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种彦峰起床洗漱收拾妥当便直奔国子监报道,当年范大圣人为了鼓励士子学习,曾经规定过考生必须在国子监学习一定的天数才允许科考,好在这规矩早已名存实亡,种大少只要顺利报名在经常点个卯便可,大宋对这种官二代要求还是蛮低的。
虽然大宋太学府在后来的战乱中消逝,但明清的太学遗址却保存完好,就在雍和宫不远,谁能想到一条很普通的巷子中央便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所在,太学也不是很大,若是参观时不听解说唠叨的话,半个小时就能逛上一遍!除了先师孔圣人的石像以外并没有什么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另外明清时期对读书人的重视也远不及大宋,从太学的规模便可见一斑。
如果先去北京故宫瞻仰那宏伟的午门后再来到宋朝路过宣德门,你会发现北宋皇宫和故宫比起来就如同一个模型,实在是小的可怜,但宋朝和清朝最高学府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清朝的太学教室环境非常逼仄,桌子左右连着桌子,桌子前后就是坐垫的地方,说是人挤人也不为过。
然而大宋的最高学府却显得高大上许多,在不断扩建重修之后,国子监和太学已经很有规模,虽然也是一字排开的结构却一点不会感觉狭小和拥挤,雕栏玉砌,亭台楼阁,美观和艺术性也胜后世百倍不止。
种彦峰知道这会不是感慨的时候,出示相关文书后又打听了一番,拐弯抹角便来到掌管校规校训的学录面前,学录相当远后世的教导主任,权利还是蛮大的!一个小小的西北将门子弟在人家还不够看,何况大宋读书人大多都有着自己的一份骄傲,皇亲国戚人家都未必放在眼里。
检查了下开封府的文书证明,学录大人用他那略微有些轻蔑的语气道:“不管你以前是什么衙内、公子哥,来到这里就是普通的学生,校规校纪记牢了,犯了一条立马开除!”
学录是期待种彦峰这种在京城无甚关系的学子犯错的,开除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一来也免得影响太学的过考率,西北能有什么好苗子,学录压根就不指望!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种彦峰老老实实一副恭谨的派头到让学录有了些好感,从鼻子里勉强哼了一声,“自己好自为之吧!”到不是这学录高冷不近人情,实在是因为大比之年像种彦峰这种蹭考的人太多,学录对此既反感又无奈,在他心里一个西门将门子弟本就不该和科考有任何联系。
离开了“教务处”自有那助教领着种彦峰去“班级”报道,这会的助教和后世大学的班主任也有几分相似,只管着学生的分班、食宿等等琐事却不负责讲课,讲课的大多都是一把花白胡子的老学谕。
跟随助教走在学院的过道里,种彦峰发现太学里种植了不少的槐树和柏树,这点到是好明清时期的太学也很相似,要知道明清时期太学里的柏树和槐树中也是有明星的,一棵是形状酷似名臣刘罗锅,被乾隆亲自命名的“罗锅槐”,另一棵则是在明朝时期,相传被风吹动的树枝曾掀走奸相严嵩帽子,背后人称为“触奸柏!”
经过了数座充斥着朗朗读书声的斋院,种彦峰终于来到了自己的目的地“静和斋”,据说本来名字叫仁和斋,后来因为仁宗的尊讳才改了名字!
晨读时间,一位和种彦峰想象中形象极为相似的花白胡子学谕正在教案后面稳稳坐着,老学谕见了助教和种彦峰也并为起身,眉头却挑了起来,“怎么又来一个?”
助教简单讲种彦峰的来历介绍了下,那老学谕的皱眉便皱的更深了,谁让除了广南东、广南西、以及夔州路这种特别偏僻的地方以外,秦凤路和永兴军路这些地方便是科教最弱所在,学谕对这几个地方来的学子向来没有好脸色!
助教对此也心知肚明,留下一脸抱歉的表情后便悄悄离开,老学谕扫了眼人高马大的种彦峰,“你们这些将门子弟不想着如何在战场立功,怎么都想跑这来了,以为科考是这么容易的吗!”
“我们?”种彦峰对学谕的话很是好奇,光凭字面的意思该是像自己这样的将门子弟还有其他来学习的人,可是对方却不给自己多问的机会,只见老学谕指了指最末尾空着的桌子,“该说的学录、学正大人肯定也说过了,你自己好自为之吧!”
种大少原以为还会有个什么入学考试之类的小测验,大经、兼经的内容背得再滚瓜烂熟也没用,人家根本不给你证明自己的机会,种彦峰只好默默在自己角落的位置坐好。
晨读这会已经差不多结束,老学谕既没破烦的讲解经书要义,也没天花乱坠的扯犊子,直接布置了当堂的作业,论和策各一篇!
