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地图内战的封顶是五十倍,来魏国时陈暮云遇到的是六十倍左右的战时地图,但在拓跋明的宣言之后,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已是百倍的战时地图。
有投降派就有主战派,甚至还有保守派、避战派、激进派……等一系列政治立场不同的人,在突厥赶来之前,他们真正要对付的是这些人。
魏国没有兵了?表面上也许是这样,但和大宋一样,魏国内部的门派和贵族私兵可一点都不少,南下被征调了一部分,但过半都留在国土。
这些势力肯定不会关心拓跋明的志向,但他们会思考拓跋明的做法将会带来的弊端,由于古蒙通讯并未受阻,所以消息灵通的人已经知道了突厥要来。
驱虎吞狼,各个势力不禁联想到这个词,他们可不信突厥会好心到消灭叛军就离去,因此在被吞并之前,他们必须率先行动。
在拓跋明的解释下,陈暮云等人迅速明白了情况,开始沿着大道前进。
战时地图的确是改变了地貌,但并不是一直在改变,五十一倍时多出来的地貌在一百倍的时候依然存在,扩大只是小部分,系统最常用的手段是在中间添加新的地貌。
习惯战争的人民总是会在地图扩大的第一时间出去进行勘探……如此一来,一直生活在不变的城镇处的人们就拥有先天上的地理优势,走小路反而会陷入困境。
大道当然也会改变,但朝廷最先收集的也是大道的数据,现在拓跋明手上就有一份六十倍时期的魏国主干道变化报告。
而且,最重要的是陈暮云军不怕正面对决。
“不知道我们会有多少人能够平安回到大宋呢?”
“放心,我会把大家都送回去的,一个不少。”
这是陈暮云早已决定好的事,剩下的就是成功做到。
认真来说,魏国内部势力并不能给陈暮云军起到多大的威胁,每次来袭的人数不过是一万多点,最多的时候也就两万。
但他们成功拖住了陈暮云军的脚步,12日出发,直到19日才进入突厥境。
慢倒是不慢,但兵将们都察觉到了一件事。
“军主,请不要过于在意我们了。”
“怎么了?”陈暮云问。
“我们是军人,并不怕牺牲,也有能力保护好自己!”
最初,他们是很乐意陈暮云来帮助自己,但渐渐地,他们发现自己的战斗意识变弱了,进攻还好,至少那是他们主动配合的工作,但防御和闪避的意识却是一日不如一日。
没人能够永远不失误,如果陈暮云失手,那时候的他们还会想起性命是自己的吗?
“懒惰是最大的罪过!”
集中力量的高效作战理念是不错,但人类不是机械,是有自由需求的感性生物,他们希望陈暮云能够稍微放松那么一点控制。
而且,他们也意识到了陈暮云想要尽可能保住他们不死一人的想法,但是在笼子里被长期保护,还是飞向天空被雨打风吹而死——这是个自古以来就值得思考的话题。
严格来说,兵将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无疑是他们已经渐渐感受到了陈暮云的能力天花板,或者说,他们是感受到了帝级方术的瓶颈,从而产生了寻找新出路的自发性意识。
“我希望大家能谅解,这是目前最好也最安全的做法了,至于我失误时的情况,我也准备好了提醒机制,大家请放心。”
这样解释并不能真正说服众人,但在外界的压力下,质疑暂时无法掀起多少波澜……陈暮云清楚这不是长远之计,他也没打算打造一支对自己依赖极强的部队。
真正的强军,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是强军。
他们背负起了象征陈暮云的白袍,陈暮云当然也要回报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
“必须要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啊……念才兄,你觉得问题的关键在哪?”
“大多数人都肯听你的调度,没必要因为少部分人而改变优良的作战方式。”马念才这一路都在做思想指导工作,很清楚应该如何宣传。
“优良并不是尽头啊,而且他们的想法也不一定是错的。”
“难道你还想完美?我说,就算他们的想法也许是对的,但也只是也许,我们不能拿命来试。”
“不,我想说的是,自由和调控真的不能融为一体吗?”
“废话,你现在放我走,信不信我立刻躲进山中?”马念才白了他一眼。
陈暮云没有回答,然而他根本不信马念才会这么做。
就算没有束缚,人们还是会走相同的道路,就像他现在的选择那样,自由地向着计划好的目标进发。
为什么会这样?陈暮云从内心深处自问。
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巴托的身影,然后是心兰和其他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人。
“同一梦想吗?”
就算是不同的人,都有可能向着同一目标努力,为什么魔法就不能这么做?
自由了就不会战斗了吗?就会不屑于配合别人一起作战了吗?
机械性地执行命令,思维就不能飞出身体去看外面的世界了吗?
