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议政堂议事结束后,魏国的新政,很快就得以推行。
西魏国境内,立时热火朝天。在川蜀,梁以樟以前做过知府,有管理一地的经验,被放在四川后,对于四川的政务,也算等心应手,在加上有季国风辅助,四川之地又比关中更为富裕,所以政策一出,很快就有了成效。
藩府首先调拨银元七十万,支援四川重建,用来官府购买农具和牲口,借贷给百姓,让百姓重建家园。
许多为躲避战乱,躲入山林的川蜀百姓闻讯,纷纷收拾行装,离开山寨,返回家乡,开始在遭受破坏的故乡上进行重建。
一时间,成都平原上,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犁地的耕牛,还有新建的窝棚。
张献忠入川后,灭蜀王,杀富户,将四川原本的社会结构,完全摧毁,后来西军与关宁军的大战,又造成了普通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离平原,进入山中结寨。
这造成了藩府手中拥有大批无主的田产,为招募百姓提供了前提条件。
藩府分配土地,提供种子和农具,便将一些渴望安宁的百姓,吸引回来,不仅恢复了生产,同时也减轻了匪患。
下山归乡的百姓,得到官府分的土地、种子和牲畜后,对于西魏政权自是感恩戴德,百姓纷纷称颂高大王仁德,把统治四川多年的明朝,还有什么张献忠,全都抛掷脑后,如弃敝屣。
与四川相比,恢复关中,面临的问题则大得多,而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缺少人口。
长年的战乱,让关中人口损失惨重,加上土地相对贫瘠,恢复起来比四川要难数倍不止。
事实上人口不仅影响到了关中的恢复,还影响到了魏军的士气。
因为藩府缺少银钱,所以用田产来代替银钱来进行奖赏,士卒从征分田,立功还是分田,战死后的抚恤也是分田。
可是因为地广人稀,许多士卒分配到军功田,特别是将领拥有大片土地后,却缺少佃户来耕种,造成土地价格严重贬值,已经影响了士气。
为此西魏只能减少给百姓分配无主的土地,收紧土地的供应,来稳住地价,但是劳动力不足,却是一个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考虑道关中情况与四川不同,藩府除了在渭河水系,种植精耕细作的小麦之外,其它缺少水源的土地,则推广种植棉花、玉米和番薯等耐旱的作物,并采用屯庄式的大规模种植,来缓解人口不足的缺陷。
这样一来,关中之地,就能依靠经济作物,从草原换取牛羊、毛皮,然后转卖到湖广和四川,甚至江南,换取银钱,然后购买南方的粮食,补充米粮的不足。
在关中和四川着手恢复时,西魏国同陇右的蒙古部落和藏民的茶马贸易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在林丹汗被清军扫灭后,清海地区出现了一个权利的真空,和硕特蒙古中的一部,在北面准格尔部压力下,在几年前乘虚而入,占据了青海地区。
其部落首领建立和硕特蒙古汗国,称固始汗,控制整个青海地区,而后又应西藏黄教摄政者索南群培和五世达赖、四世班禅邀请入藏救助黄教,于崇祯十五年进入拉萨,控制了西藏。
此时和硕特蒙古汗国控制整个青藏高原,并且在崇祯八年,也就是1635年,就已经归顺了满清了。
当然这种归顺,只是名义上的归顺,为的是找个靠山,来抵挡日渐强大的准格尔。
现在和硕特蒙古汗国,盘踞青藏高原,准格尔蒙古的威胁已经不再,与清的联系就少了。
不过和硕特汗国,毕竟名义上臣服于满清,对于西魏来说,便始终是个威胁。
西魏国收编关宁军后,战马数量增加至六万多匹,须要大片土地供战马驰骋,而且耗费大量的草料和豆子,一匹战马的消耗,顶得上几名士卒,给魏国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应此在占据关中之后,西魏国就开始寻找自己的牧马之地,最后理所当然的看上了陇右地区。
