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义、程元不像读书人,姚义身强力壮,程元相貌魁宏,若是换了崔赜、诸葛颍是绝对看了两人绝对不给入师门。杨崇便晓得王通和刘炫有几分相似,需要学生来撑场面,所以收徒的时候标准有点松;据杨崇所知,除了王薄孟让,张称金、郝孝德、范愿、高雅贤也是刘炫的学生,这些人目前都在河北的各路义军里。
杜淹、薛尚在座,姚义很放松,面对杨崇没有丝毫的拘束,敬着酒说:“今日前来拜见杜师弟,有缘遇见总管,实在是三生有幸;小人自幼飘荡江湖,多走歧路,多亏遇见家师才得以重新做人。”
读书人往往自称晚生或学生,很少小人小人的,那是有失身份的说法,姚义的姿态摆得很低;杨崇喝完杯中酒说:“早听说王通前辈和姚兄大名,只是一直无缘拜会,姚兄这次回去,务必向令师禀告,说晚辈杨崇希望他能来张掖小住,以便时常请教。”
杜淹顿时满脸放光,杨崇的脾气他是再知道不过了,除了诸葛颍、刘焯、刘炫等少数几人,难得对人表示出如此尊重,杨崇的态度至少有一半是卖自己的面子。姚义不好意思地说:“回总管,小人与杜师弟数年不见,准备留在张掖。”
姚义这么直白是听杜淹说杨崇求才若渴,杨崇一听立即问道:“姚兄是准备做生意,还是想在仕途有所发展?听杜淹说姚兄勇武过人,文采出众,张掖、敦煌、酒泉、西河四郡正准备编练河西军,不晓得姚兄有没有兴趣?”
杜淹、薛尚是见惯了杨崇的这种做派,一副商贾的架势,看到想要的人就用钱和职位来砸,完全不择手段。姚义一下子愣住了,就凭杜淹几句话,不过杜淹在杨崇手下文臣位列前三,话的份量肯定不轻;姚义爽快地说:“那是杜师弟替小人吹嘘,若是总管吩咐,小人但听安排。”
薛尚几乎要鼓掌喝彩,杨崇和姚义两人对火候把握得是恰到好处,若是杨崇日后飞黄腾达,今日酒席的对话必定是一段佳话,甚至是姚义日后走鸿运的本钱;难怪杜淹在王通面前不吃香,姚义的本领、薛收的学问是杜淹难以攀登的高峰。杨崇点头道:“你没有从军实战的经验,先到张掖编练的第一营担任千夫长,第一营的指挥使是马公祐,你们好好相处。”
杜淹是知道内情的,四郡是四个营,但是四营指挥使是百分之百的出人意料,张掖第一营马公祐,武威第二营李贇,西郡第三营甘豹,酒泉第四营天鉴。马公祐投靠杨崇以后是拼命地招人,竟然真的从汉羌两族招募了近两千人,杨崇于是兑现自己的承诺;西郡就是原来元弘嗣的部属,选择甘豹,是杨崇认为项阳的能力有限,连元弘嗣、杨玄纵的命都没保住;天鉴的那个营是杨崇的私兵,李贇的第二营纯粹是为了给李轨捣乱。
程元问道:“杨总管,你不认为现在是你发扬墨学的机会,听说过稷下学宫吗?”
果然是杜淹说的纵横之士,程元开口就另辟蹊径。杨崇短时间肯定无力扩张,那么可以学战国时期田齐,田齐举办的稷下学宫就是官方举办、私家主持,这种特殊形式的学府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的局面。稷下学宫兴盛时,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汇集了贤士多达千人。
杨崇在河西同样具备了这种条件,可以通过学府招揽人才,提高自己的声望,若是再能出几本书,就更妙了;以杨崇的造诣,出几本格物和算术方面的书籍应该不是难事。杨崇坦言道:“我正犹豫是否开个格物的学院,名字都想好了,叫墨焯书院,就是对能不能开起来没把握。”
杜淹四人听懂了,杨崇不准备去碰某些人的霉头,没打算在张掖招摇地弄一个稷下宫,引来无数人的目光;杨崇想的还是墨家的学院,很小的一步,先把四书五经当做选修课。程元隐晦地笑道:“你以为你还能回头?”
