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郝东这样子戚绝就能明白他是一点儿也不想回去。
私心里戚绝很乐意顺着郝东的想法,于是顿了顿试探着建议:“那不然咱们还是按照老计划?”
郝东一脸的向往,说出来的话却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不大好吧……秦姐他们应该也能知道咱们的情况,明明都没事儿了还不回去……”
这确实是不大好,他们探险队也是按捞计酬的,并不是完全的自愿性质旅游团队。
没什么理由,只是因为成员的个人喜好而不归队,虽然女王可能也不会多说什么,但估计扣报酬是妥妥的。
戚绝自己倒是无所谓,他手里还有一些积蓄,要找赚钱的活儿也不难。可是郝东显然如果没了这么一笔收入,财政上会面临问题。
想到这里,戚绝也不敢多鼓动他了,车里一时安静下来。
时间已经过了中午,被戚承这么一搅和他们午饭都没吃。
好在车上各种存粮不少,郝东翻了翻就找出了足够凑一顿的量。俩人也没再下车去吃午饭,直接往嘉峪关开过去。
这就像是个默契,到了嘉峪关,接下来应该往哪里走就都好安排了,而在此之前,则可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要怎么选择。
不过事实上选择也没那么多,屁股后头没人盯着了,郝东就直接把手机信号全开起来,先去看了一眼昨晚注册的那个临时邮箱。
本来他倒也没多考虑什么,昨晚跟二狗简单说了一下情况后他就关了,二狗的回信也没回,这会儿就是想去回复一下。
其实打电话更效率些,但他潜意识里还是有些纠结,这才选择了电邮。
结果一打开邮箱就发现二狗给他刷了一堆的邮件,标题很统一:赵政有发现,正在找你。
赵政之前回北京的时候把和倪寿根有关的一堆文件都带了走,那些文件的数量太过庞大,当时女王他们也没那个人手和时间来全部赶在赵政回去复命之前先全部检查。
所以赵政就答应了他们,如果他未来在那些文件中间有所发现,他一定会马上通知。
只是没想到的是,他真的很快就有所发现,并且立刻联系了二狗。
二狗的电邮里情况说的很不明确,也不知道是他故意没仔细说,还是他自己都不是特别清楚。
不过就算如此也足够郝东放下自己想要到处玩的想法了:“不然咱们还是回去吧?我有点在意他们发现了什么。”
戚绝也看到了二狗的信,心里也有几分担心,于是一边开车一边关照郝东:“那你先看看能不能订到机票。”
这会儿刚进入旅游旺季,机票还不至于特别难定,但已经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订到了。当天的航班已经没了,郝东只订到了第二天晚上的。
今晚注定还得在嘉峪关待一晚上。
嘉峪关是西部第一大关,更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当年再往外就是胡人的地盘了,玉门关那一代全是交战地带,真正属于汉人的关口还得算是嘉峪关。
可以说这里就是历史上华夏通向大西北的唯一路径,嘉峪关绝对不能失守,一旦失守,整个中华大地就要沦陷。
这里的战略重要性在建国之后终于不再那么明确,但依然是西北的一座重镇。无论是它本身的交通价值,还是它的文化积累。
这里最有名的就是明长城。
西北宽广的大地上,延绵起伏的土黄色高墙巍峨壮阔,一直蜿蜒到天边。
在当年那种生产力极度底下的年代,祖先们依然能修建出这样规模的防御性建筑,再再都在诉说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远远的,甚至才刚能大概看到嘉峪关外的城墙,就已经能清晰的看到城墙之上高耸的城楼。
