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哒,咯咯哒。”姥姥听到母鸡的叫声,从鸡窝里检出个带血丝的鸡蛋,嘴里高兴地说:“今年打春早,鸡下蛋也早,这才初七就下蛋了。”说着从屋里抓了把谷秕子,扔到下蛋的母鸡旁。一群鸡马上围过来,在地上抢食吃。
初七送火神,吃过午饭姥爷就给兄妹仨扎火把,一米多长的木棍上头绑着大豆秸秆和麦秸,哥哥还找出两个小炮仗塞在里面。
姥姥让妈妈和壮面包饺子,悠悠问姥姥:“姥姥,啥是壮面啊?”
“麦子、豆子(黄豆)、高粱各一份三掺,高粱用开水烫一滚去涩,这样磨出来的面劲道,擀面条和饺子皮不裂,过年专门磨的。”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高手在民间。悠悠觉得自己真相了,其实就是在麦子少的情况下尽量的吃好点。
悠悠趁姥姥和妈妈不注意,偷偷的从空间里拿出一袋一公斤的饺子面粉,倒入盛壮面的面瓮里,拿了个擀面杖搅拌着掺和。
被姥姥看见了,赶紧的过来阻止:“小祖宗,这是吃的东西可不能玩。”
饺子馅还是年前调好剩下的,今年年前打春(立春),年后回温快,再放怕有味(变质)了,姥姥让今天包完,初十石头生就不吃了。
悠悠又偷偷的往饺子馅里加了些精制调和油,别的油怕姥姥闻出异味来。吓死宝宝了,为了你们吃点好的宝宝容易吗!
晚上吃饺子,悠悠吃着加了料的饺子心里美滋滋的,嘴里哼哼着:“咱们的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吗真高兴。”
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姥姥拍了下悠悠的头:“看你那馋形,不过今天的饺子还真好吃。”悠悠听得暗搓搓的笑,终于能帮到家里了。
天刚黑,爸妈就领着兄妹仨去送火神爷。韩屯村北靠黄河,出村有东面和南面两条道路。这两条路上远远近近的亮着几十个火把,犹如一条长长的火龙。
不时地有“噼啪”的炮仗声响起,引起孩子们的一阵阵尖叫。
各家的火把大小不一,燃烧的时间长短不同,快烧完的几个放在一起,就形成个小火堆,人们围着火堆取暖,最远的火堆离村子有一里地(半公里)。
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这也是农村群众娱乐的一种方式,没有因封建迷信活动被制止。
过了初七,年味就淡了。姥姥和爸妈商量着垒个猪圈喂猪,说迪迪大了,能离人了,悠悠能领着弟弟玩,姥姥有时间去割猪草。
从大人的谈论中,悠悠知道了,这个年代喂猪不只是能卖钱,还能攒粪换工分,可以多分点粮食,孩子们长大了吃的也多了。
悠悠拍着胸脯打保证:“我长大了,保证看好弟弟。”
迪迪也学着拍胸脯:“我也长大了,保证跟着姐姐。”
小样,你那是保证跟着吃零食好吧。
悠悠想到过年吃过的味道鲜美的猪肉,就问:“姥姥,咱家喂几头猪?”
