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后,姜维、句扶、王平并二百余名羽林郎内着软甲,外套袍服,在驿馆令的带领下,一路向孟达府上行去。
说起来,这位驿馆令半夜被叫起来带路,又见使者一行人人多势众,哪里不知道其中有猫腻?他本不愿蹚这趟浑水,实是他的妻儿被羽林郎看押,姜维又手持汉中王诏令,这才无奈答应下来。
一路上遇到好几拨巡逻的兵马,驿馆令受了胁迫,只说是益州来的使者人数太多,驿馆屋舍不足,需要另找住处。有他作保,巡逻的兵马倒也不虞有他,皆是一一放行。
等到了孟达府邸左近,众人旋即兵分两路。王平领着二百羽林郎埋伏于暗处;姜维则领着句扶并剩余人马径直走到孟达府门前。
句扶上前拍门喊道:“汉中王使者在此,特来拜会你家主人,速速开门!”
门子睡眼惺忪,拉开一条门缝,待看清门外站着二十余名虎视眈眈的壮汉时,大吃一惊。他情急之下,正要关门,句扶却提腿将门顶住。门子使上吃奶的力气,大门兀自纹丝不动。
“你…你们要干什么!”
姜维负手缓缓踱步而上,笑道:“这位小兄弟不要害怕,你只管进去通报,就说我姜维乃是汉中王使者,奉命宣慰上庸。另外,还奉了尚书令大人密令,要第一时间拜会孟将军。”
门子扫了扫门外的兵将,故作镇定道:“小人这就去通报,只是府中有精兵数百,尔等勿要乱来。”
姜维知道他在虚张声势,只摆了摆手。句扶松开双手,门子趁机一把关上大门,拍着胸口一溜烟得跑去府中禀报。
且说孟达在刘封宴席上吃醉了酒,被仆人抬回府中歇息。正沉睡间,忽被管家一阵急促的拍门吵醒。
“将军,府外来了一批军汉,说是汉中王的使者,领头的那人叫做姜维。”
“姜维?”孟达半梦半醒,半坐在榻上,心道:“我在蜀中多年,这名字怎么全无印象?”
管家又道:“哦对了,他还说身怀尚书令大人的密令,要马上拜会将军。”
“法孝直的人!”孟达闻言,酒意忽然醒了一半,他霍然掀开被子,喝道:“快,伺候本将更衣。”
却说孟达为何如此重视法正,这还要从当年刘焉旧事说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皇室宗亲刘焉为避中原之祸(也有人说心怀异志),放弃朝廷高位,主动要求前往偏远的益州当州牧,带着一干早已物色好的心腹去益州赴任。
刘焉入主益州时,当地地方势力非常强大,刘焉势单力薄,无法驾驭当地的土豪士族。为弹压益州地方势力,刘焉以入蜀带来的人才为基础组建了班底,同时收编招募进入益州的南阳、三辅一带流民,编练成数万人的东州兵。
而这些来自南阳、三辅的将官就成顺势组成了所谓的“东州派”。
后来刘焉去世,其子刘璋掌权后,与蜀中豪门妥协,东州派反过来遭受打压。所以当刘备入蜀时,东州派竟无一例外选择投靠刘备。
而眼下法正、李严、孟达三人正是东州派的三大巨头。三人投了刘备后,境遇各不相同,联络也未像以前那般繁密,但终究还算是攻守互助的同盟。
而且,孟达在上庸被刘封欺负的狠了,还被刘备剥夺了宜都太守的官职,内心正惴惴不安,此刻乍听到朝中同盟派人来,忙不迭的就要去迎接。
他走出门房门,忽想起一事,顿足问道:“来了多少人?”
“约莫二十余人。”
孟达松了口气:“不过二十余人而已,纵然这些人冒名而来,或者不坏好意,我府中驻有数百东州精锐,区区二十余人还能掀起什么乱子?”
他再不迟疑,亲自领着待到管家到府门迎接。
管家拉开大门,引入孟达眼帘的是一张年轻温和的笑脸。此人十分有礼,刚一打照面,就躬身抱拳行了个礼:“在下姜维,深夜造访,不知是否打扰孟将军休息?”
