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作者:午后方晴

    第三九六章 井田

    暗黑大宋 作者:午后方晴

    第三九六章 井田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王巨立即洗手,说道:“恩师,我们回去说话。”

    两人回到家,也就是王巨那个草棚。

    “你也虚伪。”张载看着草棚里装饰说道。

    “恩师,那你就错怪我了,我想要舒服,就是在城里买一栋房子,又能花几何钱?何必这样作伪?这些装饰与我无关,乃是兵士从军营里拿来的材料,说是我即将大婚,不能太过寒酸。我又不好让兵士将它们拆掉,以免寒了他们的心,于是掏了钱,重新交给了渠库。”

    “是这样啊。”

    “不敢欺骗恩师,见过师娘。”

    “这几年你做得不错,夫君一生师教为人,就你的出息最大,”郭氏笑盈盈道。

    从这方面来讲,她也没有将关中二吕当成张载学生。

    “大郎好,”张贵在边上喊道。

    “不错,长高了,”王巨高兴地摸着他的脑袋说道。

    但郭氏在渭州又替张载养了一个儿子,叫张因,并且在史上这一脉十分旺盛,虽然金人封了张贵与张因官职,但张贵那一脉渐渐消失了。倒是张因这一脉在金元出了不少大官。

    这个王巨不知道了,就是知道了,他也不想这段历史重新上演。

    “大郎,你杀了好多人,是吧?”张贵又问。

    “我杀的都是坏人。”王巨笑咪咪地说。

    “别胡说,”郭氏拉了他一把。

    李妃儿亲自过来沏茶。

    王巨道:“恩师,我们到书房说话。”

    因此接下来谈的都是比较私密的话了,必须单独说。

    两人捧着茶杯,来到王巨的简易书房。

    “恩师,这次进京。时机有些不大好啊。”

    “怎么讲?”

    “官家看到国家弊端丛生,决心要变法。”

    “变法?”

    “是一个大动作,税赋。耕地,商业。农田水利,教育,官制,兵制,等等,全部要动弹。”

    应当来说,张载也不反对变法,比如他在渭州。蔡挺来了,懂军事,对张载十分看重,并且因为王巨,那就更看重了。于是与张载交谈,张载说了很多,有的蔡挺不敢同意的,比如张载说直接用边兵代替禁兵。反正禁兵不堪重用,不如取消禁兵,在陕西训练出一支能打的军队。那怎么可以呢。

    不过张载重训练。蔡挺是同意的。另外张载的兵将法,让蔡挺更欣赏,后来蔡挺进入西府。在张载兵将法上修改,便有了宋朝的将兵法。

    以及其他种种。

    这也与张载出身有关,他为什么最后收下了王巨,固然是王巨那六拜,也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关,张载原本是开封人,父亲张迪担任涪州知州时病故,于是张载母亲带着十五岁大的张载与五岁大的张戬护送灵柩返回中原。半路上因为路资不足,又遇战乱。出斜谷行至郿县横渠后,便在这里将父亲埋葬。定居于此。

    应当青少年时的张载也是很艰苦的。

    这种身世使得他不会倒向保守派。

    张载听了在沉思。

    王巨又说道:“恩师,很是麻烦的。具体怎么变。我也不大清楚,无外乎两点,一是节流,二是开源。”

    “节流开源?”

    “节流就是节约不必要的开支,比如裁减冗兵与冗兵,淘汰不必要的浮费。”

    “这个我知道,似乎上次那个大裁兵,也是你提议的吧?”

    本来张载的官职是不可能知道的,但他与蔡挺关系亲密,蔡挺多少能听到一些内幕消息,大约是蔡挺告诉了张载。

    “有点关系,”王巨轻描淡写道,又说:“但朝廷估计还会裁兵,甚至还有其他的举动。另外官员还没有裁,后面也会继续淘裁。这就是节流。开源,就是开辟财路,比如那个木棉司。这个倒无坊,关健有的财源不是开财源,而是一种重新分配。”

    “重新分配?”

    “桑弘羊那些手段你知道吧?”

