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七章
现在内廷里面,够格的、能称作王振死党的,还真不多,十二监四司八局总计二十四衙门里面,头头脑脑的可都有自己的一个小账本,铁了心的跟着王振一条路跑到黑的,基本不存在的,看着内廷的大事小情儿,比如皇帝骂了哪个太监什么、说了哪个大臣的坏话、发了疯还是发了飚的,没多会儿就能传到外朝去的情况,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就像是外朝已经倒向内廷的兵部尚书徐晞一样,人一到了高位,想法和心性都跟着变了,这就是人性。
然而水至清则无鱼,王振就算是想要把内廷拧成一股绳儿,也不能和人性作斗争吧?所以对于这种事儿,他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多扯个八竿子打不到的由头,把当天当值的小太监活活打死。
而曹吉祥呢,算得上是王振派系里面的高手了,而且是相对来说,很是忠心的那种,地位和能力都不低,对王振也很是恭敬,所以英国公的确是给整个内廷、包括皇帝在内,出了一个难题。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要是王振这会儿驳回了英国公的请求,就为了不让丰城侯李贤再进一步,那么事情传到曹吉祥那边,肯定就是一地的鸡毛蒜皮,而且人嘴两张皮,这种事儿……解释都是解释不清楚的,心里一有个怨气,剩下的也就不用外朝再挑拨什么了。
“英国公此言,确是老成持重,思虑周详。”朱祁镇沉默了半晌,很是和王振交换了几个意义不明的眼神之后,这才开了口,“诸位爱卿都请起来罢,浙、闽、赣三省剿除叛逆之时,便依着英国公的意思拟旨罢。”
这就是一笔交易,内廷和外朝同时受惠的交易,外朝收获一个总督三省的勋贵,内廷收获一个三省监军的太监,搭头上嘛,就是外朝的几个都察御史要前去协调督军事宜,也算是一种熬炼。
眼看着众多文臣武将都站起身来了,朱祁镇这才开口继续说道:“三省民情、匪情、军情驳杂,福建、浙江二省又是沿海之处,有倭寇不时侵扰,须得派人协调监管,便派都察院都察御史为钦差,携圣旨入三省,以保剿匪大军军饷、粮草等……”
听着这话,外朝的文臣武将们的耳朵,瞬间就又都竖了起来,心说今天这剧本,这特么精彩,全都是神操作啊,皇帝飚完了演技,发泄了愤怒,六部尚书出来三个给泼冷水,通政司的通政使下来赤膊格斗,结果被勋贵之首的英国公张辅怼了回去,这会儿又开始都察院里面利益再分配了,简直……
这谈资他们能谈上三个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都察院这种清贵的衙门里面,内廷和外朝的势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点上,说得上话的大员基本都被调出去了,剩下的小瘪三里面,很是有一大批投靠了内廷,想要谋求一个快速上进,这是一个很蛋疼的事实,毕竟文臣嘛,你想着让他有点儿节操什么的,还是太难了些。
所以呢,现在派什么样儿的都察御史下去统筹三省事务,就成了一个中枢、地方权力再平衡的问题了,如果皇帝派出去的都是些投靠了内廷的人物,那就意味着,皇帝打算在下面拓展自身的影响力了,虽然说地方上不一定卖面子,但是做出了这样一番的动作之后,也客观上表现出了皇帝的决心。
如果派出去的都是些外朝的都察御史,就证明皇帝现在还没打算将自己的影响力深入到地方上,而是想要将中枢巩固一番,换而言之,就是皇帝很务实,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
于是,就在外朝众多文臣武将的期待之中,朱祁镇终于吐出了自己的人事任命:“福建都察御史柳华、浙江都察御史黄英、江西都察御史王安路奉旨南下,统筹三省军、民、匠,保障剿匪用度,不可稍有差池。”
柳华、王安路倒也没什么可以挑的,他们都是外朝的人不假,但是都有过在外任职的经验,绝对不是一般科举出来直接进入都察院的弱鸡虫子,可是这个黄英的问题,就有些大了,毕竟……当初杨尚荆离京的时候,黄英可是代表着整个外朝去送的,虽说没唱什么“十送尚荆”,但是脑门子上早就标上了外朝的签子,这种事儿,根本就是谁都瞒不住的。
一听这话,杨溥那一张本就皱纹堆累的脸上,变得更加苍老了些,皇帝……终于学会了务实,这就意味着,都察院里面的势力有了巨大的变化,内廷的势力,可就瞬间压过了外朝的影响力,再加上如今的科道,已经被王振的杀伐决断吓得有些懵逼了,一个个都哑着火明哲保身,这不就等于将话语权完全交给了内廷?
所以杨溥当时就想出班反对来,不过看了看皇帝那张稚嫩中带着果决的脸,再想想皇帝陛下的这通儿操作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他还是慢慢地叹了口气,将脚钉在了原地——曹吉祥南下做了监军,浙江那事儿基本也就尘埃落定了,怎么说、怎么操作,等着陈镒他们一回来,也就好办了,所以这个时候,主要应该做的,就是借着机会,和外朝的大佬们沟通一下,怎么能把镇守太监这种不伦不类的官职给撤了。
事情都已经说到了这里,剩下的那些也就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如说江浙等地的赈灾款项之类的事儿,已经不能再引起文臣武将们的兴趣了,“不撕逼,无朝会”这个说法虽然没人能提、也没人敢提,但是实际上就是如此。
“却不想,黄某也要随着柳兄南下了。”黄英看着柳华的脸色,笑着拱了拱手,和柳华的苦逼脸不同,他是真不在乎,他和杨尚荆的关系基本人尽皆知了,杨尚荆本身就是闽北的坐地户,就那些矿盗,看着建安杨氏的面子,也不会给他来个刺杀不是?