“还喂几个,一个养大也不容易。老话说的好:穷人不读书,穷人不喂猪。猪也得吃饱吃好了才长膘,不喂到120斤食品站里不收。”
“姥姥,咱们喂俩猪吧,我和弟弟也去割猪草,喂大了咱过年下也杀猪。”悠悠想着东北的杀猪菜,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小祖宗,你还去割猪草,篮子都挎不起来。你能看好弟弟就是帮姥姥大忙了。”
昊昊发言了:“姥姥,我放了学能去割猪草,咱就喂俩吧,杀了猪姥爷多吃点肉身体就好了。”
迪迪听见吃肉就兴奋:“杀猪吃肉,杀猪吃肉。”
“中,咱就喂俩猪,让俺昊昊孝顺姥爷。”看着姥爷欣慰的笑脸,姥姥一锤定音。
悠悠内心独白:您老喂多少我都能给养大了。
爸爸的好人缘那不是吹的,上午说了要盖猪圈,下午就来了十几个主动帮忙的壮劳力,半下午的功夫猪圈就垒好了。猪圈盖在羊圈的南面,离住房较远,这样比较干净卫生。
晚上,悠悠缠着姥姥打听喂猪的有关事情。原来这个时期国家鼓励农民养猪,不过养大后只能交给国家。
其他的家畜也是随便养,根本不像穿越小说中描写的那样,限制农民养家畜的数量。
现在人刚能吃饱,哪有粮食喂猪,光靠猪草和麸子秕子,有的一年都长不到120斤,好多人家喂不起。
难怪后世的人怀念七十年代的肉味道好,一年长成的和一季度长成的能在一个档次上,可一年都养不成也太令人无语了。
国家收购毛猪按重量划等级,200斤以上的是一等甲(特级),每斤0.38元,一等甲三毛八就是这样来的。
160斤以上是一等,每斤0.36元。140斤以上是二等,每斤0.34元,120斤以上是三等,每斤0.32元。
不足120斤够不着等级,国家不收。猪肉国家供应价每斤五毛二,价格也低,但是只供应有非农业户口的城镇人员,不过是限量供应,每人一个月三两肉票。
个别人家在婚丧嫁娶的大事上,也有自己杀猪的,剩下的肉可以在集市上卖,每斤一块钱左右。
晚上悠悠躺在被窝里,用意念上网搜索养猪的科技知识,一会就困得睁不开眼睛。这小身板真不给力,幼小的身体也伤不起。
“领导,您请休息,我来制定养殖方案。”狂晕,咋把智脑给忘了。
“亲,我家智脑最棒了,要符合这里实际情况的。”悠悠说完,撒丫子找周公去了。
正月初十一大早,姥姥就去村里韩道法家抓小猪秧(猪仔)。他家的母猪年前一窝生了9个,已经40多天了,今天趁着石头过生抓猪,图个吉利结实好养活。悠悠看弟弟还没睡醒,赶紧的跟着姥姥溜号。
韩道法家宽敞的院子里站满了人,大家都是来抓猪秧的。悠悠发现,村子里的人家宅基都很大,起码在半亩以上。
韩道法媳妇在猪圈里按着来人的要求,抓住猪仔放到他们带来的篮子里。
她站起来一挺身,妈啊,真高,最少一米八以上,怪不得外号叫“大一号”。
有人和她开玩笑:“大一号,给我抓那个大的,随你长大快。”
“大一号”随口接道:“随我你养得起吗?”
“哈哈哈!”人们哄堂大笑。
“还真是的,也就道法本事大,能养的活你们娘几个。”
韩道法家的五个闺女都随了她们娘,个子比一般的孩子高出一头,大闺女景芝才14岁就长到了一米七高。
姥姥挎着两个猪秧往回走,路上给悠悠讲着“大一号”的来历。
韩道法从小聪明能干,不仅是独子,还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爹韩玉民兄弟三个,就韩道法一个男孩,村里人都说他是一门担三家。
家里过的比较好,但就是个子矮点不足一米六,大家都说他心眼子多坠的不长了。
他媳妇娘家人个子都大,饭量也大。五八年自然灾害饿的受不了,家里人就给才十五岁的她找婆家。
韩道法家贪图她个子高,期望生下的后代个子高点,用两斗(一斗等于30市斤)高粱作彩礼娶了她。
倒是如了愿,十年生了五个闺女都是大高个,村里人戏称“大一号”。可是饭量比小子都大,十来岁的孩子一顿饭能吃四个干粮。性格也和她们娘一样开朗爽快,最后终于生了个儿子却随了爹,聪明伶俐就是不开个。
夫妻俩为了孩子能吃饱饭,夏天发豆芽,冬天磨豆腐,豆腐渣喂猪,除老母猪外每年还养两头肥猪,一年到头不识闲。
也幸亏他媳妇个大力足,帮他拉了一多半的套。三个十多岁的闺女比男孩子都能干,里里外外的帮着爹娘忙和,一家人整天乐呵呵的忙碌着。
韩道法的母亲去世较早,可是两家大伯大娘,都六十多岁,无儿无女,也能帮他们好多忙,起码把他家的针线活都包了。
“大一号”也是个大气人,不光帮着几位老人干重活,有口好吃另样的,自己孩子不吃也得给老人尝个鲜,三家人好像一家人。
大伙都说道法这二斗高粱花的值,“大一号”是听见一回笑骂一场。
初七送火神,吃过午饭姥爷就给兄妹仨扎火把,一米多长的木棍上头绑着大豆秸秆和麦秸,哥哥还找出两个小炮仗塞在里面。
姥姥让妈妈和壮面包饺子,悠悠问姥姥:“姥姥,啥是壮面啊?”
