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背包里拿出一把登山钉,用钉帽将槽里的金属碎片全都勾了出来,就见槽底压着半截断了的青铜环。
到目前为止,我见到的机关元件大多都是用青铜打造的,而且铜质非常古朴,上面的铜盐也和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很相似。
使用青铜元件,足以证明许瞎子是机关术方面的行家,因为青铜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地下陈置几千年都能够保持比较好的机械性能,而且造价也比金银铂这一类的惰性金属要低廉得多。
而这些青铜元件的特殊质地,似乎也证明了,许瞎子的机关术传承得自周朝。
后世的很多机关常用石头或者木头来搭造,就是因为和机关术相关的传承在汉朝开朝时出现过一次断代,导致青铜原件的冶炼手法没能传下来。
而机关术的相关传承之所以断代,就是因为鲁班书的莫名失踪。
这时,我又想起了当初在西海固找到上半部鲁班书的情景。
西海固、泅水荡,两地何止相隔千里,但却隐隐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我在想,这些年我经历的事情,兜兜转转,好像全都能串联起来似的,但我说不清这算不算是一种巧合。
大概是见我一直盯着深槽里的半截铁环出神,左有道便拍了拍我的肩膀:“你没事吧?”
我这才回了回神:“没事,就是想起了头几年的一些经历,回头我得跟你聊聊我这些年的经历,你也帮我拿捏拿捏。”
“我能帮你拿捏什么?先别说这些了,忙正事儿吧。”
我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两条用精钢打的锚勾,勾住槽底的断环,先是猛力震一下手腕,靠着锚勾上的震荡力将拉环下的锈迹震碎,随手双手同时发力向上提,就听一阵“哗楞楞”的碎响,拉环,以及环尾连着的一小段青铜链子都被我扯出了凹槽。
刚才我仔细看过槽里的碎片,大略能估计出来,如果将这些拼接成型,应该能拼成一个用来勾动拉环的勾套,因此我就断定,要开启机关,只要将拉环拉出来应该就行了。
不过事情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当拉环被拉出槽口将近一尺左右以后,我就感觉到了一股很生硬的阻力。
那种力量,明摆着就是有什么东西将拉环后面的锁链给扎住了。
我也不敢硬拉,于是让左有道抓住锁链,而我则拿出铃锤,在凹槽底部连着敲了七八下。
铃胆传来的声音比较散碎,而且我敲击槽底左侧的时候,明显比敲击右侧的声音要空洞。
铃声散碎,说明深槽下方的机关结构比较复杂,我估计那里应该有很多方齿嵌合得齿轮,槽底两端的声音一空一实,这就意味着,许瞎子将机关集中安置在了右侧,而左侧极有可能是个空腔。
想到这儿,我就从左有道手中接过锁链,先是朝着右侧轻轻拉动了两下,锁链依旧纹丝不动,但能听到地底隐约传来大片锈渣被挤碎的轻响声。
随后我又尝试着向左侧拉了拉锁链,锁链能微微地移动,另外还能听到地底下传来一阵类似于金属球撞击的声音。
现在我大体能够确定了,在槽底的右侧,应该就是大面积的齿轮阵,而在左侧,则有一个比较精密的咬合装置。
我将地面下的机关布局情况告诉左有道,让他帮我把齿轮上的锈迹震碎。
左有道二话不说,立即端起青钢剑,用沉重的剑身敲击地面,而我则用均匀的力量持续拉动锁链,试图让齿轮尽快运作起来。
由于机关元件都比较精密,我可不敢直接用摧骨手去震锈,这么搞弄不好会震碎齿轮那脆弱的支撑轴,一旦断轴,再想打开七金石门那可是难比登天。
左有道一次次落下青钢剑,手法急促而细致,我都能明显感觉到锁链下方的阻力在逐渐减小。
这也就是左有道剑术超群,加上他对腕力的控制恰到好处,事情才会这么顺利,这要是换李淮山或者其他的什么人来,估计花上个把小时也无法将齿轮上的锈迹震碎。
前后也就过了约莫两三分钟,我先是感觉锁链上的阻力突然消失,紧接着,锁链被拉动,地底就传来了大片齿轮相继转动的碎浪声。
锁链顺着我的力道上滑了一米有余,地底的碎响戛然而止,而此时我又感觉到了那种紧扎式的阻力。
左有道立即拿出青钢剑,我冲他摆摆手,示意他先别急着动手,随后我又试着朝左侧拉了拉锁链。
咔哒!
