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高义欢在桌子旁坐下,侍卫们则分散开来,各自找地方坐着。
虽说西魏国采取了各种手段,来降低人口激增造成的生活成本提高,但是城中银钱增多,物资匮乏造成的物价上涨,却不是能一下压回正常水平。
酒肆的二楼,在江南小城里,都算寒酸,但在这里却算是高档的了。
因为二楼要比一楼多交点钱,所以大部分人都在一楼,只有那些比较有钱的举子,才在二楼吃饭。
现在二楼上还有许多空桌,加上士子们都再谈论着关心的事情,所以高义欢一伙人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什么人注意。
有的人看了高义欢一眼,见他做派,还以为是谁家的纨绔,鄙夷的瞧了一眼,便又继续和同伴交谈。
这时高义欢等人坐下,小二端上来一盘瓜子,给他们到了茶,边下去让厨房上蔡。
高义欢手里抓了把瓜子,耳朵却听着旁边那群江南士子说话,这一听,却让他有些惊讶起来。
方才听那士卒叫什么“辟疆兄”,高义欢就觉得有些耳熟,好像哪里听过这个名字。
现在仔细一听,才想起来,明末好像有个什么四公子,其中一人,不就是叫冒襄,字辟疆么?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好像就是被他娶走了。
这时冒辟疆笑着对同桌人说道,“诸位兄台,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宜兴的陈贞慧,字定生,参与过吴应箕起草的《留都防乱檄》。”
这个陈贞慧其实也是四公子之一,不过他的风流事少了点,高义欢就没听过了。
陈贞慧却摆了摆手,不愿意提以前的事情,笑问道:“辟疆兄怎么也来西安呢?”
冒襄脸上有些尴尬,“寒窗十年,一身学问,总得找个地方施展。西魏是大明的藩国,南京不能用我,我们就到西安来试一试。”
梁以樟见高义欢听的认真,小声说道:“现在南京方面,东林党人失势,复社的人受到牵连,被排挤出了朝廷。这个冒辟疆、陈定生,都是复社中人,想必也受到了排挤,无法在南京谋取一官半职,所以跑来西安参加我们西魏的科举。”
高义欢微微颔首,心道这个世界真是很奇妙,前几年东林党人处处为难他,现在居然跑过来参加西魏的科举,还真是心大。
这时冒襄看向陈贞慧,问道:“定生兄,你为何来到西安?”
“我是特意赶来参加西魏的科举,今后就留在西魏了。”陈贞慧到是比冒辟疆坦荡许多,来都来了,便也不用什么西魏是大明的藩国来当遮羞布。
谁都知道这个藩属的身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去掉,到时候西魏变大魏,考中西魏的功名,做了大官,还能因此不干不成?
陈贞慧说完看着桌上几人道:“辟疆兄,几位兄台,你们老实说,来西魏的感观如何?”
众人都是读书人,明白陈贞慧的意思,不过儒家的教育,让他们内心总是有些纠结的。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西魏政权拥有巨大的潜力,在西魏做官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一点,这次才有那么多明朝控制区域的士子,也跑到西安来参与考试。
只是读书人就是纠结,既想在西魏考个功名,但又死要面子,不愿意轻易承认,他们就是做不到儒家典籍中的要求,喜欢做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冒辟疆道:“西魏兵强马壮,百姓安乐,很不错,只是~”
“只是这样下去,最后必然与南京决裂。”陈贞慧道:“几位来的早的话,应该是见过几日前,东郊的典礼了。那股气势,南京没有,我以为驱除鞑虏,鼎定中原者,必是西魏国。几千年来,王朝更替是常有之事,关键是汉祚长存。现在正是西魏需要人才之时,也正是我等一展抱负的好机会。”
高义欢听着他们的谈话,便大概了解这些读书人的心理,让他不禁有些吃惊。
此前高义欢在读书人心中,只是一个莽夫,是李闯余孽,现在随着他称王建藩,不少读书人的心思却活络起来,开始将他纳入能够投靠的一方势力。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还有很大一部分忠心于明朝的读书人,都在南京拥护朱慈烺,恨不的他被雷劈死,好让朱慈烺,接收他的基业。
这时小二端着盘子上来,给高义欢桌上放了六盘菜,鸡鸭鱼肉都是硬菜。
高义欢边吃边听,这是临近的一张桌子上,几个湖广口音的士子交谈的话语,也传进了他的耳中。
“东林党人向来与我们西魏不对付,他们来我们这里参加科举,岂不是要占去我们的名额?”
“这些江南的社党,喜欢结党营私,表面上为百姓说话,其实是为权贵办事。要是他们掌握藩府,绝非我西魏之幸!”
高义欢的筷子僵住了,嘴中呢喃道:“为百姓说话,替权贵办事。精辟啊!是个人才!”