孟达眯着眼打量了一会儿,拱手道:“倒是不妨,只是这位将军瞧着面生……”
姜维笑道:“在下原是天水冀城人,数月之前方投奔汉中王。”
听他这么说,孟达才相信他确实是法正的人。
自古以来以乡谊结成朋党、帮伙是一种官场常态。姜维年纪轻轻,又是新附之人,如何能做汉中王的亲信使者?毫无疑问,必然是投了朝中某位大佬。
法正籍贯扶风,两人勉强也算得同乡。因此,不用说也知道,这位使者背后之人必定是法正法孝直。
孟达不再怀疑,门洞大开,将众人引进府中。
姜维忽靠近一步,低声道:“在下有要事禀报,请将军择一密处,只你我二人。”
孟达以为法正有话要传递,于是忙吩咐管家带姜维的随从到偏厅招待,自己领着姜维来到书房稍坐。
等仆人奉上茶水,孟达侧着身子,开门见山道:“姜将军,不知有何要事?”
姜维忽撤下方才那副人畜无害的笑容,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叹息道:“孟将军,实不相瞒,你已大祸临头了!”
孟达闻言心中大惊,但他脸上仍是兀做镇定,问道:“此话怎讲?”
姜维靠近道:“方才驿馆来了一位叫做廖化的人,说你和少将军拒不派援,妄视前将军生死,他准备到汉中王驾前告你们之状了。”
“嗨,原来只是此事啊。”孟达吁了一口气,笑道:“好教姜将军知道,只因山城新附,叛乱不断,我等确是抽不出人手,想来主公必不会怪罪。”
姜维痛心疾首道:“将军糊涂啊!这等说辞少将军说得,偏你孟将军说不得呀。”
孟达奇道:“这是为何?”
姜维不答反问道:“数月前,将军是否以宜都太守的身份领兵北取房陵郡,又挥师攻打上庸?”
“不错,此事人尽皆知啊,达是奉汉中王之命,难道有何不妥么?”
姜维继续问道:“可是将军攻打到一半,汉中王突然派了少将军总督三军,可是如此?”
“呃,不错……”
“如此倒也罢了,攻取上庸后,各人皆加官进爵,偏你孟将军没有封赏不说,便是连原有的宜都太守也被人顶了去,不知在下所言可实?”
孟达叹了口气,道:“确是如此。”
“将军难道不知其中缘由吗?”
“唉,威福皆出自主上,主公如何考虑,我岂敢妄加揣度……”孟达话说到一半,忽回过神来,急问道:“莫非姜将军知道此间详情?”
姜维点了点头,又问道:“孟将军攻打房陵时,可是杀了魏国太守蒯祺?”
“确有此事。”
姜维一拍桌子道:“这便是了。孟将军可知这位蒯祺是何人乎?”
孟达愕然:“达只知其为魏国光禄勋蒯越的兄长,怎么,此人杀不得?”
姜维叹了口气,幽幽道:“好教将军知道,除了这一层关系,蒯祺此人乃是荆襄名士,素有智仁之名,乃是主公急欲招揽的人才。更为要紧的是,此人还是诸葛军师的姐夫啊!”
“啊!”孟达闻言,脑子忽然一阵晕眩,手一抖,茶杯滑落在地,摔个粉碎。
这下他全明白了,为什么当时攻打上庸顺风顺水的,主公突然派了个刘封过来,又在攻取上庸后,对自己毫无封赏,不闻不问晾在这里。原来是自己一时不察,得罪朝中另一员大佬了啊!
姜维见他表情,又道:
“将军眼下已是釜中游鱼之境,一步也错不得了。将军且想,主公与前将军情同手足,倘若他知道因上庸拒不派遣援军,而导致前将军身死陨落,该如何发怒?少将军毕竟是主公义子,稍稍惩罚一番也便是了;但将军杀蒯祺在前,又拒派援军在后,主公又该如何迁怒于将军?故而方才在下说援救前将军一事,少将军拒得,偏孟将军你拒不得啊!”
孟达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道:“原是如此!若非将军一番点播,达…达险些铸下大错!”
姜维又道:“前将军是主公的手足兄弟,荆州亦是诸葛军师隆中对的紧要所在,须臾不可有失。实不相瞒,在下昨日先到房陵郡中拜会了向太守,他当即表示要率兵南下救援。以向太守之立场态度,即使房陵城不保,主公也会感念其志,必不怪罪!”