杨崇肩一耸说:“正因为回不了头,我才需要各方面人的支持,佛道儒法,只要拥护我都可以用。程先生倘若有空,杨某还真有一件事麻烦你?”
见杨崇不说空话,程元一喜问道:“总管有何难题?”
杨崇平静地说:“现在并州流民甚多,我有意招募一些流民到河西来,为并州减轻一点压力,我需要一个人帮我到太原去负责此事,不能让这些百姓死在路上,或是被突厥人掠走。”
程元问道:“不知道前期的负责人是谁,总管准备不准备出点代价?”
杨崇没有隐瞒说:“原先是尉文通负责的,他带领四千多士兵保护着五千百姓已经快到居延,我派了六千骑兵接应,还向五原的咄苾提供了两千斤的铁和一批物资。尉文通还联系了万余百姓,没有走五原那条道,现在滞留在太原、河东一带;我可以向沿途通过的每个郡送三十匹战马和一车玻璃器皿。”
这个代价不小了,沿途有十几个郡,程元提醒道:“总管不愿找人贩子,就是不希望在这件事上留下污点,那么可以直接给每个郡的郡守写信;他们若是不放行,万一流民死在他们境内,传出去还是有碍名声的,或许能减少一些开支。”
杨崇拍案叫绝,说道:“我任命你为功曹书佐,此事就交给你负责。我还是让杜淹准备这么多物资,以备不测,需要的时候只管找杜淹办理手续。”姚义和程元暗自点赞,杨崇不是那种贪婪的人。
两手准备,以备不测,是杨崇穿越前学到的东西,很多公司和团队里不乏有主意的聪明人,但是实施那些有创意的计划却十有八九失败,一个原因是说的人不去做,从一开始就互相推诿;另一个是负责人往往喜欢押注在小概率的省钱方案,实际上操作的时候只要对手聪明一点,就能设置下种种障碍,让事情办不成。
(本章完)
杜淹、薛尚在座,姚义很放松,面对杨崇没有丝毫的拘束,敬着酒说:“今日前来拜见杜师弟,有缘遇见总管,实在是三生有幸;小人自幼飘荡江湖,多走歧路,多亏遇见家师才得以重新做人。”
读书人往往自称晚生或学生,很少小人小人的,那是有失身份的说法,姚义的姿态摆得很低;杨崇喝完杯中酒说:“早听说王通前辈和姚兄大名,只是一直无缘拜会,姚兄这次回去,务必向令师禀告,说晚辈杨崇希望他能来张掖小住,以便时常请教。”
杜淹顿时满脸放光,杨崇的脾气他是再知道不过了,除了诸葛颍、刘焯、刘炫等少数几人,难得对人表示出如此尊重,杨崇的态度至少有一半是卖自己的面子。姚义不好意思地说:“回总管,小人与杜师弟数年不见,准备留在张掖。”
姚义这么直白是听杜淹说杨崇求才若渴,杨崇一听立即问道:“姚兄是准备做生意,还是想在仕途有所发展?听杜淹说姚兄勇武过人,文采出众,张掖、敦煌、酒泉、西河四郡正准备编练河西军,不晓得姚兄有没有兴趣?”