“麦子、豆子(黄豆)、高粱各一份三掺,高粱用开水烫一滚去涩,这样磨出来的面劲道,擀面条和饺子皮不裂,过年专门磨的。”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高手在民间。悠悠觉得自己真相了,其实就是在麦子少的情况下尽量的吃好点。
悠悠趁姥姥和妈妈不注意,偷偷的从空间里拿出一袋一公斤的饺子面粉,倒入盛壮面的面瓮里,拿了个擀面杖搅拌着掺和。
被姥姥看见了,赶紧的过来阻止:“小祖宗,这是吃的东西可不能玩。”
饺子馅还是年前调好剩下的,今年年前打春(立春),年后回温快,再放怕有味(变质)了,姥姥让今天包完,初十石头生就不吃了。
悠悠又偷偷的往饺子馅里加了些精制调和油,别的油怕姥姥闻出异味来。吓死宝宝了,为了你们吃点好的宝宝容易吗!
晚上吃饺子,悠悠吃着加了料的饺子心里美滋滋的,嘴里哼哼着:“咱们的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吗真高兴。”
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姥姥拍了下悠悠的头:“看你那馋形,不过今天的饺子还真好吃。”悠悠听得暗搓搓的笑,终于能帮到家里了。
天刚黑,爸妈就领着兄妹仨去送火神爷。韩屯村北靠黄河,出村有东面和南面两条道路。这两条路上远远近近的亮着几十个火把,犹如一条长长的火龙。
不时地有“噼啪”的炮仗声响起,引起孩子们的一阵阵尖叫。
各家的火把大小不一,燃烧的时间长短不同,快烧完的几个放在一起,就形成个小火堆,人们围着火堆取暖,最远的火堆离村子有一里地(半公里)。
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这也是农村群众娱乐的一种方式,没有因封建迷信活动被制止。
过了初七,年味就淡了。姥姥和爸妈商量着垒个猪圈喂猪,说迪迪大了,能离人了,悠悠能领着弟弟玩,姥姥有时间去割猪草。
从大人的谈论中,悠悠知道了,这个年代喂猪不只是能卖钱,还能攒粪换工分,可以多分点粮食,孩子们长大了吃的也多了。
悠悠拍着胸脯打保证:“我长大了,保证看好弟弟。”
迪迪也学着拍胸脯:“我也长大了,保证跟着姐姐。”
小样,你那是保证跟着吃零食好吧。
悠悠想到过年吃过的味道鲜美的猪肉,就问:“姥姥,咱家喂几头猪?”
