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年二月,被久困的义军粮断水绝。此时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唯一的办法就是突围了。于七决定亲率子弟兵冒死突围,吸引清兵主力,其他义军及家眷则分散隐蔽在山中相机突围。他特意安排于德福和戚老夫人、七嫂及次子于守经一路,藏在山后洞中,一旦清兵在西南方向被于七吸引,就往东北方向跑。因为在东北方的垛金山,于七已经秘密置办了一片田产,安排了心腹之人作为牙山的联络站。

    准备停当,于七含泪拜别戚老夫人,率精锐悄悄下山,摸到清军营前,一声呐喊,冲进营中。火光中,清将见于七率主力尽出,知道这是最后的决战,下令调集全部兵力死死围住于七,双方陷入苦战。

    于德福见清军纷纷赶往西南方向,知道于七已成功吸引了清兵主力,忙带领戚老夫人、七嫂和守经下山,迅速往东北方向撤离。

    于德福为避人耳目,专拣险峻处行走,不多时已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说不尽的饥餐渴饮,三天后终于到达垛金山下。

    那时候还没有瀛洲市,明朝为防倭寇入侵,在此地设立瀛洲卫。于七率义军攻打瀛洲卫时,路过垛金山,见此处山清水秀,离瀛洲卫又不远,便决定将此处山岚买下,以做联络之用。于是,在撤军回牙山后,悄悄安排于德福携带金银来买下了这片田产,并安排心腹在此造屋耕种。不想,却成了起义失败后的避难之所。

    受此重挫和劳累,戚老夫人一进屋便病倒在床,七嫂和守经终日伺候在侧。于德福则召集留守人员要求严密口风,以防清兵来查。

    果然,几天后,一队清兵进了村子,挨户盘查,倒也没查出什么破绽。清兵把村里的男人集中起来,进行盘问,也没问出个子丑寅卯。清兵把总见问不出什么,便准备撤兵,走前突然问道:“这个村子叫什么?”

    留守在这里的一个长工没有防备,脱口说:“于家寨。”

    气氛瞬间降到冰点。

    于德福一看不好,忙说:“虞姬寨,我们村叫虞姬寨。是虞姬的虞。”

    “虞姬寨?”把总反问,“可是霸王别姬中的虞姬?”

    于德福说:是啊是啊。

    因为当地方言于家寨和虞姬寨分不清楚,把总也就信了,率军扬长而去。

    从那以后,这个村子就改称虞姬寨了。村里的人也改于姓为虞,以躲避官府的盘问。于德福也就改叫虞德福了。这就是虞姬寨的来历。

    再说冲击清军大营的于七等人,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清军采用车轮战术,轮番向于七发起进攻,于七挥动青龙大刀,杀了一层清军,却又围上来一层,而义军由于长期的饥饿,战斗力已经大减,眼看着身边的兄弟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于七带人左冲右突,始终难以冲出重围。于守宰见如此情势,知道再这样打下去恐怕一个也活不出去,他边打边观察,发现右前方有一盏大红灯笼不停转动,清兵随着灯笼的转动不断变化阵势。他断定清军的统帅必定在那里。于是他对着于七大喊一声:“爹,你快带人突围。我殿后。”说着,挥动大刀向红灯笼冲去。

    清兵一看统帅危险,立时乱了阵脚。于七乘势率领一队人马冲过了清军大营。

    于守宰所冲击的正是清军统帅所在位置,靖东将军济席哈一看于守宰来势凶猛,一副不要命的架势,立刻往后一躲,命令左右放箭。将军卫队也不管能否射着自己人,对着于守宰方向一通乱射,但见清兵纷纷倒地,于守宰也身中数箭,口中大喊杀鞑子,倒地而亡。

    于七等人冲出大营后,向西南方向一路狂奔。身后清军打着灯笼火把一路追来。

    半路上,于七又遇到几次小型埋伏,几场遭遇战过后,身边的兄弟越发少了。追兵的声音越来越远,于七看到自己身边仅剩两名亲兵。

    茫茫黑夜之中,四周顿然静了下来,于七看着已经卷刃的大刀,不禁潸然泪下。起义以来,自己家五十多个亲人死于非命,数千义军将士血洒疆场,牙山地区被清兵屠杀的百姓则多达十几万人。于七欲举刀自刎,两名亲兵一把把他的手抱住,劝道:“头领,万万不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一阵山风吹来,于七清醒了许多。是啊,反清大业未成,自己岂可学那霸王自刎于乌江。如果自己就此死去,自己的那些亲人和部下,岂不是白死了?