在大西北辽阔而高远的天穹映衬下,这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会让人心里不禁升腾起敬畏:这里就是千百年来保护中原百姓生活安泰的天下第一重镇。
纵然现在嘉峪关已经成了旅游景点,一旦靠近,各种旅游大巴中巴以及大批的游人会很轻松的就冲破了这种历史厚重的氛围。但只要仔细去体会,依然还是能找到当年那种金戈铁马的历史感。
尤其是明长城,虽然不能上去,但哪怕只是远远的看着,也能感受到历史的肃穆。
在如今人的眼中,长城这样的建筑或许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了,不要说飞机,普通的导弹都能随便就跃墙而过,或者干脆直接破墙而入。
然而在当年,正是这巍峨起伏,就如同巨大城墙一样把华夏大地给围拢起来的土墙,挡住了外来侵略者一次次的脚步。
即使在如今,这些墙体已经成了矮坨坨,也依然足够获得后世人的敬仰。因为没有它们,或许这片土地上的历史都将要重写。
郝东他们也没有进嘉峪关景区里头,戚绝开着车在外头绕了一大圈,甚至还停下来了一点时间,给郝东下车好好的体会一下。
对于郝东来说,这就足够了。
在他的心里,历史应当被凭吊,被牢记,但却不应该被亵玩。这样的地方,远远的看上一眼,能找到一点当年的感觉,就足够了。
过了嘉峪关,就是嘉峪关市,也就是他们今晚的落脚点,明天的飞机也是从这里直飞北京。
嘉峪关市是座大城市,天南地北的人群汇聚,饮食习惯也是各自不同。
郝东他们到的时间不算太晚,正是夜市开始的时间。
这里的美食街都有好几条,汇聚了全国各地不同的美味。
郝东他们在西北这就算是最后一晚了,自然不想错过,找好了落脚的旅馆,俩人立刻轻装上阵,去逛美食街。
江南东北之类的风味儿直接pass,这些平常郝东自己都能做,主要他们还是找西北这边儿特产的食物。
毕竟有很多东西是必须这里的料的,一旦离开了这边的地界,就算知道怎么做,也没办法再做出这个味儿来了。
本着这样的宗旨,郝东上来就揣上了一包榆钱儿大窝窝。
窝头是杂粮面混榆钱儿做的,玉米豆面儿本身金黄灿烂又透着一股子清香,一片片榆钱儿混在中间,绿绿的十分好看。
如今已经是七月的天气,这些榆钱儿都是春天的时候攒下晒干的,不过做成窝头之后味道却也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清甜可口。
之后看到了搓鱼面,又喊了一碗,跟戚绝俩人对半分了。
那面条做工十分不错,三公分左右长度的面条,中间粗两端尖,全靠手工搓出来。
下锅熟了之后捞出,淋上香油辣酱和醋吗,拌上西红柿炒鸡蛋,新嫩滑爽的口感,几乎是转眼就全吃完了。
不过郝东一门心思要多吃一点品种,没敢再要一份,直接拉上戚绝奔向下一个目标。
那是他刚才就在好奇的,那店家门前一口大锅,远远看着似乎很像是麻辣烫,但凑近一点儿能闻到那个味道和麻辣烫不太一样。
郝东一开始也没察觉出来,也是搓鱼面的店家距离的比较近,他闻到味道了才发现好像里头另有乾坤。
等走近了一看果然,这里卖的可不是麻辣烫这种走到哪儿都会有的东西,这里卖的原来是糊锅。
糊锅的发源地应该算是酒泉,就在嘉峪关往南的一座小城,会在嘉峪关这里看到有卖确实不稀奇。
不过对于外地人来说,这种类似麻辣烫却又不同的食物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在看到那老板大咧咧的就往汤锅里放大麻花,好多外地人直接就啧啧称奇。
麻花这玩意儿很容易发硬,硬了之后又会特别显得油腻,爱吃的人十分爱吃,但不爱吃的人也确实都不怎么喜欢。
但是糊锅里放的麻花就不会有这种问题了。
糊锅锅底是标准鸡汤打底,加入豆粉调成糊糊状,加盐花椒胡椒酱油等等调料,其中尤其姜粉胡椒粉要大量的加,煮开之后就是底汤。
这个底汤鲜辣爽口,尤其是那股子辛辣味儿特别的提神。