和硕特汗国虽然控制青藏高原,可是部落的战士,也就两万多人,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便成了西魏蚕食的对象。
从去岁开始,西魏国便派出商队,进入青海地区,一边贸易,一边联络一些小部落和藏民,已经将势力推进到了青海湖东面,并在此设立边市,出售粮食、茶叶、布匹,还有少量的铁器。
在中原,一个铁锅也就一两钱银子,而卖到草原上,换几支羊都没有问题。
没奈何,游牧民族冶炼技术落后,除了牛羊什么都没有,而饭又必须吃,茶又必须煮,便只有高价换汉人的铁器。
不过,铁器虽是暴利,但是西魏国却控制很严密,只出口极少部分,以免蒙古人熔了铁器,打造兵器,主要的货物还是茶叶、布匹和瓷器。
自从西魏开市后,便陆续有蒙古人前来交易,而关中的商人,往往取得数倍乃到十余倍的暴利,高义欢下令边境加强控制,稽查货物,征收商税。
又命士卒严查走私,一遇查获,款货全部没官,西魏藩府的税收也迅猛增长,另外大批牲畜进入关中,也改变着关中百姓的饮食。
建章四年,春耕过后,高义欢从西安出发,西巡至青海。
众人过了秦州后,便开始发现,原来汉人居住的地区,开始出现许多藏人和蒙古人,不少土地都逐渐荒废。
等过了西宁府,便开始出现成片的帐篷,遍地的牛羊,还有身跨骏马放牧的藏人汉子,以及穿着长袖,面皮黝黑,两个脸蛋却红朴朴的妇女。
“大王,这里聚集的部民,主要是信奉红教的藏民,还有当年林丹汗带来的一些蒙古部落,大概有两万多人。”李定国身穿铠甲,拉着马缰,对高义欢说道。
高义欢对于青海复杂的局势,只是知道一些皮毛,他勒马驻立在一处山岗上,俯视着周围,风景状况,就是他娘的有点喘不过气来,太阳也毒辣得烤得人头皮发疼。
“走,去下面看看,路上你详细给我说一说这里的情况!”高义欢忽然一扬马鞭,大声说道。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支持正版)
(本章完)
西魏国境内,立时热火朝天。在川蜀,梁以樟以前做过知府,有管理一地的经验,被放在四川后,对于四川的政务,也算等心应手,在加上有季国风辅助,四川之地又比关中更为富裕,所以政策一出,很快就有了成效。
藩府首先调拨银元七十万,支援四川重建,用来官府购买农具和牲口,借贷给百姓,让百姓重建家园。
许多为躲避战乱,躲入山林的川蜀百姓闻讯,纷纷收拾行装,离开山寨,返回家乡,开始在遭受破坏的故乡上进行重建。
一时间,成都平原上,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犁地的耕牛,还有新建的窝棚。
张献忠入川后,灭蜀王,杀富户,将四川原本的社会结构,完全摧毁,后来西军与关宁军的大战,又造成了普通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离平原,进入山中结寨。
这造成了藩府手中拥有大批无主的田产,为招募百姓提供了前提条件。
藩府分配土地,提供种子和农具,便将一些渴望安宁的百姓,吸引回来,不仅恢复了生产,同时也减轻了匪患。
下山归乡的百姓,得到官府分的土地、种子和牲畜后,对于西魏政权自是感恩戴德,百姓纷纷称颂高大王仁德,把统治四川多年的明朝,还有什么张献忠,全都抛掷脑后,如弃敝屣。
与四川相比,恢复关中,面临的问题则大得多,而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缺少人口。
长年的战乱,让关中人口损失惨重,加上土地相对贫瘠,恢复起来比四川要难数倍不止。
事实上人口不仅影响到了关中的恢复,还影响到了魏军的士气。
因为藩府缺少银钱,所以用田产来代替银钱来进行奖赏,士卒从征分田,立功还是分田,战死后的抚恤也是分田。
可是因为地广人稀,许多士卒分配到军功田,特别是将领拥有大片土地后,却缺少佃户来耕种,造成土地价格严重贬值,已经影响了士气。
