书令言之有理。”御史中丞樊陵,起身附和。
“增封数县,如何?”董卓又道。
“恐,蓟王亦无此意。”许攸再答。
“蓟王,伐无义,讨不臣,为宗室表率。蓟国大汉一藩,年年奉献,从无间断。今,新帝继位,大赦天下。封赏有功之臣,焉能独蓟王例外?”董卓言道。
“丞相明见。”群僚下拜。
“子远可有良策。”董卓又问。
“卑下窃以为,蓟王志在四方。立幕府,辟荒洲。向化岛夷,舟行万里。前与少帝,立江表十港。七海之大,广袤无垠,岂是十港能够总括。”许攸窥董卓面色稍霁,便知其心意。遂再接再厉:“故丞相可请陛下诏赐蓟王,并土开疆之权。”
“尚书令所言,莫非加赐九锡?”御史中丞樊陵起身问道。
“非也。”许攸言道:“先前蓟王数拒九锡。今再行之,亦是徒劳。”
“当赐何物?”董卓又问。
许攸答曰:“《逸周书》曰:‘辟土服远曰桓。’桓者,柱也。上古时,称桓表。以此柱,示王者纳谏或为指路。故又称‘表柱’或‘望柱’。今称‘华表木(注①)’是也。”
“赐华表木。”董卓如何还不醒悟。
“恐木柱不耐朽也。”许攸又进言道。
“铜柱。”董卓脱口而出。
“丞相明见。”许攸拜服。
“铸铜颇为耗时,恐非一日之功。”御史中丞樊陵奏道。
董卓轻轻颔首,忽想起一事:“嘉德殿前九龙门,立有三铜柱。铜柱三龙缠绕,计有九龙。可拆其二,赐与蓟王。”
樊陵再进言:“拆二留一,恐至不美。”
“悉数拆之。”董卓大袖一挥。
“喏。”
朝政议毕,董卓自去。
百官群僚,三三两两,下台自去。
御史中丞樊陵,快步追上许攸,低声言道:“幸不负尚书令所托。”
“许攸深谢。”原来,二人早有默契。
“你我同殿为臣,独席而坐。自当守望相助。告辞。”所谓来日方长。二人皆位卑权重。又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今日施以援手,他日有求,必有应也。
“尚书令何故出此下策。”许攸不及登车,忽闻后声。
正是同为三独坐之司隶校尉桓典。桓典与王允,相交莫逆。故知许攸借刀杀人,又暗行苦肉之计。自那日,王允被董卓赶下鱼梁台,便誓不于其再见。入宫陪伴献帝身侧。唯剩桓典,登台议政。
许攸笑道:“请移步一叙。”
“请。”二人前后登车,共入函园,遗芳里,许攸宅邸。
宾主落座,许攸这便言道:“此乃蓟王‘抛砖引玉’之计也。”
“愿闻其详。”桓典自知典出何处。
许攸笑道:“校尉可知,董卓之危乎?”
“未曾知也。”桓典如实作答。
许攸遂将董卓隐秘,娓娓道来:“先前,董卓据守虎牢关,抄掠关东豪强坞堡,得钱粮无数。然自并四方将军部众。十万大军,人吃马嚼,再加重赏废帝有功,积财多已耗空。”
“铸铜。”桓典脱口而出。
“然也。”许攸言道:“不出数日,董卓必搜刮京师铜器,用以铸钱。亦不出所料,必铸小钱。”
桓典续言道:“待京师铜器铸尽,董卓必拆宫中铜人、铜驼、铜马、铜钟……”
“贪多必失。”许攸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