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终于匆匆结束了,徐光启提出了两条有争议的教育改革措施之后,朝会后半段基本就没什么特别的事发生了。
散朝后,礼部尚书来宗道、徐光启两人被留了下来,商议如何改组国子监的事。
因为崇祯提出改建后的大学将会取代经筵的职能,所以原本国子监以考进士不中的举人作为教师的方式,现在显然不太适合了。
在来宗道的提议下,崇祯同意了让翰林院学士担任国子监的教师。不过崇祯认为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必须要和国子监这种官学区分开来。
“朕设立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官员。所以原先国子监内的博士、助教、直讲将不再成为官职,而是成为教师的职业名称。翰林学士进入国子监后就是教授,原先国子监的博士改为助教,原先国子监内的助教和直讲统一称为讲师。取消官职名称之后,所有人的俸禄都上调一级。
原先国子监没有限制时间的学制改为学年制度,3-5年之内一定要毕业,不能一辈子都呆在国子监内混日子。还有,取消国子监内所有的体罚措施,警告、处分还不行的化,就开除学籍好了…”
朱由检一边回忆着当年的大学制度,一边慢慢的对着两位官员复述道。他尽量的想要在17世纪的大明,复制出一所综合性大学出来。
原本他是想要采用学分制,但是他只是想了想就放弃了,现在的大明更需要批量化制造的标准大学生,而且对这些尚不能理解什么是大学教育的儒家读书人来说,学分制搞不好就成了打击不同学术观点的工具了。
然而来宗道就有些不乐意了,“陛下,翰林学士本身就是国家储相,未来都是要入阁的大明栋梁。他们今日为了陛下,进入大学担任教授,乃是为了帮助陛下学习治国之道,陛下岂可轻易剥夺他们的官职?”
“来先生大约是没理解朕的意思,朕的意思是,学士们进入大学任教的时候不再是官员,但是官员的身份依旧保留。他们在大学中任教的经历一样被视为官员履历的一部分,只要按照程序任职就是了。”
崇祯的解释让来宗道勉强同意了,徐光启则在一边关心着另外的问题:“陛下,臣想请教这科学院要设置在那里?另外这些西洋僧人应该如何安置?”
“暂时就安置在信王府,然后改日朕和徐先生一起去三海边上看看,找一块好地方给科学院建一所院子。奥对了,来先生你回去之后,和鸿胪寺卿商议一下,让他找一些通晓外语的人出来,朕要他们去翻译一批西洋传教士带来的书籍。人手不足,就招募一些年轻学子,让他们打打下手学习学习也好。”
“敢问陛下,这批书籍有多少数量,用的什么文字?”来宗道追问了一句。
“大约有7000部,主要是拉丁文,还有少部分希腊文字。”徐光启插嘴说道。
“这两种是什么文字?鸿胪寺中大约只有精通蒙文和乌斯藏文的官吏,这个拉丁文和希腊文,臣闻所未闻啊?”来宗道一头雾水的说道。
虽然知道鸿胪寺未必有这类欧洲语言的翻译人才,但是心存侥幸的朱由检还是比较失望的。他揉了揉眼睛后说道:“那就让礼部从各地选拔,语言上有天赋的学子,不拘是什么出身,让他们进入大学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学成之后即为鸿胪寺官员。让鸿胪寺单独设置一个翻译院,除了近处的蒙古、乌斯藏、日本等国之外,通晓南洋各国及西洋各国语言的人才也要储备。终不能别人上门了,我大明连个会说话沟通的人都没有吧?”
来宗道皱了皱眉头说道:“陛下,我大明为天下万国所敬仰,各国使节想要与我大明修好,自然就会学习我大明之文字语言,我等又何必多此一举,学习也许一辈子都未必用的上一回的文字语言呢?”
“尚书大人此言差了,不学习对方的文字语言,焉能知晓对方的民族习性呢?来人究竟是与大明为善?还是为恶?更何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泰西文明颇有可观之处。以其之长,补我大明学问之短,岂不是美哉?”