一国元首照样有妻儿,照样要吃饭睡觉,照样要活下去,照样会有寿终正寝的一天。
工厂最底层的农民工,也能通过网络去浏览世间大事,胸怀天下。
说他们闲着没事干?也许是吧,但你们能做的也只有嘲笑他们的身份罢了,你无法拘禁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梦想。
要把不同地位身份的人聚集起来,向着一处使劲,仅仅靠力量是不够的。
宗师级能够利用天地间可利用的力量,帝级能够靠“力量”来强迫“敌人”不情不愿地为自己战斗……但也仅是如此罢了。
帝级还不够,强迫是无法走到最后的。
他需要更进一步。
……
为了找借口侵占魏国领土,为了找借口脱离南方的泥潭,突厥动员了近三十万士兵回北方。而打头阵的部队,足足有七万。
对比起陈暮云的七千多人来说,说是十倍于他们也不为过。
“以后谁告诉我们古蒙人都是蠢货,我首先就打爆他的头。”一名粗犷军官骂道。
兵法到底是人总结得出的,突厥方的降临没看过兵法,但丰富的经验告诉他,应该在开阔、能发挥人数优势的地形来和陈暮云军对战,然后便是眼前的情况了。
“说起来,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将领?”
马念才面容紧张得有些僵硬的时候,耳边却听到陈暮云这近乎闲聊的话语,差一点就从坐骑上跌下去。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说这个!”
“就是这个时候才需要弄清楚。”陈暮云招手让牛皋过来,“你说,我作为主将,是不是连你都不如?”
若是以往,牛皋也会像马念才那样慌张,同时劝谏陈暮云看时机再商讨,只是在一路连胜后,他也打心底认同这位主将对部队是有很大作用的,尊敬也就从表面逐渐发展到心底。
对于这样的问题,他其实是不应该回答的,但看到陈暮云认真的表情,他思考了一下,答道:
“并不比我差,只是不能振奋士气。”
马念才也看出了陈暮云的认真劲,连忙说:“你该不会是打算身先士卒吧?不要忘了你可是没有直接攻击手段的方术啊!”
“我没有忘记,只是……”
陈暮云遥望南方,想起了当初刘天的教诲。
“做你不敢做的事,做人们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你的军队就会得到勇气!”
七万军对比之前的敌人,的确是多了不止一点,还没有天时地利……而如果不能战胜他们,就不要说对付之后的二十多万大军了,这是确立信心的一战,他们必须证明自己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多的能力。
尽管他们都配备了坐骑,但他们真正的骑兵太少,大部分人的骑术水平都仅是“让坐骑肯帮忙挡一下攻击”的水准,人骑联合魔法作战、人骑分离协同穿插……这类的技术想都不要想。
这么算起来,他们哪里是要和七万人打,双方的差距少说都是七千对十万了。
这是绝境,而绝境之下,唯有勇者才能争得那一丝胜机!
王不先行,何以服众?
将不在最前方,何以让士兵卖命!
不举着旗帜冲在最前方,又何以引导人民!
“这是我的军队。”陈暮云策马向前,身后白袍飘飘,仿若旗帜,“能够最先尝到胜利滋味的人,只能是我。”
当然,承受最大风险的也是最接近胜利的人,但他无所谓畏惧!
即使是一直打头阵的牛皋,也被陈暮云的无畏所震慑了。
即使是向来以自保为首要任务的马念才,身体也不由自主地行动了起来。
他们紧紧跟在陈暮云的身后,跟在那个“勇者”的身后。
然后——
他们也得到了勇气。
……
后世对这一战的争论很多,有说突厥军不应该把七万人分为四个部分,让宋军有了逐一击破机会的……
有说突厥军从一开始就犯了低估敌人的错误,应该尽可能以搏杀敌人一兵一卒为作战目标的……
有说突厥军后续的三万援军不应该在前阵溃败的情况下还出动的……
有说突厥军蠢如猪,居然不懂把最前面的陈暮云先杀死的……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必须承认突厥军被那支白袍军打得大败,还是不折损一人的情况生生穿过了他们的包围线——在后来人们委婉地把这个词改成了防线,七万人对七千人筑起防线拼命抵挡,没毛病。
以至于,白袍军从敌军防线杀出那刻,其主将发出的笑声变成了对古蒙军最刺耳的声音。
但对宋军来说,那是无比畅快的笑声。
他们从未想过那个文弱的军主能这么爽朗,能这么豁达,能这么勇敢。
不由自主地,他们也跟着笑起来,七千人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笑声。
自信、嘲讽、劫后余生的喜悦、兴奋……都尽数糅合在这之中。
……
西元10088年5月21日。