地下传来了非常短暂的细响声,我一听就知道,这是咬合扣将锁链给咬住了,这样一来,就能防止锁链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倒着滑入地下。
我试着将锁链松开,果然,在咬合声出现以后,锁链已经被死死地固定住,完全不用担心它会自己缩回去。
左有道在一旁问:“成了?”
“七金石门那边没有传来动静,估计在另一侧的耳室里,还有一个和这边对称的机关。”我摇摇头,说道。
话都这么说了,我们两个自然要到对面的耳室里看看情况。
果不其然,在这边的耳室里还有一个同样的石碑、同样的凹槽,就连槽里的青铜碎片和断了的拉环,都和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些差不多。
我们两个故技重施,着手破解这里的机关。
期间左有道问说:“你的机关术是跟谁学的?老仉家应该没有这方面的传承吧。别说了老仉家了,就是放眼整个行当,也只有河南偃师的木人谷有类似的传承,不过他们的机巧传承,好像也比不上你。”
“我这也是得了机缘,有幸看过上下两册《鲁班书》。”
“那你这可真是大机缘。本来我还以为,你的机巧传承也是得自木人谷呢。”
左有道说者无心,我听着他的话,心里却犯起了嘀咕。
木人谷是个很小的宗门,门派的名字起得怪,门人的行径更是古怪,常人受不了他们的行事风格,加上这帮人又几乎不在行当里活动,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世上还有这么一个门派。
虽说行当里的大多数同行都对木人谷没有多少了解,但我却久闻它的大名,因为在《鲁班书》里,就有一段关于木人谷的祖师爷“偃师”的记载,甚至在《列子》这本书里也能找到一段名为“偃师献技”的故事。
当时我就在想,许瞎子的机关术,会不会就是得自木人谷,如果真是这样,我猜想,木人谷里说不定有人知道许瞎子和沈万三的关系。
我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去拜会一下木人谷的谷主,一边还没忘了正事,手上依然在均匀发力,缓缓拉扯着手里的青铜锁链。
左有道震碎的齿轮间的缝隙,我将锁链拉起一米有余,等到紧扎式的阻力再次出现,我又向左拉动锁链。
“咔哒”一声脆响,锁链被紧紧地咬住,与此同时,耳室外也传来一阵石面与石面摩擦的长音。
左有道立即端着手电出去查看,由于耳室的门一直开着,我不用出去也能看到七金石门缓缓地开启了。
在七金石门的另一侧,竟然只是一间面积不过十几平米的小墓室,论面积,这件主墓室甚至还不如两间耳室。
左有道也是一阵疑惑,站在那儿自言自语地说:“这座墓的结构……不合常理。”
“确实不合常理。”
说话间,我已经来到了左有道身边。
左有道打着手电,我转动着左眼,朝墓室中扫视。
主墓室看起来非常正常,就是一口石椁,棺下用两块石条垫高,石条下方挖了深槽作为殉葬坑,在石椁旁的地面上,还立着一块齐膝高的石碑。
我们两个凑到石碑前看了看,却发现碑上刻得不是墓主人的生平事迹,而是一首诗。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你别说,这首诗我还真在老仉家的典籍上见过,这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诗,诗名《五月十九日大雨》。
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和左有道都是一脸懵。
当初刘伯温给这首诗取名的时候,就取得毫无文才,怪异无比,而更怪异的是,这么一首书写自然景致的诗,竟然出现在了底下墓穴里。
眼下这个墓,当真是处处透着一股莫名其妙的味道,又或者这其中包含着某种我们看不穿的门道。
左有道回过神来,朝一旁的棺椁扬了扬下巴:“棺材里没有尸气,但陈腐气息很重,应该只有一具普通的尸体。”
本来我就想打开棺盖看看,听左有道这么一说,我也就放心大胆地走到棺前,直接将棺盖给掀开了。
空气相对比较潮湿,按说在这种环境里,棺材中的尸体陈置了数百年,就算没烂光,也烂得只剩下骨头了,可当我掀开棺盖以后,却见棺材里躺着一具完好无损的干尸,它身上的衣服已经腐朽得不成样子,可它身上的那层干皮却异常完整,就连眼眶上的伤疤都能清晰地浮显出来。
(本章完)
到目前为止,我见到的机关元件大多都是用青铜打造的,而且铜质非常古朴,上面的铜盐也和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很相似。
使用青铜元件,足以证明许瞎子是机关术方面的行家,因为青铜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地下陈置几千年都能够保持比较好的机械性能,而且造价也比金银铂这一类的惰性金属要低廉得多。
而这些青铜元件的特殊质地,似乎也证明了,许瞎子的机关术传承得自周朝。
后世的很多机关常用石头或者木头来搭造,就是因为和机关术相关的传承在汉朝开朝时出现过一次断代,导致青铜原件的冶炼手法没能传下来。
而机关术的相关传承之所以断代,就是因为鲁班书的莫名失踪。
这时,我又想起了当初在西海固找到上半部鲁班书的情景。
西海固、泅水荡,两地何止相隔千里,但却隐隐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我在想,这些年我经历的事情,兜兜转转,好像全都能串联起来似的,但我说不清这算不算是一种巧合。
大概是见我一直盯着深槽里的半截铁环出神,左有道便拍了拍我的肩膀:“你没事吧?”
