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度量衡吗?不知陛下打算以何种标准入手呢?”徐光启显然有些疑虑,故而小心翼翼的询问道。
朱由检登基后,为了了解大明工匠的技术水准,多次去视察了宫内工坊。随后他就发觉,工坊内工匠使用的量具居然是每个大匠各有一套,除了父子、师徒关系的工匠外,就没有两个工匠使用一个标准的量具。
朱由检对这个现象只是略略思考了一会,就明白了。这时代的工匠有被称为手艺人,他们的手艺就和农民的耕地,商人的店铺一样,都是吃饭的家伙。
工匠把自己的手艺看做传家宝,因此不是拜师学艺,他们根本不会透露自己的技艺给外人。
在这种旧式的师徒制的传艺体系下,师父教授的每一句话都被奉为金规玉律,那个徒弟敢私自改动程序和标准的,轻者打骂一顿,重则赶出师门。
而大部分工匠都是没有文化的文盲,他们没有上过学,没有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的。这些工匠完全是靠着当学徒时的死记硬背,把师父讲述的每个数字都背下来,然后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消化,师父讲述的经验总结。
这样一来,师门传下来的量具就成了重中之重,因为没有了这套量具,就算你学了点皮毛,也做不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出来。在朱由检看来,这些工匠是拿自己的量具当做技术壁垒,来隔绝其他人窥探他们的技术了。
了解了工坊内的度量衡情况之后,朱由检顿时对市面上的度量衡上了心,他让锦衣卫开始收集,关于大明各地的度量衡的标准情况。
很快他就发现,现在的大明因为南北地方度量衡的不同,官府和商人之间度量衡不同,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度量衡不同,导致大明的实际税收和账目收入每年都有很大的出入。
就账目来说,国家应收的税收都已经入库了,但是到了支出的时候,官员们发现实际上库存并没有账目上的这么多。虽然不排除有些官员从中过手盘剥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贪污行为早就应该在账目上做平了。
无法找到原因的官员们,为了填补这种莫名其妙的亏空,最后就想出来漂没这等妙法。应收的国家税赋既然短缺了,那么我把支出的部分统一减少不就成了么。不仅可以填补亏空,把粮食物资搬运的损耗费用给一笔勾销了,还能给自己落下个辛苦钱。
虽然像徐光启这些偏好科学的官员,在屡屡听到了关于这种度量衡不准导致的纠纷后,隐隐感觉大明的度量衡标准应该做一次调整。但是一方面外有东虏,内有奢安之乱这种大明迫在眉睫的威胁,看起来度量衡的问题并不如何危急,可以暂且先放一放。
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混乱的度量衡的背后,涉及到大明各地缙绅、官吏的庞大利益,这些缙绅和官吏们,正是依靠着不一样的度量衡,从农民手上收取了数倍于国税的税赋,这种因为利益结成的团体,不是一、二个官员能够挑战的。
徐光启虽然对于崇祯想要统一度量衡感到有些吃惊,因为他觉得这事未必能落实下去。但是对于研究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来说,这却是一件好事。
不过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这些都说明了以往度量衡的单位都是因人而设,因此差异性很大。想要真正科学准确的把度量衡单位固定下来,又能为大明百姓所接受,就不能过于脱离实际。
如果皇帝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弄出了一套无法让百姓接受的度量衡标准,那么只会让大明的度量衡更为混乱,有碍于国计民生,徐光启肯定是要反对的。
因此徐光启想要先确认朱由检的想法,再决定是否要劝说或是支持,重新制定度量衡的标准。
朱由检整理了下思路,才对着面前的三人,请教似的说道:“原先的度量衡虽然标准不同,但是毕竟已经使用了数百年,有些甚至还是宋元时留下的单位。如果突然之间完全废弃,肯定会引起百姓的无所适从,因此朕想把原先大明通用的度量衡称为市制,意思是民间依然可以使用这旧的度量衡。
而朕打算建立一套朝廷使用的统一标准的度量衡,朕称之为公制。根据几何原理,我们都知道,一个立方体的体积是边长的三次方,这说明长度和体积之间是可以换算,只要我们确定了一个标准长度,就能确定一个标准立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容量。然后我们再把这个标准立方体盛满了某种物体,比如水,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标准重量。
然后接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三种标准单位进行细致的划分,再把它和原先的市制单位联系起来。这样当我们统一了公制度量衡之后,市制度量衡也就随之统一了。诸位认为这想法可行吗?”
