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场公演开始,陆陆续续能够看到很多戏剧圈儿内的朋友来看演出。季铭这里基本上倒是没有收到要票的请求,可能是人艺在京城地界上根深树茂,各种关系线条太多,大家拐着弯儿都能找上来。
季铭熟悉一点的,像国话的一些同事,合作过《雷雨》的贾平、孙纯,以及“被插刀教”教主,辛博青、苏大强,皇帝专业户国强老师等等,人艺这边也是大将云集……除了两座话剧重镇之外,还有一些季铭的朋友,尤其是在话剧舞台上活跃过的,比如黄三石、何老师、徐光头、雷大头等等。
狗仔们最近很大的一个狗食盆,就是首都剧院和国家大剧院门口。
哎,谁谁谁又来了。
那个光头,像不像徐铮?不是?nnd,死秃头。
哎呦呦,是张成跟李澜?啧啧,你们他俩就真没搞上?现在好像都不太有联系了,娱乐圈啊,真是薄情。
“不得了啊,一台话剧,惊动了半个京城。”狗仔一号,简称狗大,狗大是某平台的合作狗仔,就是也不算人家的编内人员,但拿到料就固定给这一个平台,对方呢会时不时给他消息,甚至一些内部行程都会透露给他,偶尔拿个独家什么的,钱依旧按照市场价算。
这就比较稳,狗大旁边的小狗仔——就是那天在饭店门口偶遇季铭的牛狗,目前还没有混到那个高度,只是个散养货。上次拍到季铭吃饭的日常照,还是通过狗大卖给了某平台——当然中间免不了被吃掉一口。但大平台,结钱快,也大气,咬掉一口也还比小平台给的多,牛狗就坚定了跟着狗大混的想法。
“你上回要是真拍到什么,等个这个时候,这个热度,而且全是正面,你搞一个疑似分手,疑似跟陌生年轻女子共餐之类的,绝对爆,够你小子买个几平米了。”狗大为牛狗可惜啊。
牛狗也觉得自己错过了人生巅峰:“没办法,人家是同学聚餐,隔老远,他那几个同学又特别来事儿。季铭就站在边上笑,一句话不说,我装起胆子刺了一句,人家一点也不介意,也没办法了,本来还想说闹点动静出来,搞一个什么疑似喝醉,和记者冲突之类的,也没成。”
狗大调整了一下腿,有点麻:“季铭你以为是什么简单人物?”
“哥您知道的肯定多,您给说说?”
“注意到了么?最近季铭有了个新头衔,全国消防安全宣传大使。”
“那还能看不见啊,他自己抖音、微博都发了。”
“傻了吧?这种大使,你以为是随随便便的?你往前看看,都是些什么人物,赵濮,央视主持人,形象特好是吧?雷珈,知名歌唱家,体制内的。人都得给你查的清清楚楚,说明了什么,说明季铭至少他没有被查出任何确凿黑料来,而且上头对他有一定信心。”狗大一脸我是一只有经验的狗仔:“所以这种人,小料自动自发就有人帮他处理了,大料也得看上面人的权衡。”
说的跟真的一样。
不够牛狗很相信啊。
“而且你看看这些人物,甭看都是些老骨头生面孔,那在娱乐圈里头说得上话的,还是这帮人。那帮明星,一天天的几千万,几个亿,好像牛哔上天了,人家来一道限薪令,还不是乖乖的?谁在背后推动,上头咨询的谁?就是来的这帮人,一个国话,一个人艺,还有这个协会,那个小组,才是真正的圈子,季铭现在,人家就使劲往里头钻呢,一钻进去,以后什么京圈的资源,统统不在话下,那谁你知道吧……”
唾沫横飞啊。
牛狗一脸崇拜,觉得自己深深地涨了见识。
两个人在六月的京城大路边,头顶上的太阳,从雾蒙蒙的空气照下来,落在他们的头发丝儿之间,竟有点像名种犬了。
……
“这阵势是越来越吓人了。”宋怡看着台下的那几位,心里噗噗跳,真觉得自己赚到了,她从影视圈回流人艺之后,一直是不尴不尬的,这回争取来《末代皇帝》,也算耗费掉了之前的大部分人情,如果不成,以后就更难了——谁想到呢,天降大饼,虽说外头现在喊的都是季铭的名字,说的也都是季铭的表演,连版本都是季铭版,但那又怎么样呢?她宋怡还不是靠着这戏站的稳稳的了?