高义欢不禁扭头过去,便见一名三十多岁的士子,正对同桌说着,要联系西魏进内的举子,向藩府上书,抵制江南的士子来参加考试。
高义欢眉头一皱,忽然有点明白,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斗争,为何文官集团能够脱颖而出,能够成为皇帝治理天下的工具,却不是宗室、武将和外戚,大概就是文无第一,互相瞧不起,太喜欢内斗,稍微有点水平的皇帝,都能实现文官间的制衡,根本不用担心他们造反。
这一手,玩的最溜的就是嘉靖,用夏言斗张璁,又用严嵩斗夏言,再用徐阶斗严嵩,接着又是高拱斗徐阶,张居正斗高拱,总之扶上去一个,立马又安排一个进行制衡,制衡大臣的手腕,真是历代少有。
当然,他这么搞,皇位是稳了,他也安心了,但整个国家的元气,也在内斗中被消耗了。
这时梁以樟又小声道:“春秋战国之际,贤达之士,游走于诸侯之间,吴起强魏扶楚,商君入秦,奠定强秦之基。大王要成就霸业,就要吸纳天下人才。这些士子,只是不想被江南来的举子抢去名额,所以才会如此憎恨他们!”
李岩小声道:“不过,江南文化鼎盛,士人众多,关中和湖广的士子,确实考不过他们。若是我西魏国,有太多江南籍的官员,今后政策必会有所偏移,不利于藩府施政。”
高义欢微微颔首,“这确实是个问题。孤既要吸纳人才,也需要考虑实际的国情。你们有没有办法,可以控制江南士子中举的比例。”
梁以樟摇摇头,“科举考试在于公正,成绩出来前,谁都不晓得是谁的卷子,怕是不好控制。而且万一惹出事来,藩府信誉扫地,并不可取。”
李岩道:“到是可以试一试两榜,把外来的士子,集中在一起出一道较难的题,只是这样一来,外来的士子怕是会感到不公平。”
高义欢皱了皱眉头,这时陈名夏却笑着低声道,“我看不需要那么麻烦,会试照常进行,后面不是还有殿试吗?等上了殿,大王重新排名的时候,把我们西魏士子的名次提前,把江南的士子名次往后放,不就间接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么?”
高义欢看了陈名夏一眼,李岩和梁以樟比较正直,这厮坏主意就多些了。
高义欢当即点了点头,放下筷子,“走!我们回去详细商议!”
这时鲁义方叫来小二,丢了一枚银币和十多个铜币结账,便随着高义欢一起离开酒肆了。
路上高义欢想起一事,问鲁义方道:“对了,钱庄的纸钞发出去没有?”
鲁义方无奈的回道:“只发出去五十万,就发不动了。现在纸钞价值已经腰斩,一两的银票,市面上只值五百文了。”
“孤王不是说可以随时兑换吗?怎么还有这事?”高义欢神情愕然了。
(求书单,求月票,推荐,订阅,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章完)
虽说西魏国采取了各种手段,来降低人口激增造成的生活成本提高,但是城中银钱增多,物资匮乏造成的物价上涨,却不是能一下压回正常水平。
酒肆的二楼,在江南小城里,都算寒酸,但在这里却算是高档的了。
因为二楼要比一楼多交点钱,所以大部分人都在一楼,只有那些比较有钱的举子,才在二楼吃饭。
现在二楼上还有许多空桌,加上士子们都再谈论着关心的事情,所以高义欢一伙人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什么人注意。
有的人看了高义欢一眼,见他做派,还以为是谁家的纨绔,鄙夷的瞧了一眼,便又继续和同伴交谈。
这时高义欢等人坐下,小二端上来一盘瓜子,给他们到了茶,边下去让厨房上蔡。
高义欢手里抓了把瓜子,耳朵却听着旁边那群江南士子说话,这一听,却让他有些惊讶起来。
方才听那士卒叫什么“辟疆兄”,高义欢就觉得有些耳熟,好像哪里听过这个名字。
现在仔细一听,才想起来,明末好像有个什么四公子,其中一人,不就是叫冒襄,字辟疆么?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好像就是被他娶走了。
这时冒辟疆笑着对同桌人说道,“诸位兄台,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宜兴的陈贞慧,字定生,参与过吴应箕起草的《留都防乱檄》。”
这个陈贞慧其实也是四公子之一,不过他的风流事少了点,高义欢就没听过了。
陈贞慧却摆了摆手,不愿意提以前的事情,笑问道:“辟疆兄怎么也来西安呢?”
冒襄脸上有些尴尬,“寒窗十年,一身学问,总得找个地方施展。西魏是大明的藩国,南京不能用我,我们就到西安来试一试。”
梁以樟见高义欢听的认真,小声说道:“现在南京方面,东林党人失势,复社的人受到牵连,被排挤出了朝廷。这个冒辟疆、陈定生,都是复社中人,想必也受到了排挤,无法在南京谋取一官半职,所以跑来西安参加我们西魏的科举。”
高义欢微微颔首,心道这个世界真是很奇妙,前几年东林党人处处为难他,现在居然跑过来参加西魏的科举,还真是心大。
这时冒襄看向陈贞慧,问道:“定生兄,你为何来到西安?”
“我是特意赶来参加西魏的科举,今后就留在西魏了。”陈贞慧到是比冒辟疆坦荡许多,来都来了,便也不用什么西魏是大明的藩国来当遮羞布。
谁都知道这个藩属的身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去掉,到时候西魏变大魏,考中西魏的功名,做了大官,还能因此不干不成?
