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边镇的钱粮管理方式,实在是过于复杂和混乱了。民运民解的运输方式,路上损耗过大,百姓的负担也过重。
而且在各地钱粮没有运送到边镇仓库之前,不管是朝廷还是边镇管理钱粮的官员,都不知道有没有粮饷可以发放给边军士兵。而且因为各县缴纳的税收不一,势必会造成有的军队发完粮饷还有余,有些军队却领不到粮饷的问题。
所以朕认为不管是田赋征收,还是军队粮饷发放,都必须进行改革。”
朱由检的声音并不响亮,但是内阁和六部的大臣们,心理却突然纠结了一下。
大明的财政赋税制度,就像是注入沼泽的无数支河流,然后又以无数分支河流的方式从沼泽内流出来。
就算是最为精明的大明户部官员,也无法弄清楚大明赋税的征收和流动方式。
百多年来,一代代户部官员的加加减减,早就把大明的赋税体系,变成了一个庞大而繁杂的迷宫。
对于户部的官员们来说,能够维持住这个体系,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就了。
改动这个复杂的赋税体系,也许只是想想,都会让人头皮发麻吧。
郭允厚张了张嘴,不知道要如何劝说崇祯不要轻举妄动,朱由检已经开口继续说下去了。
“朕以为各省应当建立一个税赋征收仓库,各省的税赋今后就解运到本省的仓库中去。户部对各省的税赋征收仓库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如此既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又不至于出现各地物资解运不平衡的局面。”
郭允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崇祯是借此想要成立粮食局,或者说是比粮食局内容更为丰富的一个户部仓库系统。
作为户部尚书的郭允厚不说话,朝中其他官员自然也就存在了观望状态。
黄立极有些担忧的说道:“陛下,这如果田赋改成了解运到本省省库,那么从省库到边镇,或是到京城的运费,岂不是要朝廷自己负担了?臣恐怕到时候能够运输到边镇或是京城的物资,反而变得更少了啊。”
黄道周顿时不满的说道:“黄首辅这话就说的不合适了,本来国家征收税赋,就没规定要小民承担运输的费用。一直以来,这民运民解都只是约定俗成的惯例而已。
更何况,太祖时代民运民解的终点是南京,江南地区的百姓负担自然不重。但是现在的终点是北京,百姓千里迢迢把税赋缴纳到京城仓库之后,返回家中时第二年的解运任务又到了,这要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臣以为,陛下改革此法实在是善莫大焉。”
朝中的官员顿时分成了两派,一派人支持黄立极,认为改制之后,有可能导致国用更为不足,因此他们希望百姓能够负担这个运输任务。
另一派则多以江南人士为主,他们认为改制可以减轻江南百姓的负担。朝廷不能因为国用不足,而让小民倾家荡产。因为破产的小民越多,缴纳的赋税就越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能看到两方官员,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而不是用祖制来压制对方,让朱由检的心情倒是好上了许多。
到了最后,郭允厚提出了一个建议,让百姓按照正赋之外加上8成,就可以免去解运外省的任务。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朱由检决定道:“除正赋外加7成,此外火耗固定为三分。田赋征收的最小单位为毫,毫之后的数字一律抹去。
各省征收到的税赋七成归于朝廷,三成留作地方官员、胥吏的俸禄及地方建设经费。户部要对地方留用的税赋进行监察,不可擅自中饱私囊。
除此之外,个别地方需要单独加征的项目,必须经过户部审批,比如说地方兴修水利建设、道路等项目。”
户部的权力一下增加了不少,郭允厚也顺势提出让笪继良负责户部这个新增加的部门。
朱由检没有异议的同意了,并加了笪继良户部侍郎的头衔,以方便他同地方巡抚打交道。
理清了户部的税收制度和各省建立分库之后。朱由检这才把话题转到了最初的边军粮饷问题上。
“现在看来,以巡抚、道员、通判管理军队的粮饷,实在是有些不便。他们虽然管理粮饷的发放,但是却不必承担边军缺乏粮饷的责任。
且巡抚兼顾地方民政;兵备道要监督军事,并掌管军队文书;通判虽然专职,但是地位显然太低,无法追索粮饷入库。
