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颍、虞世南、张原三人从安定郡往西北,随着商队来到媪围县,刚过郡界就被武威的巡逻骑兵发现,为首的队长问清楚来意,立即派人去县城报信,一路护送到十里长亭;一名百夫长带着近百名骑兵和三名官员赶到长亭,前来接三人的车队进城。
这一百骑都是清一色的明光甲,看肤色相貌,似乎有好几个民族的人;百夫长比较年轻,礼仪很周到,恭谨地行完礼后,解释说:“媪围县是军镇,暂时没有县令,日常管理由驳马寨长史房彦藻负责,总管府司马凡大人负责规划监督,他们两人去了红水河,县里准备在那里建一个堡,最后扩建为镇。”
张原嘴角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说:“你不是一般的军官,听口音是长安人?”
石末天笑道:“回大人,我父亲是老残,我是给东家在军队里打工,被派到媪围县来协助司马大人。”
原来如此,笑珍斋掌柜的公子,恐怕在杨崇眼里也就是镀镀金,给心腹一个交代,诸葛颍问道:“媪围县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石末天答道:“红水镇是安置流民的,明年会有戍军来屯田,最后建一个戍镇,司马大人说,总管府的规划是县城一万人,红水镇两到三千人,戍镇军民加在一起三千人。驳马寨会在山中建一个驳马镇,在刚出贺兰山的地方建一个贺兰镇,都是一到两千人,只是那两个镇是否归媪围县管,还没定。”
“还没定?”诸葛颍望向东边,颔首说道:“莫非杨崇准备经营贺兰山,在山中再建一个县?”
石末天服气地说:“司马大人就是这么说的,他说汉武帝时,曾迁徙七十万灾民到河套、河西屯田,这一带潜力大着呢。杨总管认为贺兰山是塞外和塞内的一个分界点,只要把贺兰山经营好了,突厥人就无法打进陇右,骚扰边境,不光我们,就是安定、北地等郡也可以放心发展。”
虞世南有些激动,现在处处焦头烂额,很少有官员为这些事操心;张原不阴不阳地问了一句:“你们总管府说没说向中原扩张?”
石末天一副我懂的样子说:“杨总管说了,中原三年内便会战火遍地,我们只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让百姓安居乐业,比什么都强。”
“胡说什么。”一旁小宦官训斥道,简直是危言耸听,换一个地方,可以直接抓到牢里;张原摆摆手,很明显,石末天的话是杨崇授意的,那么其中必有含义,张原问道:“你算是杨崇的半个家人,杨崇有没有向你解释过这些?”
石末天坦然说道:“我们每个月都要学习天下的形势,司马大人给我们上课时分析过,东征高句丽胜利之时,就是突厥和我们大隋面对面的时刻,战事一起,就是你死我亡的局面。中原的弱点就在于民心已失,百姓不愿当兵,士族不在乎外人死活,只在乎家族利益;突厥的弱点在于联盟制,始毕可汗不敢放手一搏,所以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斩不尽的动乱。”
“就像毋端儿一样。”张原故意刺了一句,石末天毫不动气地说:“那是官逼民反,汉族和鲜卑的百姓被驱逐了,可是十万胡族还在吕梁山,官府为什么不管,难道他们交粮食布帛,不打家劫舍?当地的百姓都活不下去,他们从哪里来的钱,哪里来的粮食维持生活?”
不仅诸葛颍三人愣住了,旁边的小太监、护卫都开始思考,樊子盖、李渊号称大捷,但是从河津到离石的现状是没有改变;石末天的两个疑问着实玄妙。虞世南小心地问道:“你说为什么?”
石末天淡定地说:“他们靠士族而活,他们是当地豪门权贵的打手和走狗,宗罗睺劫了刘苗王商队,你们猜猜是谁的货,是闻喜裴家和河东柳家的货,交易的对象就是始毕可汗手下的杨善经。”
三人无话可说,掉头走进路边的村寨,全部是新建的房子和热火朝天的百姓,诸葛颍问了问,都是绛郡跑来的百姓,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看诸葛颍和自己年纪相仿,咧着嘴说:“以前只听说武威好比江南,跑来了才知道是真的,只要干活,就有工钱,就能换吃的。我们是去年冬天来的,开春的时候还分了地,官府给种子,借耕牛,只要秋收了纳粮,我们明白,后来的人也要吃饭。”
诸葛颍等人特地去看了媪围县春天开荒出来的五千亩地,正在收割,有许多军卒在帮忙,甚至军官都在躬身干活,虞世南点头说:“一个重新建的县能成这样子,一支军队能放下身段,杨崇花了不少心思,难怪他做出格的事,于仲文和崔赜都没有指责。就算樊子盖在做郡守的时候,也没有能做到这一步。”
张原和诸葛颍无奈地摇摇头,正因为于仲文两人没有指责,中枢和圣天子才不放心,唯恐杨崇尾大不掉;不过看媪围县的架势,要是让杨崇在河西再呆上五到十年,当地的百姓恐怕真可能只知道杨崇,不知道皇帝。张原忽然发现一件事,沿途遇到的官员任凭他们随处走动,除了保护三人的一百士卒,没有人跟在他们身后,还是各自在忙各自的事。
等回头进了城,三人发现媪围县是一个和大隋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样的城市,城中心是官衙、卫所和广场,道路是笔直的,广场却是圆的。无论走到那条街,都是工坊连着商铺,石末天介绍住户的四个村寨全部在城外;依着三人的眼光,只要村寨再和城池连起来,一座万人的城市就初具规模。
一路从涿郡到洛阳、长安走来,媪围县是他们看到的第一个在建设的城池,三人熟悉政务,晓得在河西、河套、西域等地区,一个万人的县绝对算是大县,许多郡治不过三五千人。一霎那,全明白了圣天子杨广的感受,惜才,却又怕杨崇这把双刃剑伤了自己,伤了大隋的江山。
(本章完)
这一百骑都是清一色的明光甲,看肤色相貌,似乎有好几个民族的人;百夫长比较年轻,礼仪很周到,恭谨地行完礼后,解释说:“媪围县是军镇,暂时没有县令,日常管理由驳马寨长史房彦藻负责,总管府司马凡大人负责规划监督,他们两人去了红水河,县里准备在那里建一个堡,最后扩建为镇。”
张原嘴角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说:“你不是一般的军官,听口音是长安人?”
