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订阅!
老爷!管家的声音有些发颤:官府出门平抑粮价了。
官府平抑粮价?他哪来的粮食?
崔家家主急声问道,随后便想到了什么,脸上一片沮丧。此时那个管家继续说道:
罗信从卢家抄了三十万石粮食,如今都拿了出来平抑粮价,粮价已经恢复到了原由的水平。而且而且
而且什么?陆鼎凝声问道。
而且如今大街小巷上都流传着一个传言。
什么传言?
传言说罗信说了,这次他抄了卢家的家,便抄了三十万石粮食,让杭州百姓放心吃,如果吃光了,他再抄一家就是了。
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子就凝固了起来,每个人都感觉到从尾椎骨开始发凉,顺着脊梁骨一直窜到了头上,头皮发麻,心里拔凉拔凉的。
罗信敢再抄他们的家吗?
罗信已经抄了卢家,还会惧怕他们吗?
在抄卢家的现场,他们都看到了罗信可是把卢家的两个子弟和管家,那两个卢家子弟和管家他们也认识,是负责卢家走私的人。这让他们猛然间想起,当初罗信在知府门前斩杀六大世家参与走私的人当中可是没有这三个人,不仅没有这三个人,连他们五大世家的那些子弟和管家也不在。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罗信当初把那些人都藏了起来,已经掌握了他们走私的一切罪证。罗信绝对可以以这个为证据,随意抄他们的家。就算最后罗信也因为杀的人太多,得罪了世家,最终被砍头。但是,与他们何意?他们还能够断头复生吗?
想到他们一个个计划都被罗信干净利落地破解,甚至还没有等到他们实行,就失去了实行的机会。
但是,如果就这么臣服了,以他们和罗信结下的怨恨,罗信会如何整治他们?他们还会有好日子过吗?
会不会数年之后,杭州再也没有六大五大世家了?
此时他们的心中非常纠结,想要和罗信对上,却又没有手段。臣服罗信,却又不甘心。不知不觉中,众人的目光又望向了陆鼎。陆鼎紧锁着眉头,最终叹息了一声道:
看来官场上的事情还是要在官场上解决啊!
老大人的意思是?
我们还是回去写信通知京城的亲朋好友,让他们弹劾罗信,不管怎么说,罗信在杭州大开杀戒,而且将卢家抄家灭族。更是斩杀了两千多难民。
老大人,那些人不是难民
我们说是难民就是难民!
众人闻听,细想了一下。对啊,又没有倭寇攻打杭州,杭州哪来的那么多倭寇?到时候就说是罗信杀的是难民,谁又会相信罗信杀的是倭寇?
有了这个把柄,就算整不死罗信,也会把罗信赶走。
杭州城又稳定了下来。
物价恢复了之前的水准,百姓的心也稳定了下来。宋大年紧张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张居正倒是闲得每天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中闲逛,了解当地民情。
难民已经不允许进城,但是官府每天都会在城外施粥。而且此时天气也转暖,不用担心难民冻死。
京城。
沈千户恭敬地走进了一所大宅,这便是嘉靖帝的奶兄弟,锦衣卫大都督陆炳的宅院。被人一路领着来到了陆炳的书房门外,那个人便道:
老爷,沈凌到了。
进来。屋子内响起了一个威严的声音。
那个人向着沈凌做出了一个请的姿势,沈凌便微微拱手致谢,然后推门走了进去,翻身拜倒道:
卑职参见大都督。
起来吧!
大案后面的陆炳已经满头白发,脸上也不是之前那么光滑,现出了老态,只是那股威严依旧在。凝视着沈凌,那沈凌就感觉自己仿佛被一只猛虎盯上,令人毛骨悚然。
原本这沈凌气罗信踹碎了他的大门,而且对他也没有多少客气,还想着在陆炳的满前说罗信一些坏话,让陆炳对付罗信。但是,一站在陆炳的面前,他的一切私心杂念都没有了,老老实实地从怀里取出了罗信的那封信,双手举起道:
大都督,罗信托我转交给大人一封信。
嗯?