徐光启不紧不慢的反驳了一句,来宗道顿时有些语塞。朱由检不愿意两人之间起什么矛盾,赶紧安抚了来宗道几句。
三人从学校制度的设立,到大学学生的选拔方式,谈了足足二个多时辰,中间朱由检还请两人一起用了午饭。到了下午3点钟左右,一份大学筹建草案才算整理完成。
虽然在来宗道的坚持下,新办大学的很多名称都沿用了大明会典的称呼方式。但是在朱由检的不断劝说下,这所大学废除了国子监很多不合理的制度。比如废除了监丞对监生刑罚的权力,进入国子监就不能轻易出门的规定等等。
三人虽然讨论良久,但是都未有疲惫之色。来宗道看着手上密密麻麻的大学筹建草案,精神略感振奋。以这种讨论的方式和皇帝研究问题,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
在崇祯的坚持之下,废除了大臣单独接见议事时,需要跪奏的规矩,并给予座椅和茶水。这不禁让来宗道对这位少年天子充满好感,也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提出的方案是否实用。
在往日,大臣单独奏事虽然是一种宠信的标志,但是对于讨论政事并没有多大帮助,更多的只是表明一种态度而已。
能和皇帝单独见面讨论事情的,基本上都是一、二品大员,而大明以年序晋升官职,能做到一、二品大员的莫不是50、60左右的岁数了。
这么大年纪的人,本来记性就有些退化了,在皇帝面前还要跪着谈事情,在这种极端不舒适的状况下,多半是抱着尽量少说话,避免忘词。
能够慢慢的整理思路,把自己的意思和皇帝完全进行交换,对来宗道来说也是一件新奇的经历,但是无疑他是对这份草案感到满意的。
徐光启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就顺口说道:“这国子监改名了,是否全名就叫北雍大学,以示和南国子监区分开来呢?”
朱由检只是楞了下,就说道:“北京的就叫燕京大学,南京的就叫金陵大学。”
天启七年11月9日,在成贤街国子监大门处,贴出了一块皇榜。国子监的监生们都好奇的挤在皇榜下面围观着,两名国子监内的仆役守护着皇榜,避免监生们靠的太近把皇榜给碰落了。
“这,这国子监改成大学。我们这些年在国子监花费的时间,难道就不作数了吗?”一位身穿洗的发白的道袍,年约四十多岁的老监生不由悲从中来。
“严监生何必如此,这后面不是注明了吗?陛下三日后将亲临国子监,对所有监生统一测试,合格者出监,不合格者可凭其自选是离监回家,还是进入大学从头学习。”一位穿着月白襴衫年轻士子不由劝解了一句。
“老严也真是糊涂了,没看到这最后写的什么吗?改成大学之后,陛下也要入大学学习。国子监的博士将全部换成翰林院的翰林来教授。这天子作同窗,阁相为老师,这大学生可不比捞什子监生值钱多了。”穿着一件宝蓝色道袍,浑身上下挂着不少零碎挂件的胖子,眼睛盯着皇榜上的内容,口中大声评论道。
“闪开、都闪开,没看到陆监生来了吗?都别挡着道,挤到了陆兄,你们吃罪的起吗?陆兄这边请。”一个尖嘴猴腮,身材中等的年轻监生,在前面推开拥挤的人群,点头哈腰的引着手摇折扇,踱着四方步慢慢走来的陆万龄,走到了皇榜下面视线最好的位置。
在陆万龄的西北面,看着这一幕的几名士子都不由皱起了眉头。一名面色苍白的青年士子,不由对身边的友人开口说道:“也不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既然已经放逐了魏阉,为何又轻轻放过了阿附阉党的陆万龄。钱兄雄文居然不能入陛下之目,此必朝中有奸邪之辈从中作梗啊。等到陛下入监之日,我等不如集合士子向陛下当面直谏,也让天下人知道,国子监中也有谔谔之声。”
钱嘉徵正想符合,突然看到边上一位友人不以为然的脸色,不由又改口道:“孙兄所言大合我意…沈兄摇头,莫非有更好的主意?”
