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的主张,获得徐光启、孙元化、韩爌、钱谦益等人的支持,而原本站在王在晋这边的刘宗周却有些犹豫了,他似乎被孙承宗讲的理由折服了。
这个时候,倪元璐、陆澄源却站出来支持王在晋的主张,他们认为,现在关外有兵8万,再加上各种辅助民夫,几达一十四万之众,一年耗费超过600万两,如果把这笔钱省下一半来安置辽东民众,则孙承宗所谈的就不是问题。
至于所谓的援应插汉部,使东虏不敢全力东向击败蒙古插汉部,解决腹心之患云云,这是孙承宗高估了辽东军的作用。
事实上,就在今年初,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率军三万入侵朝鲜,朝鲜王李倧向我大明求援,先帝下诏书令辽东军及皮岛毛文龙部救援朝鲜属国。
但是除了皮岛毛文龙部不顾粮饷短缺,率兵入朝鲜支援朝鲜军,入朝后“三战三捷,困奴于银杏江”,接着在千家庄、**山一带与后金主力展开决战,“文龙自率兵出,大战,杀固山一、牛鹿三人,斩两千余级。”重创东虏主力之外。
辽东军9000余人出宁远200里即返,除了乘机修了锦州城之外,丝毫没有对后金造成任何压力。可见孙承宗所言的宁远防线可以牵制后金云云,只是一句虚言。
有倪元璐、陆澄源等人的支持,刘宗周再次坚定了决心,认为关外之地可以放弃,辽东之民可以移居山海关之内,充实山海关一带的防御。
对于倪元璐、陆澄源的指责,孙承宗虽然面红耳赤,但是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张,最后负气说道:“…如果陛下支持王兵部,那么臣请乞骸骨。”
黄立极、郭允厚等官员,则一直观察着崇祯的表情,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什么立场,因此干脆选择了以崇祯的意思为准。
看着朝堂上泾渭分明的两派,朱由检一直在默默的思考,等听到孙承宗负气辞职之后后,他终于坐不住了。
朱由检一边出声安抚了这位老臣,一边试探着说道:“首先这个修建三道关西洋铳台,以取代山海关重城的方案大家应该没什么意见了吧?”
对于这个筑城方案,朝中王在晋和孙承宗都表示了默认,而其他官员也没有出声反对。
但是朱由检随即开口说道:“西洋铳台也许不错,但是按照徐卿、孙卿两位的描述,西洋铳台想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装备大炮和火枪。但是我大明火炮铸造无法,其大者不过是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者即所谓的三眼快枪。
这些火器身管短小,装药不多,放弹也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以瞄准命中。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因此军中士兵皆不乐意使用。
而大明从澳门夷人手中购买的红夷炮,虽然制做的长短中矩,厚薄适宜,命中率高且致远,威力巨大。但是一尊大炮就有千余斤之重,移动不便,且身管太长,装药不便。一发之后,如果没有清理干净炮膛内的残渣,就会引起炸膛,因此发射缓慢。可见红夷炮适合于守城,而不适宜于野战。
我听说天启元年,大明向澳门夷人购买的四千磅火炮,售价是每门一千两,据说还是优惠之后的价格。如果要完全建成如孙卿所言的城池样式的西洋铳台,则大约要配备上30-45门火炮之间,先不说这个澳门夷人有没有这么多火炮可以出售,单单是这些火炮的购买价格,和运输费用,已经抵得上铳台的造价了。
且澳门夷人虽然现在对我大明态度恭顺,但是这军国重器终不能被外夷控制吧?”
刘宗周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崇祯说道:“陛下所言不错,这奇技淫巧终究只是旁门左道,臣以为,要抗击东虏,终究还是要教民以德。今日军中士兵不知仁义,大军过处,百姓不胜纷扰。而军中将官则不知廉耻,一味克扣军饷,搜刮地方,只图暴敛财物。
…臣以为,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与其徒耗财力购买红夷炮,不如对军士宣扬圣人经义,激发军士天良,以卫我大明百姓,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
孙元化虽然不服气刘宗周的说法,但是这位道德先生所说的军中弊病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作为一名西洋火炮专家,他的专长在于研究器具制造上,这种拿着圣人的教诲在朝堂上争论,却是他的短处。
孙元化满腹的不服气,但是又不能和刘宗周在陛下面前恶言相向,顿时变的面红耳赤了起来。
朱由检提出这些问题可不是为了反对修建西洋铳台,和排斥西学的。
因此他赶紧截住了刘宗周的话头说道:“蕺山先生此言大善,整顿军纪,宣教圣人之言,使得军士知道为何而战,的确很重要。像辽东游击将军李永芳,朝廷责以重任,又有抚顺坚城在手,然而东虏稍一进攻,就投降了。若是大明军中将官尽是此等人,就算西洋铳台修建满关内,东虏一来还不是依旧开城出降吗?