吃的时候另外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在汤里添加面筋粉条鸡丝肉片,最后把大麻花掰碎撒到汤里一锅煮上。
捞起之后汤色微褐,一截截麻花泡在汤里,口感脆而不硬甜而不腻;本地特产的面筋一片片就像烤过的小面包片一样,一口咬下去,一包汤汁满口鲜辣;就着热滚滚辣乎乎的豆面汤,简直让人浑身都舒畅。
就是这玩意儿太顶饱,郝东本来也只是尝味道没敢多要,依然只要了一份跟戚绝分着吃,结果吃完了就觉得,好像肚子已经达到了负载量。
一时间似乎是没办法再吃下去更多的东西了,但就此回去显然是不甘心的。何况现在时间确实也还早,回去蹲在旅馆里也是没事干。
所以郝东决定先逛着,等逛到消食了自然能再继续吃。
戚绝完全就是以郝东的想法为主,任劳任怨的跟在后头提着包,享受两人难得的悠闲时光。
走了没几步,郝东就又有了新发现:驼蹄羹。
骆驼全身都是宝,活着的时候可以给予戈壁大漠中生活的人们巨大的帮助,宰杀之后也是很美味的肉类。
不过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在传统的饮食文化中,骆驼本身被赋予了更高的象征,后人觉得这是种十分智慧的生物,吃它的肉太过不厚道。
而且骆驼在曾经的年代,在饮食文化丰富的中原也不是可以轻易获得的食材,渐渐的烹饪方法也就没落了。
驼蹄羹是一道唐朝的名菜,多少年下来菜谱也早就已经失传,如今的驼蹄羹都是后人研究史料之后重新恢复出来的产品。
不过就算是现代人重新尝试的菜谱配方,味道依然十分不错。毕竟作为驼蹄羹原材料的骆驼蹄筋和驼峰,都是有名的珍馐。
当然,这是在大酒店里。
如今郝东发现的这一家,也就是路边一个小吃店的门面。
那碗驼蹄羹他一口下去就发现了,里头的料或许是有骆驼蹄筋什么的,但量绝对很小。那鲜味儿倒也不是味精,而是靠着高汤另外吊出来的。
看来路边小吃摊上的东西,终究还是没办法和酒店里的比。不过能想到用高汤,已经不算是昧着良心了。
私心里戚绝很乐意顺着郝东的想法,于是顿了顿试探着建议:“那不然咱们还是按照老计划?”
郝东一脸的向往,说出来的话却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不大好吧……秦姐他们应该也能知道咱们的情况,明明都没事儿了还不回去……”
这确实是不大好,他们探险队也是按捞计酬的,并不是完全的自愿性质旅游团队。
没什么理由,只是因为成员的个人喜好而不归队,虽然女王可能也不会多说什么,但估计扣报酬是妥妥的。
戚绝自己倒是无所谓,他手里还有一些积蓄,要找赚钱的活儿也不难。可是郝东显然如果没了这么一笔收入,财政上会面临问题。
想到这里,戚绝也不敢多鼓动他了,车里一时安静下来。
时间已经过了中午,被戚承这么一搅和他们午饭都没吃。
好在车上各种存粮不少,郝东翻了翻就找出了足够凑一顿的量。俩人也没再下车去吃午饭,直接往嘉峪关开过去。
这就像是个默契,到了嘉峪关,接下来应该往哪里走就都好安排了,而在此之前,则可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要怎么选择。
不过事实上选择也没那么多,屁股后头没人盯着了,郝东就直接把手机信号全开起来,先去看了一眼昨晚注册的那个临时邮箱。
本来他倒也没多考虑什么,昨晚跟二狗简单说了一下情况后他就关了,二狗的回信也没回,这会儿就是想去回复一下。
其实打电话更效率些,但他潜意识里还是有些纠结,这才选择了电邮。
结果一打开邮箱就发现二狗给他刷了一堆的邮件,标题很统一:赵政有发现,正在找你。
赵政之前回北京的时候把和倪寿根有关的一堆文件都带了走,那些文件的数量太过庞大,当时女王他们也没那个人手和时间来全部赶在赵政回去复命之前先全部检查。
所以赵政就答应了他们,如果他未来在那些文件中间有所发现,他一定会马上通知。