陆炳微微皱了一下眉头,沈凌作为锦衣卫千户,在事发当夜便一路换马飞奔,所以在陆鼎他们派出送信的人还没有到,他就先到了。但是陆炳不知道,他的心中不由一跳,寻思着,难道是陆府出事了?于是,他并没有马上接那封信,而是厉声喝道:
东南发生了什么事?
沈凌吞咽了一口吐沫,急忙开口道:杭州粮价飞涨,百姓人心不稳。工坊停工,机工欲闹事。徐海,叶麻和辛五郎上岸攻打村县,难民涌入杭州,有倭寇随难民潜入杭州。
陆炳听到这里,脸色变了。这些事哪一件都是大事,都足够要了宋大年和罗信的脑袋。而且如此大的事情,一旦酿成民变,再让倭寇攻下杭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到时候乱民和倭寇恐怕也不会放过六大世家,到时候六大世家也会变成废墟。而且陆炳就是用脚趾头去想,也知道这些事情一定与六大世家脱不开关系,这是罗信和六大世家干上了,六大世家要置罗信于死地,但是他们太自信他们在东南的掌控力了,他们不知道,一旦事态爆发,便一发不可收拾。即使是他们在杭州城破之时,他们躲过了一劫,但是这么大的事情,必定震动朝野,陛下必定大怒,进行彻查,他们真因为在陛下的震怒下,他们还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吗?
愚蠢!
太愚蠢了!
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蒙蔽的心。
他的心已经悬了起来,凝声问道:如今杭州如何?
卑职离开杭州的时候,罗信已经突然抄了卢家的家,将卢家八十五口在门前斩杀。理由是勾结倭寇,而且证据确凿。之前罗信在知府门前斩杀的那些走私贩,其中有些人没有杀,而是秘密保留了下来,其中就有卢家的子弟和管家,卢家的子弟和管家都招供了。
陆炳心中就是一沉,罗信既然能够留下卢家的子弟和管家,就能够留下其余五大世家的子弟和管家,也就是说罗信随时可以手握屠刀看向其余的五大世家,真的把罗信逼近了,罗信也会毫不留情地将屠刀看向他们陆家。
陆炳的心中一凉,他的心中甚为佩服罗信的智慧和果敢。特别是果敢,能够如此果敢的抡起屠刀砍向世家,这是需要勇气和极为果断的胆魄。再联想到罗信以前的行为,他都敢在不是官身的时候,率领大明士兵出击草原,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果断之人。陆炳甚至有一种念头,如同罗信想要抄了他们陆家,别说是他的面子不好使,就是陛下下旨,他都会找机会和理由,先把陆家给杀了。
突然他心中一动,理解了罗信的想法。卢家在六大世家中实力不上不下,属于中等。抄杀了卢家,正好警告其余的五大世家。
他真是好心计啊,不愧是大明军神,本朝状元。
陆炳心中暗道,同时心中对罗信也有着一丝感激。罗信并不是没有胆量和实力动陆家,不动,那是给他陆炳面子。知道陆家没事,他的心已经平和了下来,却又猛然想起潜入杭州的倭寇,心中立刻焦急了起来问道:
那些潜入杭州的倭寇呢?
都被罗信杀了。
被罗信杀了?他怎么杀的?
陆炳的脸上完全是震惊,他实在是想不出来数千倭寇隐藏在数万难民中,罗信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他不会杀良冒功吧?
知府在城门外支起了数百口大锅,沿着官道从城门处向着远处一字排开,距离城门近的锅里放得米很少,在城门口的几口锅内都能够数清有几颗米粒,但是距离城门越远的锅里的粥越稠,所以满城的难民都跑出了城,远离了城门。而就在这个时候,戚继光和罗青率领着六千兵士将留在城内,不肯离去的,伪装成难民的人都杀了。
涸泽而渔!陆炳拍案而起,脸上现出了敬佩之色:妙啊!
