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天下动荡,谁主沉浮;兵出武关,船行大江,隋国发动灭晋之战,晋武帝司马炎归降隋国,晋国灭亡!
……
连续三声的系统公告响彻整个江湖世界,凡是有志于天下的人,此时无不哀叹!
大隋既然已经灭晋,再掌荆襄之地,那么天下局势就逐渐明朗了,这就如同当年战国之时,大秦帝国灭韩赵之后,其余几国再怎么奋发,也只剩下灭国一途!
还有当年三国之时,魏国既然已经一统北方,那么哪怕蜀国和吴国联合起来,也最多残喘几年!
也幸亏蜀国有诸葛孔明,吴国有周瑜,这两国要不是有这两位人物,恐怕魏国在曹操之时就能一统天下!
隋国灭陈、宋国灭唐、洪武帝伐元的时候也都是一样,只要君主不昏聩,天下就会一统,这是天下万民的心念!
因为,人心思定!
战争,哪怕是胜利的战争,要灭一国,都要造成无数的伤亡,本国和敌国都要承受这般损失!
隋国先灭秦国,再灭晋国,这其中自身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物资、抚恤、赏赐等等巨大的开销,换做小一点的王国,只是这般损失,恐怕就要拖垮一个王国!
如今天下,也只有大隋帝国才能有这个能力发动这般战争了!
杨伊当年接掌这个帝国之时,地、民俱是贫乏,百官政事懈怠,文恬武嬉,表面上名称盛世、官清民晏,实际上却是百官无所事事,人浮于事;官员结党营私,关系盘根错节,相互倾轧;各项杂费繁重,官吏横征暴殓,怨声载道;政策漏洞百出,贪污舞弊成风,名目众多;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贫富悬殊,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在杨伊接位之时,国库空乏,地方已经是成了割据之形态,当时的隋国也已经是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杨伊就是在这样糜烂的环境和复杂的态势中接过帝国之位的,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她“六亲不认”,先内后外,平息叛乱,惩戒篡逆;外凭一干能臣干吏,实行“新政”,和杜如晦等人商谈,是一步步的建立了可以说是封建历史上较为完备的反腐机制。
依靠着诸多的能臣干吏,大隋帝国腐败防治上有了“四不”,一举刷新了帝国的面貌!
首先是“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
“秦国公”杜如晦,机敏练达、多谋善断,出身于高官之家,一直都是杨伊最为倚重的文臣,从公主府长史到大隋帝国的他担任“尚书令”这样的中央机枢之高位,统筹全局,因时而宜,致力于建立制度完善的防范机制:一是完善制度,从大隋建国之初,杜如晦都是深切参与的,因此他对全国的刑法、钱法、监查制度了如指掌,同时他长期办事,对官场弊端十分熟习,据此他把各项制度一一加以修正总结,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铁牌定制”,广为宣示。
二就是严格执行制度,他一方面主持着广开言路,主张对官员的公开监督,认为“事无不可对人言”。另一方面秉公执法,对于贪官,即使是他的亲族,他也决不姑息;对于廉官,即使触怒帝王,他也舍身相护,实在是大隋文臣第一。
——“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
“魏国公”虚行之,聪明多智、巧于任事,出身于江湖,本为竟陵方泽涛部下一小吏,杨伊闻其才,相召而授高官。
他总督牧守一方,使地方富甲天下,又因地而宜,致力于建立“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
一是高薪养廉,官员的俸禄和权利相比偏低,造成了官场上接连不断的腐败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虚行之提出“高薪养廉”,他当年牧守的荆州之地可以说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他对来往商贾、各种娱乐场所课以重税,用来补贴官员俸禄的不足,二是加大“腐败成本”,对拿了“养廉银”还照贪的官吏,不管数目大小,他拿住了就抄家杀头,软硬齐施,使荆州官场贪风大减。
后来他又陆续总督牧守凉州、云滇,再后来官至尚书左仆射,掌吏部尚书,为大隋中央高官,一步步把这机制推行全国,为大隋文官第二!
——“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
“韩国公”沈落雁,忠君勤政,公心耿耿,本身是女子,出身于江湖,本为李密奔走,被杨伊志向所感,她接掌锦衣卫,锦衣卫本为密谍,她因事而宜,在杨伊的支持下,不断扩展锦衣卫的权利,致力于建立严刑峻法的惩治机制。
一是加强督导,她充分运用锦衣卫的能力,对全国的军政、民政、财政、学政各个方面严加监督,官吏稍有差错,她就“上折参劾”。
二是严厉惩处,对于贪官,她历来是酷刑峻法,“小过而施大刑”,她主张官民平等,越是士绅犯法,越是严加苛责,不留情面,因此全国上下官员“畏之如虎”,虽然过于偏激,但对立国之初官场上“畏刑不畏法”的混乱风气而言,收到了较好的实效。
她所建立的“诏狱”,至今也是大隋帝国内,闻名就令人胆颤的所在!
