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百尺之竿
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滞,李尘神识如电,飞快思索着自己身份暴露之后的种种后续,但却没有丝毫慌乱。
因为他在来此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三位儒道亚圣的难缠,如若自己没有超凡脱俗的心神与智慧,根本不足以与之抗衡,因此,早就封闭自身生物本能与人类情感,转为机械心智,以绝对理性配合虚拟人格来控制自己行动。
灵子化大脑的大脑运转间,李尘飞快回过神来,非但没有逃跑,反而还在三位亚圣面前就地盘腿而坐,笑问道:“哦?何以见得?”
韩夫子道:“万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我从小友身上看到了来自颢海的因果,因而早知你是偃道的偃者大师。”
李尘道:“但就算如此,阁下也不应该知道我是李尘。”
韩夫子道:“数月前,我的确还不知你就是李尘小友,乃是后来才因着一件偶然之事得以知晓。”
“原来如此,是因果吗?”李尘猜测道,“我本身应该没有什么破绽,大概是所作诗词与经典文章泄了老底。”
韩夫子不置可否道:“其实我等并无恶意,小友既然能凭一己之力修炼至大儒境界,资质之强,世所罕见,何不干脆就此投我儒门?”
李尘道:“这算是阁下的招揽吗?”
韩夫子道:“非也,非是招揽!”
李尘道:“那这算是什么?”
韩夫子不答反问:“在小友看来,何谓之道?”
李尘道:“这个问题太宏大,我一时之间无法回答。”
韩夫子道:“那,何谓之道途?”
李尘道:“大概是我辈修士所行之路,所做之事。”
韩夫子道:“然也,你虽为偃道大师出身,未必不可学贯儒,偃,武,法,成就我道新圣,以你之能,完全可以给我儒道带来新气象。”
李尘哈哈大笑:“在我看来,偃道为自然造化之大道,先天包容一切,你之儒道,也只不过是在其下之一隅而已,试问阁下,会愿意为了一棵树木放弃整座森林吗?”
韩夫子面色微变:“偃道也不过是机巧之术之大成者,操弄机关甲人,傀儡机械而已。”
李尘道:“阁下所言,是百万年前的原始偃道,而今偃道已经从最初本义发展至深,追溯到了炼制这些机关甲人,傀儡机械的材料,造化规律,又从这些材料,造化规律追溯至天地自然之理,正如武道最初也只不过是打熬气力,精炼血元,而后究及天人合一的道理。”
韩夫子赞同道:“无论你道,我道,最终都要归于大道,此乃万川归海之理。”
李尘道:“但各道或有阻塞,寰通,路径不一,优劣不同,迄今为止,最为接近自然造化的,还得属我从外物修起的偃者道途,故而我道先进,为何还要从先进退回落后,真知灼见换成愚昧臆想?”
“再者,儒者修心,多是重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制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我道探索天地自然造化的本义还是有所冲突的。”
韩夫子闻言,面露若有所思之色。
李尘道:“儒道之法,我自会参修,但此法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增长修为与法力,提升自我的工具而已,并非最终所求。”
“它可以让我以元婴之身得大儒位格,进而证道成圣,成就元神,我心无碍于外物,则外物于我何加焉?”
韩夫子微微动容:“哪怕是圣道位格,于你而言,也只不过是一件提升自我的工具而已吗?”
坐在韩夫子身旁的林圣忽然开口道:“小友,你可知我等亚圣亦是历经数百年寒暑苦修,参玄悟道,始有所成?你那偃道乃是借助外物而成,焉敢欺心,要夺天地造化之功?”
“上古法道之大能者,自幼修持,动辄千回百劫,万载春秋,又见阴阳五雷,三灾八难,金丹方才小成,到了渡劫飞升那一关,还得有天劫,心魔入魇诸关,你算,该多少年数,多大福缘,才能成此得道成仙之伟业?”
李尘道:“修持个人者,伟力归于自身,不过一人之功也,若有一族,自单细胞个体始,生存进化,不断蜕变,历经几度大劫,物种变迁,方才能够变成多细胞的生命个体?乃至昆虫鼠蚁,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再至智人,灵人……”
“如此生命之演化,种族之进化,不比修仙问道来的更加宏伟浩瀚,不可思议?”
“可笑你等,总把周遭惯见的凡俗万物都视作平常,却不去格物致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大道,如若知晓物种演化之宏伟,就不会觉得单凭个体之力去修仙问道,封神证圣有何伟大之处,因为即便是神仙,圣人,在这浩瀚宇宙,自然真理面前,也只不过是渺渺一尘,微不足道的存在而已。”
“要知道,是先有了无数凡俗物种的演变,进化,才能诞生出智慧物种,诞生出为了提升生存技巧和延寿续命之法的修炼之法。”
“这些修炼之法,心怀伟大者,视之为进化钥匙,整个物种更进一步进化的阶梯,因而,无论是何等的超凡力量,封神证圣道果,于我而言也只是工具,最终还是要运用回探索自然真理这条道路来。”
三位亚圣闻言,不免面露落寞之色。
因为他们听懂了李尘所言。
物种的演变,进化,的确要比个体的修炼,晋升要来得浩瀚宏伟,它所代表的前景和前途也更为伟大。
大家同是求超脱,证真道,但是立足根基截然不同,最终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哪怕在拥有法力,拥有神仙和超凡力量的世界,修仙问道也只不过是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努力。
物种的进化,生命的奥秘,才是那百尺之竿本身!
“我欲求无限之大道,三位尊者所修之道,亦是大道之一,然而为何你我两道多年以来一直相互征伐,厮杀不止,三位亚圣以为,应当如何才能停止争端,共探大道?”