不过刘先生也有些地方过于偏颇了,大明将士知晓礼仪仁义之后,我等难道要让这些忠诚的将士们空着双手去保家卫国吗?如此岂不太让大明的将士们寒心了?
有没有大炮,大明的军士都要保家卫国,这是军人的职责。但是大明的将士拿着什么武器和敌人战斗,这却是朝堂之上衮衮诸公的责任。”
刘宗周虽然觉得朱由检说的不是很有道理,但是在他心中裁撤辽东军队、解决辽饷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大事,因此也就不再西洋火器的问题上面纠缠下去了。
至于徐光启、孙元化等人,既然崇祯并没有否定,采用西洋火器变革大明军队的建议,他们自然就更不会和刘宗周辩论下去了。
看着争吵稍稍平息了一些之后,朱由检才继续说道:“朕之所以提出刚刚的问题,只是想说三件事:一、西洋铳台修筑之法,虽然来自泰西,然而是否适合于我大明的使用,还需要进行试验,因此可先在京城左近试修一小台,以验证其利弊,然后再改进技术。
二、西洋铳台修筑之法乃是军国机密,而今后修筑铳台也需要专业的人手,因此朕以为兵部应当另设一军事工程院,专门研究攻城和守城器械、城池修筑方式之技术,兵部职方司主事孙元化可调任军事工程院郎中,负责筹集管理此部门,至于之前众人所推荐的伍继彩、李氏父子、高一志等人均可招录。
三、红夷炮、西洋铳虽是军国利器,但是我大明辖土亿兆,终不能靠买卖火器来维持国防安全。因此孙郎中、徐吏部可以招募人手,试制红夷炮和西洋铳。且西洋火器并非只求制造之术,西人使用火器多年,相必再使用火器之上有独得之妙,徐吏部可通过金尼阁教士,从澳门邀请火器操作军官,研究西洋火器操练之术。”
徐光启、孙元化对于崇祯的任命非常感兴趣,立刻答应了下来。
随后朱由检提到了第二个问题,“辽东兵多但是战力不高,虽然当初朝中指望以辽人守辽土,但是到了今天辽东有兵32营,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客兵,客兵月饷二两,而主兵月饷一两。他们面对的都是同一个敌人,性命也同样只有一条,要是东虏来犯,是主兵上还是客兵上?这种制度必须要改变,不管是北兵还是南兵,不管是主兵还是客兵,都是我大明的将士,自然也要一视同仁。”
王在晋对于崇祯的这个说法,颇有不同意见,他赶紧辩解道:“主兵是本地人,有耕地可种,所以月饷才会少一些。而客兵都是外地人,他们不能种地,又要养家糊口,所以才会高一些。这主客兵制度,实际上已经考虑到本地和外地士兵的公平了。”
朱由检并不认同王在晋的解释,他强硬的说道:“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守卫的都是大明的土地,难道敌军攻占了辽东,就不会想要关内?攻下了关内,就不会想要中原?攻下了中原难道就不会想要江南?