如今沈落雁为秘书监、廷尉两职,下面掌握着秘书省、锦衣卫、大理寺,为大隋文官第三!
——“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
除了三大“国公”之外,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房玄龄了,房玄龄为人清正廉洁、学理精深,出身于世家。
他为官一方,因人而宜,致力于建立以人为本的自律机制,一方面他以身作则,清廉自持,耿介而不妄取,从不收受俸禄以外的任何钱物;另一方面他强调思想教育。多次要求官员组织学习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希望官员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来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对于贪官,他重文戒而轻刑罚,认为“去其颜面而甚过刀斧”,这确实促使了一些好名的仕大夫官员慎于律己、防欲力善,但由于惩戒措施弱化,仍屡有心存侥幸的贪官敢于试法,效果虽然并不显著,但是也算是有些成效。
房玄龄如今为中书令,执掌全国政事!
大隋帝国的“防止腐败”就是以这四种机制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反腐败、肃吏治的规章制度。
大隋执政的要点还有:
“官考”,儒家孔子孟子、墨家墨子等先贤,着实留下了许多为官善民的训导格言,可以说是封建时代思想道德的至善名言,杨伊命王通等人将之归纳整理成“官学”,逐渐在全国各地修建学宫,诏令全国大小官员、读书仕子学习诵读,对官员也以此为标准进行考功核绩,可说是封建时代最全面普遍深入的廉政教育。
“铁牌定制”杨伊对法制建设看得很重,为了完善法制,她指派杜如晦将中央三省六部和地方各部门的职责制度归纳总结,然后修订整理成文,铸在铁牌上,树立在京城和各州给百官观看,为了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杨伊从不出面赦免任何犯事之人,哪怕是皇族,这为制度的执行起到了良好的助力。
另外就是“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三大民政了;历代以来,贪污贿赂名目繁多,诸如冰炭敬、门包、印结费等等,但这些中的绝大部分最终都来源于百姓所交的钱粮税费中的火耗部分。
而且,火耗弊端很大,大小官员的职务消费、个人补贴都从里面开支,有的官员还从中贪污舞弊,致使有时一两正税竟要收取二两火耗,而且税制十分不合理,最令人发指的是连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乞丐也要交纳人头税;另一方面各种赋税差役繁重,而官绅地主世家豪族却依仗特权,既不缴粮、又不服役,百姓却苦不堪言。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大隋建国之初就丈量全国土地,改革财税制度,推行“火耗归公”“推行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又配合“高薪养廉”的观念,把火耗集中起来,按官职大小、事务轻繁、权利轻重分发“养廉银”,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平衡了官员苦乐不均的现象。
还有就是御史台的“巡按御史”和“密折专奏”了,杨伊十分注意监督机制的到位,她一方面命人选拔敢于仗义执言的官员担任监察御史;另一方面经常派出官员四处巡视,搜检官员弊政。同时她推行“密折”制度,鼓励官员检举其他官吏的不法行为,这样通过长期和不定期监督相结合,明暗监督相结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监督体系。
“****”,参考各朝律法,虚行之推行了一系列廉政新举措,“****”和“停轿接状”就是其中的两项,“****”则是相当于廉政档案,虚行之在吏部建立了各级官吏的廉政档案,以此作为官员任免的参照。
而“停轿接状”也是吏部的一个相当强大的措施,可以命名为“首问责任制”,所有官员不论官职大小、职位如何,凡有百姓拦轿告状一律停轿受理,并负追察之责。
“严打”,这毕竟是江湖世界,正所谓“侠以武犯禁”,门派、世家、帮会等势力,免不了有些江湖仇怨,若是遇到了,不免会动手,一动手就可能会伤及无辜,对于这些,大隋一直是依靠着六扇门来处理这些犯事之人,哪怕是追查到华山派弟子身上,也绝不姑息,就更别提其他门派弟子了。
虽然各门各派多有怨言,但是数十年的时间过去,大隋的风气倒是改变了许多,不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足可以称得上海宴河清了!