称赞完了这一声,陆炳便有些哭笑不得地坐在那里。他哭笑不得的是,那六大世家还想要和罗信这种人争斗,真是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然后,罗信又用从卢家抄来的三十万石粮食平抑粮价,让戚继光和罗青带着六千士兵巡视城内。如今杭州城已经平静。
陆炳此时已经完全佩服罗信了,此时的杭州已经落在了罗信的掌控之中。知府衙门去施粥,市舶司平抑粮价,戚继光和罗青维护治安。罗信已经成为了杭州真正的主人。
但是
恐怕自己的本家和剩下的四大世家是不会就此干休的,那么他们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陆炳,还有那些和东南世家有关系,或者有利益的官员集体弹劾罗信。通过他们将罗信赶走。
那么,罗信又什么把柄可以让如今的五大世家弹劾吗?
陆炳沉默地坐在那里,沈凌站在对面,见到陆炳面沉似水,也不敢再言语,双手捧着那封信,不时地偷偷望着陆炳。
陆炳的眉毛突然一挑,他终于想到了罗信的把柄。那就是他杀的那些倭寇,谁也证明不了那些人就是倭寇,完全可以弹劾罗信在东南大开杀戒,乱杀无辜。
难道罗信就不知道害怕吗?
陆炳的嘴角泛起了笑容,心中暗道:他当然怕,这不是请沈凌给我送信了吗?应该对我有所请求吧?就是不知道他开出了什么价格?
目光落在了沈凌双手中的那封信上,淡淡地说道:罗信怎么找到的你?怎么委托你送信?
总算是说到这封信了!沈凌精神一振道:卑职也不知道罗信怎么就知道了我们的秘密地点,然后就在门外叫门,我们在里面不出声,然后罗信就一脚把门给踹开了。
踹门?
陆炳震惊地望着沈凌,在他看来,罗信虽然如今威震杭州,但也是在如履薄冰,如走钢丝。这个时候他应该求陆炳,谁都知道陆炳和嘉靖帝的关系,只要陆炳为罗信美言几句,或者下令陆家配合罗信,罗信便会一些顺利,否则就有着被赶出东南的可能。
但是
罗信却踹门了?
他什么会?
他又怎么敢?
后来呢?把罗信和你的对话一字不差地学给我听,不要疏漏和改变一个字。
是!
沈凌便将他和罗信之间的对话一字不差地说了一遍,然后便看到陆炳皱着眉头在那里思索。罗信的话对他触动很大。罗信的话中有一句,问他陆炳高寿?
陆炳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罗信问的不仅是他陆炳的高寿,还有嘉靖帝的高寿。
陆炳的身上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他自己的身体自己自然知道,他已经感觉到自己活不了几年了,同样他也感觉到嘉靖帝活不了几年了。他可以想象他死后,或者嘉靖帝死后,他们陆家会是一个什么结果。锦衣卫被天下士林,朝堂百官深恶痛绝,陆家不会有好结果,抄家灭族几乎是必然的。他也一直在寻找保存家族的方法,一直以来也尽心尽力地和士林较好,但是却没有得到一句承诺。越是到了晚年,他的心越急躁,他似乎看到了陆家被抄家灭族的景象。
他的目光终于落在了沈凌手中的那封信上,凝声道:把信拿来。
沈凌急忙将信交给了陆炳,陆炳撕开信封,将信取出展开,便见到上面只有一句话:
不器不死,必保陆家血脉。
陆炳神色就是一怔,前面那句不器不死,说明罗信很清楚自己如今的局势。随时都有可能被嘉靖帝斩杀。所以才有这句不器不死。而后面那半句必保陆家血脉。,这是在请陆炳出手帮忙,帮罗信不死。作为回报,罗信在将来必定保陆家血脉。而必保陆家血脉这六个字也是血淋淋的。这说明罗信也看到了陆家的结局,结局不好是必定的。
今天看到又多了一个大神之光,心中特别高兴,感谢战友们。
*(未完待续。)
老爷!管家的声音有些发颤:官府出门平抑粮价了。
官府平抑粮价?他哪来的粮食?