李尘忽的朝他们问了一个问题。
韩夫子摇摇头,叹息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因为他在来此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三位儒道亚圣的难缠,如若自己没有超凡脱俗的心神与智慧,根本不足以与之抗衡,因此,早就封闭自身生物本能与人类情感,转为机械心智,以绝对理性配合虚拟人格来控制自己行动。
灵子化大脑的大脑运转间,李尘飞快回过神来,非但没有逃跑,反而还在三位亚圣面前就地盘腿而坐,笑问道:“哦?何以见得?”
韩夫子道:“万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我从小友身上看到了来自颢海的因果,因而早知你是偃道的偃者大师。”
李尘道:“但就算如此,阁下也不应该知道我是李尘。”
韩夫子道:“数月前,我的确还不知你就是李尘小友,乃是后来才因着一件偶然之事得以知晓。”
“原来如此,是因果吗?”李尘猜测道,“我本身应该没有什么破绽,大概是所作诗词与经典文章泄了老底。”
韩夫子不置可否道:“其实我等并无恶意,小友既然能凭一己之力修炼至大儒境界,资质之强,世所罕见,何不干脆就此投我儒门?”
李尘道:“这算是阁下的招揽吗?”
韩夫子道:“非也,非是招揽!”
李尘道:“那这算是什么?”
韩夫子不答反问:“在小友看来,何谓之道?”
李尘道:“这个问题太宏大,我一时之间无法回答。”
韩夫子道:“那,何谓之道途?”
李尘道:“大概是我辈修士所行之路,所做之事。”
韩夫子道:“然也,你虽为偃道大师出身,未必不可学贯儒,偃,武,法,成就我道新圣,以你之能,完全可以给我儒道带来新气象。”
李尘哈哈大笑:“在我看来,偃道为自然造化之大道,先天包容一切,你之儒道,也只不过是在其下之一隅而已,试问阁下,会愿意为了一棵树木放弃整座森林吗?”
韩夫子面色微变:“偃道也不过是机巧之术之大成者,操弄机关甲人,傀儡机械而已。”
李尘道:“阁下所言,是百万年前的原始偃道,而今偃道已经从最初本义发展至深,追溯到了炼制这些机关甲人,傀儡机械的材料,造化规律,又从这些材料,造化规律追溯至天地自然之理,正如武道最初也只不过是打熬气力,精炼血元,而后究及天人合一的道理。”
韩夫子赞同道:“无论你道,我道,最终都要归于大道,此乃万川归海之理。”
李尘道:“但各道或有阻塞,寰通,路径不一,优劣不同,迄今为止,最为接近自然造化的,还得属我从外物修起的偃者道途,故而我道先进,为何还要从先进退回落后,真知灼见换成愚昧臆想?”
“再者,儒者修心,多是重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制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我道探索天地自然造化的本义还是有所冲突的。”
韩夫子闻言,面露若有所思之色。
李尘道:“儒道之法,我自会参修,但此法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增长修为与法力,提升自我的工具而已,并非最终所求。”
“它可以让我以元婴之身得大儒位格,进而证道成圣,成就元神,我心无碍于外物,则外物于我何加焉?”
韩夫子微微动容:“哪怕是圣道位格,于你而言,也只不过是一件提升自我的工具而已吗?”
坐在韩夫子身旁的林圣忽然开口道:“小友,你可知我等亚圣亦是历经数百年寒暑苦修,参玄悟道,始有所成?你那偃道乃是借助外物而成,焉敢欺心,要夺天地造化之功?”
“上古法道之大能者,自幼修持,动辄千回百劫,万载春秋,又见阴阳五雷,三灾八难,金丹方才小成,到了渡劫飞升那一关,还得有天劫,心魔入魇诸关,你算,该多少年数,多大福缘,才能成此得道成仙之伟业?”
李尘道:“修持个人者,伟力归于自身,不过一人之功也,若有一族,自单细胞个体始,生存进化,不断蜕变,历经几度大劫,物种变迁,方才能够变成多细胞的生命个体?乃至昆虫鼠蚁,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再至智人,灵人……”
“如此生命之演化,种族之进化,不比修仙问道来的更加宏伟浩瀚,不可思议?”
“可笑你等,总把周遭惯见的凡俗万物都视作平常,却不去格物致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大道,如若知晓物种演化之宏伟,就不会觉得单凭个体之力去修仙问道,封神证圣有何伟大之处,因为即便是神仙,圣人,在这浩瀚宇宙,自然真理面前,也只不过是渺渺一尘,微不足道的存在而已。”
“要知道,是先有了无数凡俗物种的演变,进化,才能诞生出智慧物种,诞生出为了提升生存技巧和延寿续命之法的修炼之法。”
“这些修炼之法,心怀伟大者,视之为进化钥匙,整个物种更进一步进化的阶梯,因而,无论是何等的超凡力量,封神证圣道果,于我而言也只是工具,最终还是要运用回探索自然真理这条道路来。”
三位亚圣闻言,不免面露落寞之色。
因为他们听懂了李尘所言。
物种的演变,进化,的确要比个体的修炼,晋升要来得浩瀚宏伟,它所代表的前景和前途也更为伟大。
大家同是求超脱,证真道,但是立足根基截然不同,最终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哪怕在拥有法力,拥有神仙和超凡力量的世界,修仙问道也只不过是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努力。
物种的进化,生命的奥秘,才是那百尺之竿本身!
“我欲求无限之大道,三位尊者所修之道,亦是大道之一,然而为何你我两道多年以来一直相互征伐,厮杀不止,三位亚圣以为,应当如何才能停止争端,共探大道?”
李尘忽的朝他们问了一个问题。
韩夫子摇摇头,叹息道:“道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