大隋的这些新政施行后,成效显著。在这些年间,朋党之风大止、吏治也较为清明、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国库充盈。
而这也是大隋有能力连续发动“灭秦”“灭晋”两大战役的核心所在,哪怕是大隋发动了这两大战役之后,如今国库中也还多有余粮,足够在原秦地和新占领的晋国土地上继续施行新政了!
而各国如果不奋发向上,改革鼎新,等着大隋真正的吞并消化了“秦晋”两国之后,到时候,大隋的国力再上一个台阶,其余诸国就是联手,恐怕也只能是被一扫而过了!
……
晋国,谢安深夜亲至杨伊军中,参拜之后,代表晋国世家投降隋国,无条件投降!
晋国本来的期望是,武当山能派出高手辅助,击杀隋国几位统帅、甚至是有机会若能击杀隋国女帝更好,为此司马炎联系了魔门、青龙会、补天道等势力,可是这些势力没有一个敢接手这单子的!
若是张三丰带着武当出手,这些势力可能还会考虑一下,可是只是晋国皇室自身的这些高手,没有一个刺客组织会接手的!
甚至是补天道的石之轩,带着他的一众魔门小弟,在商谈的时候,突然出手,若不是当时燕飞和谢安等众多高手相助,天师教孙恩忽然出手援助,司马炎恐怕就被石之轩给杀了!
而这一战之后,司马炎也终于认命了,这次有燕飞、谢安、孙恩等人出手挡住了石之轩,等着几人不在,可有人能挡?
谢安也道出了石之轩这刺杀帝王的缘由,是为了修行上古补天道一脉的“吞龙”秘术,只有击杀帝王之身,这门秘术才可修成,能助人修成绝顶武道,最终在大世界魔碎虚空、白日飞升!
若是晋国全盛之时,石之轩何敢上门,他又不是杨伊,若是敢杀一帝王,晋国自然能委托各大阴暗势力刺杀他!
可是晋国风雨飘摇之际,只差一步就会被隋国灭国,就是被杀了皇帝,恐怕也无力报复了!
就如同秦国,秦皇何等威武,可是就连秦国宗室本身也不想着报复石之轩了,就更别提其他人了!
司马炎也就墨许谢安投降了,就算他想要阻拦,这时候,恐怕也阻拦不了谢安了,因为这时候,晋国的各大世家基本上都已经达成了共识!
(本章完)
……
连续三声的系统公告响彻整个江湖世界,凡是有志于天下的人,此时无不哀叹!
大隋既然已经灭晋,再掌荆襄之地,那么天下局势就逐渐明朗了,这就如同当年战国之时,大秦帝国灭韩赵之后,其余几国再怎么奋发,也只剩下灭国一途!
还有当年三国之时,魏国既然已经一统北方,那么哪怕蜀国和吴国联合起来,也最多残喘几年!
也幸亏蜀国有诸葛孔明,吴国有周瑜,这两国要不是有这两位人物,恐怕魏国在曹操之时就能一统天下!
隋国灭陈、宋国灭唐、洪武帝伐元的时候也都是一样,只要君主不昏聩,天下就会一统,这是天下万民的心念!
因为,人心思定!
战争,哪怕是胜利的战争,要灭一国,都要造成无数的伤亡,本国和敌国都要承受这般损失!
隋国先灭秦国,再灭晋国,这其中自身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物资、抚恤、赏赐等等巨大的开销,换做小一点的王国,只是这般损失,恐怕就要拖垮一个王国!
如今天下,也只有大隋帝国才能有这个能力发动这般战争了!
杨伊当年接掌这个帝国之时,地、民俱是贫乏,百官政事懈怠,文恬武嬉,表面上名称盛世、官清民晏,实际上却是百官无所事事,人浮于事;官员结党营私,关系盘根错节,相互倾轧;各项杂费繁重,官吏横征暴殓,怨声载道;政策漏洞百出,贪污舞弊成风,名目众多;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贫富悬殊,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在杨伊接位之时,国库空乏,地方已经是成了割据之形态,当时的隋国也已经是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杨伊就是在这样糜烂的环境和复杂的态势中接过帝国之位的,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她“六亲不认”,先内后外,平息叛乱,惩戒篡逆;外凭一干能臣干吏,实行“新政”,和杜如晦等人商谈,是一步步的建立了可以说是封建历史上较为完备的反腐机制。
依靠着诸多的能臣干吏,大隋帝国腐败防治上有了“四不”,一举刷新了帝国的面貌!