人不要总想着去比,踏踏实实看自己是不是得到了,得到了就该庆幸、感激,有点数。
“是啊,你说不是没票了么,这帮人哪里搞来的票?”汪雷同志比较可爱,问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可爱。
宋怡都不想搭理他。
这些人想要票,还能没有么?首演这几场,都得有准备啊。
一场演出下来,照旧满堂喝彩,季铭表演的稳定性,那是出了名的,坊间传言:别让季铭站上去,站上去人家不会再下来,别让季铭超过去,超过去你就得一直吃屁。
散场之后,照旧得去拜访一下。
“今儿还是来了几个老派人物的。”韩明求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季铭身边跟他嘀咕了一句。
季铭眨眨眼:“什么老派人物?”
“喏,那位作家,你不认识?”
“刘振云老师?”
韩明求点点头:“你要是打算在娱乐圈里钻一钻,殷勤一点,他们有所谓的京圈,这位就是其中的大拿。”
哧。
季铭笑了笑,他还真没有混圈的计划,包括徐铮,有人说他是徐铮圈里的,但两个人就合作了一个《药神》,还是客串的,其他的更多是私人交情,另外有人说他是话剧圈的,他是话剧演员不错,也认识很多话剧领域的老师,但圈子这回事依旧说不上,比如一些圈内老师本子,他照推无误的。
我是锦鲤罩着的,老天爷那一圈的。
“得,还挺清高。”
“我说韩老师,您今儿可有点——”季铭欠欠的:“难道是被我出众的表现,强劲的实力给征服了?认识到您之前的成见是大大有错?”
“……”
是这么回事,你也不能说出来啊。
一台戏真的排下来,很多成见,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韩明求早就不叨咕他了,今天凑过来,算是正式和解,季铭也就混不吝地接下来,算是抹掉之前那点点不愉快。
季铭很快就上去认老师了,都是老师,全是老前辈,这个那个的,要么是台上的前辈,要么是台下的各种头头,人脉就是这么铺下去的,有个脸熟,以后说不准哪里人家说一句话,就能帮你天大的忙——比如审片的时候,比如评奖的时候。
……
首都剧场三场首演下来,《末代皇帝》正式出圈。
《京城日报》《京城青年报》这些京城市民喜欢订阅的报纸,都开始给《末代皇帝》做整版报道了,全是溢美之词。市民朋友闲得慌的,就想去看看,电话打去一问,没票。
那不行啊。
加场!
A、B组混着,有些明显是被骗了,冲着A组的名声来的,结果看了个B组的,回头觉得也不咋地,也没那么玄乎啊,这些报纸啊,一天天的,呜哇呜哇,只知道瞎吹。
但是A组确实也还是加场了,而且他们演员的年龄比较比较小一点,就孙太监韩明求稍微大一点,但这个老头身体挺好,会养生,跟院里保证没问题。
剧场门口长长的派对队伍,弯曲地跟蛇一样——全是来看《末代皇帝》的。
在中国,看话剧火不火,质量高不高,别看其他的,就看那几座大剧院门口的排队队伍——像首都剧场,现场买票的全是持人艺会员卡的,这意味着都是话剧的基本盘,平时京城那么多的话剧,就靠这帮人撑着,谁能指望一个两个季铭呢?