陈暮云军七千破突厥十万,不折一兵一卒。
时人戏称——
“意气风发仰天笑,千军万马避白袍。”
有投降派就有主战派,甚至还有保守派、避战派、激进派……等一系列政治立场不同的人,在突厥赶来之前,他们真正要对付的是这些人。
魏国没有兵了?表面上也许是这样,但和大宋一样,魏国内部的门派和贵族私兵可一点都不少,南下被征调了一部分,但过半都留在国土。
这些势力肯定不会关心拓跋明的志向,但他们会思考拓跋明的做法将会带来的弊端,由于古蒙通讯并未受阻,所以消息灵通的人已经知道了突厥要来。
驱虎吞狼,各个势力不禁联想到这个词,他们可不信突厥会好心到消灭叛军就离去,因此在被吞并之前,他们必须率先行动。
在拓跋明的解释下,陈暮云等人迅速明白了情况,开始沿着大道前进。
战时地图的确是改变了地貌,但并不是一直在改变,五十一倍时多出来的地貌在一百倍的时候依然存在,扩大只是小部分,系统最常用的手段是在中间添加新的地貌。
习惯战争的人民总是会在地图扩大的第一时间出去进行勘探……如此一来,一直生活在不变的城镇处的人们就拥有先天上的地理优势,走小路反而会陷入困境。
大道当然也会改变,但朝廷最先收集的也是大道的数据,现在拓跋明手上就有一份六十倍时期的魏国主干道变化报告。
而且,最重要的是陈暮云军不怕正面对决。
“不知道我们会有多少人能够平安回到大宋呢?”
“放心,我会把大家都送回去的,一个不少。”
这是陈暮云早已决定好的事,剩下的就是成功做到。
认真来说,魏国内部势力并不能给陈暮云军起到多大的威胁,每次来袭的人数不过是一万多点,最多的时候也就两万。
但他们成功拖住了陈暮云军的脚步,12日出发,直到19日才进入突厥境。
慢倒是不慢,但兵将们都察觉到了一件事。
“军主,请不要过于在意我们了。”
“怎么了?”陈暮云问。
“我们是军人,并不怕牺牲,也有能力保护好自己!”
最初,他们是很乐意陈暮云来帮助自己,但渐渐地,他们发现自己的战斗意识变弱了,进攻还好,至少那是他们主动配合的工作,但防御和闪避的意识却是一日不如一日。
没人能够永远不失误,如果陈暮云失手,那时候的他们还会想起性命是自己的吗?
“懒惰是最大的罪过!”
集中力量的高效作战理念是不错,但人类不是机械,是有自由需求的感性生物,他们希望陈暮云能够稍微放松那么一点控制。
而且,他们也意识到了陈暮云想要尽可能保住他们不死一人的想法,但是在笼子里被长期保护,还是飞向天空被雨打风吹而死——这是个自古以来就值得思考的话题。
严格来说,兵将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无疑是他们已经渐渐感受到了陈暮云的能力天花板,或者说,他们是感受到了帝级方术的瓶颈,从而产生了寻找新出路的自发性意识。
“我希望大家能谅解,这是目前最好也最安全的做法了,至于我失误时的情况,我也准备好了提醒机制,大家请放心。”
这样解释并不能真正说服众人,但在外界的压力下,质疑暂时无法掀起多少波澜……陈暮云清楚这不是长远之计,他也没打算打造一支对自己依赖极强的部队。
真正的强军,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是强军。
他们背负起了象征陈暮云的白袍,陈暮云当然也要回报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
“必须要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啊……念才兄,你觉得问题的关键在哪?”
“大多数人都肯听你的调度,没必要因为少部分人而改变优良的作战方式。”马念才这一路都在做思想指导工作,很清楚应该如何宣传。
“优良并不是尽头啊,而且他们的想法也不一定是错的。”
“难道你还想完美?我说,就算他们的想法也许是对的,但也只是也许,我们不能拿命来试。”
“不,我想说的是,自由和调控真的不能融为一体吗?”
“废话,你现在放我走,信不信我立刻躲进山中?”马念才白了他一眼。
陈暮云没有回答,然而他根本不信马念才会这么做。
就算没有束缚,人们还是会走相同的道路,就像他现在的选择那样,自由地向着计划好的目标进发。
为什么会这样?陈暮云从内心深处自问。
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巴托的身影,然后是心兰和其他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人。
“同一梦想吗?”
就算是不同的人,都有可能向着同一目标努力,为什么魔法就不能这么做?
自由了就不会战斗了吗?就会不屑于配合别人一起作战了吗?
机械性地执行命令,思维就不能飞出身体去看外面的世界了吗?