首先是“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
“秦国公”杜如晦,机敏练达、多谋善断,出身于高官之家,一直都是杨伊最为倚重的文臣,从公主府长史到大隋帝国的他担任“尚书令”这样的中央机枢之高位,统筹全局,因时而宜,致力于建立制度完善的防范机制:一是完善制度,从大隋建国之初,杜如晦都是深切参与的,因此他对全国的刑法、钱法、监查制度了如指掌,同时他长期办事,对官场弊端十分熟习,据此他把各项制度一一加以修正总结,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铁牌定制”,广为宣示。
二就是严格执行制度,他一方面主持着广开言路,主张对官员的公开监督,认为“事无不可对人言”。另一方面秉公执法,对于贪官,即使是他的亲族,他也决不姑息;对于廉官,即使触怒帝王,他也舍身相护,实在是大隋文臣第一。
——“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
“魏国公”虚行之,聪明多智、巧于任事,出身于江湖,本为竟陵方泽涛部下一小吏,杨伊闻其才,相召而授高官。
他总督牧守一方,使地方富甲天下,又因地而宜,致力于建立“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
一是高薪养廉,官员的俸禄和权利相比偏低,造成了官场上接连不断的腐败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虚行之提出“高薪养廉”,他当年牧守的荆州之地可以说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他对来往商贾、各种娱乐场所课以重税,用来补贴官员俸禄的不足,二是加大“腐败成本”,对拿了“养廉银”还照贪的官吏,不管数目大小,他拿住了就抄家杀头,软硬齐施,使荆州官场贪风大减。
后来他又陆续总督牧守凉州、云滇,再后来官至尚书左仆射,掌吏部尚书,为大隋中央高官,一步步把这机制推行全国,为大隋文官第二!
——“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
“韩国公”沈落雁,忠君勤政,公心耿耿,本身是女子,出身于江湖,本为李密奔走,被杨伊志向所感,她接掌锦衣卫,锦衣卫本为密谍,她因事而宜,在杨伊的支持下,不断扩展锦衣卫的权利,致力于建立严刑峻法的惩治机制。
一是加强督导,她充分运用锦衣卫的能力,对全国的军政、民政、财政、学政各个方面严加监督,官吏稍有差错,她就“上折参劾”。
二是严厉惩处,对于贪官,她历来是酷刑峻法,“小过而施大刑”,她主张官民平等,越是士绅犯法,越是严加苛责,不留情面,因此全国上下官员“畏之如虎”,虽然过于偏激,但对立国之初官场上“畏刑不畏法”的混乱风气而言,收到了较好的实效。
她所建立的“诏狱”,至今也是大隋帝国内,闻名就令人胆颤的所在!
如今沈落雁为秘书监、廷尉两职,下面掌握着秘书省、锦衣卫、大理寺,为大隋文官第三!
——“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
除了三大“国公”之外,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房玄龄了,房玄龄为人清正廉洁、学理精深,出身于世家。
他为官一方,因人而宜,致力于建立以人为本的自律机制,一方面他以身作则,清廉自持,耿介而不妄取,从不收受俸禄以外的任何钱物;另一方面他强调思想教育。多次要求官员组织学习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希望官员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来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对于贪官,他重文戒而轻刑罚,认为“去其颜面而甚过刀斧”,这确实促使了一些好名的仕大夫官员慎于律己、防欲力善,但由于惩戒措施弱化,仍屡有心存侥幸的贪官敢于试法,效果虽然并不显著,但是也算是有些成效。
房玄龄如今为中书令,执掌全国政事!