这帮人话剧老饕认可的戏,那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好戏了。
《末代皇帝》,甚至比杨力新、濮中昕、雷珈他们那一轮的《茶馆》还要受追捧——《茶馆》啊,什么概念,这是人艺的镇馆之宝,长盛不衰的,何况还是这么一批顶级卡斯,都在这个点上被《末代皇帝》压下去一筹。
《末代皇帝》豆瓣专页上,几天后有这么一条评论:
“之前慕名去看了《末代皇帝》,评价看分数就行。我主要想说的是,这戏在剧迷那里,都把杨力新版《茶馆》给盖过去了,好不好的,应该都有数了吧?更何况,讲的直接一点,《末代皇帝》这戏,最大的看点,还真就是季铭的表演!说他一个人顶了一个《茶馆》,可能有点偏颇,但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
就是这么牛哔,季铭,以后说话剧的腕儿,他就得算一个了。”
这一类的评价,随着公演场次增加,渐渐多了起来。某乎那条“话剧史上”的顶赞下面,也开始涌现出好些支持者了,而且都是真看过的。问题下面新的回答,也是多了许多认同的声音。
“一个周冲够季铭自称一辈子的话剧演员,一个溥仪够季铭拿一个无愧于心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名衔。”
“看了戏的不叫好,那是你不懂戏。”
“往后数新中国以来的话剧角色,有季铭的溥仪一席之地。”
“去之前绝想不到,竟见证了一道话剧史的新印记。”
各种卖弄文采的断语,比比皆是。
别小看它们,大部分人是从众的,很多人叫好,然后很多人还拿牛哔哄哄的词汇来形容,最后就是留下了一个印象——是真牛哔,非常牛哔。
当《末代皇帝》移师魔都的时候。
沪上老牌报纸《申江服务导报》,在头版给出“旋风来沪,人艺话剧《末代皇帝》今晚沪上大剧院首演”,小标题“公演引万人轰动,被誉为近年最佳”,外加季铭的大头照——就是那张逆光照。
最早是文化报的记者,用了这张图。
后来可能大家都觉得这张图特别有意味,发新闻的时候,都在用它,搞得好像它现在就跟《末代皇帝》绑住了一样,甚至成为一个logo式的的东西。
社会文化版给了一整版的空间。
从人艺谈到季铭,从电影谈到话剧,从名家评论到网友争鸣,最后还有编者按——“编者认为多年来,还未有一台话剧能够引发这么大的反响,也未有一台话剧可以在大众中有这么高的热度,当然,它的艺术性也得到诸多肯定……所以沪上的戏迷朋友,一定不能够错过,因票务紧张,请特别关注相关剧院是否有新的加场信息。”
它们用了“旋风”这个词。
一台话剧,和“旋风”放在一块,可能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儿了。
顾锐看着季铭,一脸感慨。
“不要那样的看着我我,我的脸会像个红苹果。”
“……你小子怎么这么能折腾啊?跟个不坐窝的兔子一样,跑欧洲去搞得沸反盈天,回国来这才多久,又搞出这么大动静?”顾锐说的咬牙切齿:“这回我们中心的领导真说了,你得找时间来合作一次。要不你看你排了国话的,演了人艺的,瞅瞅人说的,周冲怎么怎么,话剧圈来了个新人,站稳了脚跟,然后又是溥仪怎么怎么,在话剧史上留名——啧啧,接着你不得来我们中心演一个?怎么着也得搞到世界话剧圈来了个中国人吧?”
季铭翻了个白眼,他还真没有这方面的念头。
去伦敦西区,或者百老汇,他是有兴趣的,完全不同的一个氛围,很能够刺激他的创作欲,但是搞什么世界影响力,就很虚了。
“行啊,您说了算。”
“一点也不真诚。”顾锐点了点他:“哎呀,来之前我们几个人还说的,你头一回演《雷雨》的时候来我们中心,谁能想到短短时间,就是这么个光景了。”
“您还感慨起来了,什么光景啊?我们顾大导升职了呗,是这意思?”
“哈哈哈,没有没有。”
“您笑的可真恶心。”
“去你的。”
顾锐真的升职了,现在也算是沪上话剧艺术中心的中层了,而且带出来的新戏反响也不错,京城那边动静不大,沪上的票房还是非常可观的——很多戏会这样的,人艺国话来沪上水土不服,沪上的戏北上也是不受待见。
这就是文化基因的不同。
顾锐从侧台看了一眼观众席,已经坐的满满当当了,各个年龄层的都有:“要是每场话剧都能有这个年龄分布,也不用担心以后没人看了。”
季铭打算说点啥,就听到顾锐呦了一声:“他老人家怎么都来了?”
“谁啊?”
他还真不清楚,这些东西也轮不到他来接待。
“马立人马老先生啊。”
季铭“啊”了一声,这位是他拿白玉兰时候的评审主席,而且这位当初也是给了他很高评价的,季铭在沪上话剧圈的口碑,可以说有相当部分是靠这位老先生的几句话。
他得赶紧过去。
顾锐吊在后头,马立人在退休前就是他单位的,现在也还有名誉职务呢。
“您来了啊?”