出生崇明岛的沈廷杨年约30出头,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他不以为然的说道:“今日大明北有东虏之祸,南有奢安之乱,我听说就在前几个月,闽粤沿海又遭到了海寇洗劫,而陕西之地去年大旱,又有流民造反,更不提去岁山西地震,江苏风灾、京师又有王恭厂之难等等。我大明如此多灾多难,中枢更不应轻举妄动,陛下放逐魏忠贤,而宽宥余党,正是老成谋国之举。”
散朝后,礼部尚书来宗道、徐光启两人被留了下来,商议如何改组国子监的事。
因为崇祯提出改建后的大学将会取代经筵的职能,所以原本国子监以考进士不中的举人作为教师的方式,现在显然不太适合了。
在来宗道的提议下,崇祯同意了让翰林院学士担任国子监的教师。不过崇祯认为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必须要和国子监这种官学区分开来。
“朕设立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官员。所以原先国子监内的博士、助教、直讲将不再成为官职,而是成为教师的职业名称。翰林学士进入国子监后就是教授,原先国子监的博士改为助教,原先国子监内的助教和直讲统一称为讲师。取消官职名称之后,所有人的俸禄都上调一级。
原先国子监没有限制时间的学制改为学年制度,3-5年之内一定要毕业,不能一辈子都呆在国子监内混日子。还有,取消国子监内所有的体罚措施,警告、处分还不行的化,就开除学籍好了…”
朱由检一边回忆着当年的大学制度,一边慢慢的对着两位官员复述道。他尽量的想要在17世纪的大明,复制出一所综合性大学出来。
原本他是想要采用学分制,但是他只是想了想就放弃了,现在的大明更需要批量化制造的标准大学生,而且对这些尚不能理解什么是大学教育的儒家读书人来说,学分制搞不好就成了打击不同学术观点的工具了。
然而来宗道就有些不乐意了,“陛下,翰林学士本身就是国家储相,未来都是要入阁的大明栋梁。他们今日为了陛下,进入大学担任教授,乃是为了帮助陛下学习治国之道,陛下岂可轻易剥夺他们的官职?”
“来先生大约是没理解朕的意思,朕的意思是,学士们进入大学任教的时候不再是官员,但是官员的身份依旧保留。他们在大学中任教的经历一样被视为官员履历的一部分,只要按照程序任职就是了。”
崇祯的解释让来宗道勉强同意了,徐光启则在一边关心着另外的问题:“陛下,臣想请教这科学院要设置在那里?另外这些西洋僧人应该如何安置?”
“暂时就安置在信王府,然后改日朕和徐先生一起去三海边上看看,找一块好地方给科学院建一所院子。奥对了,来先生你回去之后,和鸿胪寺卿商议一下,让他找一些通晓外语的人出来,朕要他们去翻译一批西洋传教士带来的书籍。人手不足,就招募一些年轻学子,让他们打打下手学习学习也好。”
“敢问陛下,这批书籍有多少数量,用的什么文字?”来宗道追问了一句。
“大约有7000部,主要是拉丁文,还有少部分希腊文字。”徐光启插嘴说道。
“这两种是什么文字?鸿胪寺中大约只有精通蒙文和乌斯藏文的官吏,这个拉丁文和希腊文,臣闻所未闻啊?”来宗道一头雾水的说道。
虽然知道鸿胪寺未必有这类欧洲语言的翻译人才,但是心存侥幸的朱由检还是比较失望的。他揉了揉眼睛后说道:“那就让礼部从各地选拔,语言上有天赋的学子,不拘是什么出身,让他们进入大学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学成之后即为鸿胪寺官员。让鸿胪寺单独设置一个翻译院,除了近处的蒙古、乌斯藏、日本等国之外,通晓南洋各国及西洋各国语言的人才也要储备。终不能别人上门了,我大明连个会说话沟通的人都没有吧?”
来宗道皱了皱眉头说道:“陛下,我大明为天下万国所敬仰,各国使节想要与我大明修好,自然就会学习我大明之文字语言,我等又何必多此一举,学习也许一辈子都未必用的上一回的文字语言呢?”
“尚书大人此言差了,不学习对方的文字语言,焉能知晓对方的民族习性呢?来人究竟是与大明为善?还是为恶?更何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泰西文明颇有可观之处。以其之长,补我大明学问之短,岂不是美哉?”
