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勣低声对刺史道,“高大人的这步走姿,越看越像个太子中庶子!等年过完之后,下官一定发起这个议题来,让大人材有所用。”
高审行心中窃喜,又不能显得一点涵养都没有,只是礼节性地表示感谢,并邀对方到兴禄坊畅饮,共迎新年。
鹞国公高峻像耗子见猫似地躲着高审行,这个细微的情节逃不过李士勣的眼睛。
方才在朝会大典上,鹞国公的表现中规中矩,也不往高审行的方向看,太子反而下意识地看了高审行那里两三次,李士勣也留意了。
兵部侍郎估计,在李治的心幕中,八成对高审行有些想法。
高峻入主中枢后,气势逼人、如日中天,他的那些政见都得到了实施、效果都出奇的好。
这当然也可以算在太子听政其间的成就,但李治毕竟还不是皇帝,而对高峻的起用也正是皇帝陛下一力主张的。
那么对太子而言,将高审行提到太子中庶子的位子上来,让高审行压高峻一头,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项了。
太子中庶子——这当然是太子的人。一个从三品的老子,往一个正二品的尚书令面前一站,想想吧,那是什么局面!
真到了那个时候,高审行哪怕就是偶尔站出来、稍稍表示一下对尚书令某个提议的怀疑,那么不论他怀疑的正确与否,太子都可站出来打打圆场。
尚书令不便在朝堂上、针锋相对地与中庶子争辩什么事情,因为这至少会牵扯上孝道,高峻就更不敢面红耳赤了。
而太子只须对中庶子轻轻的一句话便可奏效。
因而,只要有太子在场,这丝毫不会影响高峻正确意见的实施,但太子立刻就从附和者,化身为了决策者。
李士勣认为,此时他也睽到了太子的微妙想法。
那么今年这个年,李士勣是一定要到兴禄坊去的了。
……
贞观二十二年,大唐国威四射,四方宾服,内政外交文治武功让人连眼都睁不开,在这年的最后一天里,外蕃恭贺新年的国书雪片似地、算好了日子飞入长安来。
最让皇帝满意的,是吐蕃。
松赞的使者恰在这一天抵达了长安,递交了国书。吐蕃大首领松赞遥祝大唐皇帝千秋万岁,自称下臣,并隐约表达了治国的力不从心。
皇帝知道这当然是松赞的自谦,但从中有个重要的信息传递到长安来了,松赞在探长安的口风。
皇帝判断,只要他有话、并对松赞给出恰当的安置,吐蕃由一个蕃国再前进一步,也有着极大的操作余地。
松赞的使者带来了丰厚的朝贡,连文成公主也有表示,她送了一模一样的两件、精美绝伦的雪狐皮面斗篷,上面各饰了一模一样的一粒硕大雪钻,一件送予了太子妃,另一件指明是给瑶国夫人的。
倭国没敢派使者来长安,但该国转托着新罗使者带来了国书,小心翼翼地探问:他们可不可以、得到贞观二十三年大唐鸿胪寺的雌鱼符,皇帝只扫了一眼,便将之丢到一边。
举城狂欢。
站在大明宫往四下里看,城内火树银花,红灯彩照。
以东市、西市、大慈恩寺、芙蓉园为几处人员聚集的大场所,伸展到各条长街上灯火通明,人流穿梭。
城外咸阳,云阳,泾阳,渭南等县的方向,夜空里盛开着不败的烟花。
内宫上演着规模宏大的《七德舞》,舞阵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而屈伸,舞者为精壮武士一百二十八人,披银甲执银戟,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
观者皆踊跃振奋,诸将上寿,群臣称万岁。
蛮夷来京使者们也情不自禁,第一次来自波斯、大食的长巾罩面的女使者,也在方阵的边缘起舞。
