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的接生方式充满了各种不卫生的因素,许多接生婆手都没洗就直接给孕妇节省,更不用说消毒了,这些问题被一一纠正过来,尽管给她们讲课的女学生甚至比许多接生婆的闺女、儿媳妇还要年轻,但她们可都是能解决天花的大能人,在这些人面前,老接生婆那些肤浅的经验根本不算什么。
如今定县的小媳妇在怀孕之后也更爱请接受过培训的年轻妇女来帮她们接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们要是还不过来学习,以后就吃不了这碗饭了。
不光是这些村医和接生婆在进步,沈隆手下的学生在经历了一线锻炼之后,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他们已经发生了蜕变,无论从技术还是经验上都得到了宝贵的锻炼,现在甚至已经有人能根据农村的现实,琢磨出一些新办法了。
比如某个女学生,经过认真研究后发现,定县农村很多产妇都缺乏营养,单纯依靠母乳无法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婴儿们的健康情况恨不乐观,婴儿成活率较低,然后她拿出了解决方案,定县不少农民都种有黄豆,而豆浆可以补充母乳所缺乏的营养。
让产妇把母乳和豆浆一起给孩子饮用,可以给孩子补充营养,提升婴儿的成活率,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用牛奶,不过定县可没人养奶牛,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出发,找到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解决办法,让沈隆很是欣慰。
他让这名女学生把这一成果写成论文,配上详实的数据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虽然这只是一点儿小技巧,从科学角度来说并不具备太大的意义,但是却可以让更多中国婴儿活下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则是巨大的进步,这篇论文的分量绝对很重。
这让许多同学都羡慕不已,因为发表论文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过他们也没有气馁,因为进入农村就好像进入了一片新天地,这里有着丰富的素材可以让自己撰写论文,比如可以把之前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写一篇关于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情况现状的论文,比如可以对几种定县流行的地方病进行分析,写出论文发表。
当然,眼下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培训村医,以及协助沈隆编辑《赤脚医生手册》,沈隆让白泽帮忙下载了日后各种版本的《赤脚医生手册》,但那都是建国后编辑的成果,许多地方都不能照搬,要结合现实实际进行修改。
他列出提纲,给这些学生分工,让他们分别完成各自的篇章,然后汇总到自己这里来,再进行审核修改,预计还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本民国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同时沈隆也很清楚,单只依靠村医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想要发展定县的卫生,需自下而上建立从村到区到县的卫生网,所有经费平均下来必须低廉。
培训村里的村医是一部分,让这些经过简单培训的村医宣传疾病预防,进行种牛痘、井水消毒、皮肤外伤消毒,简单记录村里的出生人数、死亡人数、死亡原因,需医生诊断的及时转到上一级。
在村以上设乡为生所,沈隆打算从定县中学的毕业生里选取有志于从事医疗工作的学生,到京城医学专门学校进行系统培训,通过考试后来乡卫生所工作,这些学生受过较高的教育,学习能力比较强,他们在受过正规训练后能够诊断一些常见病。
回家后就近安排工作,每天上午门诊,下午巡访各村的村医,负责纠正村医出现的错误、对村医进行持续培训,并诊治那些村医解决不了的病症。
最后在县城县城设县医院,设有五十张病床、急诊室,乡卫生所不能解决的病人送县医院,这样村、乡、县三级卫生网就形成了,这也是后世中国所采取的公共医疗卫生模式,只是随着交通的发展,村一级的卫生机构已经渐渐取消了,那时候百姓去乡镇看病也比较方便,并不会耽误病情,再加上农村合作医疗等措施,让最基层的农民也有能力接受基本的诊治。
农村的生活很苦,但慕容武、袁小燕他们却觉得很畅快,因为做事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则会让人变得充实起来;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一一付诸实践,看到开花结果,心里有说不出的痛快。
除了培训村医、帮助建立起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之外,这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同时还帮助当地的老百姓进行扫盲,利用戏曲等多种方式向当地老百姓普及卫生常识,传播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这些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一年多时间过去,定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婴儿存活率大大提高、能认识几个字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袁小燕和慕容武他们也马上就要毕业了,等新一批学生到达定县,他们这些老前辈也该离开了,离开的时候他们依依不舍,听到消息的老百姓也纷纷赶来送行。
来到保定上了火车,慕容武看着外面的景色,忍不住憧憬起来,“老师,你说如果我们把定县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那是不是全国农村都能变成定县这样?”
“有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不过真正做起来可就没这么简单了!”沈隆叹了口气,要想在全国普及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强大组织力的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而现在的民国怎么可能做到这些?
如今的民国政府可不会真正关心老百姓,他们要是有钱,更愿意花在其它地方,哪里舍得在泥腿子身上投入这么多?
