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总管府现在与下属各郡微妙的关系,杨崇一般都让崔赜和西域各郡都保持着日常的联系,杨崇主要的精力放在屯田、招安羌人和贺兰山上。屯田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不解决祁连山、青海湖一带十多万人羌人和杂胡,一切免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窜出一伙人打劫屯田的军民和田里的粮食。
所以杨崇认为认为屯田的成败取决于对祁连山、青海湖羌族的处理,突厥和土谷浑不可能越过防线,纵横千里来抢粮食,最可能出现的是羌族的部落;少的一个部落只有三五百人,多的达六七千人,四处游牧流浪,不仅对汉人下手,对土谷浑也一样不留情面,没有粮食,牛羊照抢。
拓跋羌和细封羌的作用这时候显示出来了,按照总管府的要求,他们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信使,和认识的羌部落联系,先是商量贸易的事,随后就是总管府派出的官员前去协商安置。杨崇只分两种情况安置,一种是象拓跋羌这样放弃部落的独立权,一切听大隋安排,可以直接安置在大大小小的城堡中。
另一种是想保留自己的独立性,杨崇便要求那些部落自己找一座或几座废弃的城堡定点居住,总管府根据人数和地盘给官职,派出官员协助管理。如果要总管府出钱帮忙建堡建寨都可以,那就需要有商品交换,或者替河西商行打工抵债。
杨崇专门成立了护羌都尉所,任命厉文昕为护羌都尉,长安前来的数百人只有杨则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有了实际官职,杨崇以自愿的原则从剩下的人中招募了一百名官员,塞进了都尉府,负责和一个个羌族部落打交道。各郡的骑兵同时不停出击不愿意归顺的羌人和杂胡,将对手消灭或逐走。
孟翻和厉文昕提出了一个九城的计划,从鄯善镇开始,向青海湖那里延伸,那一片是吐谷浑人多次避难的地点,有着昂城、白兰等城,除了土壤的肥沃差了些,和赤水城的条件差不多。原来因为且末这些地方是西域异族的地盘,不适合发展,现在随着且末郡、鄯善郡的设立,已经变成大隋的内陆。
杨崇在地图上仔细测算了一下,应该是柴达木盆地,附近还有河流,水源充足,就同意了计划。不过考虑到青海郡刘权的态度,也不想刺激长安,杨崇让厉文昕分步走,先在鄯善郡的边界附近建两座戍堡,对于青海郡境内,还是以勘探为主,鼓励羌族自建。
从杨崇现在的角度看,青海郡只是为了稳定,贺兰山才是发展的重点。贺兰山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贺兰山南北长五百里,东西宽六十里。从武威到贺兰山,中间隔着一个腾格里沙漠,在沙漠深处有着青盐、白盐、红盐、黑盐的盐场,虽然从汉朝就开始产盐,但是现在突厥人对盐场并没有在意,看重的反而是贺兰山的纵深山脉和东面的牧场。
这和历史上差不多,贺兰山的盐场到了北宋,经西夏人开发后才被世人关注,后来成为全国十三大盐场之一。杨崇明白,这是个比青海郡更大的机会,贺兰山看上去是突厥的虎口之食,但是比青海郡简单,只要突厥人点头就可以了;不像青海湖的附近除了大隋和吐谷浑人,还有不知道多少的羌人部落,从数千人到数万人,让人防不胜防。
贺兰山北面主峰下来,都在两千米以上高度,山势陡峭,到了赤木口处陡然平缓下来,关口地势十分开阔,是高原进入平原的重要通道,北地郡和灵武郡就在那里。当年汉朝无法在贺兰山立足,正是因为北地郡是羌族的主要居住地,这些已经归顺的羌人,人口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强盛,但政治地位十分低下,饱受地方小吏、刁滑地痞的政治压迫和经济盘剥。
最终的导火索是东汉永初元年,邓太后亲政,决定要把西域总管和田卒撤回内地,便征发金城、陇西、天水的羌人随军掩护。被征羌人害怕远戌他乡,不能回家,走到酒泉附近,便纷纷逃跑,朝廷令附近的郡县发兵堵截,还把沿途羌人的房屋全部放火烧毁,最终羌人被逼反抗,北地郡不得不三迁郡治。
现在的北地郡所在早已不是最初的北地郡,从后世的甘肃迁到陕西,人口差得更多,汉朝鼎盛时期,北地郡十九城,共六万四千户,二十一万人;隋大业元年,改宁州为北地郡,下辖华原、同官、宣平三县,郡治借在定安县,共四千七百户,两万八千人。杨崇的设想就是恢复甘肃的北地郡位置,和武威郡一起钳住贺兰山的归属。
杨崇做了一个规划,增设四县,敦煌的效谷县、张掖的骊靬县、武威的宣威县、媪围县,这四个县都是秦汉以来在河西出现过的县治,骊靬县、媪围县的旧城都在,骊靬县是开皇年间并入番和县,骊靬城周围还有三千多居民;媪围县城因为战火而破落,城内居民不过两百多人,变成了商队歇脚的城堡。
杨崇重新设立骊靬县的理由是因为发现了铁矿石,需要专人负责,实际上骊靬县发现的铜矿;杨崇记得金川镍矿就在龙首山南侧的断裂地带,对于镍的挖掘杨崇不抱指望,自己绝没有这个本事,但是一般大型矿带都是褶皱带,地层出露齐全,矿产资源丰富,就让张果老带着方丑、乔虎去勘探,两处铁矿都是贫铁矿,张果老发现的是含有参杂着金银的铜矿。