陈贞慧说完看着桌上几人道:“辟疆兄,几位兄台,你们老实说,来西魏的感观如何?”
众人都是读书人,明白陈贞慧的意思,不过儒家的教育,让他们内心总是有些纠结的。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西魏政权拥有巨大的潜力,在西魏做官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一点,这次才有那么多明朝控制区域的士子,也跑到西安来参与考试。
只是读书人就是纠结,既想在西魏考个功名,但又死要面子,不愿意轻易承认,他们就是做不到儒家典籍中的要求,喜欢做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冒辟疆道:“西魏兵强马壮,百姓安乐,很不错,只是~”
“只是这样下去,最后必然与南京决裂。”陈贞慧道:“几位来的早的话,应该是见过几日前,东郊的典礼了。那股气势,南京没有,我以为驱除鞑虏,鼎定中原者,必是西魏国。几千年来,王朝更替是常有之事,关键是汉祚长存。现在正是西魏需要人才之时,也正是我等一展抱负的好机会。”
高义欢听着他们的谈话,便大概了解这些读书人的心理,让他不禁有些吃惊。
此前高义欢在读书人心中,只是一个莽夫,是李闯余孽,现在随着他称王建藩,不少读书人的心思却活络起来,开始将他纳入能够投靠的一方势力。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还有很大一部分忠心于明朝的读书人,都在南京拥护朱慈烺,恨不的他被雷劈死,好让朱慈烺,接收他的基业。
这时小二端着盘子上来,给高义欢桌上放了六盘菜,鸡鸭鱼肉都是硬菜。
高义欢边吃边听,这是临近的一张桌子上,几个湖广口音的士子交谈的话语,也传进了他的耳中。
“东林党人向来与我们西魏不对付,他们来我们这里参加科举,岂不是要占去我们的名额?”
“这些江南的社党,喜欢结党营私,表面上为百姓说话,其实是为权贵办事。要是他们掌握藩府,绝非我西魏之幸!”
高义欢的筷子僵住了,嘴中呢喃道:“为百姓说话,替权贵办事。精辟啊!是个人才!”
高义欢不禁扭头过去,便见一名三十多岁的士子,正对同桌说着,要联系西魏进内的举子,向藩府上书,抵制江南的士子来参加考试。
高义欢眉头一皱,忽然有点明白,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斗争,为何文官集团能够脱颖而出,能够成为皇帝治理天下的工具,却不是宗室、武将和外戚,大概就是文无第一,互相瞧不起,太喜欢内斗,稍微有点水平的皇帝,都能实现文官间的制衡,根本不用担心他们造反。
这一手,玩的最溜的就是嘉靖,用夏言斗张璁,又用严嵩斗夏言,再用徐阶斗严嵩,接着又是高拱斗徐阶,张居正斗高拱,总之扶上去一个,立马又安排一个进行制衡,制衡大臣的手腕,真是历代少有。
当然,他这么搞,皇位是稳了,他也安心了,但整个国家的元气,也在内斗中被消耗了。
这时梁以樟又小声道:“春秋战国之际,贤达之士,游走于诸侯之间,吴起强魏扶楚,商君入秦,奠定强秦之基。大王要成就霸业,就要吸纳天下人才。这些士子,只是不想被江南来的举子抢去名额,所以才会如此憎恨他们!”
李岩小声道:“不过,江南文化鼎盛,士人众多,关中和湖广的士子,确实考不过他们。若是我西魏国,有太多江南籍的官员,今后政策必会有所偏移,不利于藩府施政。”
高义欢微微颔首,“这确实是个问题。孤既要吸纳人才,也需要考虑实际的国情。你们有没有办法,可以控制江南士子中举的比例。”
梁以樟摇摇头,“科举考试在于公正,成绩出来前,谁都不晓得是谁的卷子,怕是不好控制。而且万一惹出事来,藩府信誉扫地,并不可取。”
李岩道:“到是可以试一试两榜,把外来的士子,集中在一起出一道较难的题,只是这样一来,外来的士子怕是会感到不公平。”
高义欢皱了皱眉头,这时陈名夏却笑着低声道,“我看不需要那么麻烦,会试照常进行,后面不是还有殿试吗?等上了殿,大王重新排名的时候,把我们西魏士子的名次提前,把江南的士子名次往后放,不就间接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么?”
高义欢看了陈名夏一眼,李岩和梁以樟比较正直,这厮坏主意就多些了。
高义欢当即点了点头,放下筷子,“走!我们回去详细商议!”
这时鲁义方叫来小二,丢了一枚银币和十多个铜币结账,便随着高义欢一起离开酒肆了。
路上高义欢想起一事,问鲁义方道:“对了,钱庄的纸钞发出去没有?”
鲁义方无奈的回道:“只发出去五十万,就发不动了。现在纸钞价值已经腰斩,一两的银票,市面上只值五百文了。”
“孤王不是说可以随时兑换吗?怎么还有这事?”高义欢神情愕然了。
(求书单,求月票,推荐,订阅,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