    于七和两名亲兵继续往前行走。天快亮时,发现前面路边有一座院落,门口挑着酒旗。

    于七等人又累又饿,遂走进酒家。

    这酒家是个夫妻店,店老板和老板娘在屋里见三个血迹斑斑手持利刃的人走了进来,知道是牙山逃下来的义军。店老板和老板娘嘀嘀咕咕几句后,老板娘悄悄从后门溜走。老板则走到前厅接待于七等。

    待于七等坐下后,老板问:“客官可要吃早点?”

    于七说:“有什么现成的饭菜尽管端上来。”

    此时,店里也只有些馒头咸菜。老板把饭端上来后,三人立刻狼吞虎咽大吃起来。

    三人正在吃着饭,猛然听到门口有人大喊:“休要走了反贼!”

    于七等抬头一看,店老板早已不见,清兵已把院落围了个水泄不通。

    于七看了看正在吃饭的两个亲兵说:“不慌,吃饱了再说。”两个亲兵又到厨房拿了些馒头咸菜大口吃了起来。

    看酒家里面没有动静,外面的清兵越发鼓噪起来。几个清兵打开院门冲了进来,刚到屋门口,于七的两个亲兵一跃而出把几个清兵立斩于廊下。

    清兵把总知道遇上了硬茬,大喊一声:“准备火把,给我烧。”

    老板和老板娘一听,立马给把总跪下:“可不能啊,老把总,酒家可不能烧啊。”把总一脚把老板踢开,大刀一挥:烧。

    几十个火把投向酒家,茅草屋立时烈火熊熊。只听老板和老板娘在外面哭爹喊娘。

    于七提起大刀,喊一声:“冲。”带领两名亲兵冲出了火海。

    老把总一看于七冲出来了,又喊一声:放箭。

    箭如飞蝗向于七三人射来。于七挥刀格挡,边挡边冲。两名亲兵相继中箭。倒地前,两名亲兵大喊:“头领,我们死得值了,起码是个饱鬼。”大笑而亡。

    于七心中大恸,风驰电掣般杀到老把总马前,一刀斩老把总于马下。然后跳上老把总的马,打马向前面的山里跑去。

    清兵一看老把总死了,大喊着:“给老把总报仇,活捉于七。”一路烟尘追了上来。

    于七打马狂奔,人困马乏之时走到一座山下,但见此山巍峨雄壮,在周边丘陵之中拔地而起,山上云雾笼罩,隐有仙气升腾。

    越走越是山高路陡,于七的座下马举步不前。

    于七跳下马来,见路边巨石上刻着两个大字:崂山。

    于七弃马上山,山路越来越陡峭,后面又传来追兵的呐喊。于七卸了盔甲,丢了大刀,只带一把佩剑,拼命往山顶爬去。

    快到山顶时,眼前突然出现一座庙宇,匾额上书:华严禅院。

    崂山本是道教名山,山上道观鼎盛。但在明朝末期这里却建了一座寺庙,就是华严禅院。这是崂山唯一的寺庙。

    于七此时已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他回头一看,但见清兵漫山遍野顺山路往上爬来。于七不觉长叹:真的是英雄末路啊。

    于七拄着宝剑往前挪了几步,扣响了寺院的大门。

    大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老和尚出现在眼前。于七和老和尚不觉同时叫了一声:是你。

    原来这个老和尚是慈沾大师,出身于少林寺。后云游至山东地界,听说于七武功高强,便一路寻了过来。那时于七刚刚中了武举,听说有少林寺的和尚前来比试,立时冲了出来。两人二话不说挥拳便打,打了百多回合,不分胜负。慈沾哈哈大笑:“果然是英雄出少年。”于七也哈哈大笑:“少林功夫,名不虚传。”两人携手入内,想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慈沾在于七家住了几天,两人整日谈论些拳脚枪棒,真是惺惺惜惺惺。几日后,慈沾继续云游,从此两人便没有见过。没想到,却在此时此地相见了。原来,当年慈沾云游到此,见华严禅院破败不堪,但却气象不凡,便住了下来。慈沾经常到周边化缘,几经修葺,终于恢复了禅院原貌。

    慈沾看看浑身血迹的于七,再看看山路上蜂拥而至的清兵,忙把于七扶到禅堂。

    于七说:“大师,于七已是穷途末路,如何处置,一切听大师吩咐,绝无二话。”

    慈沾念到:”阿弥陀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老衲给你剃度了吧。你的法名善和。”

    于七跪到佛前受了戒。慈沾把于七的血衣一把火烧了。

    此时,门外人声鼎沸,清兵大喊:于七,快快出来投降!

章节目录

螳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今钤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今钤并收藏螳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