“敢问尊敬的陛下,何为标准?”邓玉函迫不及待的第一个发问了,作为一名科学研究的狂热者,他对任何新事物和新理念都保持着好奇之心。
朱由检有些发愣,迟疑了好一会,才犹豫的解释道:“所谓标准,就是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比如我们以一粒米作为标准,任何大于或是小于它的米粒就是不标准的米粒。又或者我们取一个日冕作为标准日冕,那么同一时间其他日冕和它所显示的时间不一致,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其他不同时间的日冕是不标准,有问题的。”
邓玉函仔细的思考着朱由检的解释,连连点头说道:“尊敬的陛下,您真是拥有无上的智慧。只要我们设定出一个标准,那么不管是在大明还是在欧洲,我们就能制造出同样的器具,这对于大明和欧洲的交流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朱由检这才想起,欧洲人现在同样没有标准的概念。欧洲公制度量衡的出现,那是法国大革命时代的事。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又把法国人制定的公制标准带向了全欧,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
朱由检正想着,徐光启也面带微笑的赞赏道:“陛下这个用几何原理的方式,把长度、体积联系起来实在是太精妙了,比之刘歆以黍米与律管制定度量衡的方式更易操作,臣以为重制度量衡可行。”
对于徐光启所说的,以黍米与律管制定度量衡的方式,邓玉函和金尼阁都很感兴趣,忍不住向徐光启询问了。
徐光启看到朱由检也是懵懵懂懂的,一脸模糊的看着自己。索性就为三人讲述了,王莽命刘歆制定度量衡的故事。
简单来说,在刘歆构建的度量衡体系中,首次把长度、体积、重量三个度量衡单位联系了起来,这对于中国的自然科学来说是一大进步。
他以某个品种的黍米为标准,以1粒为1分,10粒为1寸,90粒合黄钟宫律管长9寸,100粒为1尺;一黄钟宫律管的容积是1200粒黍米,记为1龠;1200粒黍米的重量为12铢。
但是这种理论上精妙绝伦的度量衡系统,在现实使用中受限于黍米的不可重复性,你无法保证你作为标准的黍米和刘歆手中的黍米是一模一样的。因此这套度量衡在实际使用中,就变得错漏百出了。
但是不管如何,这套标准第一次脱离了人体部位的丈量,是中国人第一次试图以一种稳固的方式把度量衡固定下来。比法国人制定公制度量衡标准,足足提前了1800多年。
邓玉函和金尼阁听完了徐光启的介绍之后,无不对刘歆设计的度量衡体系赞叹不已。
听完了徐光启说完这个故事,三人马上就转入到了如何制定标准长度的讨论上了,在崇祯提出的这个度量衡体系内,一切的基础就在于标准长度之上。
只要这个标准长度能够为人所信服,那么整个公制度量衡体系就算是建立起来了。对于这种科学问题上的讨论,三人显然都很投入,仅仅是一会就把还在一边的崇祯皇帝给忘却了。
三人首先否定了以人体部位作为标准长度的计量,因为后人无法对标准长度进行校正,那么这套体系最后也会同刘歆建造的度量衡体系一样,陷入到混乱的地步。
三人小声而又激烈的讨论着,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当监丞刘友荣带着几名官员抱着监生们做好的文章走进来时,朱由检终于忍不住插嘴对三人说道:“为什么不以地球赤道周长的4千万分之一,作为一个标准单位呢?”
