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言尴尬地笑笑说:“杨崇给突利建议,大隋和突厥都不想契丹征收物资,但是镔城的税收,按照突厥四成、大隋三成、契丹三成来分配,以后契丹要是在湟水北岸建城,按照契丹五成、突厥三成、大隋两成分配。如果微臣猜的不错,这就是都督府与刺史府的不同方案,当然,对于我们突厥,杨崇未必会要都督府这两成。”
安乌唤是真正的商人,立即想到了杨崇的本意:“在杨崇眼里,这两成是建城的费用,如果我们不需要大隋帮助自己建城,杨崇应该不会开这个口。不过我们幅员辽阔,肯定有杨崇能发现的商机,我估计到时候,杨崇会主动提出来;杨崇让突利设立城堡的用意,还是在促进镔城的榨场,赵大人,想必杨崇还有安排。”
赵德言赞许地说:“安大人真是杨崇心里的蛔虫,杨崇提了一个突利无法拒绝的条件,他将送给突利三百多名靺鞨和高句丽会种植的俘虏,提供种子,让突利在两座城堡间种水稻、荞麦。”
荞麦在突厥人管辖区域还是有人种植的,但是水稻在东北,原先是高句丽和靺鞨人的专利,杨崇把这个技术送给突利,确实是一份大人情。最关键的是,一旦突利拥有两座城堡和农耕区,就会和沃野镇一样快速发展,这种诱惑,对于突厥的任何一个部落都难以拒绝;况且杨崇的态度在这里,并不是想收拢契丹这些部落来对付突厥,而是保持现状的发展。
“千金买马骨啊。”颉利可汗喟叹一声,当年自己就抵御不了居延海的诱惑,今天突利肯定是无法抗拒闪电河的前景。义成公主想了想说:“诏李世民。”
突厥贵族们无人反对,众多豪杰和杨崇交手这么多年,只有李世民给过杨崇重创,几次把杨崇逼到悬崖边上,其他的人几乎没怎么动手,就被杨崇打趴在地上。如果想破解杨崇这手瓦解突厥的妙手,或许只有李世民有办法。
李世民很快被领到汗帐,面对杨崇的设计,李世民想了好半天才说:“杨崇是想用经济勒住你们的喉咙,一个人从简朴到奢华容易,从好日子到穷日子难。如果突厥人都过上那种悠闲的日子,日后大汗要是想怎么样,恐怕会很难;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百姓不愿大战。中原战国时期,秦国能横扫六国,就是秦国的百姓以打仗为荣,才造就了天下无敌的秦军;但是后来被刘邦项羽所灭,就是秦地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后,变得与其他地方百姓一样,只想着自己的小家。”
李世民的眼光还是很毒,把杨崇的用心和可能的结果说得入木三分,说完就垂手一旁,让突厥权贵们自己争论;颉利可汗自然不愿意失去能征惯战的子民,可是突厥现在的形势太恶劣,穷兵黩武都是好听的,最后在安乌唤、杨善经的劝说下,颉利还是决定与大隋合作,先弄点钱补充物资和武器是真的,让杨善经和安乌唤负责拟订谈判细则,赵德言被派去闪电河盯着突利。
杨崇得到突利同意三地建城的方案,就和杜伏威动身回长安,没有同意契丹去光头山;光头山相传是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曾仙居的马盂山,后与天女可敦相遇,生八子,建立契丹古八部。徐世绩已经派人查看过,光头山海拔两千米,山顶有上万亩高山草甸,连绵数万亩茫茫林海,确实是个好地方。
杨崇没批准就是不准备留隐患,不希望哪天契丹人缓过气来,再次冲下高山作乱,按照现在的方案,只要突利没有过多的想法,东北就能有上几年短暂的和平。一旦三地四城建立,若是突厥人想交易,可以直接到镔城、紫蒙城、安州交易,不需要再长途跋涉到上谷、北平,双方都有利。
杨崇决定把镔城防务交给了还剩下不到三千人的契丹坠斤部,就是为了让突利和大贺摩会都放心,大隋、突厥连官员都不需要委派,只要让前去的商人带回每次交易的数字划账;坠斤部绝没有胆子私吞税款,得罪突厥、大隋、大贺氏任一个,坠斤部都只有族灭的下场。徐世绩看得透彻,杨崇是想挑起坠斤部与大贺部的矛盾,同时等待正式介入的机会,在杨崇临行前,跑到范阳宫和杨崇谈了一夜。
杨崇回去的一路上,长安快马转来了大量的奏章,全部是关于墨家的风波。眼下杨崇还没有搞什么墨家,只是打着墨子信徒的旗号,可是民间墨学突然间蔚然成风,一夜之间各地出现了无数的墨家信徒,从小老百姓到官员都有,更有些稍微有实力的组合都派人进京拜访墨庄和各大书院。
据说弄得国子监王通都有些不快,毕竟是儒家正统的年代,墨学的这种现象让人觉得怪怪的;洒脱的是孔颍达、于志宁,毫不当一回事,秘书正监孔颖达给杨崇的信中只当说一则笑话,用了八个字总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杨崇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长安的融洽连洛阳都没能影响到,读书人一封接着一封的奏章送进长安城,上书的人都很聪明,杨崇现在的声望无法动摇,对准的靶子是杜伏威和王通。说尚书省对儒学不重视,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尚书省人选的问题,应该从民间找更有能力的人担任负责儒学的官员,各地甚至还搞出一大堆名单。
这活生生冤枉了杜伏威,王通这个人选是杨崇定的,杨崇回到长安后,为此特地在各个场合发声,为杜伏威、王通背书;另外下令,所有号称墨学信徒的人,全部去墨焯书院交流。这段时间,杨崇已经从各地摸了底,最能折腾的,是卢明月的旧部鲁明星在民间自称齐墨,赵州的李孝节自称赵墨,江南的一群不知道什么样的人自称楚墨,都设有巨子。