“哈哈,如雷贯耳啊,怎么能不来?”马老先生精气神极好,爽朗大笑:“我看《雷雨》的时候就想你得再演一个大戏,能好好发挥,全方位的发挥,后来看你去拍电影了,就想着这机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来,没想到今天就能看到了,不错不错。”
季铭受宠若惊,这位还一直关注他呢:“都是老师们给我机会,我就尽力演好。”
马老先生点了点他:“说得好,咱们演员,就是这四个字;尽力演好。尽力了,还能演不好么?演不好的,那都是没把力气、心思都用上的。能做到这四个字,我就信你这台戏一定不会差。”
“哎呀,我有点紧张了。”
“哈哈,你千万别紧张,今天人可多着呢,你要是出篓子,那可就有意思了。”老先生还挺嗨皮的,他自己是几十年的舞台成精,一点儿也不觉得登台有什么紧张,什么环境,就是练好了,排好了,心里有数了,上台就是。
季铭点头。
“行,去准备吧,好好演。”
季铭确实好好演了,对于这位一贯肯定他的老人家,他是有理由多出一份力的。沪上对北派话剧的认可,肯定没法跟京津地区比的。但《末代皇帝》并不是典型的人艺话剧,它还有原来电影的一些视角和叙事,这一口又是跟沪上是比较吻合的。
当年的亚太中心,十里洋场,百年商埠,是非常开放的。
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高的期待,高的热度,高的表演,高的回响——竟让一台话剧,成为了普通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话题。
加场无法避免。
甚至有一天两台的时候,上下午各一台。
季铭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沪上各种媒介上,与之相伴的,全是“旋风”“大排长龙”“高度赞誉”“强烈追捧”这样的词汇。季铭完全没有想到,他会通过话剧在一线城市夯实了自己的国民度。
互联网国民度和全民国民度之间有巨大鸿沟。
季铭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机会之突兀,速度之快,简直让无数同行羡慕——互联网时代以来,真正的国民巨星似乎已经很难再出现,但从季铭身上,他们看到了那么一丝迹象。
“啊你是季铭啊?演皇帝的呀,来来来,坐坐,侬咋晓得我这里?快点快点,上点茶税。”
顾锐带着季铭钻弄堂铺子时,竟然被一眼认出。
他无奈摇头:“当年冬皇和梅兰芳在沪上联袂登台,估计也就是你这个热度了。”
噗,扯。
季铭熟悉一点的,像国话的一些同事,合作过《雷雨》的贾平、孙纯,以及“被插刀教”教主,辛博青、苏大强,皇帝专业户国强老师等等,人艺这边也是大将云集……除了两座话剧重镇之外,还有一些季铭的朋友,尤其是在话剧舞台上活跃过的,比如黄三石、何老师、徐光头、雷大头等等。
狗仔们最近很大的一个狗食盆,就是首都剧院和国家大剧院门口。
哎,谁谁谁又来了。
那个光头,像不像徐铮?不是?nnd,死秃头。
哎呦呦,是张成跟李澜?啧啧,你们他俩就真没搞上?现在好像都不太有联系了,娱乐圈啊,真是薄情。
“不得了啊,一台话剧,惊动了半个京城。”狗仔一号,简称狗大,狗大是某平台的合作狗仔,就是也不算人家的编内人员,但拿到料就固定给这一个平台,对方呢会时不时给他消息,甚至一些内部行程都会透露给他,偶尔拿个独家什么的,钱依旧按照市场价算。
这就比较稳,狗大旁边的小狗仔——就是那天在饭店门口偶遇季铭的牛狗,目前还没有混到那个高度,只是个散养货。上次拍到季铭吃饭的日常照,还是通过狗大卖给了某平台——当然中间免不了被吃掉一口。但大平台,结钱快,也大气,咬掉一口也还比小平台给的多,牛狗就坚定了跟着狗大混的想法。
“你上回要是真拍到什么,等个这个时候,这个热度,而且全是正面,你搞一个疑似分手,疑似跟陌生年轻女子共餐之类的,绝对爆,够你小子买个几平米了。”狗大为牛狗可惜啊。
牛狗也觉得自己错过了人生巅峰:“没办法,人家是同学聚餐,隔老远,他那几个同学又特别来事儿。季铭就站在边上笑,一句话不说,我装起胆子刺了一句,人家一点也不介意,也没办法了,本来还想说闹点动静出来,搞一个什么疑似喝醉,和记者冲突之类的,也没成。”
狗大调整了一下腿,有点麻:“季铭你以为是什么简单人物?”