“还喂几个,一个养大也不容易。老话说的好:穷人不读书,穷人不喂猪。猪也得吃饱吃好了才长膘,不喂到120斤食品站里不收。”
“姥姥,咱们喂俩猪吧,我和弟弟也去割猪草,喂大了咱过年下也杀猪。”悠悠想着东北的杀猪菜,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小祖宗,你还去割猪草,篮子都挎不起来。你能看好弟弟就是帮姥姥大忙了。”
昊昊发言了:“姥姥,我放了学能去割猪草,咱就喂俩吧,杀了猪姥爷多吃点肉身体就好了。”
迪迪听见吃肉就兴奋:“杀猪吃肉,杀猪吃肉。”
“中,咱就喂俩猪,让俺昊昊孝顺姥爷。”看着姥爷欣慰的笑脸,姥姥一锤定音。
悠悠内心独白:您老喂多少我都能给养大了。
爸爸的好人缘那不是吹的,上午说了要盖猪圈,下午就来了十几个主动帮忙的壮劳力,半下午的功夫猪圈就垒好了。猪圈盖在羊圈的南面,离住房较远,这样比较干净卫生。
晚上,悠悠缠着姥姥打听喂猪的有关事情。原来这个时期国家鼓励农民养猪,不过养大后只能交给国家。
其他的家畜也是随便养,根本不像穿越小说中描写的那样,限制农民养家畜的数量。
现在人刚能吃饱,哪有粮食喂猪,光靠猪草和麸子秕子,有的一年都长不到120斤,好多人家喂不起。
难怪后世的人怀念七十年代的肉味道好,一年长成的和一季度长成的能在一个档次上,可一年都养不成也太令人无语了。
国家收购毛猪按重量划等级,200斤以上的是一等甲(特级),每斤0.38元,一等甲三毛八就是这样来的。
160斤以上是一等,每斤0.36元。140斤以上是二等,每斤0.34元,120斤以上是三等,每斤0.32元。
不足120斤够不着等级,国家不收。猪肉国家供应价每斤五毛二,价格也低,但是只供应有非农业户口的城镇人员,不过是限量供应,每人一个月三两肉票。
个别人家在婚丧嫁娶的大事上,也有自己杀猪的,剩下的肉可以在集市上卖,每斤一块钱左右。
晚上悠悠躺在被窝里,用意念上网搜索养猪的科技知识,一会就困得睁不开眼睛。这小身板真不给力,幼小的身体也伤不起。
“领导,您请休息,我来制定养殖方案。”狂晕,咋把智脑给忘了。
“亲,我家智脑最棒了,要符合这里实际情况的。”悠悠说完,撒丫子找周公去了。
正月初十一大早,姥姥就去村里韩道法家抓小猪秧(猪仔)。他家的母猪年前一窝生了9个,已经40多天了,今天趁着石头过生抓猪,图个吉利结实好养活。悠悠看弟弟还没睡醒,赶紧的跟着姥姥溜号。
韩道法家宽敞的院子里站满了人,大家都是来抓猪秧的。悠悠发现,村子里的人家宅基都很大,起码在半亩以上。
韩道法媳妇在猪圈里按着来人的要求,抓住猪仔放到他们带来的篮子里。
她站起来一挺身,妈啊,真高,最少一米八以上,怪不得外号叫“大一号”。
有人和她开玩笑:“大一号,给我抓那个大的,随你长大快。”
“大一号”随口接道:“随我你养得起吗?”
“哈哈哈!”人们哄堂大笑。
“还真是的,也就道法本事大,能养的活你们娘几个。”
韩道法家的五个闺女都随了她们娘,个子比一般的孩子高出一头,大闺女景芝才14岁就长到了一米七高。
姥姥挎着两个猪秧往回走,路上给悠悠讲着“大一号”的来历。
韩道法从小聪明能干,不仅是独子,还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爹韩玉民兄弟三个,就韩道法一个男孩,村里人都说他是一门担三家。
家里过的比较好,但就是个子矮点不足一米六,大家都说他心眼子多坠的不长了。
他媳妇娘家人个子都大,饭量也大。五八年自然灾害饿的受不了,家里人就给才十五岁的她找婆家。
韩道法家贪图她个子高,期望生下的后代个子高点,用两斗(一斗等于30市斤)高粱作彩礼娶了她。
倒是如了愿,十年生了五个闺女都是大高个,村里人戏称“大一号”。可是饭量比小子都大,十来岁的孩子一顿饭能吃四个干粮。性格也和她们娘一样开朗爽快,最后终于生了个儿子却随了爹,聪明伶俐就是不开个。
夫妻俩为了孩子能吃饱饭,夏天发豆芽,冬天磨豆腐,豆腐渣喂猪,除老母猪外每年还养两头肥猪,一年到头不识闲。
也幸亏他媳妇个大力足,帮他拉了一多半的套。三个十多岁的闺女比男孩子都能干,里里外外的帮着爹娘忙和,一家人整天乐呵呵的忙碌着。
韩道法的母亲去世较早,可是两家大伯大娘,都六十多岁,无儿无女,也能帮他们好多忙,起码把他家的针线活都包了。
“大一号”也是个大气人,不光帮着几位老人干重活,有口好吃另样的,自己孩子不吃也得给老人尝个鲜,三家人好像一家人。
大伙都说道法这二斗高粱花的值,“大一号”是听见一回笑骂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