这些学生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一想到如今中国的现状,他们也都沉默了,沈隆转过来鼓励他们一番,他们的脸色才有所好转。
到了京城,沈隆乘坐黄包车返回家中,他也好久没回家了,也不知道家里几个孩子还听话不!
如今定县的小媳妇在怀孕之后也更爱请接受过培训的年轻妇女来帮她们接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们要是还不过来学习,以后就吃不了这碗饭了。
不光是这些村医和接生婆在进步,沈隆手下的学生在经历了一线锻炼之后,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他们已经发生了蜕变,无论从技术还是经验上都得到了宝贵的锻炼,现在甚至已经有人能根据农村的现实,琢磨出一些新办法了。
比如某个女学生,经过认真研究后发现,定县农村很多产妇都缺乏营养,单纯依靠母乳无法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婴儿们的健康情况恨不乐观,婴儿成活率较低,然后她拿出了解决方案,定县不少农民都种有黄豆,而豆浆可以补充母乳所缺乏的营养。
让产妇把母乳和豆浆一起给孩子饮用,可以给孩子补充营养,提升婴儿的成活率,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用牛奶,不过定县可没人养奶牛,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出发,找到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解决办法,让沈隆很是欣慰。
他让这名女学生把这一成果写成论文,配上详实的数据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虽然这只是一点儿小技巧,从科学角度来说并不具备太大的意义,但是却可以让更多中国婴儿活下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则是巨大的进步,这篇论文的分量绝对很重。
这让许多同学都羡慕不已,因为发表论文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过他们也没有气馁,因为进入农村就好像进入了一片新天地,这里有着丰富的素材可以让自己撰写论文,比如可以把之前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写一篇关于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情况现状的论文,比如可以对几种定县流行的地方病进行分析,写出论文发表。
当然,眼下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培训村医,以及协助沈隆编辑《赤脚医生手册》,沈隆让白泽帮忙下载了日后各种版本的《赤脚医生手册》,但那都是建国后编辑的成果,许多地方都不能照搬,要结合现实实际进行修改。
他列出提纲,给这些学生分工,让他们分别完成各自的篇章,然后汇总到自己这里来,再进行审核修改,预计还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本民国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同时沈隆也很清楚,单只依靠村医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想要发展定县的卫生,需自下而上建立从村到区到县的卫生网,所有经费平均下来必须低廉。
培训村里的村医是一部分,让这些经过简单培训的村医宣传疾病预防,进行种牛痘、井水消毒、皮肤外伤消毒,简单记录村里的出生人数、死亡人数、死亡原因,需医生诊断的及时转到上一级。
在村以上设乡为生所,沈隆打算从定县中学的毕业生里选取有志于从事医疗工作的学生,到京城医学专门学校进行系统培训,通过考试后来乡卫生所工作,这些学生受过较高的教育,学习能力比较强,他们在受过正规训练后能够诊断一些常见病。
回家后就近安排工作,每天上午门诊,下午巡访各村的村医,负责纠正村医出现的错误、对村医进行持续培训,并诊治那些村医解决不了的病症。
最后在县城县城设县医院,设有五十张病床、急诊室,乡卫生所不能解决的病人送县医院,这样村、乡、县三级卫生网就形成了,这也是后世中国所采取的公共医疗卫生模式,只是随着交通的发展,村一级的卫生机构已经渐渐取消了,那时候百姓去乡镇看病也比较方便,并不会耽误病情,再加上农村合作医疗等措施,让最基层的农民也有能力接受基本的诊治。
农村的生活很苦,但慕容武、袁小燕他们却觉得很畅快,因为做事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则会让人变得充实起来;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一一付诸实践,看到开花结果,心里有说不出的痛快。
除了培训村医、帮助建立起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之外,这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同时还帮助当地的老百姓进行扫盲,利用戏曲等多种方式向当地老百姓普及卫生常识,传播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这些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一年多时间过去,定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婴儿存活率大大提高、能认识几个字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袁小燕和慕容武他们也马上就要毕业了,等新一批学生到达定县,他们这些老前辈也该离开了,离开的时候他们依依不舍,听到消息的老百姓也纷纷赶来送行。
来到保定上了火车,慕容武看着外面的景色,忍不住憧憬起来,“老师,你说如果我们把定县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那是不是全国农村都能变成定县这样?”
“有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不过真正做起来可就没这么简单了!”沈隆叹了口气,要想在全国普及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强大组织力的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而现在的民国怎么可能做到这些?
如今的民国政府可不会真正关心老百姓,他们要是有钱,更愿意花在其它地方,哪里舍得在泥腿子身上投入这么多?
这些学生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一想到如今中国的现状,他们也都沉默了,沈隆转过来鼓励他们一番,他们的脸色才有所好转。
到了京城,沈隆乘坐黄包车返回家中,他也好久没回家了,也不知道家里几个孩子还听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