在这样的时刻,最不开心的就是鹞国公高峻,总感觉脚踝上系了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因为等宫中的宴饮结束后,他就得到兴禄坊去。
……
兴禄坊其乐融融,宾客盈门。
大堂上陈列着皇帝册封申国公、鹞国公、瑶国夫人的诏书,礼品堆积如山,高审行与兄长们站在府门外迎宾,此时所缺的只有六弟。
但一过子夜,六弟夫妇便也可赶来团聚,想到父亲申国公再也看不到这一幕,黔州刺史高审行的眼眶有些湿润。
柳玉如刚刚到手那件文成公主的馈赠,此刻正与高府的夫人媳妇们围着传看。
安氏和高岐夫人王氏满目的艳羡,雪域银狐少之又少,一腋而值千金,更不要说整件斗篷乃是集腋成裘,更不要说那颗硕大无比的钻石了。
令她们羡慕的不是斗篷的唯一性,而恰恰是它一模一样的,有两件。
高雄、高壮、高威和高武手里拿着糖刮儿,一边在嘴里嘬着、一边随处乱跑,他们的乳妇在后边仔细地跟着。
那些被迎进来的官员们小心地躲避着孩子们,好不碰到他们,有的还蹲下来仔细端详孩子,赞上两句,额外掏出个什么稀有的小玩艺逗他们开心。
大厅里高朋满座,正在说到黔州刺史的事情。
兵部侍郎李士勣正提到,自刘洎之后,太子中庶子一职已经许久空置,这很有些不该、但也是无奈。不过,任满的黔州刺史高大人一到,他就不能不说话了。
有人附和,
一位郎中开口道,“高刺史在黔州战天斗地、声闻九州,功施于垅亩、人近于老农,经验没得说,正该是在太子身边做些参谋之事,而不必再冲到前面了。”
有人说,只要英国公在朝会上提出,他便一定要附议。
高审行的那些兄弟们都不好开口,生怕几句谦虚的话,也会打断这个重要的话题。
高审行看看今天到场的,赫然有中书令褚遂良、江夏王爷李道宗,连赵国公长孙大人也来了。
长孙无忌是申国公高俭的亲外甥,与高审行兄弟正是表亲,因而他的到场就更有些了走亲戚的意味。
只是长孙大人并没有随声附和,给人的感觉就像高履行这些人一样,不打断,也不跟风。褚大人也不说话,只是微笑着看着说话的人,仿佛还在笑容里多了些鼓励。
李士勣道,“原中庶子刘洎已不必再说他了,下官真觉得高刺史合适。”
高审行回应道,“太子殿下说在下高风亮节,其实这有什么呢?我们这些在边疆摔打过的官员,哪个不是这样!近的如英国公就很令本官欣服,”
李士勣连忙客气,说着“惭愧”,
黔州刺史再当众道,“卫国公退养之后,谁不知在军事上,我们大唐全仰仗着英国公?但我们再来看一看英国公,甘居侍郎之职无怨无悔,给那些小辈们让路,只作个幕后的英雄……”
李士勣心说我早就委屈过了!
不过高审行的出现,真的在英国公的眼前闪现了一丝亮光,这么说来,两个人年纪差得不算多、简直同气相求了。
李士勣还要客气几句,忽然发现大厅中气氛一滞,众多官员们脸上都现出严肃的表情来。
他往门口一看,鹞国公高峻面无表情地进来。
高审行也住了话,高峻一进来,脸上便换上了笑意,先与赵国公见礼,再与江夏王见礼,再与中书令见礼,然后是兴禄坊的几位伯父、其他的官员。
气氛一下子就转到了一板一眼的官场走动上来,客气而热烈,没有人再提中庶子的事。
王府长史高真行,忽然又把中庶子的话头引起来,儿子高岐多年停滞不前,却因五弟一句话而升职,高真行不能不替兄弟说话。
在兴禄坊,老四高真行的品阶仅次于大哥和五弟,他说这个正合适:
“审行,我看你就是太谦虚,大丈夫总要勇于任事,难道是全为着自己的荣耀?英国公岂会乱讲话呢?”。
有人偷偷去看尚书令,要从他接下来的表现上再揣摩一下真实的意图。
将高峻在朝堂上说的、和在家里说的两相对照,才能看出他到底支不支持自己的老子出任中庶子了。
尚书令果然问,“四伯,不知你们说的是什么事呢?”