杜淹、薛尚是见惯了杨崇的这种做派,一副商贾的架势,看到想要的人就用钱和职位来砸,完全不择手段。姚义一下子愣住了,就凭杜淹几句话,不过杜淹在杨崇手下文臣位列前三,话的份量肯定不轻;姚义爽快地说:“那是杜师弟替小人吹嘘,若是总管吩咐,小人但听安排。”
薛尚几乎要鼓掌喝彩,杨崇和姚义两人对火候把握得是恰到好处,若是杨崇日后飞黄腾达,今日酒席的对话必定是一段佳话,甚至是姚义日后走鸿运的本钱;难怪杜淹在王通面前不吃香,姚义的本领、薛收的学问是杜淹难以攀登的高峰。杨崇点头道:“你没有从军实战的经验,先到张掖编练的第一营担任千夫长,第一营的指挥使是马公祐,你们好好相处。”
杜淹是知道内情的,四郡是四个营,但是四营指挥使是百分之百的出人意料,张掖第一营马公祐,武威第二营李贇,西郡第三营甘豹,酒泉第四营天鉴。马公祐投靠杨崇以后是拼命地招人,竟然真的从汉羌两族招募了近两千人,杨崇于是兑现自己的承诺;西郡就是原来元弘嗣的部属,选择甘豹,是杨崇认为项阳的能力有限,连元弘嗣、杨玄纵的命都没保住;天鉴的那个营是杨崇的私兵,李贇的第二营纯粹是为了给李轨捣乱。
程元问道:“杨总管,你不认为现在是你发扬墨学的机会,听说过稷下学宫吗?”
果然是杜淹说的纵横之士,程元开口就另辟蹊径。杨崇短时间肯定无力扩张,那么可以学战国时期田齐,田齐举办的稷下学宫就是官方举办、私家主持,这种特殊形式的学府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的局面。稷下学宫兴盛时,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汇集了贤士多达千人。
杨崇在河西同样具备了这种条件,可以通过学府招揽人才,提高自己的声望,若是再能出几本书,就更妙了;以杨崇的造诣,出几本格物和算术方面的书籍应该不是难事。杨崇坦言道:“我正犹豫是否开个格物的学院,名字都想好了,叫墨焯书院,就是对能不能开起来没把握。”
杜淹四人听懂了,杨崇不准备去碰某些人的霉头,没打算在张掖招摇地弄一个稷下宫,引来无数人的目光;杨崇想的还是墨家的学院,很小的一步,先把四书五经当做选修课。程元隐晦地笑道:“你以为你还能回头?”
杨崇肩一耸说:“正因为回不了头,我才需要各方面人的支持,佛道儒法,只要拥护我都可以用。程先生倘若有空,杨某还真有一件事麻烦你?”
见杨崇不说空话,程元一喜问道:“总管有何难题?”
杨崇平静地说:“现在并州流民甚多,我有意招募一些流民到河西来,为并州减轻一点压力,我需要一个人帮我到太原去负责此事,不能让这些百姓死在路上,或是被突厥人掠走。”
程元问道:“不知道前期的负责人是谁,总管准备不准备出点代价?”
杨崇没有隐瞒说:“原先是尉文通负责的,他带领四千多士兵保护着五千百姓已经快到居延,我派了六千骑兵接应,还向五原的咄苾提供了两千斤的铁和一批物资。尉文通还联系了万余百姓,没有走五原那条道,现在滞留在太原、河东一带;我可以向沿途通过的每个郡送三十匹战马和一车玻璃器皿。”
这个代价不小了,沿途有十几个郡,程元提醒道:“总管不愿找人贩子,就是不希望在这件事上留下污点,那么可以直接给每个郡的郡守写信;他们若是不放行,万一流民死在他们境内,传出去还是有碍名声的,或许能减少一些开支。”
杨崇拍案叫绝,说道:“我任命你为功曹书佐,此事就交给你负责。我还是让杜淹准备这么多物资,以备不测,需要的时候只管找杜淹办理手续。”姚义和程元暗自点赞,杨崇不是那种贪婪的人。
两手准备,以备不测,是杨崇穿越前学到的东西,很多公司和团队里不乏有主意的聪明人,但是实施那些有创意的计划却十有八九失败,一个原因是说的人不去做,从一开始就互相推诿;另一个是负责人往往喜欢押注在小概率的省钱方案,实际上操作的时候只要对手聪明一点,就能设置下种种障碍,让事情办不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