崔家家主急声问道,随后便想到了什么,脸上一片沮丧。此时那个管家继续说道:
罗信从卢家抄了三十万石粮食,如今都拿了出来平抑粮价,粮价已经恢复到了原由的水平。而且而且
而且什么?陆鼎凝声问道。
而且如今大街小巷上都流传着一个传言。
什么传言?
传言说罗信说了,这次他抄了卢家的家,便抄了三十万石粮食,让杭州百姓放心吃,如果吃光了,他再抄一家就是了。
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子就凝固了起来,每个人都感觉到从尾椎骨开始发凉,顺着脊梁骨一直窜到了头上,头皮发麻,心里拔凉拔凉的。
罗信敢再抄他们的家吗?
罗信已经抄了卢家,还会惧怕他们吗?
在抄卢家的现场,他们都看到了罗信可是把卢家的两个子弟和管家,那两个卢家子弟和管家他们也认识,是负责卢家走私的人。这让他们猛然间想起,当初罗信在知府门前斩杀六大世家参与走私的人当中可是没有这三个人,不仅没有这三个人,连他们五大世家的那些子弟和管家也不在。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罗信当初把那些人都藏了起来,已经掌握了他们走私的一切罪证。罗信绝对可以以这个为证据,随意抄他们的家。就算最后罗信也因为杀的人太多,得罪了世家,最终被砍头。但是,与他们何意?他们还能够断头复生吗?
想到他们一个个计划都被罗信干净利落地破解,甚至还没有等到他们实行,就失去了实行的机会。
但是,如果就这么臣服了,以他们和罗信结下的怨恨,罗信会如何整治他们?他们还会有好日子过吗?
会不会数年之后,杭州再也没有六大五大世家了?
此时他们的心中非常纠结,想要和罗信对上,却又没有手段。臣服罗信,却又不甘心。不知不觉中,众人的目光又望向了陆鼎。陆鼎紧锁着眉头,最终叹息了一声道:
看来官场上的事情还是要在官场上解决啊!
老大人的意思是?
我们还是回去写信通知京城的亲朋好友,让他们弹劾罗信,不管怎么说,罗信在杭州大开杀戒,而且将卢家抄家灭族。更是斩杀了两千多难民。
老大人,那些人不是难民
我们说是难民就是难民!
众人闻听,细想了一下。对啊,又没有倭寇攻打杭州,杭州哪来的那么多倭寇?到时候就说是罗信杀的是难民,谁又会相信罗信杀的是倭寇?
有了这个把柄,就算整不死罗信,也会把罗信赶走。
杭州城又稳定了下来。
物价恢复了之前的水准,百姓的心也稳定了下来。宋大年紧张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张居正倒是闲得每天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中闲逛,了解当地民情。
难民已经不允许进城,但是官府每天都会在城外施粥。而且此时天气也转暖,不用担心难民冻死。
京城。
沈千户恭敬地走进了一所大宅,这便是嘉靖帝的奶兄弟,锦衣卫大都督陆炳的宅院。被人一路领着来到了陆炳的书房门外,那个人便道:
老爷,沈凌到了。
进来。屋子内响起了一个威严的声音。
那个人向着沈凌做出了一个请的姿势,沈凌便微微拱手致谢,然后推门走了进去,翻身拜倒道:
卑职参见大都督。
起来吧!
大案后面的陆炳已经满头白发,脸上也不是之前那么光滑,现出了老态,只是那股威严依旧在。凝视着沈凌,那沈凌就感觉自己仿佛被一只猛虎盯上,令人毛骨悚然。
原本这沈凌气罗信踹碎了他的大门,而且对他也没有多少客气,还想着在陆炳的满前说罗信一些坏话,让陆炳对付罗信。但是,一站在陆炳的面前,他的一切私心杂念都没有了,老老实实地从怀里取出了罗信的那封信,双手举起道:
大都督,罗信托我转交给大人一封信。
嗯?