“为什么是赤道的周长?”邓玉函有些奇怪的问道。
“为什么是4千万分之一?”徐光启、金尼阁异口同声的问道。
朱由检眨着眼睛深恨自己多嘴了,他怎么忘记了,眼前这三人都是科学家,他们可不会因为自己是皇帝,就在科学研究上对他唯唯诺诺。
朱由检登基后,为了了解大明工匠的技术水准,多次去视察了宫内工坊。随后他就发觉,工坊内工匠使用的量具居然是每个大匠各有一套,除了父子、师徒关系的工匠外,就没有两个工匠使用一个标准的量具。
朱由检对这个现象只是略略思考了一会,就明白了。这时代的工匠有被称为手艺人,他们的手艺就和农民的耕地,商人的店铺一样,都是吃饭的家伙。
工匠把自己的手艺看做传家宝,因此不是拜师学艺,他们根本不会透露自己的技艺给外人。
在这种旧式的师徒制的传艺体系下,师父教授的每一句话都被奉为金规玉律,那个徒弟敢私自改动程序和标准的,轻者打骂一顿,重则赶出师门。
而大部分工匠都是没有文化的文盲,他们没有上过学,没有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的。这些工匠完全是靠着当学徒时的死记硬背,把师父讲述的每个数字都背下来,然后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消化,师父讲述的经验总结。
这样一来,师门传下来的量具就成了重中之重,因为没有了这套量具,就算你学了点皮毛,也做不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出来。在朱由检看来,这些工匠是拿自己的量具当做技术壁垒,来隔绝其他人窥探他们的技术了。
了解了工坊内的度量衡情况之后,朱由检顿时对市面上的度量衡上了心,他让锦衣卫开始收集,关于大明各地的度量衡的标准情况。
很快他就发现,现在的大明因为南北地方度量衡的不同,官府和商人之间度量衡不同,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度量衡不同,导致大明的实际税收和账目收入每年都有很大的出入。
就账目来说,国家应收的税收都已经入库了,但是到了支出的时候,官员们发现实际上库存并没有账目上的这么多。虽然不排除有些官员从中过手盘剥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贪污行为早就应该在账目上做平了。
无法找到原因的官员们,为了填补这种莫名其妙的亏空,最后就想出来漂没这等妙法。应收的国家税赋既然短缺了,那么我把支出的部分统一减少不就成了么。不仅可以填补亏空,把粮食物资搬运的损耗费用给一笔勾销了,还能给自己落下个辛苦钱。
虽然像徐光启这些偏好科学的官员,在屡屡听到了关于这种度量衡不准导致的纠纷后,隐隐感觉大明的度量衡标准应该做一次调整。但是一方面外有东虏,内有奢安之乱这种大明迫在眉睫的威胁,看起来度量衡的问题并不如何危急,可以暂且先放一放。
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混乱的度量衡的背后,涉及到大明各地缙绅、官吏的庞大利益,这些缙绅和官吏们,正是依靠着不一样的度量衡,从农民手上收取了数倍于国税的税赋,这种因为利益结成的团体,不是一、二个官员能够挑战的。
徐光启虽然对于崇祯想要统一度量衡感到有些吃惊,因为他觉得这事未必能落实下去。但是对于研究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来说,这却是一件好事。
不过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这些都说明了以往度量衡的单位都是因人而设,因此差异性很大。想要真正科学准确的把度量衡单位固定下来,又能为大明百姓所接受,就不能过于脱离实际。
如果皇帝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弄出了一套无法让百姓接受的度量衡标准,那么只会让大明的度量衡更为混乱,有碍于国计民生,徐光启肯定是要反对的。
因此徐光启想要先确认朱由检的想法,再决定是否要劝说或是支持,重新制定度量衡的标准。
朱由检整理了下思路,才对着面前的三人,请教似的说道:“原先的度量衡虽然标准不同,但是毕竟已经使用了数百年,有些甚至还是宋元时留下的单位。如果突然之间完全废弃,肯定会引起百姓的无所适从,因此朕想把原先大明通用的度量衡称为市制,意思是民间依然可以使用这旧的度量衡。
而朕打算建立一套朝廷使用的统一标准的度量衡,朕称之为公制。根据几何原理,我们都知道,一个立方体的体积是边长的三次方,这说明长度和体积之间是可以换算,只要我们确定了一个标准长度,就能确定一个标准立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容量。然后我们再把这个标准立方体盛满了某种物体,比如水,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标准重量。
然后接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三种标准单位进行细致的划分,再把它和原先的市制单位联系起来。这样当我们统一了公制度量衡之后,市制度量衡也就随之统一了。诸位认为这想法可行吗?”