“哥您知道的肯定多,您给说说?”
“注意到了么?最近季铭有了个新头衔,全国消防安全宣传大使。”
“那还能看不见啊,他自己抖音、微博都发了。”
“傻了吧?这种大使,你以为是随随便便的?你往前看看,都是些什么人物,赵濮,央视主持人,形象特好是吧?雷珈,知名歌唱家,体制内的。人都得给你查的清清楚楚,说明了什么,说明季铭至少他没有被查出任何确凿黑料来,而且上头对他有一定信心。”狗大一脸我是一只有经验的狗仔:“所以这种人,小料自动自发就有人帮他处理了,大料也得看上面人的权衡。”
说的跟真的一样。
不够牛狗很相信啊。
“而且你看看这些人物,甭看都是些老骨头生面孔,那在娱乐圈里头说得上话的,还是这帮人。那帮明星,一天天的几千万,几个亿,好像牛哔上天了,人家来一道限薪令,还不是乖乖的?谁在背后推动,上头咨询的谁?就是来的这帮人,一个国话,一个人艺,还有这个协会,那个小组,才是真正的圈子,季铭现在,人家就使劲往里头钻呢,一钻进去,以后什么京圈的资源,统统不在话下,那谁你知道吧……”
唾沫横飞啊。
牛狗一脸崇拜,觉得自己深深地涨了见识。
两个人在六月的京城大路边,头顶上的太阳,从雾蒙蒙的空气照下来,落在他们的头发丝儿之间,竟有点像名种犬了。
……
“这阵势是越来越吓人了。”宋怡看着台下的那几位,心里噗噗跳,真觉得自己赚到了,她从影视圈回流人艺之后,一直是不尴不尬的,这回争取来《末代皇帝》,也算耗费掉了之前的大部分人情,如果不成,以后就更难了——谁想到呢,天降大饼,虽说外头现在喊的都是季铭的名字,说的也都是季铭的表演,连版本都是季铭版,但那又怎么样呢?她宋怡还不是靠着这戏站的稳稳的了?
人不要总想着去比,踏踏实实看自己是不是得到了,得到了就该庆幸、感激,有点数。
“是啊,你说不是没票了么,这帮人哪里搞来的票?”汪雷同志比较可爱,问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可爱。
宋怡都不想搭理他。
这些人想要票,还能没有么?首演这几场,都得有准备啊。
一场演出下来,照旧满堂喝彩,季铭表演的稳定性,那是出了名的,坊间传言:别让季铭站上去,站上去人家不会再下来,别让季铭超过去,超过去你就得一直吃屁。
散场之后,照旧得去拜访一下。
“今儿还是来了几个老派人物的。”韩明求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季铭身边跟他嘀咕了一句。
季铭眨眨眼:“什么老派人物?”
“喏,那位作家,你不认识?”
“刘振云老师?”
韩明求点点头:“你要是打算在娱乐圈里钻一钻,殷勤一点,他们有所谓的京圈,这位就是其中的大拿。”
哧。
季铭笑了笑,他还真没有混圈的计划,包括徐铮,有人说他是徐铮圈里的,但两个人就合作了一个《药神》,还是客串的,其他的更多是私人交情,另外有人说他是话剧圈的,他是话剧演员不错,也认识很多话剧领域的老师,但圈子这回事依旧说不上,比如一些圈内老师本子,他照推无误的。
我是锦鲤罩着的,老天爷那一圈的。
“得,还挺清高。”
“我说韩老师,您今儿可有点——”季铭欠欠的:“难道是被我出众的表现,强劲的实力给征服了?认识到您之前的成见是大大有错?”
“……”
是这么回事,你也不能说出来啊。
一台戏真的排下来,很多成见,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韩明求早就不叨咕他了,今天凑过来,算是正式和解,季铭也就混不吝地接下来,算是抹掉之前那点点不愉快。
季铭很快就上去认老师了,都是老师,全是老前辈,这个那个的,要么是台上的前辈,要么是台下的各种头头,人脉就是这么铺下去的,有个脸熟,以后说不准哪里人家说一句话,就能帮你天大的忙——比如审片的时候,比如评奖的时候。
……
首都剧场三场首演下来,《末代皇帝》正式出圈。
《京城日报》《京城青年报》这些京城市民喜欢订阅的报纸,都开始给《末代皇帝》做整版报道了,全是溢美之词。市民朋友闲得慌的,就想去看看,电话打去一问,没票。
那不行啊。
加场!