种彦峰凭借着自己过目不忘和博闻强记的本领,对科考前的两项的大经和兼经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但策论却依然比较薄弱,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卷面要干净、字迹美观,其次辞藻堆砌需要尽量华丽,用词也得考究,能写些生僻字或引经据典得漂亮也是可以加分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论点和文章的主题。
种大少的劣势便是辞藻的堆砌方面,比起侵淫多年此道的学子来说,让种衙内写一篇文字优美艺术性颇高的文言文有些困难的,种彦峰开始的时候甚至要先用白话文写出草稿然后再译成文言文,这样一来不论能不能写出好文章,光是时间的花费也是很大的。
长久练习以后种彦峰到是无需这种笨方法了,但水平却也并没有多高,不过两世为人又有后世很多知识的种彦峰的优势却也不少,在见识这方面便是当世无人能及的,一些后世的名言名句、观点论点更是手到擒来。
种彦峰的文章会相比普通士子要丰富很多,后世的考试频率更胜古代,在这种长期的磨练之下,巧妙构思、一气呵成的下笔作文对种彦峰来说根本不是难事,种大少文章一蹴而就的时候很多太学生甚至还未动笔呢。
虽然大宋太学府在后来的战乱中消逝,但明清的太学遗址却保存完好,就在雍和宫不远,谁能想到一条很普通的巷子中央便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所在,太学也不是很大,若是参观时不听解说唠叨的话,半个小时就能逛上一遍!除了先师孔圣人的石像以外并没有什么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另外明清时期对读书人的重视也远不及大宋,从太学的规模便可见一斑。
如果先去北京故宫瞻仰那宏伟的午门后再来到宋朝路过宣德门,你会发现北宋皇宫和故宫比起来就如同一个模型,实在是小的可怜,但宋朝和清朝最高学府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清朝的太学教室环境非常逼仄,桌子左右连着桌子,桌子前后就是坐垫的地方,说是人挤人也不为过。
然而大宋的最高学府却显得高大上许多,在不断扩建重修之后,国子监和太学已经很有规模,虽然也是一字排开的结构却一点不会感觉狭小和拥挤,雕栏玉砌,亭台楼阁,美观和艺术性也胜后世百倍不止。
种彦峰知道这会不是感慨的时候,出示相关文书后又打听了一番,拐弯抹角便来到掌管校规校训的学录面前,学录相当远后世的教导主任,权利还是蛮大的!一个小小的西北将门子弟在人家还不够看,何况大宋读书人大多都有着自己的一份骄傲,皇亲国戚人家都未必放在眼里。
检查了下开封府的文书证明,学录大人用他那略微有些轻蔑的语气道:“不管你以前是什么衙内、公子哥,来到这里就是普通的学生,校规校纪记牢了,犯了一条立马开除!”
学录是期待种彦峰这种在京城无甚关系的学子犯错的,开除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一来也免得影响太学的过考率,西北能有什么好苗子,学录压根就不指望!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种彦峰老老实实一副恭谨的派头到让学录有了些好感,从鼻子里勉强哼了一声,“自己好自为之吧!”到不是这学录高冷不近人情,实在是因为大比之年像种彦峰这种蹭考的人太多,学录对此既反感又无奈,在他心里一个西门将门子弟本就不该和科考有任何联系。
离开了“教务处”自有那助教领着种彦峰去“班级”报道,这会的助教和后世大学的班主任也有几分相似,只管着学生的分班、食宿等等琐事却不负责讲课,讲课的大多都是一把花白胡子的老学谕。
跟随助教走在学院的过道里,种彦峰发现太学里种植了不少的槐树和柏树,这点到是好明清时期的太学也很相似,要知道明清时期太学里的柏树和槐树中也是有明星的,一棵是形状酷似名臣刘罗锅,被乾隆亲自命名的“罗锅槐”,另一棵则是在明朝时期,相传被风吹动的树枝曾掀走奸相严嵩帽子,背后人称为“触奸柏!”
经过了数座充斥着朗朗读书声的斋院,种彦峰终于来到了自己的目的地“静和斋”,据说本来名字叫仁和斋,后来因为仁宗的尊讳才改了名字!
晨读时间,一位和种彦峰想象中形象极为相似的花白胡子学谕正在教案后面稳稳坐着,老学谕见了助教和种彦峰也并为起身,眉头却挑了起来,“怎么又来一个?”
助教简单讲种彦峰的来历介绍了下,那老学谕的皱眉便皱的更深了,谁让除了广南东、广南西、以及夔州路这种特别偏僻的地方以外,秦凤路和永兴军路这些地方便是科教最弱所在,学谕对这几个地方来的学子向来没有好脸色!
助教对此也心知肚明,留下一脸抱歉的表情后便悄悄离开,老学谕扫了眼人高马大的种彦峰,“你们这些将门子弟不想着如何在战场立功,怎么都想跑这来了,以为科考是这么容易的吗!”
“我们?”种彦峰对学谕的话很是好奇,光凭字面的意思该是像自己这样的将门子弟还有其他来学习的人,可是对方却不给自己多问的机会,只见老学谕指了指最末尾空着的桌子,“该说的学录、学正大人肯定也说过了,你自己好自为之吧!”
种大少原以为还会有个什么入学考试之类的小测验,大经、兼经的内容背得再滚瓜烂熟也没用,人家根本不给你证明自己的机会,种彦峰只好默默在自己角落的位置坐好。
晨读这会已经差不多结束,老学谕既没破烦的讲解经书要义,也没天花乱坠的扯犊子,直接布置了当堂的作业,论和策各一篇!
种彦峰凭借着自己过目不忘和博闻强记的本领,对科考前的两项的大经和兼经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但策论却依然比较薄弱,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卷面要干净、字迹美观,其次辞藻堆砌需要尽量华丽,用词也得考究,能写些生僻字或引经据典得漂亮也是可以加分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论点和文章的主题。
种大少的劣势便是辞藻的堆砌方面,比起侵淫多年此道的学子来说,让种衙内写一篇文字优美艺术性颇高的文言文有些困难的,种彦峰开始的时候甚至要先用白话文写出草稿然后再译成文言文,这样一来不论能不能写出好文章,光是时间的花费也是很大的。
长久练习以后种彦峰到是无需这种笨方法了,但水平却也并没有多高,不过两世为人又有后世很多知识的种彦峰的优势却也不少,在见识这方面便是当世无人能及的,一些后世的名言名句、观点论点更是手到擒来。
种彦峰的文章会相比普通士子要丰富很多,后世的考试频率更胜古代,在这种长期的磨练之下,巧妙构思、一气呵成的下笔作文对种彦峰来说根本不是难事,种大少文章一蹴而就的时候很多太学生甚至还未动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