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义欢对灭清之战定下基调后,五军都督府便开始着手制定计划,兵部户部工部也开始积极筹备,准备酝酿一次雷霆之击。
此时,魏军的动向,自然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各方细作不断的将收集的信息,传递了出去。
这其中,尤以满清,最为焦急,最为恐惧。
满清就像是一个强盗,闯进了一户人家的屋宅里,在里面作威作福,将屋宅据为己有。现在屋宅的主人带着刀回来,先把门关了,准备要他的小命,他自然心慌。
这时遇见这种情况,满清见打不过,想到的第一点是关内并非满洲人的家,现在既然待不下去了,那便要设法逃回关外。
现在魏军把大门给关上,房间里却还留了一扇窗,清军自然不会想着拼命,肯定会选择跳窗逃走。
在细作不断报告,魏军兵力调动,粮食向河东运送的消息后,多尔衮已经无力与魏军死战,并没有将全部的精力放在防守上,而是准备跳窗逃走。
只是这个窗户也不是那么好跳,窗外就是辽阔的大海,必须要有船,才能逃脱。
在一个冬季的修养之后,多尔衮顽强的活了下来,开始亲自关注海船的事情。
这时,他已经知道了朱慈烺不愿意给他海船的消息,甚至连工匠和水手也不愿意提供。
这也在常理之中,大清杀入关内,霸占朱慈烺的老家,作威作福这么多年,现在叫朱慈烺派船礼送他们出境,朱慈烺自然很难做出来这种不要脸的事情。
况且,这样一来,太容易被西魏抓住把柄,朱慈烺没得到好处,怎么会甘愿冒这个风险。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朱慈烺不希望清军就这么撤离,希望多尔衮能与魏军死磕,为他争取时间。
虽说从目前局势上来说,清与明暗中结成了联盟,但毕竟是两家,而且还是恩怨极深,矛盾重重的两家。
虽然他们两方的实力,加起来,可以和魏军一战,但毕竟无法做到真正的融合,便比不上魏军一家。
这时多尔衮洞察了朱慈烺的心思,他自然不愿意为了朱慈烺继续与魏军死拼,他必须将满洲精兵和眷属带回关外去。
此时,多尔衮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船的问题,他身体好些后,曾多次派人去询问耿仲明海船的事情。
满洲人在陆地上,还有些发言权,在海上就得完全看汉人的了。
造船这个事情,也不能大张旗鼓的造,造的船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清军和眷属都运回辽东。
这就有谁走,谁留,谁先走,谁后走的问题。
如果让一些人知道,清军大举造船,要撤回辽东,并且可能带不走他,那他会作何感想?恐怕魏军还没来,他就不干了,而这样一来,整个满清朝廷就会提前崩溃,船也就没法子造了。
因此造船要交给汉人来造,这个汉人还必须可靠,思来想去,就只有耿仲明能担此重任。
多尔滚对耿仲明寄予了厚望,可是耿仲明回复他的情况却并不理想,他忙活了小半年,只搜集到一些不能渡海的小船,能渡海的只有两艘来往朝鲜、日本的走私商船。
这时在多尔衮的卧室里,尼堪恭敬的站在一旁,听着多尔衮的吩咐,“当年明军在登州不是有许多船只,还有不少造船工坊和工匠吗?”
尼堪苦着脸道:“摄政王难到忘记了,当年阿巴泰进入山东,一直打到南直隶的海州,将登莱还有海州的海船,造船工坊全都烧毁了。”
多尔衮并不死心,“船烧了,人总还在吧?”
尼堪摇了摇头,“那些工匠大部分都被杀死,或者逃脱。当年阿巴泰仓皇撤回关外,根本没带走多少人。即便还有,现在应该也在关外的庄子里做旗奴,不知道死完没有。”
听了这话,多尔衮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沉默了一会儿,抬头说道:“这么看来,靠我们自己岂不无法造船?”
尼堪回道,“摄政王,登莱之地,三面环海,耿仲明已经找到了一批船夫,也找到了一些工匠,只是一切从零开始,造出来还需要时间。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船还是能够造出来的。”
多尔衮问道:“要多长时间?”
尼堪道:“怀顺王说需要两到三年,主要是造船的木材,必须要等那么长的时间才能使用,具体什么原因,我也不太懂~”
多尔衮没等他说完,就摆了摆手,“海船关系到我们能否平安撤回,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必须要弄到海船,但等两三年,我们肯定等不起。据斥候传回来的消息,魏军频繁调动,本王估计高贼快对本王下手了。”
尼堪低着头,舢板渡不成海,船这个东西又不能凭空变出来,他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多尔衮等了半天,见没有回声,出了口浊气,沉声说道:“本王交代你两件事,第一件事,你派人去找豪格,让他看看朝鲜是否有船,如果有船,让他将船只集中起来,准备来山东接应本王。另外,再让他找一找那批造船的工匠,如果还有人在,让他在辽东造船,以后用来与南明联系,从南明购买粮食。”
尼堪闻语眼前一亮,抬起头看着多尔衮,欣喜道:“摄政王,我记下了!”
多尔滚继续说道:“朝鲜国小民贫,即便有船,也不会有多少,肯定无法将我们全部运回辽东。第二件事,你再派人去找朱慈烺,只要他肯给我们船只,他开出什么条件,只要不太离谱,都可以答应。”
尼堪沉声道:“如果朱慈烺要山东和北直隶呢?”
多尔衮正色道:“只要他给得起船只和粮食,便都是他的。”
尼堪重重点头,“摄政王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这就派人南下去见朱慈烺!”