徐光启不紧不慢的反驳了一句,来宗道顿时有些语塞。朱由检不愿意两人之间起什么矛盾,赶紧安抚了来宗道几句。
三人从学校制度的设立,到大学学生的选拔方式,谈了足足二个多时辰,中间朱由检还请两人一起用了午饭。到了下午3点钟左右,一份大学筹建草案才算整理完成。
虽然在来宗道的坚持下,新办大学的很多名称都沿用了大明会典的称呼方式。但是在朱由检的不断劝说下,这所大学废除了国子监很多不合理的制度。比如废除了监丞对监生刑罚的权力,进入国子监就不能轻易出门的规定等等。
三人虽然讨论良久,但是都未有疲惫之色。来宗道看着手上密密麻麻的大学筹建草案,精神略感振奋。以这种讨论的方式和皇帝研究问题,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
在崇祯的坚持之下,废除了大臣单独接见议事时,需要跪奏的规矩,并给予座椅和茶水。这不禁让来宗道对这位少年天子充满好感,也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提出的方案是否实用。
在往日,大臣单独奏事虽然是一种宠信的标志,但是对于讨论政事并没有多大帮助,更多的只是表明一种态度而已。
能和皇帝单独见面讨论事情的,基本上都是一、二品大员,而大明以年序晋升官职,能做到一、二品大员的莫不是50、60左右的岁数了。
这么大年纪的人,本来记性就有些退化了,在皇帝面前还要跪着谈事情,在这种极端不舒适的状况下,多半是抱着尽量少说话,避免忘词。
能够慢慢的整理思路,把自己的意思和皇帝完全进行交换,对来宗道来说也是一件新奇的经历,但是无疑他是对这份草案感到满意的。
徐光启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就顺口说道:“这国子监改名了,是否全名就叫北雍大学,以示和南国子监区分开来呢?”
朱由检只是楞了下,就说道:“北京的就叫燕京大学,南京的就叫金陵大学。”
天启七年11月9日,在成贤街国子监大门处,贴出了一块皇榜。国子监的监生们都好奇的挤在皇榜下面围观着,两名国子监内的仆役守护着皇榜,避免监生们靠的太近把皇榜给碰落了。
“这,这国子监改成大学。我们这些年在国子监花费的时间,难道就不作数了吗?”一位身穿洗的发白的道袍,年约四十多岁的老监生不由悲从中来。
“严监生何必如此,这后面不是注明了吗?陛下三日后将亲临国子监,对所有监生统一测试,合格者出监,不合格者可凭其自选是离监回家,还是进入大学从头学习。”一位穿着月白襴衫年轻士子不由劝解了一句。
“老严也真是糊涂了,没看到这最后写的什么吗?改成大学之后,陛下也要入大学学习。国子监的博士将全部换成翰林院的翰林来教授。这天子作同窗,阁相为老师,这大学生可不比捞什子监生值钱多了。”穿着一件宝蓝色道袍,浑身上下挂着不少零碎挂件的胖子,眼睛盯着皇榜上的内容,口中大声评论道。
“闪开、都闪开,没看到陆监生来了吗?都别挡着道,挤到了陆兄,你们吃罪的起吗?陆兄这边请。”一个尖嘴猴腮,身材中等的年轻监生,在前面推开拥挤的人群,点头哈腰的引着手摇折扇,踱着四方步慢慢走来的陆万龄,走到了皇榜下面视线最好的位置。
在陆万龄的西北面,看着这一幕的几名士子都不由皱起了眉头。一名面色苍白的青年士子,不由对身边的友人开口说道:“也不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既然已经放逐了魏阉,为何又轻轻放过了阿附阉党的陆万龄。钱兄雄文居然不能入陛下之目,此必朝中有奸邪之辈从中作梗啊。等到陛下入监之日,我等不如集合士子向陛下当面直谏,也让天下人知道,国子监中也有谔谔之声。”
钱嘉徵正想符合,突然看到边上一位友人不以为然的脸色,不由又改口道:“孙兄所言大合我意…沈兄摇头,莫非有更好的主意?”
出生崇明岛的沈廷杨年约30出头,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他不以为然的说道:“今日大明北有东虏之祸,南有奢安之乱,我听说就在前几个月,闽粤沿海又遭到了海寇洗劫,而陕西之地去年大旱,又有流民造反,更不提去岁山西地震,江苏风灾、京师又有王恭厂之难等等。我大明如此多灾多难,中枢更不应轻举妄动,陛下放逐魏忠贤,而宽宥余党,正是老成谋国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