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在这个时候出现,其实并不难理解。吏部尚书,掌管朝廷的官吏选拔,是天下举子高中后能否当上官的真正决策着。长孙无忌极有可能,也是此次科举的主考官。但让陆忻没有想到的是,陆庭昉居然也跟着来了。
科考在即,陆庭昉跟在长孙无忌的左右,是以什么身份?辅佐这位礼部尚书主持科举,还是来参加考试的?如果是后者,那么以陆庭昉的诗文才学,这天下谁能与之抗衡?
此时此刻,在看到陆庭昉的刹那,陆忻才意识到。事情的发展,也许远在自己的想象之上。而这天地间,也并非只有自己是穿越过来的。恰恰相反,陆庭昉才是具备了穿越者所有优势的那个人。
聪明,博学,精通历史,天赋极高。这样的人,一旦给他一个翘板,就能如同鲤鱼跃过龙门般,扶摇直上。
论见识,陆庭昉是现代社会的高中生,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以史为镜,知兴衰,博古通今。唐朝进士科主考的内容:“试时务策五道”,对他来说并不难。
论诗才,陆庭昉能将诸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倒背如流!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唐代用典第一高手的李商隐,还有杜牧、孟浩然等等等等。所有将在唐朝大放光彩的诗人,每一个人的作品、绝句,陆庭昉都能信手捏来。
论文章,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陆庭昉同样是如数家珍。科举,对一个现代的学霸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
而最最可怕的是,无论是李白、杜甫,还是韩愈、苏轼。在这贞观三年的大唐,都还远未出世。此时的陆庭昉,足以盖过所有人的光芒。他若参加科举,而后入仕为官,也许将给后来的人带去无法想象的影响。
反观陆忻,只不过是一个什么才学都没有的现代学渣。连李白的诗,他都记不住几句。这样的人,是注定当不官的。即便是穿越来的,也没有多少优势。
陆忻看到陆庭昉的刹那,后者自然也看到了他。兄弟二人自小溪镇别过,如今是第二次相见,各自都没有什么表情,如同路人。而长孙无忌的到来,令刘峙脸色微变,瞬间收起了法剑。这位灵官一收手,其余御神庙的阴阳师也都停下了动作,表现得十分恭敬。
“长孙大人?长孙大人来的正是时候,大人可得替下官做主啊。”
孙殿誉一听是齐国公来了,顿时满脸委屈,一瘸一拐地冲向了轿子。长孙无忌的地位,在满朝文武中是最高的,可以说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护卫们见孙殿誉上前,倒是并未阻拦,随即,长孙无忌便身穿吏部尚书的官服,从轿内走了出来。
“祭酒大人这是怎么了?您可是三朝老臣了,又是此次科举的四位主考官之一,这腿脚怎么……”
长孙无忌出了轿门,先是瞥了一眼被青铜大钟困住的骆宾王。而后才佯装震惊,询问孙殿誉的伤势。陆忻见状冷笑,默默自柳树落下。这位大名鼎鼎的齐国公,不早不晚,恰巧在这个时候到,显然是刻意为之。
“多谢长孙大人关心,说来惭愧,下官这个科举主考官,怕是要辜负陛下隆恩了。”
孙殿誉已经是个六十好几的老头了,长孙无忌却才三十多岁。可孙殿誉在其面前,哭得是声泪俱下,毫无一个长辈的仪态。只见他一边哭,一边跟长孙无忌讲诉事情的经过,简直将骆宾王形容得十恶不赦。而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御神庙一行人,还是几大郡望子弟,全部站在原地不敢动。
长孙无忌的威名,天下皆知。就算普通举子没有见过这位吏部尚书,但一些世家子弟却不可能不认得。特别是郑慧铭等人,他们这些郡望子弟,出门前早就将此次科举的考官们了解得清清楚楚了。
朝廷在名义上,是派下了四位主考官。但四人中也要有个领头的主导者,而这个人,正是李世民最为信任的吏部尚书,长孙无忌。
吏部是做什么的?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等事宜。换句话说,吏部尚书的权力之大,几乎渗透进朝廷的各个位置、各个方面。从州、府、县,到中央的官员任免,全跟吏部有关。