我大明每一片土地都是属于全体大明百姓的,没有什么主客之说。与其说客兵是为了保护主兵的土地,不如说正是九边挡住了外地的入侵,他们的家人才能在家乡安居乐业。
就算要照顾客兵的家人,那么就给其家人免税、免役好了,何苦要在军队之中弄个不平等出来?夫子也曾经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难道不是吗?王兵部。”
对于这种士兵的待遇问题,一众文官基本毫无兴趣。而站在另一边的勋贵们则对辽东军的事毫不关心,因为除了两京之外,文官根本不允许勋贵插手其他地方的军队,特别是战斗力最强的边军。
而王在晋的反对,是因为他是兵部尚书,他只是想要裁撤关外的军队,完成他设想的山海关防线,并无意做改动军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大明到了现在,任何一种存在的制度,背后都有不少既得利益者。他裁撤辽东军,退守山海关,已经得罪了不少人,因此他并不想为此遭遇更大的阻力。
这个时候,倪元璐、陆澄源却站出来支持王在晋的主张,他们认为,现在关外有兵8万,再加上各种辅助民夫,几达一十四万之众,一年耗费超过600万两,如果把这笔钱省下一半来安置辽东民众,则孙承宗所谈的就不是问题。
至于所谓的援应插汉部,使东虏不敢全力东向击败蒙古插汉部,解决腹心之患云云,这是孙承宗高估了辽东军的作用。
事实上,就在今年初,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率军三万入侵朝鲜,朝鲜王李倧向我大明求援,先帝下诏书令辽东军及皮岛毛文龙部救援朝鲜属国。
但是除了皮岛毛文龙部不顾粮饷短缺,率兵入朝鲜支援朝鲜军,入朝后“三战三捷,困奴于银杏江”,接着在千家庄、**山一带与后金主力展开决战,“文龙自率兵出,大战,杀固山一、牛鹿三人,斩两千余级。”重创东虏主力之外。
辽东军9000余人出宁远200里即返,除了乘机修了锦州城之外,丝毫没有对后金造成任何压力。可见孙承宗所言的宁远防线可以牵制后金云云,只是一句虚言。
有倪元璐、陆澄源等人的支持,刘宗周再次坚定了决心,认为关外之地可以放弃,辽东之民可以移居山海关之内,充实山海关一带的防御。
对于倪元璐、陆澄源的指责,孙承宗虽然面红耳赤,但是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张,最后负气说道:“…如果陛下支持王兵部,那么臣请乞骸骨。”
黄立极、郭允厚等官员,则一直观察着崇祯的表情,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什么立场,因此干脆选择了以崇祯的意思为准。
看着朝堂上泾渭分明的两派,朱由检一直在默默的思考,等听到孙承宗负气辞职之后后,他终于坐不住了。
朱由检一边出声安抚了这位老臣,一边试探着说道:“首先这个修建三道关西洋铳台,以取代山海关重城的方案大家应该没什么意见了吧?”
对于这个筑城方案,朝中王在晋和孙承宗都表示了默认,而其他官员也没有出声反对。
但是朱由检随即开口说道:“西洋铳台也许不错,但是按照徐卿、孙卿两位的描述,西洋铳台想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装备大炮和火枪。但是我大明火炮铸造无法,其大者不过是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者即所谓的三眼快枪。
这些火器身管短小,装药不多,放弹也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以瞄准命中。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因此军中士兵皆不乐意使用。
而大明从澳门夷人手中购买的红夷炮,虽然制做的长短中矩,厚薄适宜,命中率高且致远,威力巨大。但是一尊大炮就有千余斤之重,移动不便,且身管太长,装药不便。一发之后,如果没有清理干净炮膛内的残渣,就会引起炸膛,因此发射缓慢。可见红夷炮适合于守城,而不适宜于野战。
我听说天启元年,大明向澳门夷人购买的四千磅火炮,售价是每门一千两,据说还是优惠之后的价格。如果要完全建成如孙卿所言的城池样式的西洋铳台,则大约要配备上30-45门火炮之间,先不说这个澳门夷人有没有这么多火炮可以出售,单单是这些火炮的购买价格,和运输费用,已经抵得上铳台的造价了。
且澳门夷人虽然现在对我大明态度恭顺,但是这军国重器终不能被外夷控制吧?”
刘宗周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崇祯说道:“陛下所言不错,这奇技淫巧终究只是旁门左道,臣以为,要抗击东虏,终究还是要教民以德。今日军中士兵不知仁义,大军过处,百姓不胜纷扰。而军中将官则不知廉耻,一味克扣军饷,搜刮地方,只图暴敛财物。
…臣以为,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与其徒耗财力购买红夷炮,不如对军士宣扬圣人经义,激发军士天良,以卫我大明百姓,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
孙元化虽然不服气刘宗周的说法,但是这位道德先生所说的军中弊病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作为一名西洋火炮专家,他的专长在于研究器具制造上,这种拿着圣人的教诲在朝堂上争论,却是他的短处。
孙元化满腹的不服气,但是又不能和刘宗周在陛下面前恶言相向,顿时变的面红耳赤了起来。
朱由检提出这些问题可不是为了反对修建西洋铳台,和排斥西学的。
因此他赶紧截住了刘宗周的话头说道:“蕺山先生此言大善,整顿军纪,宣教圣人之言,使得军士知道为何而战,的确很重要。像辽东游击将军李永芳,朝廷责以重任,又有抚顺坚城在手,然而东虏稍一进攻,就投降了。若是大明军中将官尽是此等人,就算西洋铳台修建满关内,东虏一来还不是依旧开城出降吗?