陆炳微微皱了一下眉头,沈凌作为锦衣卫千户,在事发当夜便一路换马飞奔,所以在陆鼎他们派出送信的人还没有到,他就先到了。但是陆炳不知道,他的心中不由一跳,寻思着,难道是陆府出事了?于是,他并没有马上接那封信,而是厉声喝道:
东南发生了什么事?
沈凌吞咽了一口吐沫,急忙开口道:杭州粮价飞涨,百姓人心不稳。工坊停工,机工欲闹事。徐海,叶麻和辛五郎上岸攻打村县,难民涌入杭州,有倭寇随难民潜入杭州。
陆炳听到这里,脸色变了。这些事哪一件都是大事,都足够要了宋大年和罗信的脑袋。而且如此大的事情,一旦酿成民变,再让倭寇攻下杭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到时候乱民和倭寇恐怕也不会放过六大世家,到时候六大世家也会变成废墟。而且陆炳就是用脚趾头去想,也知道这些事情一定与六大世家脱不开关系,这是罗信和六大世家干上了,六大世家要置罗信于死地,但是他们太自信他们在东南的掌控力了,他们不知道,一旦事态爆发,便一发不可收拾。即使是他们在杭州城破之时,他们躲过了一劫,但是这么大的事情,必定震动朝野,陛下必定大怒,进行彻查,他们真因为在陛下的震怒下,他们还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吗?
愚蠢!
太愚蠢了!
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蒙蔽的心。
他的心已经悬了起来,凝声问道:如今杭州如何?
卑职离开杭州的时候,罗信已经突然抄了卢家的家,将卢家八十五口在门前斩杀。理由是勾结倭寇,而且证据确凿。之前罗信在知府门前斩杀的那些走私贩,其中有些人没有杀,而是秘密保留了下来,其中就有卢家的子弟和管家,卢家的子弟和管家都招供了。
陆炳心中就是一沉,罗信既然能够留下卢家的子弟和管家,就能够留下其余五大世家的子弟和管家,也就是说罗信随时可以手握屠刀看向其余的五大世家,真的把罗信逼近了,罗信也会毫不留情地将屠刀看向他们陆家。
陆炳的心中一凉,他的心中甚为佩服罗信的智慧和果敢。特别是果敢,能够如此果敢的抡起屠刀砍向世家,这是需要勇气和极为果断的胆魄。再联想到罗信以前的行为,他都敢在不是官身的时候,率领大明士兵出击草原,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果断之人。陆炳甚至有一种念头,如同罗信想要抄了他们陆家,别说是他的面子不好使,就是陛下下旨,他都会找机会和理由,先把陆家给杀了。
突然他心中一动,理解了罗信的想法。卢家在六大世家中实力不上不下,属于中等。抄杀了卢家,正好警告其余的五大世家。
他真是好心计啊,不愧是大明军神,本朝状元。
陆炳心中暗道,同时心中对罗信也有着一丝感激。罗信并不是没有胆量和实力动陆家,不动,那是给他陆炳面子。知道陆家没事,他的心已经平和了下来,却又猛然想起潜入杭州的倭寇,心中立刻焦急了起来问道:
那些潜入杭州的倭寇呢?
都被罗信杀了。
被罗信杀了?他怎么杀的?
陆炳的脸上完全是震惊,他实在是想不出来数千倭寇隐藏在数万难民中,罗信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他不会杀良冒功吧?
知府在城门外支起了数百口大锅,沿着官道从城门处向着远处一字排开,距离城门近的锅里放得米很少,在城门口的几口锅内都能够数清有几颗米粒,但是距离城门越远的锅里的粥越稠,所以满城的难民都跑出了城,远离了城门。而就在这个时候,戚继光和罗青率领着六千兵士将留在城内,不肯离去的,伪装成难民的人都杀了。
涸泽而渔!陆炳拍案而起,脸上现出了敬佩之色:妙啊!