石末天笑道:“回大人,我父亲是老残,我是给东家在军队里打工,被派到媪围县来协助司马大人。”
原来如此,笑珍斋掌柜的公子,恐怕在杨崇眼里也就是镀镀金,给心腹一个交代,诸葛颍问道:“媪围县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石末天答道:“红水镇是安置流民的,明年会有戍军来屯田,最后建一个戍镇,司马大人说,总管府的规划是县城一万人,红水镇两到三千人,戍镇军民加在一起三千人。驳马寨会在山中建一个驳马镇,在刚出贺兰山的地方建一个贺兰镇,都是一到两千人,只是那两个镇是否归媪围县管,还没定。”
“还没定?”诸葛颍望向东边,颔首说道:“莫非杨崇准备经营贺兰山,在山中再建一个县?”
石末天服气地说:“司马大人就是这么说的,他说汉武帝时,曾迁徙七十万灾民到河套、河西屯田,这一带潜力大着呢。杨总管认为贺兰山是塞外和塞内的一个分界点,只要把贺兰山经营好了,突厥人就无法打进陇右,骚扰边境,不光我们,就是安定、北地等郡也可以放心发展。”
虞世南有些激动,现在处处焦头烂额,很少有官员为这些事操心;张原不阴不阳地问了一句:“你们总管府说没说向中原扩张?”
石末天一副我懂的样子说:“杨总管说了,中原三年内便会战火遍地,我们只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让百姓安居乐业,比什么都强。”
“胡说什么。”一旁小宦官训斥道,简直是危言耸听,换一个地方,可以直接抓到牢里;张原摆摆手,很明显,石末天的话是杨崇授意的,那么其中必有含义,张原问道:“你算是杨崇的半个家人,杨崇有没有向你解释过这些?”
石末天坦然说道:“我们每个月都要学习天下的形势,司马大人给我们上课时分析过,东征高句丽胜利之时,就是突厥和我们大隋面对面的时刻,战事一起,就是你死我亡的局面。中原的弱点就在于民心已失,百姓不愿当兵,士族不在乎外人死活,只在乎家族利益;突厥的弱点在于联盟制,始毕可汗不敢放手一搏,所以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斩不尽的动乱。”
“就像毋端儿一样。”张原故意刺了一句,石末天毫不动气地说:“那是官逼民反,汉族和鲜卑的百姓被驱逐了,可是十万胡族还在吕梁山,官府为什么不管,难道他们交粮食布帛,不打家劫舍?当地的百姓都活不下去,他们从哪里来的钱,哪里来的粮食维持生活?”
不仅诸葛颍三人愣住了,旁边的小太监、护卫都开始思考,樊子盖、李渊号称大捷,但是从河津到离石的现状是没有改变;石末天的两个疑问着实玄妙。虞世南小心地问道:“你说为什么?”
石末天淡定地说:“他们靠士族而活,他们是当地豪门权贵的打手和走狗,宗罗睺劫了刘苗王商队,你们猜猜是谁的货,是闻喜裴家和河东柳家的货,交易的对象就是始毕可汗手下的杨善经。”
三人无话可说,掉头走进路边的村寨,全部是新建的房子和热火朝天的百姓,诸葛颍问了问,都是绛郡跑来的百姓,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看诸葛颍和自己年纪相仿,咧着嘴说:“以前只听说武威好比江南,跑来了才知道是真的,只要干活,就有工钱,就能换吃的。我们是去年冬天来的,开春的时候还分了地,官府给种子,借耕牛,只要秋收了纳粮,我们明白,后来的人也要吃饭。”
诸葛颍等人特地去看了媪围县春天开荒出来的五千亩地,正在收割,有许多军卒在帮忙,甚至军官都在躬身干活,虞世南点头说:“一个重新建的县能成这样子,一支军队能放下身段,杨崇花了不少心思,难怪他做出格的事,于仲文和崔赜都没有指责。就算樊子盖在做郡守的时候,也没有能做到这一步。”
张原和诸葛颍无奈地摇摇头,正因为于仲文两人没有指责,中枢和圣天子才不放心,唯恐杨崇尾大不掉;不过看媪围县的架势,要是让杨崇在河西再呆上五到十年,当地的百姓恐怕真可能只知道杨崇,不知道皇帝。张原忽然发现一件事,沿途遇到的官员任凭他们随处走动,除了保护三人的一百士卒,没有人跟在他们身后,还是各自在忙各自的事。
等回头进了城,三人发现媪围县是一个和大隋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样的城市,城中心是官衙、卫所和广场,道路是笔直的,广场却是圆的。无论走到那条街,都是工坊连着商铺,石末天介绍住户的四个村寨全部在城外;依着三人的眼光,只要村寨再和城池连起来,一座万人的城市就初具规模。
一路从涿郡到洛阳、长安走来,媪围县是他们看到的第一个在建设的城池,三人熟悉政务,晓得在河西、河套、西域等地区,一个万人的县绝对算是大县,许多郡治不过三五千人。一霎那,全明白了圣天子杨广的感受,惜才,却又怕杨崇这把双刃剑伤了自己,伤了大隋的江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