一国元首照样有妻儿,照样要吃饭睡觉,照样要活下去,照样会有寿终正寝的一天。
工厂最底层的农民工,也能通过网络去浏览世间大事,胸怀天下。
说他们闲着没事干?也许是吧,但你们能做的也只有嘲笑他们的身份罢了,你无法拘禁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梦想。
要把不同地位身份的人聚集起来,向着一处使劲,仅仅靠力量是不够的。
宗师级能够利用天地间可利用的力量,帝级能够靠“力量”来强迫“敌人”不情不愿地为自己战斗……但也仅是如此罢了。
帝级还不够,强迫是无法走到最后的。
他需要更进一步。
……
为了找借口侵占魏国领土,为了找借口脱离南方的泥潭,突厥动员了近三十万士兵回北方。而打头阵的部队,足足有七万。
对比起陈暮云的七千多人来说,说是十倍于他们也不为过。
“以后谁告诉我们古蒙人都是蠢货,我首先就打爆他的头。”一名粗犷军官骂道。
兵法到底是人总结得出的,突厥方的降临没看过兵法,但丰富的经验告诉他,应该在开阔、能发挥人数优势的地形来和陈暮云军对战,然后便是眼前的情况了。
“说起来,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将领?”
马念才面容紧张得有些僵硬的时候,耳边却听到陈暮云这近乎闲聊的话语,差一点就从坐骑上跌下去。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说这个!”
“就是这个时候才需要弄清楚。”陈暮云招手让牛皋过来,“你说,我作为主将,是不是连你都不如?”
若是以往,牛皋也会像马念才那样慌张,同时劝谏陈暮云看时机再商讨,只是在一路连胜后,他也打心底认同这位主将对部队是有很大作用的,尊敬也就从表面逐渐发展到心底。
对于这样的问题,他其实是不应该回答的,但看到陈暮云认真的表情,他思考了一下,答道:
“并不比我差,只是不能振奋士气。”
马念才也看出了陈暮云的认真劲,连忙说:“你该不会是打算身先士卒吧?不要忘了你可是没有直接攻击手段的方术啊!”
“我没有忘记,只是……”
陈暮云遥望南方,想起了当初刘天的教诲。
“做你不敢做的事,做人们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你的军队就会得到勇气!”
七万军对比之前的敌人,的确是多了不止一点,还没有天时地利……而如果不能战胜他们,就不要说对付之后的二十多万大军了,这是确立信心的一战,他们必须证明自己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多的能力。
尽管他们都配备了坐骑,但他们真正的骑兵太少,大部分人的骑术水平都仅是“让坐骑肯帮忙挡一下攻击”的水准,人骑联合魔法作战、人骑分离协同穿插……这类的技术想都不要想。
这么算起来,他们哪里是要和七万人打,双方的差距少说都是七千对十万了。
这是绝境,而绝境之下,唯有勇者才能争得那一丝胜机!
王不先行,何以服众?
将不在最前方,何以让士兵卖命!
不举着旗帜冲在最前方,又何以引导人民!
“这是我的军队。”陈暮云策马向前,身后白袍飘飘,仿若旗帜,“能够最先尝到胜利滋味的人,只能是我。”
当然,承受最大风险的也是最接近胜利的人,但他无所谓畏惧!
即使是一直打头阵的牛皋,也被陈暮云的无畏所震慑了。
即使是向来以自保为首要任务的马念才,身体也不由自主地行动了起来。
他们紧紧跟在陈暮云的身后,跟在那个“勇者”的身后。
然后——
他们也得到了勇气。
……
后世对这一战的争论很多,有说突厥军不应该把七万人分为四个部分,让宋军有了逐一击破机会的……
有说突厥军从一开始就犯了低估敌人的错误,应该尽可能以搏杀敌人一兵一卒为作战目标的……
有说突厥军后续的三万援军不应该在前阵溃败的情况下还出动的……
有说突厥军蠢如猪,居然不懂把最前面的陈暮云先杀死的……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必须承认突厥军被那支白袍军打得大败,还是不折损一人的情况生生穿过了他们的包围线——在后来人们委婉地把这个词改成了防线,七万人对七千人筑起防线拼命抵挡,没毛病。
以至于,白袍军从敌军防线杀出那刻,其主将发出的笑声变成了对古蒙军最刺耳的声音。
但对宋军来说,那是无比畅快的笑声。
他们从未想过那个文弱的军主能这么爽朗,能这么豁达,能这么勇敢。
不由自主地,他们也跟着笑起来,七千人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笑声。
自信、嘲讽、劫后余生的喜悦、兴奋……都尽数糅合在这之中。
……
西元10088年5月21日。
陈暮云军七千破突厥十万,不折一兵一卒。
时人戏称——
“意气风发仰天笑,千军万马避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