现在内廷里面,够格的、能称作王振死党的,还真不多,十二监四司八局总计二十四衙门里面,头头脑脑的可都有自己的一个小账本,铁了心的跟着王振一条路跑到黑的,基本不存在的,看着内廷的大事小情儿,比如皇帝骂了哪个太监什么、说了哪个大臣的坏话、发了疯还是发了飚的,没多会儿就能传到外朝去的情况,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就像是外朝已经倒向内廷的兵部尚书徐晞一样,人一到了高位,想法和心性都跟着变了,这就是人性。
然而水至清则无鱼,王振就算是想要把内廷拧成一股绳儿,也不能和人性作斗争吧?所以对于这种事儿,他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多扯个八竿子打不到的由头,把当天当值的小太监活活打死。
而曹吉祥呢,算得上是王振派系里面的高手了,而且是相对来说,很是忠心的那种,地位和能力都不低,对王振也很是恭敬,所以英国公的确是给整个内廷、包括皇帝在内,出了一个难题。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要是王振这会儿驳回了英国公的请求,就为了不让丰城侯李贤再进一步,那么事情传到曹吉祥那边,肯定就是一地的鸡毛蒜皮,而且人嘴两张皮,这种事儿……解释都是解释不清楚的,心里一有个怨气,剩下的也就不用外朝再挑拨什么了。
“英国公此言,确是老成持重,思虑周详。”朱祁镇沉默了半晌,很是和王振交换了几个意义不明的眼神之后,这才开了口,“诸位爱卿都请起来罢,浙、闽、赣三省剿除叛逆之时,便依着英国公的意思拟旨罢。”
这就是一笔交易,内廷和外朝同时受惠的交易,外朝收获一个总督三省的勋贵,内廷收获一个三省监军的太监,搭头上嘛,就是外朝的几个都察御史要前去协调督军事宜,也算是一种熬炼。
眼看着众多文臣武将都站起身来了,朱祁镇这才开口继续说道:“三省民情、匪情、军情驳杂,福建、浙江二省又是沿海之处,有倭寇不时侵扰,须得派人协调监管,便派都察院都察御史为钦差,携圣旨入三省,以保剿匪大军军饷、粮草等……”
听着这话,外朝的文臣武将们的耳朵,瞬间就又都竖了起来,心说今天这剧本,这特么精彩,全都是神操作啊,皇帝飚完了演技,发泄了愤怒,六部尚书出来三个给泼冷水,通政司的通政使下来赤膊格斗,结果被勋贵之首的英国公张辅怼了回去,这会儿又开始都察院里面利益再分配了,简直……
这谈资他们能谈上三个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都察院这种清贵的衙门里面,内廷和外朝的势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点上,说得上话的大员基本都被调出去了,剩下的小瘪三里面,很是有一大批投靠了内廷,想要谋求一个快速上进,这是一个很蛋疼的事实,毕竟文臣嘛,你想着让他有点儿节操什么的,还是太难了些。
所以呢,现在派什么样儿的都察御史下去统筹三省事务,就成了一个中枢、地方权力再平衡的问题了,如果皇帝派出去的都是些投靠了内廷的人物,那就意味着,皇帝打算在下面拓展自身的影响力了,虽然说地方上不一定卖面子,但是做出了这样一番的动作之后,也客观上表现出了皇帝的决心。
如果派出去的都是些外朝的都察御史,就证明皇帝现在还没打算将自己的影响力深入到地方上,而是想要将中枢巩固一番,换而言之,就是皇帝很务实,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
于是,就在外朝众多文臣武将的期待之中,朱祁镇终于吐出了自己的人事任命:“福建都察御史柳华、浙江都察御史黄英、江西都察御史王安路奉旨南下,统筹三省军、民、匠,保障剿匪用度,不可稍有差池。”
柳华、王安路倒也没什么可以挑的,他们都是外朝的人不假,但是都有过在外任职的经验,绝对不是一般科举出来直接进入都察院的弱鸡虫子,可是这个黄英的问题,就有些大了,毕竟……当初杨尚荆离京的时候,黄英可是代表着整个外朝去送的,虽说没唱什么“十送尚荆”,但是脑门子上早就标上了外朝的签子,这种事儿,根本就是谁都瞒不住的。
一听这话,杨溥那一张本就皱纹堆累的脸上,变得更加苍老了些,皇帝……终于学会了务实,这就意味着,都察院里面的势力有了巨大的变化,内廷的势力,可就瞬间压过了外朝的影响力,再加上如今的科道,已经被王振的杀伐决断吓得有些懵逼了,一个个都哑着火明哲保身,这不就等于将话语权完全交给了内廷?
所以杨溥当时就想出班反对来,不过看了看皇帝那张稚嫩中带着果决的脸,再想想皇帝陛下的这通儿操作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他还是慢慢地叹了口气,将脚钉在了原地——曹吉祥南下做了监军,浙江那事儿基本也就尘埃落定了,怎么说、怎么操作,等着陈镒他们一回来,也就好办了,所以这个时候,主要应该做的,就是借着机会,和外朝的大佬们沟通一下,怎么能把镇守太监这种不伦不类的官职给撤了。
事情都已经说到了这里,剩下的那些也就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如说江浙等地的赈灾款项之类的事儿,已经不能再引起文臣武将们的兴趣了,“不撕逼,无朝会”这个说法虽然没人能提、也没人敢提,但是实际上就是如此。
“却不想,黄某也要随着柳兄南下了。”黄英看着柳华的脸色,笑着拱了拱手,和柳华的苦逼脸不同,他是真不在乎,他和杨尚荆的关系基本人尽皆知了,杨尚荆本身就是闽北的坐地户,就那些矿盗,看着建安杨氏的面子,也不会给他来个刺杀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