褚大人代答道,“我们正在说到太子中庶子的位子,自审行兄到长安后,总该填实了。”
尚书令听了,淡淡地回应道,“褚叔叔,还是不要在这里提此事吧,中庶子又不是个等闲的职位,那是该皇帝陛下考虑的事情,”
尚书令一句话,无疑就否定了中书令的话,这让褚遂良有点不得劲儿。
但人家又当了这么多的同僚,称呼自己为“叔叔,”便是表明:这里只是在朝堂之下,他说什么,褚大人不必介意。
对于高峻的态度,高审行心里生出一股怒气忍了再忍,几乎就在脸上表现出来。心说你不支持也罢,但不能这样说话,这与明确告诉来访者免提此事有什么区分?!
高峻也不看高审行,转而朝向江夏王李道宗,冲着郡王爷感谢文成公主赠送给夫人柳玉如的斗篷。
文面公主是江夏王爷的女儿,将两件价值连城的斗篷一件送给太子妃、一件送给瑶国夫人,人人心中都会有个掂量。
如果斗篷只有一件的话,只送柳玉如、不送太子妃绝不正常,只送太子妃不送柳玉如又显然不是文成公主所愿,这才送了两件,谁能不明白太子妃那件才是掩饰?
安氏便怂恿道,“玉如,何不穿穿看?让姐妹们也欣赏欣赏。”
柳玉如看了看满座的来访官员。不好意思地回道,“三嫂!可是一会儿就要吃饭了……”
酒宴已摆好,众人入座,真就好一阵子再也没人提什么中庶子的事了,人们你敬我、我敬你,敬皇帝、敬太子。
尚书令果然是一副内外有别的架势,凡是比高审行年纪大的,他都从头一一敬到了,每次都是满盏满饮,气氛渐至活跃。
高审行气不顺,高峻进府第一句话,便暴露了这小子一直以来的真实意图,料想日后、在朝堂上也不大有人敢起这个头了。
从三品的职位,走到底下州县几乎就是代表着长安,跺一脚连城门楼子都要颤上三颤,那是随时可以觐见天子的大员!
哪个男人不朝思暮想这样的地位呢!你给老子说说看,难道我高审行总要借助你这个朝不保夕的儿子?
哪个儿子会执意地阻断老子的升迁??你真想拿高风亮节这根绳儿捆我,它在功名面前就算个屁!
但大过年的万一发作起来,破坏了气氛不说,也让人看出自己再在意太子中庶子这个职位了,那便与高风亮节不匹配了。
恰巧高峻又把酒敬到黔州刺史面前来,高审行鼻子里重重地哼了一声,也不端杯,冷着脸问他道,“金善德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次,人们看到高审行是真生气了,而许多人对新罗国女王的来访目的一直有些额外的猜测,几个人都看向了这对父子。
高峻一下子愣住,举着杯在那里一时说不出话来。
高审行埋怨道,“添人进口,在哪一府中都是大事一件,我和你母亲在黔州糊涂着得了个女王的儿媳,意然谁也不知道!连金善德一面也没得见!”
明知刺史大人是在找后帐,但高峻不能以皇帝有旨来为自己辩白。
那道旨意一直没有在众臣之前公开,严格说连高峻也算偷看,此时情急了说出来,在皇帝那里也没法圆话了。
他红了脸回道,“父亲大人,有的时候有些事是情非得已,难道你还不知?但我为高府添了人口,大人总该高兴才是。”
人们这才确切地知道,新罗国那位酷似鹞国公六夫人的女王,原来到长安短短数日,真的让鹞国公给办了。
人们饶有兴趣地看着这父子两个,在这样的情形下提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高审行怒道,“怎么,这就算是本官新得了儿媳的喜酒么!你真是太不像话了,身为尚书令,又是个国公,说话办事简直随心所欲,你祖父在这里还不让你气死!”