我这才回了回神:“没事,就是想起了头几年的一些经历,回头我得跟你聊聊我这些年的经历,你也帮我拿捏拿捏。”
“我能帮你拿捏什么?先别说这些了,忙正事儿吧。”
我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两条用精钢打的锚勾,勾住槽底的断环,先是猛力震一下手腕,靠着锚勾上的震荡力将拉环下的锈迹震碎,随手双手同时发力向上提,就听一阵“哗楞楞”的碎响,拉环,以及环尾连着的一小段青铜链子都被我扯出了凹槽。
刚才我仔细看过槽里的碎片,大略能估计出来,如果将这些拼接成型,应该能拼成一个用来勾动拉环的勾套,因此我就断定,要开启机关,只要将拉环拉出来应该就行了。
不过事情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当拉环被拉出槽口将近一尺左右以后,我就感觉到了一股很生硬的阻力。
那种力量,明摆着就是有什么东西将拉环后面的锁链给扎住了。
我也不敢硬拉,于是让左有道抓住锁链,而我则拿出铃锤,在凹槽底部连着敲了七八下。
铃胆传来的声音比较散碎,而且我敲击槽底左侧的时候,明显比敲击右侧的声音要空洞。
铃声散碎,说明深槽下方的机关结构比较复杂,我估计那里应该有很多方齿嵌合得齿轮,槽底两端的声音一空一实,这就意味着,许瞎子将机关集中安置在了右侧,而左侧极有可能是个空腔。
想到这儿,我就从左有道手中接过锁链,先是朝着右侧轻轻拉动了两下,锁链依旧纹丝不动,但能听到地底隐约传来大片锈渣被挤碎的轻响声。
随后我又尝试着向左侧拉了拉锁链,锁链能微微地移动,另外还能听到地底下传来一阵类似于金属球撞击的声音。
现在我大体能够确定了,在槽底的右侧,应该就是大面积的齿轮阵,而在左侧,则有一个比较精密的咬合装置。
我将地面下的机关布局情况告诉左有道,让他帮我把齿轮上的锈迹震碎。
左有道二话不说,立即端起青钢剑,用沉重的剑身敲击地面,而我则用均匀的力量持续拉动锁链,试图让齿轮尽快运作起来。
由于机关元件都比较精密,我可不敢直接用摧骨手去震锈,这么搞弄不好会震碎齿轮那脆弱的支撑轴,一旦断轴,再想打开七金石门那可是难比登天。
左有道一次次落下青钢剑,手法急促而细致,我都能明显感觉到锁链下方的阻力在逐渐减小。
这也就是左有道剑术超群,加上他对腕力的控制恰到好处,事情才会这么顺利,这要是换李淮山或者其他的什么人来,估计花上个把小时也无法将齿轮上的锈迹震碎。
前后也就过了约莫两三分钟,我先是感觉锁链上的阻力突然消失,紧接着,锁链被拉动,地底就传来了大片齿轮相继转动的碎浪声。
锁链顺着我的力道上滑了一米有余,地底的碎响戛然而止,而此时我又感觉到了那种紧扎式的阻力。
左有道立即拿出青钢剑,我冲他摆摆手,示意他先别急着动手,随后我又试着朝左侧拉了拉锁链。
咔哒!