称赞完了这一声,陆炳便有些哭笑不得地坐在那里。他哭笑不得的是,那六大世家还想要和罗信这种人争斗,真是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然后,罗信又用从卢家抄来的三十万石粮食平抑粮价,让戚继光和罗青带着六千士兵巡视城内。如今杭州城已经平静。
陆炳此时已经完全佩服罗信了,此时的杭州已经落在了罗信的掌控之中。知府衙门去施粥,市舶司平抑粮价,戚继光和罗青维护治安。罗信已经成为了杭州真正的主人。
但是
恐怕自己的本家和剩下的四大世家是不会就此干休的,那么他们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陆炳,还有那些和东南世家有关系,或者有利益的官员集体弹劾罗信。通过他们将罗信赶走。
那么,罗信又什么把柄可以让如今的五大世家弹劾吗?
陆炳沉默地坐在那里,沈凌站在对面,见到陆炳面沉似水,也不敢再言语,双手捧着那封信,不时地偷偷望着陆炳。
陆炳的眉毛突然一挑,他终于想到了罗信的把柄。那就是他杀的那些倭寇,谁也证明不了那些人就是倭寇,完全可以弹劾罗信在东南大开杀戒,乱杀无辜。
难道罗信就不知道害怕吗?
陆炳的嘴角泛起了笑容,心中暗道:他当然怕,这不是请沈凌给我送信了吗?应该对我有所请求吧?就是不知道他开出了什么价格?
目光落在了沈凌双手中的那封信上,淡淡地说道:罗信怎么找到的你?怎么委托你送信?
总算是说到这封信了!沈凌精神一振道:卑职也不知道罗信怎么就知道了我们的秘密地点,然后就在门外叫门,我们在里面不出声,然后罗信就一脚把门给踹开了。
踹门?
陆炳震惊地望着沈凌,在他看来,罗信虽然如今威震杭州,但也是在如履薄冰,如走钢丝。这个时候他应该求陆炳,谁都知道陆炳和嘉靖帝的关系,只要陆炳为罗信美言几句,或者下令陆家配合罗信,罗信便会一些顺利,否则就有着被赶出东南的可能。
但是
罗信却踹门了?
他什么会?
他又怎么敢?
后来呢?把罗信和你的对话一字不差地学给我听,不要疏漏和改变一个字。
是!
沈凌便将他和罗信之间的对话一字不差地说了一遍,然后便看到陆炳皱着眉头在那里思索。罗信的话对他触动很大。罗信的话中有一句,问他陆炳高寿?
陆炳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罗信问的不仅是他陆炳的高寿,还有嘉靖帝的高寿。
陆炳的身上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他自己的身体自己自然知道,他已经感觉到自己活不了几年了,同样他也感觉到嘉靖帝活不了几年了。他可以想象他死后,或者嘉靖帝死后,他们陆家会是一个什么结果。锦衣卫被天下士林,朝堂百官深恶痛绝,陆家不会有好结果,抄家灭族几乎是必然的。他也一直在寻找保存家族的方法,一直以来也尽心尽力地和士林较好,但是却没有得到一句承诺。越是到了晚年,他的心越急躁,他似乎看到了陆家被抄家灭族的景象。
他的目光终于落在了沈凌手中的那封信上,凝声道:把信拿来。
沈凌急忙将信交给了陆炳,陆炳撕开信封,将信取出展开,便见到上面只有一句话:
不器不死,必保陆家血脉。
陆炳神色就是一怔,前面那句不器不死,说明罗信很清楚自己如今的局势。随时都有可能被嘉靖帝斩杀。所以才有这句不器不死。而后面那半句必保陆家血脉。,这是在请陆炳出手帮忙,帮罗信不死。作为回报,罗信在将来必定保陆家血脉。而必保陆家血脉这六个字也是血淋淋的。这说明罗信也看到了陆家的结局,结局不好是必定的。
今天看到又多了一个大神之光,心中特别高兴,感谢战友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