高峻一皱眉,脸上通红,知道对方这是在埋怨自己,自己进府后制止人们谈论中庶子的话惹到了刺史烦气,这是简直就是“私报公仇”。
而尚书令在家里又不便发作,只能笑嘻嘻应付道,“大人不必气愤,如果想见见金善德,我去封信让她来一趟。”
高审行心中窃喜,又不能显得一点涵养都没有,只是礼节性地表示感谢,并邀对方到兴禄坊畅饮,共迎新年。
鹞国公高峻像耗子见猫似地躲着高审行,这个细微的情节逃不过李士勣的眼睛。
方才在朝会大典上,鹞国公的表现中规中矩,也不往高审行的方向看,太子反而下意识地看了高审行那里两三次,李士勣也留意了。
兵部侍郎估计,在李治的心幕中,八成对高审行有些想法。
高峻入主中枢后,气势逼人、如日中天,他的那些政见都得到了实施、效果都出奇的好。
这当然也可以算在太子听政其间的成就,但李治毕竟还不是皇帝,而对高峻的起用也正是皇帝陛下一力主张的。
那么对太子而言,将高审行提到太子中庶子的位子上来,让高审行压高峻一头,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项了。
太子中庶子——这当然是太子的人。一个从三品的老子,往一个正二品的尚书令面前一站,想想吧,那是什么局面!
真到了那个时候,高审行哪怕就是偶尔站出来、稍稍表示一下对尚书令某个提议的怀疑,那么不论他怀疑的正确与否,太子都可站出来打打圆场。
尚书令不便在朝堂上、针锋相对地与中庶子争辩什么事情,因为这至少会牵扯上孝道,高峻就更不敢面红耳赤了。
而太子只须对中庶子轻轻的一句话便可奏效。
因而,只要有太子在场,这丝毫不会影响高峻正确意见的实施,但太子立刻就从附和者,化身为了决策者。
李士勣认为,此时他也睽到了太子的微妙想法。
那么今年这个年,李士勣是一定要到兴禄坊去的了。
……
贞观二十二年,大唐国威四射,四方宾服,内政外交文治武功让人连眼都睁不开,在这年的最后一天里,外蕃恭贺新年的国书雪片似地、算好了日子飞入长安来。
最让皇帝满意的,是吐蕃。
松赞的使者恰在这一天抵达了长安,递交了国书。吐蕃大首领松赞遥祝大唐皇帝千秋万岁,自称下臣,并隐约表达了治国的力不从心。
皇帝知道这当然是松赞的自谦,但从中有个重要的信息传递到长安来了,松赞在探长安的口风。
皇帝判断,只要他有话、并对松赞给出恰当的安置,吐蕃由一个蕃国再前进一步,也有着极大的操作余地。
松赞的使者带来了丰厚的朝贡,连文成公主也有表示,她送了一模一样的两件、精美绝伦的雪狐皮面斗篷,上面各饰了一模一样的一粒硕大雪钻,一件送予了太子妃,另一件指明是给瑶国夫人的。
倭国没敢派使者来长安,但该国转托着新罗使者带来了国书,小心翼翼地探问:他们可不可以、得到贞观二十三年大唐鸿胪寺的雌鱼符,皇帝只扫了一眼,便将之丢到一边。
举城狂欢。
站在大明宫往四下里看,城内火树银花,红灯彩照。
以东市、西市、大慈恩寺、芙蓉园为几处人员聚集的大场所,伸展到各条长街上灯火通明,人流穿梭。
城外咸阳,云阳,泾阳,渭南等县的方向,夜空里盛开着不败的烟花。
内宫上演着规模宏大的《七德舞》,舞阵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而屈伸,舞者为精壮武士一百二十八人,披银甲执银戟,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
观者皆踊跃振奋,诸将上寿,群臣称万岁。
蛮夷来京使者们也情不自禁,第一次来自波斯、大食的长巾罩面的女使者,也在方阵的边缘起舞。