“慧铭兄,进京赶考前,家父便说过,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有四人。分别是东宫太子太师李纲大人,国子监祭酒孙殿誉大人,尚书省左仆射房玄龄大人。再者,便是这位礼部尚书,长孙大人了。而四人中,真正能够决定我等举子命运的,唯长孙无忌一人尔。”
“夕鼎兄说的不错,我自江州入京,出门前祖父大人曾再三叮嘱,要我亲近长孙大人。以我等之才学,这进士科虽难,但势必能够得中。可即便是中了进士,也要由吏部来甄选官员。说到底,四位主考官中,我等只要讨得长孙大人的欢心便可。”
“两位贤弟说的极是,不过现在,还是先看看长孙大人如何处理眼下的事情吧。”
卢厚泽转动了两下戒指,回身看了一眼始终都没有说过话的中年文士。见对方点点头,他又将目光望向了不远处的崔项融。只见这位博陵崔氏的公子,低垂着眼眉,不知在想些什么。而更远处,柳树下的少年,则神情自若,竟然丝毫不见慌乱。这一幕,令他十分惊愕。
又过了几息,长孙无忌听完孙殿誉的叙述后,亲自将这位老大人搀扶至弘文馆的台阶之下。随后,面色严峻,环顾四周。其官威之大,吓得各州府的举子纷纷低下了头,不敢直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举子,从西面八方汇聚而来。距离科举开考,是越来越近了。
“诸位学子,本官长孙无忌,蒙陛下厚爱,领礼部尚书衔,是主理此次科举的四位主考官之一。但科考在即,却有人大闹弘文馆,实在是枉读圣贤之书,辜负朝廷的恩典。至于事情的始末,国子监祭酒孙大人已经对本官说了。但孰是孰非,自有公论,也不可听信于一人。否则失了公允,损害朝廷的体面事小,寒了陛下选贤任能之心事大。因而要如何处置闹事之人,本官还需听听大家的见解。”
“原来是吏部尚书,长孙大人,学生郑慧铭给大人见礼了。”
长孙无忌的话刚刚说完,郑慧铭便带着王夕鼎等人走到了人群的最前方。神色恭敬,低头就拜。这般迅速的反应,就连崔相融见了,都皱了下眉头。
“哦?郑姓……本官如果没有看错,你手中的扇子,是荥阳郑氏的白羽扇吧?江州刺史郑善果郑大人,是你的什么人?”
“回尚书大人,郑善果乃是学生的祖父。”
“原来如此,不愧是书香门第出来的,礼数全。说起来,年初的时候,郑大人回长安述职,本官还与之见了一面。当时郑老爷子要来吏部辞官,但他身为岐州刺史,乃是封疆大吏,本官岂敢做主?最后闹到了陛下那,改封江州刺史,朝廷才留住了他。没想到,一眨眼的工夫,已经快入秋了。”
“我郑家深受朝廷与陛下隆恩,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很好,既然这样,你便说说,此人大闹弘文馆,朝廷该如何处置?还有你们,此次制举,考的也是进士科。试时务策五道,朝廷要的是治国治世之良才。诸位学子就以此为题,说一说对策吧。”
长孙无忌先是称赞了郑慧铭一番,而且毫不避讳与其祖父郑善果的关系。随后,又看向其他举子,示意众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番举动,相当于是将骆宾王直接定罪了。而且,给陆忻的感觉,就像是一群高高在上的人,围着一只猴子在戏弄。
“回大人,我等全程都在场。事情并不复杂,正是这刁民不服朝廷体制,一味叫嚣,才闹出了这般动静。按照我朝律法,此人大闹科举考场,袭击朝廷命官,即便是从轻发落,也是个发配充军、永不录用之罪。但学生建议重判,至少判他个斩监候,以儆效尤。”
“不错,尚书大人。此人狂妄无比,祭酒大人已对他十分宽厚。可他非但不知感恩,反而变本加厉,欲杀在场的众多举子,简直是丧心病狂。若不重判,不足以正典刑,更不足以体现朝廷的威严。”
“说的好,必须重判,以儆效尤。大人,学生张誉之,正是被此恶人断去了手脚……”
长孙无忌一说让大家发表意见,整个弘文馆前便立刻人声鼎沸起来。而且,所有言论都是要严惩骆宾王,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长孙无忌听了片刻,脸上倒是没什么表情,随后摆摆手,让众人停了下来。
“诸位的意思本官都知道了,既然都没有不同的意见,那本官便以科举主考官的身份,临时宣判了。”
“长孙大人,谁说没有不同意见了?”