朕以为应当把边镇钱粮仓库独立出来,由五军都督府直接掌握,若是军士连续缺饷两个月,就要对责任人进行追查,以军法处置。”
户部、兵部的几名官员原本还想反对,毕竟边镇的仓库也是户部、兵部的财源之一,但是崇祯的以军法处置管理粮饷的官员,顿时让他们把话憋回去了。
在现在这个国库空虚的时代,保证边军不能连续缺饷两个月以上,简直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五军都督府同样在兵部的管理之下,无非就是绕个圈子,因此兵部几名官员默认了崇祯的提议。
“宣府镇8万人,大同镇7万6千5百人,山西镇5万3千5百人,延绥镇5万人,宁夏镇3万1千6百人,甘肃镇5万2千人,固原镇4万5千人,蓟州镇12万8千人,辽东镇8万1千人。辽东镇的人数不包括客兵。”郭允厚向崇祯汇报着九边的军士数量。
虽然心中有些心疼,崇祯还是咬牙说道:“这蓟州镇平定京畿民变的奖励,还有欠饷就由户部处理了。除蓟州、辽东两镇之外,其他各镇补发2个月,固原镇补发3个月的军饷,户部计算个数目出来给朕。”
郭允厚只是低头板着手指计算了片刻就说道:“陛下,大约在60万两之上。”
朱由检点了点头,有些肉疼的说道:“朕给你65万两,多余部分作为抚恤发给死亡军士的军属或是残疾老军。”
真是天可怜见,天启留下的内库,加上养心殿的地库,一共大约只有700万两,这些日子已经被他花了近150万两了。以这种花钱的速度,很快他就要破产了。
当崇祯正在心疼钱财花的太快的时候,黄道周、倪元璐等人到是有些钦佩起这位少年天子了。
他们风闻这位天子开放海禁,还试图重开矿监,以为这是一位酷似神宗皇帝的爱财天子。
今日这么一看,却又和神宗皇帝的性格天差地别了。看来所谓的宫内白粮用度减半的传闻,的确是真实的了。
官员们还在揣测着崇祯的行为到底代表什么的时候,朱由检接着说道:“除了大同、宣府、山西三镇外,其他各镇的一半军饷要发放本色。边镇本身就在人烟稀落之地,发放折色,除了推高当地的物价之外,军士本身并无好处。”
郭允厚顿时出声答应着,朱由检随即说道:“兵部、都察院、锦衣卫都要派人和户部一起下去,一方面是检查钱粮是否发放到每一个军士手中。另一方面,顺便核查下边军的实际情况,那些已经老迈虚弱的军士,要安排退役。还有,准备从边军中淘汰出一部分士兵,组织军用物资的运输。”
工部尚书吴淳夫掩着口,忍不住打了一个哈欠。他不知道为什么,出售长芦盐场的议题会跑偏到九边军饷的发放问题上去,这实在有些离题万里了。
朱由检看着吴淳夫,突然问道:“吴尚书,这京畿附近有多少条河流?”
吴淳夫赶紧放下手说道:“回陛下,有五百多河流,较大的河流有5条:南、北运河,永定河,清河,子牙河。”
“朕查阅了顺天府过往的资料,发现过去10年之内,只有两年没有受到灾害,其余年份均有旱灾,特别是去年,更是水灾连上了旱灾。工部难道就没有什么举措吗?”
吴淳夫顿时有些期期艾艾的说不出话来,他不得已说道:“这京畿地形,西北高而东南洼地,无水则旱,有水则涝,虽然下游宝坻县修过大坝,但是全然无用。
以臣看来,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最终都汇入了海河,要想解决京畿地区的水旱灾,除非根治海河才行。”
“吴尚书打算如何根治海河,不如说来听听?”朱由检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说道具体的事务,吴淳夫又有些抓瞎了,他不由瞧了郭允厚几眼。
“吴尚书你看着郭尚书干嘛?说说你的方案啊?”朱由检有些好奇了。
“这个,臣这个方案也是从郭尚书口中听到了,臣觉得还是由郭尚书来说比较完整。”吴淳夫支支吾吾的说道。
郭允厚不得不站出来说道:“臣一向对治水有兴趣,这京畿海河流域,臣也去走访过,才有了一点想法。
臣以为,要想根治旱灾或是控制水灾,首先就要蓄水。海河从西北山区而出,遇到大雨则容易出现山洪,山洪又会转化为大水,而海河的出海口又小,所以因为排泄不畅就变成了水灾了。
臣认为,治理海河的原则是,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而且每条汇入海河的支流都必须进行河道整治。臣估计,非20万人,20年时间不能成功。”
而且在各地钱粮没有运送到边镇仓库之前,不管是朝廷还是边镇管理钱粮的官员,都不知道有没有粮饷可以发放给边军士兵。而且因为各县缴纳的税收不一,势必会造成有的军队发完粮饷还有余,有些军队却领不到粮饷的问题。
所以朕认为不管是田赋征收,还是军队粮饷发放,都必须进行改革。”
朱由检的声音并不响亮,但是内阁和六部的大臣们,心理却突然纠结了一下。