A、B组混着,有些明显是被骗了,冲着A组的名声来的,结果看了个B组的,回头觉得也不咋地,也没那么玄乎啊,这些报纸啊,一天天的,呜哇呜哇,只知道瞎吹。
但是A组确实也还是加场了,而且他们演员的年龄比较比较小一点,就孙太监韩明求稍微大一点,但这个老头身体挺好,会养生,跟院里保证没问题。
剧场门口长长的派对队伍,弯曲地跟蛇一样——全是来看《末代皇帝》的。
在中国,看话剧火不火,质量高不高,别看其他的,就看那几座大剧院门口的排队队伍——像首都剧场,现场买票的全是持人艺会员卡的,这意味着都是话剧的基本盘,平时京城那么多的话剧,就靠这帮人撑着,谁能指望一个两个季铭呢?
这帮人话剧老饕认可的戏,那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好戏了。
《末代皇帝》,甚至比杨力新、濮中昕、雷珈他们那一轮的《茶馆》还要受追捧——《茶馆》啊,什么概念,这是人艺的镇馆之宝,长盛不衰的,何况还是这么一批顶级卡斯,都在这个点上被《末代皇帝》压下去一筹。
《末代皇帝》豆瓣专页上,几天后有这么一条评论:
“之前慕名去看了《末代皇帝》,评价看分数就行。我主要想说的是,这戏在剧迷那里,都把杨力新版《茶馆》给盖过去了,好不好的,应该都有数了吧?更何况,讲的直接一点,《末代皇帝》这戏,最大的看点,还真就是季铭的表演!说他一个人顶了一个《茶馆》,可能有点偏颇,但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
就是这么牛哔,季铭,以后说话剧的腕儿,他就得算一个了。”
这一类的评价,随着公演场次增加,渐渐多了起来。某乎那条“话剧史上”的顶赞下面,也开始涌现出好些支持者了,而且都是真看过的。问题下面新的回答,也是多了许多认同的声音。
“一个周冲够季铭自称一辈子的话剧演员,一个溥仪够季铭拿一个无愧于心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名衔。”
“看了戏的不叫好,那是你不懂戏。”
“往后数新中国以来的话剧角色,有季铭的溥仪一席之地。”
“去之前绝想不到,竟见证了一道话剧史的新印记。”
各种卖弄文采的断语,比比皆是。
别小看它们,大部分人是从众的,很多人叫好,然后很多人还拿牛哔哄哄的词汇来形容,最后就是留下了一个印象——是真牛哔,非常牛哔。
当《末代皇帝》移师魔都的时候。
沪上老牌报纸《申江服务导报》,在头版给出“旋风来沪,人艺话剧《末代皇帝》今晚沪上大剧院首演”,小标题“公演引万人轰动,被誉为近年最佳”,外加季铭的大头照——就是那张逆光照。
最早是文化报的记者,用了这张图。
后来可能大家都觉得这张图特别有意味,发新闻的时候,都在用它,搞得好像它现在就跟《末代皇帝》绑住了一样,甚至成为一个logo式的的东西。
社会文化版给了一整版的空间。
从人艺谈到季铭,从电影谈到话剧,从名家评论到网友争鸣,最后还有编者按——“编者认为多年来,还未有一台话剧能够引发这么大的反响,也未有一台话剧可以在大众中有这么高的热度,当然,它的艺术性也得到诸多肯定……所以沪上的戏迷朋友,一定不能够错过,因票务紧张,请特别关注相关剧院是否有新的加场信息。”
它们用了“旋风”这个词。
一台话剧,和“旋风”放在一块,可能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儿了。
顾锐看着季铭,一脸感慨。
“不要那样的看着我我,我的脸会像个红苹果。”
“……你小子怎么这么能折腾啊?跟个不坐窝的兔子一样,跑欧洲去搞得沸反盈天,回国来这才多久,又搞出这么大动静?”顾锐说的咬牙切齿:“这回我们中心的领导真说了,你得找时间来合作一次。要不你看你排了国话的,演了人艺的,瞅瞅人说的,周冲怎么怎么,话剧圈来了个新人,站稳了脚跟,然后又是溥仪怎么怎么,在话剧史上留名——啧啧,接着你不得来我们中心演一个?怎么着也得搞到世界话剧圈来了个中国人吧?”