科考在即,陆庭昉跟在长孙无忌的左右,是以什么身份?辅佐这位礼部尚书主持科举,还是来参加考试的?如果是后者,那么以陆庭昉的诗文才学,这天下谁能与之抗衡?
此时此刻,在看到陆庭昉的刹那,陆忻才意识到。事情的发展,也许远在自己的想象之上。而这天地间,也并非只有自己是穿越过来的。恰恰相反,陆庭昉才是具备了穿越者所有优势的那个人。
聪明,博学,精通历史,天赋极高。这样的人,一旦给他一个翘板,就能如同鲤鱼跃过龙门般,扶摇直上。
论见识,陆庭昉是现代社会的高中生,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以史为镜,知兴衰,博古通今。唐朝进士科主考的内容:“试时务策五道”,对他来说并不难。
论诗才,陆庭昉能将诸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倒背如流!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唐代用典第一高手的李商隐,还有杜牧、孟浩然等等等等。所有将在唐朝大放光彩的诗人,每一个人的作品、绝句,陆庭昉都能信手捏来。
论文章,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陆庭昉同样是如数家珍。科举,对一个现代的学霸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
而最最可怕的是,无论是李白、杜甫,还是韩愈、苏轼。在这贞观三年的大唐,都还远未出世。此时的陆庭昉,足以盖过所有人的光芒。他若参加科举,而后入仕为官,也许将给后来的人带去无法想象的影响。
反观陆忻,只不过是一个什么才学都没有的现代学渣。连李白的诗,他都记不住几句。这样的人,是注定当不官的。即便是穿越来的,也没有多少优势。
陆忻看到陆庭昉的刹那,后者自然也看到了他。兄弟二人自小溪镇别过,如今是第二次相见,各自都没有什么表情,如同路人。而长孙无忌的到来,令刘峙脸色微变,瞬间收起了法剑。这位灵官一收手,其余御神庙的阴阳师也都停下了动作,表现得十分恭敬。
“长孙大人?长孙大人来的正是时候,大人可得替下官做主啊。”
孙殿誉一听是齐国公来了,顿时满脸委屈,一瘸一拐地冲向了轿子。长孙无忌的地位,在满朝文武中是最高的,可以说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护卫们见孙殿誉上前,倒是并未阻拦,随即,长孙无忌便身穿吏部尚书的官服,从轿内走了出来。
“祭酒大人这是怎么了?您可是三朝老臣了,又是此次科举的四位主考官之一,这腿脚怎么……”
长孙无忌出了轿门,先是瞥了一眼被青铜大钟困住的骆宾王。而后才佯装震惊,询问孙殿誉的伤势。陆忻见状冷笑,默默自柳树落下。这位大名鼎鼎的齐国公,不早不晚,恰巧在这个时候到,显然是刻意为之。
“多谢长孙大人关心,说来惭愧,下官这个科举主考官,怕是要辜负陛下隆恩了。”
孙殿誉已经是个六十好几的老头了,长孙无忌却才三十多岁。可孙殿誉在其面前,哭得是声泪俱下,毫无一个长辈的仪态。只见他一边哭,一边跟长孙无忌讲诉事情的经过,简直将骆宾王形容得十恶不赦。而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御神庙一行人,还是几大郡望子弟,全部站在原地不敢动。
长孙无忌的威名,天下皆知。就算普通举子没有见过这位吏部尚书,但一些世家子弟却不可能不认得。特别是郑慧铭等人,他们这些郡望子弟,出门前早就将此次科举的考官们了解得清清楚楚了。
朝廷在名义上,是派下了四位主考官。但四人中也要有个领头的主导者,而这个人,正是李世民最为信任的吏部尚书,长孙无忌。
吏部是做什么的?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等事宜。换句话说,吏部尚书的权力之大,几乎渗透进朝廷的各个位置、各个方面。从州、府、县,到中央的官员任免,全跟吏部有关。