在这样的时刻,最不开心的就是鹞国公高峻,总感觉脚踝上系了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因为等宫中的宴饮结束后,他就得到兴禄坊去。
……
兴禄坊其乐融融,宾客盈门。
大堂上陈列着皇帝册封申国公、鹞国公、瑶国夫人的诏书,礼品堆积如山,高审行与兄长们站在府门外迎宾,此时所缺的只有六弟。
但一过子夜,六弟夫妇便也可赶来团聚,想到父亲申国公再也看不到这一幕,黔州刺史高审行的眼眶有些湿润。
柳玉如刚刚到手那件文成公主的馈赠,此刻正与高府的夫人媳妇们围着传看。
安氏和高岐夫人王氏满目的艳羡,雪域银狐少之又少,一腋而值千金,更不要说整件斗篷乃是集腋成裘,更不要说那颗硕大无比的钻石了。
令她们羡慕的不是斗篷的唯一性,而恰恰是它一模一样的,有两件。
高雄、高壮、高威和高武手里拿着糖刮儿,一边在嘴里嘬着、一边随处乱跑,他们的乳妇在后边仔细地跟着。
那些被迎进来的官员们小心地躲避着孩子们,好不碰到他们,有的还蹲下来仔细端详孩子,赞上两句,额外掏出个什么稀有的小玩艺逗他们开心。
大厅里高朋满座,正在说到黔州刺史的事情。
兵部侍郎李士勣正提到,自刘洎之后,太子中庶子一职已经许久空置,这很有些不该、但也是无奈。不过,任满的黔州刺史高大人一到,他就不能不说话了。
有人附和,
一位郎中开口道,“高刺史在黔州战天斗地、声闻九州,功施于垅亩、人近于老农,经验没得说,正该是在太子身边做些参谋之事,而不必再冲到前面了。”
有人说,只要英国公在朝会上提出,他便一定要附议。
高审行的那些兄弟们都不好开口,生怕几句谦虚的话,也会打断这个重要的话题。
高审行看看今天到场的,赫然有中书令褚遂良、江夏王爷李道宗,连赵国公长孙大人也来了。
长孙无忌是申国公高俭的亲外甥,与高审行兄弟正是表亲,因而他的到场就更有些了走亲戚的意味。
只是长孙大人并没有随声附和,给人的感觉就像高履行这些人一样,不打断,也不跟风。褚大人也不说话,只是微笑着看着说话的人,仿佛还在笑容里多了些鼓励。
李士勣道,“原中庶子刘洎已不必再说他了,下官真觉得高刺史合适。”
高审行回应道,“太子殿下说在下高风亮节,其实这有什么呢?我们这些在边疆摔打过的官员,哪个不是这样!近的如英国公就很令本官欣服,”
李士勣连忙客气,说着“惭愧”,
黔州刺史再当众道,“卫国公退养之后,谁不知在军事上,我们大唐全仰仗着英国公?但我们再来看一看英国公,甘居侍郎之职无怨无悔,给那些小辈们让路,只作个幕后的英雄……”
李士勣心说我早就委屈过了!
不过高审行的出现,真的在英国公的眼前闪现了一丝亮光,这么说来,两个人年纪差得不算多、简直同气相求了。
李士勣还要客气几句,忽然发现大厅中气氛一滞,众多官员们脸上都现出严肃的表情来。
他往门口一看,鹞国公高峻面无表情地进来。
高审行也住了话,高峻一进来,脸上便换上了笑意,先与赵国公见礼,再与江夏王见礼,再与中书令见礼,然后是兴禄坊的几位伯父、其他的官员。
气氛一下子就转到了一板一眼的官场走动上来,客气而热烈,没有人再提中庶子的事。
王府长史高真行,忽然又把中庶子的话头引起来,儿子高岐多年停滞不前,却因五弟一句话而升职,高真行不能不替兄弟说话。
在兴禄坊,老四高真行的品阶仅次于大哥和五弟,他说这个正合适:
“审行,我看你就是太谦虚,大丈夫总要勇于任事,难道是全为着自己的荣耀?英国公岂会乱讲话呢?”。
有人偷偷去看尚书令,要从他接下来的表现上再揣摩一下真实的意图。
将高峻在朝堂上说的、和在家里说的两相对照,才能看出他到底支不支持自己的老子出任中庶子了。
尚书令果然问,“四伯,不知你们说的是什么事呢?”