    “我知道,若是那样敛财会有争议。”

    “主要就是敛财,但有的也不能纯粹算是敛财,比如免役法,或者叫募役法。朝廷差役害苦了许多百姓。特别是一些三四等户的商人与主户,他们是国家的纳税重点大户,然而因为役法导致倾家荡产,一二等户都是豪强,难以征税,国家只好将税赋往五六七等户上摊派,于是贫者益贫。所以用募役代替免役,而且它还有一门好处,是花钱雇役,有的役不是长年累月的,若是差役,就困在役上了,但是募役,官员只好精打细算,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

    “我懂了,就是一二三四等户出钱,官府用这个钱雇用闲人代替这些劳役。既解决了这些人的困苦,又解决了一些松散的闲人谋生的问题。”

    “恩师此言中的,但没有那么简单,现在一等户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罕交纳赋税,也不会服役,即便服役,也多是胥吏,而非是真正的役或差、衙前。但国家差役不知凡几,恐怕有五六十万之众,打算一人给三十贯钱,就得要一千五百万贯钱。仅是从二三四等户上募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必须往一等户身上摊派。那么一等户会不会高兴?甚至这些一等户中有许多是官户,外戚,真正的权贵豪强。”

    张载又陷入沉思。

    更要命的王安石敛财敛疯掉了,既然是惠政,那么做一个惠政样子吧。向上等户征可以,理由也是王巨再三说的,不征无法募集到足够的钱帛募役。

    那怕向坊郭户、僧道户、单丁户与官户征也可以,但向很贫困的下五等户(五六七八等赤贫百姓)、女户(寡妇人家)征呢?特别这些女户好意思征么?

    另外还要多征百分之二十免役法,说是用来防备水旱灾荒以及突发性战争,美其名曰免役宽剩钱。然后确实是宽剩了,每年付募役费用外,还盈余好多好多钱。

    这岂不是给反对派找借口么?

    “恩师。到时候你想一想,新党与旧党,变法与保守。南派与北派之间的争斗,恩师你往哪儿站哪?”

    “我哪儿也不站。”

    “恩师。你从渭州来,有没有看郑白渠的渠首?”

    “看了,那个渠首建设得很好。”

    “我不是指渠道,而是指泾水,主流在引导泾水东南下,我用渠首塘迫使泾水东北下而进入郑白渠,两流争水。恩师,若是你站在中间。想不东南下,也想不东北下,那可能吗?并且你声名在外,想不表态,也有人迫使你表态,到时候你怎么办?”

    “实际国家主要原因还是贫富不均,如果实行井田,那就好了。”

    “井田?”王巨差一点吓跌倒在地上,又问:“恩师,如何井田?”

    据传夏商周时。耕地整齐规划,道路与渠道纵横交错,土地让这些道路与沟渠隔成方块。形状象一个井字,所以叫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给庶民使用,领主可以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但不得买卖与转让,同时要向王室交纳一定的贡赋。但这个井田也有区别,周边为私田,中间则是公田。

    具体的,宋朝无法考证。后人也无法考证。

    不过后人可能看待它时,更科学一点。肯定产生了许多弊病,不然商鞅变法时都不会提出废井田。开阡陌。

    实际后来士大夫眼中的井田制已经不是上古时的井田制了,而且宋朝不是张载率先提出的井田,是李觏,可能他也意识到豪强的强大,这个井田制讲得很模糊,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张载的井田则比较清晰一点。

    先将所有土地收为国有,按照上古井田法,将天下之地棋布画定,分给农民。分得的田地不准出租与招佃,由国家统一征十分之一的税收。

    “主户反对呢?”

    “国家可以做一些谦让,按照他们原有土地多少,分给他们一个田官,这些田官可以收一定区域内的什一税。等到一二十年后,田官择贤。”

    “也就是要交给国家了?”

    “差不多吧,这样就能安抚他们的反对声。”

    实际呢,这些思想最终目标,只是三个字:均田地。

    在中国整个历史上,只有tg办到了。那死了多少人,闹出了多大的风波?而且有了主义,有了革命,有了外强倭寇的入侵,内部有了施行的前提,外面压力也给了施行的可能,这才成功实现的。

    但在这个皇权时代,能实行均田地?

    实际真不能怪张载,都是好心,二程也提出来了,后来继续有人提,到了明朝又开始提,黄宗羲还刻意从屯田去论证井田制的可行性。实际就是对这种均田地制度的渴望。

    “恩师,唐朝实行了均田令吧?”

    “是啊,开始执行得很好的,后来败坏了,由是唐朝衰落。”

    “恩师,不是啊,唐朝能实行均田令,那只是部分的均田令,你想一想,唐朝立国以后有多少户人口,那么大的地方,只有两百万户,多少地方人烟荒芜。空闲的土地太多了,所以才能部分实行均田令,但恩师,你再细想一下史书,唐朝没有瓜分豪强门阀的土地?没有啊。况且现在我朝户数到了一千多万户。倒有是一个地方实行了均田制,也就是恩师想要的井田制,那就是王小波张顺叛乱时,执行的政策。能实行,但实行的前提,是将我大宋推翻,重新成立一个朝廷。再将所有大主户杀死,还要立功将臣们不再贪婪耕地封赏,那才可能实行。恩师,你确信要这么做?”

    第三九六章 井田

    第三九六章 井田

章节目录

暗黑大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午后方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午后方晴并收藏暗黑大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