季铭翻了个白眼,他还真没有这方面的念头。
去伦敦西区,或者百老汇,他是有兴趣的,完全不同的一个氛围,很能够刺激他的创作欲,但是搞什么世界影响力,就很虚了。
“行啊,您说了算。”
“一点也不真诚。”顾锐点了点他:“哎呀,来之前我们几个人还说的,你头一回演《雷雨》的时候来我们中心,谁能想到短短时间,就是这么个光景了。”
“您还感慨起来了,什么光景啊?我们顾大导升职了呗,是这意思?”
“哈哈哈,没有没有。”
“您笑的可真恶心。”
“去你的。”
顾锐真的升职了,现在也算是沪上话剧艺术中心的中层了,而且带出来的新戏反响也不错,京城那边动静不大,沪上的票房还是非常可观的——很多戏会这样的,人艺国话来沪上水土不服,沪上的戏北上也是不受待见。
这就是文化基因的不同。
顾锐从侧台看了一眼观众席,已经坐的满满当当了,各个年龄层的都有:“要是每场话剧都能有这个年龄分布,也不用担心以后没人看了。”
季铭打算说点啥,就听到顾锐呦了一声:“他老人家怎么都来了?”
“谁啊?”
他还真不清楚,这些东西也轮不到他来接待。
“马立人马老先生啊。”
季铭“啊”了一声,这位是他拿白玉兰时候的评审主席,而且这位当初也是给了他很高评价的,季铭在沪上话剧圈的口碑,可以说有相当部分是靠这位老先生的几句话。
他得赶紧过去。
顾锐吊在后头,马立人在退休前就是他单位的,现在也还有名誉职务呢。
“您来了啊?”
“哈哈,如雷贯耳啊,怎么能不来?”马老先生精气神极好,爽朗大笑:“我看《雷雨》的时候就想你得再演一个大戏,能好好发挥,全方位的发挥,后来看你去拍电影了,就想着这机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来,没想到今天就能看到了,不错不错。”
季铭受宠若惊,这位还一直关注他呢:“都是老师们给我机会,我就尽力演好。”
马老先生点了点他:“说得好,咱们演员,就是这四个字;尽力演好。尽力了,还能演不好么?演不好的,那都是没把力气、心思都用上的。能做到这四个字,我就信你这台戏一定不会差。”
“哎呀,我有点紧张了。”
“哈哈,你千万别紧张,今天人可多着呢,你要是出篓子,那可就有意思了。”老先生还挺嗨皮的,他自己是几十年的舞台成精,一点儿也不觉得登台有什么紧张,什么环境,就是练好了,排好了,心里有数了,上台就是。
季铭点头。
“行,去准备吧,好好演。”
季铭确实好好演了,对于这位一贯肯定他的老人家,他是有理由多出一份力的。沪上对北派话剧的认可,肯定没法跟京津地区比的。但《末代皇帝》并不是典型的人艺话剧,它还有原来电影的一些视角和叙事,这一口又是跟沪上是比较吻合的。
当年的亚太中心,十里洋场,百年商埠,是非常开放的。
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高的期待,高的热度,高的表演,高的回响——竟让一台话剧,成为了普通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话题。
加场无法避免。
甚至有一天两台的时候,上下午各一台。
季铭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沪上各种媒介上,与之相伴的,全是“旋风”“大排长龙”“高度赞誉”“强烈追捧”这样的词汇。季铭完全没有想到,他会通过话剧在一线城市夯实了自己的国民度。
互联网国民度和全民国民度之间有巨大鸿沟。
季铭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机会之突兀,速度之快,简直让无数同行羡慕——互联网时代以来,真正的国民巨星似乎已经很难再出现,但从季铭身上,他们看到了那么一丝迹象。
“啊你是季铭啊?演皇帝的呀,来来来,坐坐,侬咋晓得我这里?快点快点,上点茶税。”
顾锐带着季铭钻弄堂铺子时,竟然被一眼认出。
他无奈摇头:“当年冬皇和梅兰芳在沪上联袂登台,估计也就是你这个热度了。”
噗,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