“敢问尊敬的陛下,何为标准?”邓玉函迫不及待的第一个发问了,作为一名科学研究的狂热者,他对任何新事物和新理念都保持着好奇之心。
朱由检有些发愣,迟疑了好一会,才犹豫的解释道:“所谓标准,就是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比如我们以一粒米作为标准,任何大于或是小于它的米粒就是不标准的米粒。又或者我们取一个日冕作为标准日冕,那么同一时间其他日冕和它所显示的时间不一致,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其他不同时间的日冕是不标准,有问题的。”
邓玉函仔细的思考着朱由检的解释,连连点头说道:“尊敬的陛下,您真是拥有无上的智慧。只要我们设定出一个标准,那么不管是在大明还是在欧洲,我们就能制造出同样的器具,这对于大明和欧洲的交流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朱由检这才想起,欧洲人现在同样没有标准的概念。欧洲公制度量衡的出现,那是法国大革命时代的事。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又把法国人制定的公制标准带向了全欧,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
朱由检正想着,徐光启也面带微笑的赞赏道:“陛下这个用几何原理的方式,把长度、体积联系起来实在是太精妙了,比之刘歆以黍米与律管制定度量衡的方式更易操作,臣以为重制度量衡可行。”
对于徐光启所说的,以黍米与律管制定度量衡的方式,邓玉函和金尼阁都很感兴趣,忍不住向徐光启询问了。
徐光启看到朱由检也是懵懵懂懂的,一脸模糊的看着自己。索性就为三人讲述了,王莽命刘歆制定度量衡的故事。
简单来说,在刘歆构建的度量衡体系中,首次把长度、体积、重量三个度量衡单位联系了起来,这对于中国的自然科学来说是一大进步。
他以某个品种的黍米为标准,以1粒为1分,10粒为1寸,90粒合黄钟宫律管长9寸,100粒为1尺;一黄钟宫律管的容积是1200粒黍米,记为1龠;1200粒黍米的重量为12铢。
但是这种理论上精妙绝伦的度量衡系统,在现实使用中受限于黍米的不可重复性,你无法保证你作为标准的黍米和刘歆手中的黍米是一模一样的。因此这套度量衡在实际使用中,就变得错漏百出了。
但是不管如何,这套标准第一次脱离了人体部位的丈量,是中国人第一次试图以一种稳固的方式把度量衡固定下来。比法国人制定公制度量衡标准,足足提前了1800多年。
邓玉函和金尼阁听完了徐光启的介绍之后,无不对刘歆设计的度量衡体系赞叹不已。
听完了徐光启说完这个故事,三人马上就转入到了如何制定标准长度的讨论上了,在崇祯提出的这个度量衡体系内,一切的基础就在于标准长度之上。
只要这个标准长度能够为人所信服,那么整个公制度量衡体系就算是建立起来了。对于这种科学问题上的讨论,三人显然都很投入,仅仅是一会就把还在一边的崇祯皇帝给忘却了。
三人首先否定了以人体部位作为标准长度的计量,因为后人无法对标准长度进行校正,那么这套体系最后也会同刘歆建造的度量衡体系一样,陷入到混乱的地步。
三人小声而又激烈的讨论着,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当监丞刘友荣带着几名官员抱着监生们做好的文章走进来时,朱由检终于忍不住插嘴对三人说道:“为什么不以地球赤道周长的4千万分之一,作为一个标准单位呢?”
“为什么是赤道的周长?”邓玉函有些奇怪的问道。
“为什么是4千万分之一?”徐光启、金尼阁异口同声的问道。
朱由检眨着眼睛深恨自己多嘴了,他怎么忘记了,眼前这三人都是科学家,他们可不会因为自己是皇帝,就在科学研究上对他唯唯诺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