大隋帝国的“防止腐败”就是以这四种机制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反腐败、肃吏治的规章制度。
大隋执政的要点还有:
“官考”,儒家孔子孟子、墨家墨子等先贤,着实留下了许多为官善民的训导格言,可以说是封建时代思想道德的至善名言,杨伊命王通等人将之归纳整理成“官学”,逐渐在全国各地修建学宫,诏令全国大小官员、读书仕子学习诵读,对官员也以此为标准进行考功核绩,可说是封建时代最全面普遍深入的廉政教育。
“铁牌定制”杨伊对法制建设看得很重,为了完善法制,她指派杜如晦将中央三省六部和地方各部门的职责制度归纳总结,然后修订整理成文,铸在铁牌上,树立在京城和各州给百官观看,为了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杨伊从不出面赦免任何犯事之人,哪怕是皇族,这为制度的执行起到了良好的助力。
另外就是“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三大民政了;历代以来,贪污贿赂名目繁多,诸如冰炭敬、门包、印结费等等,但这些中的绝大部分最终都来源于百姓所交的钱粮税费中的火耗部分。
而且,火耗弊端很大,大小官员的职务消费、个人补贴都从里面开支,有的官员还从中贪污舞弊,致使有时一两正税竟要收取二两火耗,而且税制十分不合理,最令人发指的是连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乞丐也要交纳人头税;另一方面各种赋税差役繁重,而官绅地主世家豪族却依仗特权,既不缴粮、又不服役,百姓却苦不堪言。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大隋建国之初就丈量全国土地,改革财税制度,推行“火耗归公”“推行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又配合“高薪养廉”的观念,把火耗集中起来,按官职大小、事务轻繁、权利轻重分发“养廉银”,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平衡了官员苦乐不均的现象。
还有就是御史台的“巡按御史”和“密折专奏”了,杨伊十分注意监督机制的到位,她一方面命人选拔敢于仗义执言的官员担任监察御史;另一方面经常派出官员四处巡视,搜检官员弊政。同时她推行“密折”制度,鼓励官员检举其他官吏的不法行为,这样通过长期和不定期监督相结合,明暗监督相结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监督体系。
“****”,参考各朝律法,虚行之推行了一系列廉政新举措,“****”和“停轿接状”就是其中的两项,“****”则是相当于廉政档案,虚行之在吏部建立了各级官吏的廉政档案,以此作为官员任免的参照。
而“停轿接状”也是吏部的一个相当强大的措施,可以命名为“首问责任制”,所有官员不论官职大小、职位如何,凡有百姓拦轿告状一律停轿受理,并负追察之责。
“严打”,这毕竟是江湖世界,正所谓“侠以武犯禁”,门派、世家、帮会等势力,免不了有些江湖仇怨,若是遇到了,不免会动手,一动手就可能会伤及无辜,对于这些,大隋一直是依靠着六扇门来处理这些犯事之人,哪怕是追查到华山派弟子身上,也绝不姑息,就更别提其他门派弟子了。
虽然各门各派多有怨言,但是数十年的时间过去,大隋的风气倒是改变了许多,不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足可以称得上海宴河清了!
大隋的这些新政施行后,成效显著。在这些年间,朋党之风大止、吏治也较为清明、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国库充盈。
而这也是大隋有能力连续发动“灭秦”“灭晋”两大战役的核心所在,哪怕是大隋发动了这两大战役之后,如今国库中也还多有余粮,足够在原秦地和新占领的晋国土地上继续施行新政了!
而各国如果不奋发向上,改革鼎新,等着大隋真正的吞并消化了“秦晋”两国之后,到时候,大隋的国力再上一个台阶,其余诸国就是联手,恐怕也只能是被一扫而过了!
……
晋国,谢安深夜亲至杨伊军中,参拜之后,代表晋国世家投降隋国,无条件投降!
晋国本来的期望是,武当山能派出高手辅助,击杀隋国几位统帅、甚至是有机会若能击杀隋国女帝更好,为此司马炎联系了魔门、青龙会、补天道等势力,可是这些势力没有一个敢接手这单子的!
若是张三丰带着武当出手,这些势力可能还会考虑一下,可是只是晋国皇室自身的这些高手,没有一个刺客组织会接手的!
甚至是补天道的石之轩,带着他的一众魔门小弟,在商谈的时候,突然出手,若不是当时燕飞和谢安等众多高手相助,天师教孙恩忽然出手援助,司马炎恐怕就被石之轩给杀了!
而这一战之后,司马炎也终于认命了,这次有燕飞、谢安、孙恩等人出手挡住了石之轩,等着几人不在,可有人能挡?
谢安也道出了石之轩这刺杀帝王的缘由,是为了修行上古补天道一脉的“吞龙”秘术,只有击杀帝王之身,这门秘术才可修成,能助人修成绝顶武道,最终在大世界魔碎虚空、白日飞升!
若是晋国全盛之时,石之轩何敢上门,他又不是杨伊,若是敢杀一帝王,晋国自然能委托各大阴暗势力刺杀他!
可是晋国风雨飘摇之际,只差一步就会被隋国灭国,就是被杀了皇帝,恐怕也无力报复了!
就如同秦国,秦皇何等威武,可是就连秦国宗室本身也不想着报复石之轩了,就更别提其他人了!
司马炎也就墨许谢安投降了,就算他想要阻拦,这时候,恐怕也阻拦不了谢安了,因为这时候,晋国的各大世家基本上都已经达成了共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