孟达闻言,意动不已。他满脸通红,前后踱步了好半晌,忽又迟疑道:“只是…只是此间军权由少将军掌管,方才达已经劝导少将军静观其变,此时若是再与他争辩,只怕适得其反啊。”
姜维暗自摇头。他已经搬出刘备、诸葛亮、法正三座大神,却依旧打消不了孟达保存实力的想法。可见此人确实是滑不溜丢的老油条了,除非刘备、法正亲至,否则断无收服此人的可能。
不过这等结果也在他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此前他已从王平处了解到,上庸的郡兵都是上庸本地人,南下的意愿不强;东州兵是私兵部曲的性质,相较于朝廷,更忠于主将,若孟达存了保存实力的想法,那么即使去了荆州也是毫无用处,哪怕夺了他的兵权也没有什么用;唯一有能调动起来的,唯有刘封手下三千益州子弟兵。
眼见孟达不上套,姜维心念一闪,决定开始执行第二条计策。
他轻笑两声,道:“不错。上庸乃是重地,确实不能丢失。如此,不如就暂请少将军领其本部兵马与我随行。少将军身份超然,领军救援荆州也是份内之意。至于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嘛,便由孟将军领本部兵马驻守,当可保安全无虞也。在下也当向汉中王直疏其事,以述将军之功。”
孟达闻言,心跳骤然加速。
这是一个令他无法拒绝的提案,在他看来,好处至少有四桩。
第一,他手中四千东州兵不用赶赴前线,可以充分保存实力;第二,把刘封和他的兵将踢走后,以他手中的实力足够纵横东三郡,从此再无抗手;第三,可以借助姜维的奏章向汉中王表明立场和心迹,万一汉中王就回心转意了呢?这最后一桩好处是,倘若汉中王执迷不悟,那么自己手握四千兵马,天下何处投不得……
念及此处,孟达忽打了个激灵。
他心思疾转,这一箭四雕之计,越想越觉可行。只是这最后一桩好处,他是万万不敢透露分毫。
姜维见他神色,知他已经入巷。于是从怀中抽出一卷锦帛,随手一扬,露出斗大的汉中王印玺,笑道:“其实在下乃是奉汉中王之令来找少将军的,只是不知为何他不愿相见。还得麻烦将军将他请到府上,在下当与其面叙其详。”
此处姜维用了个模糊的说法,他确实是奉了汉中王之令,只不过这个令是宣慰之令,并非直接对刘封调兵之令。他已是打定了夺权的主意,只是方才见刘封府上戒备森严,不容易下手,眼下只想利用孟达赚来刘封,趁其不备加以控制罢了。
孟达满脑子都沉浸在一箭四雕之计中,他虽未见到锦帛上的内容,但汉中王印玺断然不可能有假,何况此刻他又有求于姜维,根本不敢要求当面审阅。
此时此刻,他唯一的念头便是赶紧派人去请少将军。待姜维今夜传达完汉中王诏令,最好两人明日一早就此滚蛋。
说起来,这位驿馆令半夜被叫起来带路,又见使者一行人人多势众,哪里不知道其中有猫腻?他本不愿蹚这趟浑水,实是他的妻儿被羽林郎看押,姜维又手持汉中王诏令,这才无奈答应下来。
一路上遇到好几拨巡逻的兵马,驿馆令受了胁迫,只说是益州来的使者人数太多,驿馆屋舍不足,需要另找住处。有他作保,巡逻的兵马倒也不虞有他,皆是一一放行。
等到了孟达府邸左近,众人旋即兵分两路。王平领着二百羽林郎埋伏于暗处;姜维则领着句扶并剩余人马径直走到孟达府门前。
句扶上前拍门喊道:“汉中王使者在此,特来拜会你家主人,速速开门!”
门子睡眼惺忪,拉开一条门缝,待看清门外站着二十余名虎视眈眈的壮汉时,大吃一惊。他情急之下,正要关门,句扶却提腿将门顶住。门子使上吃奶的力气,大门兀自纹丝不动。
“你…你们要干什么!”
姜维负手缓缓踱步而上,笑道:“这位小兄弟不要害怕,你只管进去通报,就说我姜维乃是汉中王使者,奉命宣慰上庸。另外,还奉了尚书令大人密令,要第一时间拜会孟将军。”
门子扫了扫门外的兵将,故作镇定道:“小人这就去通报,只是府中有精兵数百,尔等勿要乱来。”
姜维知道他在虚张声势,只摆了摆手。句扶松开双手,门子趁机一把关上大门,拍着胸口一溜烟得跑去府中禀报。
且说孟达在刘封宴席上吃醉了酒,被仆人抬回府中歇息。正沉睡间,忽被管家一阵急促的拍门吵醒。
“将军,府外来了一批军汉,说是汉中王的使者,领头的那人叫做姜维。”
“姜维?”孟达半梦半醒,半坐在榻上,心道:“我在蜀中多年,这名字怎么全无印象?”