“慧铭兄,进京赶考前,家父便说过,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有四人。分别是东宫太子太师李纲大人,国子监祭酒孙殿誉大人,尚书省左仆射房玄龄大人。再者,便是这位礼部尚书,长孙大人了。而四人中,真正能够决定我等举子命运的,唯长孙无忌一人尔。”
“夕鼎兄说的不错,我自江州入京,出门前祖父大人曾再三叮嘱,要我亲近长孙大人。以我等之才学,这进士科虽难,但势必能够得中。可即便是中了进士,也要由吏部来甄选官员。说到底,四位主考官中,我等只要讨得长孙大人的欢心便可。”
“两位贤弟说的极是,不过现在,还是先看看长孙大人如何处理眼下的事情吧。”
卢厚泽转动了两下戒指,回身看了一眼始终都没有说过话的中年文士。见对方点点头,他又将目光望向了不远处的崔项融。只见这位博陵崔氏的公子,低垂着眼眉,不知在想些什么。而更远处,柳树下的少年,则神情自若,竟然丝毫不见慌乱。这一幕,令他十分惊愕。
又过了几息,长孙无忌听完孙殿誉的叙述后,亲自将这位老大人搀扶至弘文馆的台阶之下。随后,面色严峻,环顾四周。其官威之大,吓得各州府的举子纷纷低下了头,不敢直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举子,从西面八方汇聚而来。距离科举开考,是越来越近了。
“诸位学子,本官长孙无忌,蒙陛下厚爱,领礼部尚书衔,是主理此次科举的四位主考官之一。但科考在即,却有人大闹弘文馆,实在是枉读圣贤之书,辜负朝廷的恩典。至于事情的始末,国子监祭酒孙大人已经对本官说了。但孰是孰非,自有公论,也不可听信于一人。否则失了公允,损害朝廷的体面事小,寒了陛下选贤任能之心事大。因而要如何处置闹事之人,本官还需听听大家的见解。”
“原来是吏部尚书,长孙大人,学生郑慧铭给大人见礼了。”
长孙无忌的话刚刚说完,郑慧铭便带着王夕鼎等人走到了人群的最前方。神色恭敬,低头就拜。这般迅速的反应,就连崔相融见了,都皱了下眉头。
“哦?郑姓……本官如果没有看错,你手中的扇子,是荥阳郑氏的白羽扇吧?江州刺史郑善果郑大人,是你的什么人?”
“回尚书大人,郑善果乃是学生的祖父。”
“原来如此,不愧是书香门第出来的,礼数全。说起来,年初的时候,郑大人回长安述职,本官还与之见了一面。当时郑老爷子要来吏部辞官,但他身为岐州刺史,乃是封疆大吏,本官岂敢做主?最后闹到了陛下那,改封江州刺史,朝廷才留住了他。没想到,一眨眼的工夫,已经快入秋了。”
“我郑家深受朝廷与陛下隆恩,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很好,既然这样,你便说说,此人大闹弘文馆,朝廷该如何处置?还有你们,此次制举,考的也是进士科。试时务策五道,朝廷要的是治国治世之良才。诸位学子就以此为题,说一说对策吧。”
长孙无忌先是称赞了郑慧铭一番,而且毫不避讳与其祖父郑善果的关系。随后,又看向其他举子,示意众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番举动,相当于是将骆宾王直接定罪了。而且,给陆忻的感觉,就像是一群高高在上的人,围着一只猴子在戏弄。
“回大人,我等全程都在场。事情并不复杂,正是这刁民不服朝廷体制,一味叫嚣,才闹出了这般动静。按照我朝律法,此人大闹科举考场,袭击朝廷命官,即便是从轻发落,也是个发配充军、永不录用之罪。但学生建议重判,至少判他个斩监候,以儆效尤。”
“不错,尚书大人。此人狂妄无比,祭酒大人已对他十分宽厚。可他非但不知感恩,反而变本加厉,欲杀在场的众多举子,简直是丧心病狂。若不重判,不足以正典刑,更不足以体现朝廷的威严。”
“说的好,必须重判,以儆效尤。大人,学生张誉之,正是被此恶人断去了手脚……”
长孙无忌一说让大家发表意见,整个弘文馆前便立刻人声鼎沸起来。而且,所有言论都是要严惩骆宾王,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势。长孙无忌听了片刻,脸上倒是没什么表情,随后摆摆手,让众人停了下来。
“诸位的意思本官都知道了,既然都没有不同的意见,那本官便以科举主考官的身份,临时宣判了。”
“长孙大人,谁说没有不同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