不过刘先生也有些地方过于偏颇了,大明将士知晓礼仪仁义之后,我等难道要让这些忠诚的将士们空着双手去保家卫国吗?如此岂不太让大明的将士们寒心了?
有没有大炮,大明的军士都要保家卫国,这是军人的职责。但是大明的将士拿着什么武器和敌人战斗,这却是朝堂之上衮衮诸公的责任。”
刘宗周虽然觉得朱由检说的不是很有道理,但是在他心中裁撤辽东军队、解决辽饷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大事,因此也就不再西洋火器的问题上面纠缠下去了。
至于徐光启、孙元化等人,既然崇祯并没有否定,采用西洋火器变革大明军队的建议,他们自然就更不会和刘宗周辩论下去了。
看着争吵稍稍平息了一些之后,朱由检才继续说道:“朕之所以提出刚刚的问题,只是想说三件事:一、西洋铳台修筑之法,虽然来自泰西,然而是否适合于我大明的使用,还需要进行试验,因此可先在京城左近试修一小台,以验证其利弊,然后再改进技术。
二、西洋铳台修筑之法乃是军国机密,而今后修筑铳台也需要专业的人手,因此朕以为兵部应当另设一军事工程院,专门研究攻城和守城器械、城池修筑方式之技术,兵部职方司主事孙元化可调任军事工程院郎中,负责筹集管理此部门,至于之前众人所推荐的伍继彩、李氏父子、高一志等人均可招录。
三、红夷炮、西洋铳虽是军国利器,但是我大明辖土亿兆,终不能靠买卖火器来维持国防安全。因此孙郎中、徐吏部可以招募人手,试制红夷炮和西洋铳。且西洋火器并非只求制造之术,西人使用火器多年,相必再使用火器之上有独得之妙,徐吏部可通过金尼阁教士,从澳门邀请火器操作军官,研究西洋火器操练之术。”
徐光启、孙元化对于崇祯的任命非常感兴趣,立刻答应了下来。
随后朱由检提到了第二个问题,“辽东兵多但是战力不高,虽然当初朝中指望以辽人守辽土,但是到了今天辽东有兵32营,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客兵,客兵月饷二两,而主兵月饷一两。他们面对的都是同一个敌人,性命也同样只有一条,要是东虏来犯,是主兵上还是客兵上?这种制度必须要改变,不管是北兵还是南兵,不管是主兵还是客兵,都是我大明的将士,自然也要一视同仁。”
王在晋对于崇祯的这个说法,颇有不同意见,他赶紧辩解道:“主兵是本地人,有耕地可种,所以月饷才会少一些。而客兵都是外地人,他们不能种地,又要养家糊口,所以才会高一些。这主客兵制度,实际上已经考虑到本地和外地士兵的公平了。”
朱由检并不认同王在晋的解释,他强硬的说道:“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守卫的都是大明的土地,难道敌军攻占了辽东,就不会想要关内?攻下了关内,就不会想要中原?攻下了中原难道就不会想要江南?
我大明每一片土地都是属于全体大明百姓的,没有什么主客之说。与其说客兵是为了保护主兵的土地,不如说正是九边挡住了外地的入侵,他们的家人才能在家乡安居乐业。
就算要照顾客兵的家人,那么就给其家人免税、免役好了,何苦要在军队之中弄个不平等出来?夫子也曾经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难道不是吗?王兵部。”
对于这种士兵的待遇问题,一众文官基本毫无兴趣。而站在另一边的勋贵们则对辽东军的事毫不关心,因为除了两京之外,文官根本不允许勋贵插手其他地方的军队,特别是战斗力最强的边军。
而王在晋的反对,是因为他是兵部尚书,他只是想要裁撤关外的军队,完成他设想的山海关防线,并无意做改动军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大明到了现在,任何一种存在的制度,背后都有不少既得利益者。他裁撤辽东军,退守山海关,已经得罪了不少人,因此他并不想为此遭遇更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