地下传来了非常短暂的细响声,我一听就知道,这是咬合扣将锁链给咬住了,这样一来,就能防止锁链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倒着滑入地下。
我试着将锁链松开,果然,在咬合声出现以后,锁链已经被死死地固定住,完全不用担心它会自己缩回去。
左有道在一旁问:“成了?”
“七金石门那边没有传来动静,估计在另一侧的耳室里,还有一个和这边对称的机关。”我摇摇头,说道。
话都这么说了,我们两个自然要到对面的耳室里看看情况。
果不其然,在这边的耳室里还有一个同样的石碑、同样的凹槽,就连槽里的青铜碎片和断了的拉环,都和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些差不多。
我们两个故技重施,着手破解这里的机关。
期间左有道问说:“你的机关术是跟谁学的?老仉家应该没有这方面的传承吧。别说了老仉家了,就是放眼整个行当,也只有河南偃师的木人谷有类似的传承,不过他们的机巧传承,好像也比不上你。”
“我这也是得了机缘,有幸看过上下两册《鲁班书》。”
“那你这可真是大机缘。本来我还以为,你的机巧传承也是得自木人谷呢。”
左有道说者无心,我听着他的话,心里却犯起了嘀咕。
木人谷是个很小的宗门,门派的名字起得怪,门人的行径更是古怪,常人受不了他们的行事风格,加上这帮人又几乎不在行当里活动,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世上还有这么一个门派。
虽说行当里的大多数同行都对木人谷没有多少了解,但我却久闻它的大名,因为在《鲁班书》里,就有一段关于木人谷的祖师爷“偃师”的记载,甚至在《列子》这本书里也能找到一段名为“偃师献技”的故事。
当时我就在想,许瞎子的机关术,会不会就是得自木人谷,如果真是这样,我猜想,木人谷里说不定有人知道许瞎子和沈万三的关系。
我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去拜会一下木人谷的谷主,一边还没忘了正事,手上依然在均匀发力,缓缓拉扯着手里的青铜锁链。
左有道震碎的齿轮间的缝隙,我将锁链拉起一米有余,等到紧扎式的阻力再次出现,我又向左拉动锁链。
“咔哒”一声脆响,锁链被紧紧地咬住,与此同时,耳室外也传来一阵石面与石面摩擦的长音。
左有道立即端着手电出去查看,由于耳室的门一直开着,我不用出去也能看到七金石门缓缓地开启了。
在七金石门的另一侧,竟然只是一间面积不过十几平米的小墓室,论面积,这件主墓室甚至还不如两间耳室。
左有道也是一阵疑惑,站在那儿自言自语地说:“这座墓的结构……不合常理。”
“确实不合常理。”
说话间,我已经来到了左有道身边。
左有道打着手电,我转动着左眼,朝墓室中扫视。
主墓室看起来非常正常,就是一口石椁,棺下用两块石条垫高,石条下方挖了深槽作为殉葬坑,在石椁旁的地面上,还立着一块齐膝高的石碑。
我们两个凑到石碑前看了看,却发现碑上刻得不是墓主人的生平事迹,而是一首诗。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你别说,这首诗我还真在老仉家的典籍上见过,这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诗,诗名《五月十九日大雨》。
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和左有道都是一脸懵。
当初刘伯温给这首诗取名的时候,就取得毫无文才,怪异无比,而更怪异的是,这么一首书写自然景致的诗,竟然出现在了底下墓穴里。
眼下这个墓,当真是处处透着一股莫名其妙的味道,又或者这其中包含着某种我们看不穿的门道。
左有道回过神来,朝一旁的棺椁扬了扬下巴:“棺材里没有尸气,但陈腐气息很重,应该只有一具普通的尸体。”
本来我就想打开棺盖看看,听左有道这么一说,我也就放心大胆地走到棺前,直接将棺盖给掀开了。
空气相对比较潮湿,按说在这种环境里,棺材中的尸体陈置了数百年,就算没烂光,也烂得只剩下骨头了,可当我掀开棺盖以后,却见棺材里躺着一具完好无损的干尸,它身上的衣服已经腐朽得不成样子,可它身上的那层干皮却异常完整,就连眼眶上的伤疤都能清晰地浮显出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