只是没想到的是,他真的很快就有所发现,并且立刻联系了二狗。
二狗的电邮里情况说的很不明确,也不知道是他故意没仔细说,还是他自己都不是特别清楚。
不过就算如此也足够郝东放下自己想要到处玩的想法了:“不然咱们还是回去吧?我有点在意他们发现了什么。”
戚绝也看到了二狗的信,心里也有几分担心,于是一边开车一边关照郝东:“那你先看看能不能订到机票。”
这会儿刚进入旅游旺季,机票还不至于特别难定,但已经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订到了。当天的航班已经没了,郝东只订到了第二天晚上的。
今晚注定还得在嘉峪关待一晚上。
嘉峪关是西部第一大关,更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当年再往外就是胡人的地盘了,玉门关那一代全是交战地带,真正属于汉人的关口还得算是嘉峪关。
可以说这里就是历史上华夏通向大西北的唯一路径,嘉峪关绝对不能失守,一旦失守,整个中华大地就要沦陷。
这里的战略重要性在建国之后终于不再那么明确,但依然是西北的一座重镇。无论是它本身的交通价值,还是它的文化积累。
这里最有名的就是明长城。
西北宽广的大地上,延绵起伏的土黄色高墙巍峨壮阔,一直蜿蜒到天边。
在当年那种生产力极度底下的年代,祖先们依然能修建出这样规模的防御性建筑,再再都在诉说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远远的,甚至才刚能大概看到嘉峪关外的城墙,就已经能清晰的看到城墙之上高耸的城楼。
在大西北辽阔而高远的天穹映衬下,这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会让人心里不禁升腾起敬畏:这里就是千百年来保护中原百姓生活安泰的天下第一重镇。
纵然现在嘉峪关已经成了旅游景点,一旦靠近,各种旅游大巴中巴以及大批的游人会很轻松的就冲破了这种历史厚重的氛围。但只要仔细去体会,依然还是能找到当年那种金戈铁马的历史感。
尤其是明长城,虽然不能上去,但哪怕只是远远的看着,也能感受到历史的肃穆。
在如今人的眼中,长城这样的建筑或许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了,不要说飞机,普通的导弹都能随便就跃墙而过,或者干脆直接破墙而入。
然而在当年,正是这巍峨起伏,就如同巨大城墙一样把华夏大地给围拢起来的土墙,挡住了外来侵略者一次次的脚步。
即使在如今,这些墙体已经成了矮坨坨,也依然足够获得后世人的敬仰。因为没有它们,或许这片土地上的历史都将要重写。
郝东他们也没有进嘉峪关景区里头,戚绝开着车在外头绕了一大圈,甚至还停下来了一点时间,给郝东下车好好的体会一下。
对于郝东来说,这就足够了。
在他的心里,历史应当被凭吊,被牢记,但却不应该被亵玩。这样的地方,远远的看上一眼,能找到一点当年的感觉,就足够了。
过了嘉峪关,就是嘉峪关市,也就是他们今晚的落脚点,明天的飞机也是从这里直飞北京。
嘉峪关市是座大城市,天南地北的人群汇聚,饮食习惯也是各自不同。
郝东他们到的时间不算太晚,正是夜市开始的时间。
这里的美食街都有好几条,汇聚了全国各地不同的美味。
郝东他们在西北这就算是最后一晚了,自然不想错过,找好了落脚的旅馆,俩人立刻轻装上阵,去逛美食街。
江南东北之类的风味儿直接pass,这些平常郝东自己都能做,主要他们还是找西北这边儿特产的食物。
毕竟有很多东西是必须这里的料的,一旦离开了这边的地界,就算知道怎么做,也没办法再做出这个味儿来了。
本着这样的宗旨,郝东上来就揣上了一包榆钱儿大窝窝。
窝头是杂粮面混榆钱儿做的,玉米豆面儿本身金黄灿烂又透着一股子清香,一片片榆钱儿混在中间,绿绿的十分好看。