为此西魏只能减少给百姓分配无主的土地,收紧土地的供应,来稳住地价,但是劳动力不足,却是一个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考虑道关中情况与四川不同,藩府除了在渭河水系,种植精耕细作的小麦之外,其它缺少水源的土地,则推广种植棉花、玉米和番薯等耐旱的作物,并采用屯庄式的大规模种植,来缓解人口不足的缺陷。
这样一来,关中之地,就能依靠经济作物,从草原换取牛羊、毛皮,然后转卖到湖广和四川,甚至江南,换取银钱,然后购买南方的粮食,补充米粮的不足。
在关中和四川着手恢复时,西魏国同陇右的蒙古部落和藏民的茶马贸易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在林丹汗被清军扫灭后,清海地区出现了一个权利的真空,和硕特蒙古中的一部,在北面准格尔部压力下,在几年前乘虚而入,占据了青海地区。
其部落首领建立和硕特蒙古汗国,称固始汗,控制整个青海地区,而后又应西藏黄教摄政者索南群培和五世达赖、四世班禅邀请入藏救助黄教,于崇祯十五年进入拉萨,控制了西藏。
此时和硕特蒙古汗国控制整个青藏高原,并且在崇祯八年,也就是1635年,就已经归顺了满清了。
当然这种归顺,只是名义上的归顺,为的是找个靠山,来抵挡日渐强大的准格尔。
现在和硕特蒙古汗国,盘踞青藏高原,准格尔蒙古的威胁已经不再,与清的联系就少了。
不过和硕特汗国,毕竟名义上臣服于满清,对于西魏来说,便始终是个威胁。
西魏国收编关宁军后,战马数量增加至六万多匹,须要大片土地供战马驰骋,而且耗费大量的草料和豆子,一匹战马的消耗,顶得上几名士卒,给魏国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应此在占据关中之后,西魏国就开始寻找自己的牧马之地,最后理所当然的看上了陇右地区。
和硕特汗国虽然控制青藏高原,可是部落的战士,也就两万多人,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便成了西魏蚕食的对象。
从去岁开始,西魏国便派出商队,进入青海地区,一边贸易,一边联络一些小部落和藏民,已经将势力推进到了青海湖东面,并在此设立边市,出售粮食、茶叶、布匹,还有少量的铁器。
在中原,一个铁锅也就一两钱银子,而卖到草原上,换几支羊都没有问题。
没奈何,游牧民族冶炼技术落后,除了牛羊什么都没有,而饭又必须吃,茶又必须煮,便只有高价换汉人的铁器。
不过,铁器虽是暴利,但是西魏国却控制很严密,只出口极少部分,以免蒙古人熔了铁器,打造兵器,主要的货物还是茶叶、布匹和瓷器。
自从西魏开市后,便陆续有蒙古人前来交易,而关中的商人,往往取得数倍乃到十余倍的暴利,高义欢下令边境加强控制,稽查货物,征收商税。
又命士卒严查走私,一遇查获,款货全部没官,西魏藩府的税收也迅猛增长,另外大批牲畜进入关中,也改变着关中百姓的饮食。
建章四年,春耕过后,高义欢从西安出发,西巡至青海。
众人过了秦州后,便开始发现,原来汉人居住的地区,开始出现许多藏人和蒙古人,不少土地都逐渐荒废。
等过了西宁府,便开始出现成片的帐篷,遍地的牛羊,还有身跨骏马放牧的藏人汉子,以及穿着长袖,面皮黝黑,两个脸蛋却红朴朴的妇女。
“大王,这里聚集的部民,主要是信奉红教的藏民,还有当年林丹汗带来的一些蒙古部落,大概有两万多人。”李定国身穿铠甲,拉着马缰,对高义欢说道。
高义欢对于青海复杂的局势,只是知道一些皮毛,他勒马驻立在一处山岗上,俯视着周围,风景状况,就是他娘的有点喘不过气来,太阳也毒辣得烤得人头皮发疼。
“走,去下面看看,路上你详细给我说一说这里的情况!”高义欢忽然一扬马鞭,大声说道。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支持正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