(本章完)
安乌唤是真正的商人,立即想到了杨崇的本意:“在杨崇眼里,这两成是建城的费用,如果我们不需要大隋帮助自己建城,杨崇应该不会开这个口。不过我们幅员辽阔,肯定有杨崇能发现的商机,我估计到时候,杨崇会主动提出来;杨崇让突利设立城堡的用意,还是在促进镔城的榨场,赵大人,想必杨崇还有安排。”
赵德言赞许地说:“安大人真是杨崇心里的蛔虫,杨崇提了一个突利无法拒绝的条件,他将送给突利三百多名靺鞨和高句丽会种植的俘虏,提供种子,让突利在两座城堡间种水稻、荞麦。”
荞麦在突厥人管辖区域还是有人种植的,但是水稻在东北,原先是高句丽和靺鞨人的专利,杨崇把这个技术送给突利,确实是一份大人情。最关键的是,一旦突利拥有两座城堡和农耕区,就会和沃野镇一样快速发展,这种诱惑,对于突厥的任何一个部落都难以拒绝;况且杨崇的态度在这里,并不是想收拢契丹这些部落来对付突厥,而是保持现状的发展。
“千金买马骨啊。”颉利可汗喟叹一声,当年自己就抵御不了居延海的诱惑,今天突利肯定是无法抗拒闪电河的前景。义成公主想了想说:“诏李世民。”
突厥贵族们无人反对,众多豪杰和杨崇交手这么多年,只有李世民给过杨崇重创,几次把杨崇逼到悬崖边上,其他的人几乎没怎么动手,就被杨崇打趴在地上。如果想破解杨崇这手瓦解突厥的妙手,或许只有李世民有办法。
李世民很快被领到汗帐,面对杨崇的设计,李世民想了好半天才说:“杨崇是想用经济勒住你们的喉咙,一个人从简朴到奢华容易,从好日子到穷日子难。如果突厥人都过上那种悠闲的日子,日后大汗要是想怎么样,恐怕会很难;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百姓不愿大战。中原战国时期,秦国能横扫六国,就是秦国的百姓以打仗为荣,才造就了天下无敌的秦军;但是后来被刘邦项羽所灭,就是秦地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后,变得与其他地方百姓一样,只想着自己的小家。”
李世民的眼光还是很毒,把杨崇的用心和可能的结果说得入木三分,说完就垂手一旁,让突厥权贵们自己争论;颉利可汗自然不愿意失去能征惯战的子民,可是突厥现在的形势太恶劣,穷兵黩武都是好听的,最后在安乌唤、杨善经的劝说下,颉利还是决定与大隋合作,先弄点钱补充物资和武器是真的,让杨善经和安乌唤负责拟订谈判细则,赵德言被派去闪电河盯着突利。
杨崇得到突利同意三地建城的方案,就和杜伏威动身回长安,没有同意契丹去光头山;光头山相传是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曾仙居的马盂山,后与天女可敦相遇,生八子,建立契丹古八部。徐世绩已经派人查看过,光头山海拔两千米,山顶有上万亩高山草甸,连绵数万亩茫茫林海,确实是个好地方。
杨崇没批准就是不准备留隐患,不希望哪天契丹人缓过气来,再次冲下高山作乱,按照现在的方案,只要突利没有过多的想法,东北就能有上几年短暂的和平。一旦三地四城建立,若是突厥人想交易,可以直接到镔城、紫蒙城、安州交易,不需要再长途跋涉到上谷、北平,双方都有利。
杨崇决定把镔城防务交给了还剩下不到三千人的契丹坠斤部,就是为了让突利和大贺摩会都放心,大隋、突厥连官员都不需要委派,只要让前去的商人带回每次交易的数字划账;坠斤部绝没有胆子私吞税款,得罪突厥、大隋、大贺氏任一个,坠斤部都只有族灭的下场。徐世绩看得透彻,杨崇是想挑起坠斤部与大贺部的矛盾,同时等待正式介入的机会,在杨崇临行前,跑到范阳宫和杨崇谈了一夜。
杨崇回去的一路上,长安快马转来了大量的奏章,全部是关于墨家的风波。眼下杨崇还没有搞什么墨家,只是打着墨子信徒的旗号,可是民间墨学突然间蔚然成风,一夜之间各地出现了无数的墨家信徒,从小老百姓到官员都有,更有些稍微有实力的组合都派人进京拜访墨庄和各大书院。
据说弄得国子监王通都有些不快,毕竟是儒家正统的年代,墨学的这种现象让人觉得怪怪的;洒脱的是孔颍达、于志宁,毫不当一回事,秘书正监孔颖达给杨崇的信中只当说一则笑话,用了八个字总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杨崇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长安的融洽连洛阳都没能影响到,读书人一封接着一封的奏章送进长安城,上书的人都很聪明,杨崇现在的声望无法动摇,对准的靶子是杜伏威和王通。说尚书省对儒学不重视,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尚书省人选的问题,应该从民间找更有能力的人担任负责儒学的官员,各地甚至还搞出一大堆名单。
这活生生冤枉了杜伏威,王通这个人选是杨崇定的,杨崇回到长安后,为此特地在各个场合发声,为杜伏威、王通背书;另外下令,所有号称墨学信徒的人,全部去墨焯书院交流。这段时间,杨崇已经从各地摸了底,最能折腾的,是卢明月的旧部鲁明星在民间自称齐墨,赵州的李孝节自称赵墨,江南的一群不知道什么样的人自称楚墨,都设有巨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