管家又道:“哦对了,他还说身怀尚书令大人的密令,要马上拜会将军。”
“法孝直的人!”孟达闻言,酒意忽然醒了一半,他霍然掀开被子,喝道:“快,伺候本将更衣。”
却说孟达为何如此重视法正,这还要从当年刘焉旧事说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皇室宗亲刘焉为避中原之祸(也有人说心怀异志),放弃朝廷高位,主动要求前往偏远的益州当州牧,带着一干早已物色好的心腹去益州赴任。
刘焉入主益州时,当地地方势力非常强大,刘焉势单力薄,无法驾驭当地的土豪士族。为弹压益州地方势力,刘焉以入蜀带来的人才为基础组建了班底,同时收编招募进入益州的南阳、三辅一带流民,编练成数万人的东州兵。
而这些来自南阳、三辅的将官就成顺势组成了所谓的“东州派”。
后来刘焉去世,其子刘璋掌权后,与蜀中豪门妥协,东州派反过来遭受打压。所以当刘备入蜀时,东州派竟无一例外选择投靠刘备。
而眼下法正、李严、孟达三人正是东州派的三大巨头。三人投了刘备后,境遇各不相同,联络也未像以前那般繁密,但终究还算是攻守互助的同盟。
而且,孟达在上庸被刘封欺负的狠了,还被刘备剥夺了宜都太守的官职,内心正惴惴不安,此刻乍听到朝中同盟派人来,忙不迭的就要去迎接。
他走出门房门,忽想起一事,顿足问道:“来了多少人?”
“约莫二十余人。”
孟达松了口气:“不过二十余人而已,纵然这些人冒名而来,或者不坏好意,我府中驻有数百东州精锐,区区二十余人还能掀起什么乱子?”
他再不迟疑,亲自领着待到管家到府门迎接。
管家拉开大门,引入孟达眼帘的是一张年轻温和的笑脸。此人十分有礼,刚一打照面,就躬身抱拳行了个礼:“在下姜维,深夜造访,不知是否打扰孟将军休息?”
孟达眯着眼打量了一会儿,拱手道:“倒是不妨,只是这位将军瞧着面生……”
姜维笑道:“在下原是天水冀城人,数月之前方投奔汉中王。”
听他这么说,孟达才相信他确实是法正的人。
自古以来以乡谊结成朋党、帮伙是一种官场常态。姜维年纪轻轻,又是新附之人,如何能做汉中王的亲信使者?毫无疑问,必然是投了朝中某位大佬。
法正籍贯扶风,两人勉强也算得同乡。因此,不用说也知道,这位使者背后之人必定是法正法孝直。
孟达不再怀疑,门洞大开,将众人引进府中。
姜维忽靠近一步,低声道:“在下有要事禀报,请将军择一密处,只你我二人。”
孟达以为法正有话要传递,于是忙吩咐管家带姜维的随从到偏厅招待,自己领着姜维来到书房稍坐。
等仆人奉上茶水,孟达侧着身子,开门见山道:“姜将军,不知有何要事?”
姜维忽撤下方才那副人畜无害的笑容,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叹息道:“孟将军,实不相瞒,你已大祸临头了!”
孟达闻言心中大惊,但他脸上仍是兀做镇定,问道:“此话怎讲?”
姜维靠近道:“方才驿馆来了一位叫做廖化的人,说你和少将军拒不派援,妄视前将军生死,他准备到汉中王驾前告你们之状了。”
“嗨,原来只是此事啊。”孟达吁了一口气,笑道:“好教姜将军知道,只因山城新附,叛乱不断,我等确是抽不出人手,想来主公必不会怪罪。”
姜维痛心疾首道:“将军糊涂啊!这等说辞少将军说得,偏你孟将军说不得呀。”
孟达奇道:“这是为何?”
姜维不答反问道:“数月前,将军是否以宜都太守的身份领兵北取房陵郡,又挥师攻打上庸?”
“不错,此事人尽皆知啊,达是奉汉中王之命,难道有何不妥么?”
姜维继续问道:“可是将军攻打到一半,汉中王突然派了少将军总督三军,可是如此?”
“呃,不错……”
“如此倒也罢了,攻取上庸后,各人皆加官进爵,偏你孟将军没有封赏不说,便是连原有的宜都太守也被人顶了去,不知在下所言可实?”
孟达叹了口气,道:“确是如此。”
“将军难道不知其中缘由吗?”
“唉,威福皆出自主上,主公如何考虑,我岂敢妄加揣度……”孟达话说到一半,忽回过神来,急问道:“莫非姜将军知道此间详情?”
姜维点了点头,又问道:“孟将军攻打房陵时,可是杀了魏国太守蒯祺?”
“确有此事。”
姜维一拍桌子道:“这便是了。孟将军可知这位蒯祺是何人乎?”