褚大人代答道,“我们正在说到太子中庶子的位子,自审行兄到长安后,总该填实了。”
尚书令听了,淡淡地回应道,“褚叔叔,还是不要在这里提此事吧,中庶子又不是个等闲的职位,那是该皇帝陛下考虑的事情,”
尚书令一句话,无疑就否定了中书令的话,这让褚遂良有点不得劲儿。
但人家又当了这么多的同僚,称呼自己为“叔叔,”便是表明:这里只是在朝堂之下,他说什么,褚大人不必介意。
对于高峻的态度,高审行心里生出一股怒气忍了再忍,几乎就在脸上表现出来。心说你不支持也罢,但不能这样说话,这与明确告诉来访者免提此事有什么区分?!
高峻也不看高审行,转而朝向江夏王李道宗,冲着郡王爷感谢文成公主赠送给夫人柳玉如的斗篷。
文面公主是江夏王爷的女儿,将两件价值连城的斗篷一件送给太子妃、一件送给瑶国夫人,人人心中都会有个掂量。
如果斗篷只有一件的话,只送柳玉如、不送太子妃绝不正常,只送太子妃不送柳玉如又显然不是文成公主所愿,这才送了两件,谁能不明白太子妃那件才是掩饰?
安氏便怂恿道,“玉如,何不穿穿看?让姐妹们也欣赏欣赏。”
柳玉如看了看满座的来访官员。不好意思地回道,“三嫂!可是一会儿就要吃饭了……”
酒宴已摆好,众人入座,真就好一阵子再也没人提什么中庶子的事了,人们你敬我、我敬你,敬皇帝、敬太子。
尚书令果然是一副内外有别的架势,凡是比高审行年纪大的,他都从头一一敬到了,每次都是满盏满饮,气氛渐至活跃。
高审行气不顺,高峻进府第一句话,便暴露了这小子一直以来的真实意图,料想日后、在朝堂上也不大有人敢起这个头了。
从三品的职位,走到底下州县几乎就是代表着长安,跺一脚连城门楼子都要颤上三颤,那是随时可以觐见天子的大员!
哪个男人不朝思暮想这样的地位呢!你给老子说说看,难道我高审行总要借助你这个朝不保夕的儿子?
哪个儿子会执意地阻断老子的升迁??你真想拿高风亮节这根绳儿捆我,它在功名面前就算个屁!
但大过年的万一发作起来,破坏了气氛不说,也让人看出自己再在意太子中庶子这个职位了,那便与高风亮节不匹配了。
恰巧高峻又把酒敬到黔州刺史面前来,高审行鼻子里重重地哼了一声,也不端杯,冷着脸问他道,“金善德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次,人们看到高审行是真生气了,而许多人对新罗国女王的来访目的一直有些额外的猜测,几个人都看向了这对父子。
高峻一下子愣住,举着杯在那里一时说不出话来。
高审行埋怨道,“添人进口,在哪一府中都是大事一件,我和你母亲在黔州糊涂着得了个女王的儿媳,意然谁也不知道!连金善德一面也没得见!”
明知刺史大人是在找后帐,但高峻不能以皇帝有旨来为自己辩白。
那道旨意一直没有在众臣之前公开,严格说连高峻也算偷看,此时情急了说出来,在皇帝那里也没法圆话了。
他红了脸回道,“父亲大人,有的时候有些事是情非得已,难道你还不知?但我为高府添了人口,大人总该高兴才是。”
人们这才确切地知道,新罗国那位酷似鹞国公六夫人的女王,原来到长安短短数日,真的让鹞国公给办了。
人们饶有兴趣地看着这父子两个,在这样的情形下提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高审行怒道,“怎么,这就算是本官新得了儿媳的喜酒么!你真是太不像话了,身为尚书令,又是个国公,说话办事简直随心所欲,你祖父在这里还不让你气死!”
高峻一皱眉,脸上通红,知道对方这是在埋怨自己,自己进府后制止人们谈论中庶子的话惹到了刺史烦气,这是简直就是“私报公仇”。
而尚书令在家里又不便发作,只能笑嘻嘻应付道,“大人不必气愤,如果想见见金善德,我去封信让她来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