杨崇故伎重施,再次让河西商行买下了这一带区域,等待时机开发;张果老在去宣威县查看盐田、煤炭的时候,意外地给杨崇带回来石墨。杨崇等不及宣威县的步骤,立即让罗士信率军去清剿那一带的马贼,寇九珙亲自带队去运回几十车石墨,在钢厂开始使用。
(本章完)
所以杨崇认为认为屯田的成败取决于对祁连山、青海湖羌族的处理,突厥和土谷浑不可能越过防线,纵横千里来抢粮食,最可能出现的是羌族的部落;少的一个部落只有三五百人,多的达六七千人,四处游牧流浪,不仅对汉人下手,对土谷浑也一样不留情面,没有粮食,牛羊照抢。
拓跋羌和细封羌的作用这时候显示出来了,按照总管府的要求,他们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信使,和认识的羌部落联系,先是商量贸易的事,随后就是总管府派出的官员前去协商安置。杨崇只分两种情况安置,一种是象拓跋羌这样放弃部落的独立权,一切听大隋安排,可以直接安置在大大小小的城堡中。
另一种是想保留自己的独立性,杨崇便要求那些部落自己找一座或几座废弃的城堡定点居住,总管府根据人数和地盘给官职,派出官员协助管理。如果要总管府出钱帮忙建堡建寨都可以,那就需要有商品交换,或者替河西商行打工抵债。
杨崇专门成立了护羌都尉所,任命厉文昕为护羌都尉,长安前来的数百人只有杨则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有了实际官职,杨崇以自愿的原则从剩下的人中招募了一百名官员,塞进了都尉府,负责和一个个羌族部落打交道。各郡的骑兵同时不停出击不愿意归顺的羌人和杂胡,将对手消灭或逐走。
孟翻和厉文昕提出了一个九城的计划,从鄯善镇开始,向青海湖那里延伸,那一片是吐谷浑人多次避难的地点,有着昂城、白兰等城,除了土壤的肥沃差了些,和赤水城的条件差不多。原来因为且末这些地方是西域异族的地盘,不适合发展,现在随着且末郡、鄯善郡的设立,已经变成大隋的内陆。
杨崇在地图上仔细测算了一下,应该是柴达木盆地,附近还有河流,水源充足,就同意了计划。不过考虑到青海郡刘权的态度,也不想刺激长安,杨崇让厉文昕分步走,先在鄯善郡的边界附近建两座戍堡,对于青海郡境内,还是以勘探为主,鼓励羌族自建。
从杨崇现在的角度看,青海郡只是为了稳定,贺兰山才是发展的重点。贺兰山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贺兰山南北长五百里,东西宽六十里。从武威到贺兰山,中间隔着一个腾格里沙漠,在沙漠深处有着青盐、白盐、红盐、黑盐的盐场,虽然从汉朝就开始产盐,但是现在突厥人对盐场并没有在意,看重的反而是贺兰山的纵深山脉和东面的牧场。
这和历史上差不多,贺兰山的盐场到了北宋,经西夏人开发后才被世人关注,后来成为全国十三大盐场之一。杨崇明白,这是个比青海郡更大的机会,贺兰山看上去是突厥的虎口之食,但是比青海郡简单,只要突厥人点头就可以了;不像青海湖的附近除了大隋和吐谷浑人,还有不知道多少的羌人部落,从数千人到数万人,让人防不胜防。
贺兰山北面主峰下来,都在两千米以上高度,山势陡峭,到了赤木口处陡然平缓下来,关口地势十分开阔,是高原进入平原的重要通道,北地郡和灵武郡就在那里。当年汉朝无法在贺兰山立足,正是因为北地郡是羌族的主要居住地,这些已经归顺的羌人,人口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强盛,但政治地位十分低下,饱受地方小吏、刁滑地痞的政治压迫和经济盘剥。
最终的导火索是东汉永初元年,邓太后亲政,决定要把西域总管和田卒撤回内地,便征发金城、陇西、天水的羌人随军掩护。被征羌人害怕远戌他乡,不能回家,走到酒泉附近,便纷纷逃跑,朝廷令附近的郡县发兵堵截,还把沿途羌人的房屋全部放火烧毁,最终羌人被逼反抗,北地郡不得不三迁郡治。
现在的北地郡所在早已不是最初的北地郡,从后世的甘肃迁到陕西,人口差得更多,汉朝鼎盛时期,北地郡十九城,共六万四千户,二十一万人;隋大业元年,改宁州为北地郡,下辖华原、同官、宣平三县,郡治借在定安县,共四千七百户,两万八千人。杨崇的设想就是恢复甘肃的北地郡位置,和武威郡一起钳住贺兰山的归属。
杨崇做了一个规划,增设四县,敦煌的效谷县、张掖的骊靬县、武威的宣威县、媪围县,这四个县都是秦汉以来在河西出现过的县治,骊靬县、媪围县的旧城都在,骊靬县是开皇年间并入番和县,骊靬城周围还有三千多居民;媪围县城因为战火而破落,城内居民不过两百多人,变成了商队歇脚的城堡。
杨崇重新设立骊靬县的理由是因为发现了铁矿石,需要专人负责,实际上骊靬县发现的铜矿;杨崇记得金川镍矿就在龙首山南侧的断裂地带,对于镍的挖掘杨崇不抱指望,自己绝没有这个本事,但是一般大型矿带都是褶皱带,地层出露齐全,矿产资源丰富,就让张果老带着方丑、乔虎去勘探,两处铁矿都是贫铁矿,张果老发现的是含有参杂着金银的铜矿。
杨崇故伎重施,再次让河西商行买下了这一带区域,等待时机开发;张果老在去宣威县查看盐田、煤炭的时候,意外地给杨崇带回来石墨。杨崇等不及宣威县的步骤,立即让罗士信率军去清剿那一带的马贼,寇九珙亲自带队去运回几十车石墨,在钢厂开始使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