多尔衮靠在床上,摆了摆手,“好了!你去办吧!”
······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支持正版)
(本章完)
此时,魏军的动向,自然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各方细作不断的将收集的信息,传递了出去。
这其中,尤以满清,最为焦急,最为恐惧。
满清就像是一个强盗,闯进了一户人家的屋宅里,在里面作威作福,将屋宅据为己有。现在屋宅的主人带着刀回来,先把门关了,准备要他的小命,他自然心慌。
这时遇见这种情况,满清见打不过,想到的第一点是关内并非满洲人的家,现在既然待不下去了,那便要设法逃回关外。
现在魏军把大门给关上,房间里却还留了一扇窗,清军自然不会想着拼命,肯定会选择跳窗逃走。
在细作不断报告,魏军兵力调动,粮食向河东运送的消息后,多尔衮已经无力与魏军死战,并没有将全部的精力放在防守上,而是准备跳窗逃走。
只是这个窗户也不是那么好跳,窗外就是辽阔的大海,必须要有船,才能逃脱。
在一个冬季的修养之后,多尔衮顽强的活了下来,开始亲自关注海船的事情。
这时,他已经知道了朱慈烺不愿意给他海船的消息,甚至连工匠和水手也不愿意提供。
这也在常理之中,大清杀入关内,霸占朱慈烺的老家,作威作福这么多年,现在叫朱慈烺派船礼送他们出境,朱慈烺自然很难做出来这种不要脸的事情。
况且,这样一来,太容易被西魏抓住把柄,朱慈烺没得到好处,怎么会甘愿冒这个风险。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朱慈烺不希望清军就这么撤离,希望多尔衮能与魏军死磕,为他争取时间。
虽说从目前局势上来说,清与明暗中结成了联盟,但毕竟是两家,而且还是恩怨极深,矛盾重重的两家。
虽然他们两方的实力,加起来,可以和魏军一战,但毕竟无法做到真正的融合,便比不上魏军一家。
这时多尔衮洞察了朱慈烺的心思,他自然不愿意为了朱慈烺继续与魏军死拼,他必须将满洲精兵和眷属带回关外去。
此时,多尔衮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船的问题,他身体好些后,曾多次派人去询问耿仲明海船的事情。
满洲人在陆地上,还有些发言权,在海上就得完全看汉人的了。
造船这个事情,也不能大张旗鼓的造,造的船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清军和眷属都运回辽东。
这就有谁走,谁留,谁先走,谁后走的问题。
如果让一些人知道,清军大举造船,要撤回辽东,并且可能带不走他,那他会作何感想?恐怕魏军还没来,他就不干了,而这样一来,整个满清朝廷就会提前崩溃,船也就没法子造了。
因此造船要交给汉人来造,这个汉人还必须可靠,思来想去,就只有耿仲明能担此重任。
多尔滚对耿仲明寄予了厚望,可是耿仲明回复他的情况却并不理想,他忙活了小半年,只搜集到一些不能渡海的小船,能渡海的只有两艘来往朝鲜、日本的走私商船。
这时在多尔衮的卧室里,尼堪恭敬的站在一旁,听着多尔衮的吩咐,“当年明军在登州不是有许多船只,还有不少造船工坊和工匠吗?”
尼堪苦着脸道:“摄政王难到忘记了,当年阿巴泰进入山东,一直打到南直隶的海州,将登莱还有海州的海船,造船工坊全都烧毁了。”
多尔衮并不死心,“船烧了,人总还在吧?”
尼堪摇了摇头,“那些工匠大部分都被杀死,或者逃脱。当年阿巴泰仓皇撤回关外,根本没带走多少人。即便还有,现在应该也在关外的庄子里做旗奴,不知道死完没有。”
听了这话,多尔衮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沉默了一会儿,抬头说道:“这么看来,靠我们自己岂不无法造船?”
尼堪回道,“摄政王,登莱之地,三面环海,耿仲明已经找到了一批船夫,也找到了一些工匠,只是一切从零开始,造出来还需要时间。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船还是能够造出来的。”
多尔衮问道:“要多长时间?”
尼堪道:“怀顺王说需要两到三年,主要是造船的木材,必须要等那么长的时间才能使用,具体什么原因,我也不太懂~”
多尔衮没等他说完,就摆了摆手,“海船关系到我们能否平安撤回,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必须要弄到海船,但等两三年,我们肯定等不起。据斥候传回来的消息,魏军频繁调动,本王估计高贼快对本王下手了。”
尼堪低着头,舢板渡不成海,船这个东西又不能凭空变出来,他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多尔衮等了半天,见没有回声,出了口浊气,沉声说道:“本王交代你两件事,第一件事,你派人去找豪格,让他看看朝鲜是否有船,如果有船,让他将船只集中起来,准备来山东接应本王。另外,再让他找一找那批造船的工匠,如果还有人在,让他在辽东造船,以后用来与南明联系,从南明购买粮食。”
尼堪闻语眼前一亮,抬起头看着多尔衮,欣喜道:“摄政王,我记下了!”
多尔滚继续说道:“朝鲜国小民贫,即便有船,也不会有多少,肯定无法将我们全部运回辽东。第二件事,你再派人去找朱慈烺,只要他肯给我们船只,他开出什么条件,只要不太离谱,都可以答应。”
尼堪沉声道:“如果朱慈烺要山东和北直隶呢?”
多尔衮正色道:“只要他给得起船只和粮食,便都是他的。”
尼堪重重点头,“摄政王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这就派人南下去见朱慈烺!”
多尔衮靠在床上,摆了摆手,“好了!你去办吧!”
······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支持正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