如今已经是七月的天气,这些榆钱儿都是春天的时候攒下晒干的,不过做成窝头之后味道却也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清甜可口。
之后看到了搓鱼面,又喊了一碗,跟戚绝俩人对半分了。
那面条做工十分不错,三公分左右长度的面条,中间粗两端尖,全靠手工搓出来。
下锅熟了之后捞出,淋上香油辣酱和醋吗,拌上西红柿炒鸡蛋,新嫩滑爽的口感,几乎是转眼就全吃完了。
不过郝东一门心思要多吃一点品种,没敢再要一份,直接拉上戚绝奔向下一个目标。
那是他刚才就在好奇的,那店家门前一口大锅,远远看着似乎很像是麻辣烫,但凑近一点儿能闻到那个味道和麻辣烫不太一样。
郝东一开始也没察觉出来,也是搓鱼面的店家距离的比较近,他闻到味道了才发现好像里头另有乾坤。
等走近了一看果然,这里卖的可不是麻辣烫这种走到哪儿都会有的东西,这里卖的原来是糊锅。
糊锅的发源地应该算是酒泉,就在嘉峪关往南的一座小城,会在嘉峪关这里看到有卖确实不稀奇。
不过对于外地人来说,这种类似麻辣烫却又不同的食物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在看到那老板大咧咧的就往汤锅里放大麻花,好多外地人直接就啧啧称奇。
麻花这玩意儿很容易发硬,硬了之后又会特别显得油腻,爱吃的人十分爱吃,但不爱吃的人也确实都不怎么喜欢。
但是糊锅里放的麻花就不会有这种问题了。
糊锅锅底是标准鸡汤打底,加入豆粉调成糊糊状,加盐花椒胡椒酱油等等调料,其中尤其姜粉胡椒粉要大量的加,煮开之后就是底汤。
这个底汤鲜辣爽口,尤其是那股子辛辣味儿特别的提神。
吃的时候另外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在汤里添加面筋粉条鸡丝肉片,最后把大麻花掰碎撒到汤里一锅煮上。
捞起之后汤色微褐,一截截麻花泡在汤里,口感脆而不硬甜而不腻;本地特产的面筋一片片就像烤过的小面包片一样,一口咬下去,一包汤汁满口鲜辣;就着热滚滚辣乎乎的豆面汤,简直让人浑身都舒畅。
就是这玩意儿太顶饱,郝东本来也只是尝味道没敢多要,依然只要了一份跟戚绝分着吃,结果吃完了就觉得,好像肚子已经达到了负载量。
一时间似乎是没办法再吃下去更多的东西了,但就此回去显然是不甘心的。何况现在时间确实也还早,回去蹲在旅馆里也是没事干。
所以郝东决定先逛着,等逛到消食了自然能再继续吃。
戚绝完全就是以郝东的想法为主,任劳任怨的跟在后头提着包,享受两人难得的悠闲时光。
走了没几步,郝东就又有了新发现:驼蹄羹。
骆驼全身都是宝,活着的时候可以给予戈壁大漠中生活的人们巨大的帮助,宰杀之后也是很美味的肉类。
不过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在传统的饮食文化中,骆驼本身被赋予了更高的象征,后人觉得这是种十分智慧的生物,吃它的肉太过不厚道。
而且骆驼在曾经的年代,在饮食文化丰富的中原也不是可以轻易获得的食材,渐渐的烹饪方法也就没落了。
驼蹄羹是一道唐朝的名菜,多少年下来菜谱也早就已经失传,如今的驼蹄羹都是后人研究史料之后重新恢复出来的产品。
不过就算是现代人重新尝试的菜谱配方,味道依然十分不错。毕竟作为驼蹄羹原材料的骆驼蹄筋和驼峰,都是有名的珍馐。
当然,这是在大酒店里。
如今郝东发现的这一家,也就是路边一个小吃店的门面。
那碗驼蹄羹他一口下去就发现了,里头的料或许是有骆驼蹄筋什么的,但量绝对很小。那鲜味儿倒也不是味精,而是靠着高汤另外吊出来的。
看来路边小吃摊上的东西,终究还是没办法和酒店里的比。不过能想到用高汤,已经不算是昧着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