孟达愕然:“达只知其为魏国光禄勋蒯越的兄长,怎么,此人杀不得?”
姜维叹了口气,幽幽道:“好教将军知道,除了这一层关系,蒯祺此人乃是荆襄名士,素有智仁之名,乃是主公急欲招揽的人才。更为要紧的是,此人还是诸葛军师的姐夫啊!”
“啊!”孟达闻言,脑子忽然一阵晕眩,手一抖,茶杯滑落在地,摔个粉碎。
这下他全明白了,为什么当时攻打上庸顺风顺水的,主公突然派了个刘封过来,又在攻取上庸后,对自己毫无封赏,不闻不问晾在这里。原来是自己一时不察,得罪朝中另一员大佬了啊!
姜维见他表情,又道:
“将军眼下已是釜中游鱼之境,一步也错不得了。将军且想,主公与前将军情同手足,倘若他知道因上庸拒不派遣援军,而导致前将军身死陨落,该如何发怒?少将军毕竟是主公义子,稍稍惩罚一番也便是了;但将军杀蒯祺在前,又拒派援军在后,主公又该如何迁怒于将军?故而方才在下说援救前将军一事,少将军拒得,偏孟将军你拒不得啊!”
孟达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道:“原是如此!若非将军一番点播,达…达险些铸下大错!”
姜维又道:“前将军是主公的手足兄弟,荆州亦是诸葛军师隆中对的紧要所在,须臾不可有失。实不相瞒,在下昨日先到房陵郡中拜会了向太守,他当即表示要率兵南下救援。以向太守之立场态度,即使房陵城不保,主公也会感念其志,必不怪罪!”
孟达闻言,意动不已。他满脸通红,前后踱步了好半晌,忽又迟疑道:“只是…只是此间军权由少将军掌管,方才达已经劝导少将军静观其变,此时若是再与他争辩,只怕适得其反啊。”
姜维暗自摇头。他已经搬出刘备、诸葛亮、法正三座大神,却依旧打消不了孟达保存实力的想法。可见此人确实是滑不溜丢的老油条了,除非刘备、法正亲至,否则断无收服此人的可能。
不过这等结果也在他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此前他已从王平处了解到,上庸的郡兵都是上庸本地人,南下的意愿不强;东州兵是私兵部曲的性质,相较于朝廷,更忠于主将,若孟达存了保存实力的想法,那么即使去了荆州也是毫无用处,哪怕夺了他的兵权也没有什么用;唯一有能调动起来的,唯有刘封手下三千益州子弟兵。
眼见孟达不上套,姜维心念一闪,决定开始执行第二条计策。
他轻笑两声,道:“不错。上庸乃是重地,确实不能丢失。如此,不如就暂请少将军领其本部兵马与我随行。少将军身份超然,领军救援荆州也是份内之意。至于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嘛,便由孟将军领本部兵马驻守,当可保安全无虞也。在下也当向汉中王直疏其事,以述将军之功。”
孟达闻言,心跳骤然加速。
这是一个令他无法拒绝的提案,在他看来,好处至少有四桩。
第一,他手中四千东州兵不用赶赴前线,可以充分保存实力;第二,把刘封和他的兵将踢走后,以他手中的实力足够纵横东三郡,从此再无抗手;第三,可以借助姜维的奏章向汉中王表明立场和心迹,万一汉中王就回心转意了呢?这最后一桩好处是,倘若汉中王执迷不悟,那么自己手握四千兵马,天下何处投不得……
念及此处,孟达忽打了个激灵。
他心思疾转,这一箭四雕之计,越想越觉可行。只是这最后一桩好处,他是万万不敢透露分毫。
姜维见他神色,知他已经入巷。于是从怀中抽出一卷锦帛,随手一扬,露出斗大的汉中王印玺,笑道:“其实在下乃是奉汉中王之令来找少将军的,只是不知为何他不愿相见。还得麻烦将军将他请到府上,在下当与其面叙其详。”
此处姜维用了个模糊的说法,他确实是奉了汉中王之令,只不过这个令是宣慰之令,并非直接对刘封调兵之令。他已是打定了夺权的主意,只是方才见刘封府上戒备森严,不容易下手,眼下只想利用孟达赚来刘封,趁其不备加以控制罢了。
孟达满脑子都沉浸在一箭四雕之计中,他虽未见到锦帛上的内容,但汉中王印玺断然不可能有假,何况此刻他又有求于姜维,根本不敢要求当面审阅。
此时此刻,他唯一的念头便是赶紧派人去请少将军。待姜维今夜传达完汉中王诏令,最好两人明日一早就此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