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11月3日,徐光启、李之藻和金尼阁、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等西洋传教士抵达了通州。

    作为这些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的领导者,金尼阁还带来了他7年前从欧洲带来的7000余部书籍。在历史上这些书籍因为明末的战乱,导致明朝政府对于这些来自西方的典籍并无兴趣,也就导致了这些书籍大多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只有几位传教士私下翻译了几部书籍,比如几何原本的前六册。

    这个时代也是东西方思想、文化和技术交流最好的时机,凭借着这个时代明朝商业势力的兴起,大量的读书人从事商业后,对儒家思想的反思和挑战,这也是中国顽固守旧势力最为薄弱的时代。

    如徐光启这样的士大夫们,心胸开阔的接受了这些耶稣会教士们的传授的语言和文化,从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方典籍中汲取着科学知识,试图用这种来自西方的科学,来医治已经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

    当徐光启陪着金尼阁等人走上了通州码头的时候,金尼阁站在了黄土垫起的码头街道上,看着四处人头簇拥的景象,对着身边的徐光启感叹道:“10多年过去了,通州依然还是这么繁华啊。当年我离开这里的时候,还以为很快就能返回。没想到再踏足通州的时候,已经过去了15年了。”

    徐光启只是微微一笑,对着这位学识渊博人品高贵的耶稣会教士说道:“今日圣天子在位,主动征召各位赴京。以我看来,神父你在大明的事业,总算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了不是吗?只要你能说服陛下接受西学,你想要在京城开设一家西学图书馆的愿望就不再是梦想了。”

    金尼阁喜忧参半,一方面是为了天主教会在中国的传教事务,有可能在见了大明皇帝之后,获得极大的进展而高兴;另一方面,他听说这位大明皇帝才不过17岁,他不知道自己所介绍的西学到底能不能打动这位年轻皇帝的心,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一路上不断的在折磨着他。

    徐光启等人正在码头前,等待他们带来的行李和书籍搬下船的时候,码头前街道上忙碌的行人突然迅速的往两边分开了。

    徐光启等人转头看向街道东面骚乱的人群,只见人群分开之后,露出了一队锦衣卫护送着几辆马车向着码头行来了。这些锦衣卫驱赶着街道上的行人,为身后的马车让出了前进的地方。

    看着这群锦衣卫如狼似虎的模样,刚刚上岸的王徵不由皱起了眉头,“什么人敢如此嚣张,居然以锦衣卫为前驱,在大街上肆意驱赶行人,我到要去见识见识。”

    紧随其后的李之藻一把抓住了王徵,急切的说道:“良甫,不可轻举妄动。此辈皆天子近臣,我等此次上京,乃是为了发扬泰西之学,若是在此地和这些小人结怨,恐怕上京之事会徒生波折。这泰西之学实是大利于国家,若是因此等小人而不见容于陛下,则你我岂不是空忙一场。”

    李之藻和王徵同年,但在学问上却可和徐光启相提并论,且他为人一向随和友善,因此王徵对李之藻也是比较敬重的,被李之藻拉住之后,也只能跺脚作罢了。

    看着几辆马车直直的朝着码头而来,徐光启也同样不愿多事,他转头打量了路边的店铺几眼后,就对着其他人说道:“我们不如就上这春风居小歇一阵,待得下人们雇好车,整理好行李之后再出发,也免得在此吃尘土。”

    众人纷纷点头颔首,赞同徐光启的提议。而另一边被锦衣卫守卫的马车,看到这里一群官员和穿着儒服的西洋人堵在了码头入口,不由也放缓了速度。

    徐光启等人虽然不欲多事,但也毫无兴趣和这个坐在马车内的勋贵有什么瓜葛,他们转身就向着靠着码头街道对面的酒楼走去了。

    然后徐光启等人不想和马车内的人有所瓜葛,但是马车内的人却找上了他们。

    一名锦衣卫突然翻身下马,快步赶了上来,然后恭敬的抱拳行礼问道:“请问诸位,可是奉旨进京的徐子先大人和西洋番僧一行人?”

    徐光启停住了脚步,打量了一眼面前的锦衣卫后说道:“我就是徐子先,你又是何人?”

    这名锦衣卫确认了对象后,显得更为恭敬了。他保持着行礼的姿态说道:“下官锦衣卫百户赵春华,奉上命陪张彝宪张公公前来迎接各位进京,请徐大人留步。”

    赵春华说完之后,就匆匆跑回了马车前,对着马车内的人说了几句,一位宦官服饰的人就从马车内走了出来。

    张彝宪快步走到了徐光启身前,然后满脸堆笑着行礼说道:“吾受陛下所命,代陛下迎接徐大人和各位西洋番僧进京,请几位上马车吧?”

    徐光启微微屈身还礼之后,才谨慎的开口说道:“陛下何以得知,我等今日抵达京城呢?”

    张彝宪笑着说道:“陛下下令运河上各钞关,凡是见到各位乘船经过时,必须向京中汇报,各位每日船只行到何处,陛下都了如指掌。陛下等待徐大人入京,早已是心情迫切了。”

    徐光启正了正服饰,向着北京的方向拜了拜,说道:“臣何德何能,劳圣天子如此记挂,实在是愧不敢当啊。”

    张彝宪满脸微笑,似乎毫不在意徐光启对他本人的冷淡。作为崇祯身边的近侍,张彝宪自然是知道这些日子里,崇祯对徐光启等一行人进京的重视程度的,而徐光启又是崇祯口中提及最多的一个名字。

    张彝宪虽不知为何崇祯如此推崇一个从来没见过面的人,但是徐光启在学问上的名望,在朝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之一。自崇祯登基以来,不管是阁臣还是科道官们,都转弯抹角的劝谏崇祯开经筵,学习治国之道。

    然而崇祯却一直在推搪,以张彝宪的推测,也许这位徐光启徐大人进京之后,或许就会成为天子之师,也未可知啊。对于有可能成为崇祯老师的人物,张彝宪自然是要恭敬一些了。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富春山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富春山居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