大明的财政赋税制度,就像是注入沼泽的无数支河流,然后又以无数分支河流的方式从沼泽内流出来。
就算是最为精明的大明户部官员,也无法弄清楚大明赋税的征收和流动方式。
百多年来,一代代户部官员的加加减减,早就把大明的赋税体系,变成了一个庞大而繁杂的迷宫。
对于户部的官员们来说,能够维持住这个体系,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就了。
改动这个复杂的赋税体系,也许只是想想,都会让人头皮发麻吧。
郭允厚张了张嘴,不知道要如何劝说崇祯不要轻举妄动,朱由检已经开口继续说下去了。
“朕以为各省应当建立一个税赋征收仓库,各省的税赋今后就解运到本省的仓库中去。户部对各省的税赋征收仓库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如此既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又不至于出现各地物资解运不平衡的局面。”
郭允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崇祯是借此想要成立粮食局,或者说是比粮食局内容更为丰富的一个户部仓库系统。
作为户部尚书的郭允厚不说话,朝中其他官员自然也就存在了观望状态。
黄立极有些担忧的说道:“陛下,这如果田赋改成了解运到本省省库,那么从省库到边镇,或是到京城的运费,岂不是要朝廷自己负担了?臣恐怕到时候能够运输到边镇或是京城的物资,反而变得更少了啊。”
黄道周顿时不满的说道:“黄首辅这话就说的不合适了,本来国家征收税赋,就没规定要小民承担运输的费用。一直以来,这民运民解都只是约定俗成的惯例而已。
更何况,太祖时代民运民解的终点是南京,江南地区的百姓负担自然不重。但是现在的终点是北京,百姓千里迢迢把税赋缴纳到京城仓库之后,返回家中时第二年的解运任务又到了,这要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臣以为,陛下改革此法实在是善莫大焉。”
朝中的官员顿时分成了两派,一派人支持黄立极,认为改制之后,有可能导致国用更为不足,因此他们希望百姓能够负担这个运输任务。
另一派则多以江南人士为主,他们认为改制可以减轻江南百姓的负担。朝廷不能因为国用不足,而让小民倾家荡产。因为破产的小民越多,缴纳的赋税就越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能看到两方官员,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而不是用祖制来压制对方,让朱由检的心情倒是好上了许多。
到了最后,郭允厚提出了一个建议,让百姓按照正赋之外加上8成,就可以免去解运外省的任务。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朱由检决定道:“除正赋外加7成,此外火耗固定为三分。田赋征收的最小单位为毫,毫之后的数字一律抹去。
各省征收到的税赋七成归于朝廷,三成留作地方官员、胥吏的俸禄及地方建设经费。户部要对地方留用的税赋进行监察,不可擅自中饱私囊。
除此之外,个别地方需要单独加征的项目,必须经过户部审批,比如说地方兴修水利建设、道路等项目。”
户部的权力一下增加了不少,郭允厚也顺势提出让笪继良负责户部这个新增加的部门。
朱由检没有异议的同意了,并加了笪继良户部侍郎的头衔,以方便他同地方巡抚打交道。
理清了户部的税收制度和各省建立分库之后。朱由检这才把话题转到了最初的边军粮饷问题上。
“现在看来,以巡抚、道员、通判管理军队的粮饷,实在是有些不便。他们虽然管理粮饷的发放,但是却不必承担边军缺乏粮饷的责任。
且巡抚兼顾地方民政;兵备道要监督军事,并掌管军队文书;通判虽然专职,但是地位显然太低,无法追索粮饷入库。
朕以为应当把边镇钱粮仓库独立出来,由五军都督府直接掌握,若是军士连续缺饷两个月,就要对责任人进行追查,以军法处置。”
户部、兵部的几名官员原本还想反对,毕竟边镇的仓库也是户部、兵部的财源之一,但是崇祯的以军法处置管理粮饷的官员,顿时让他们把话憋回去了。
在现在这个国库空虚的时代,保证边军不能连续缺饷两个月以上,简直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五军都督府同样在兵部的管理之下,无非就是绕个圈子,因此兵部几名官员默认了崇祯的提议。
“宣府镇8万人,大同镇7万6千5百人,山西镇5万3千5百人,延绥镇5万人,宁夏镇3万1千6百人,甘肃镇5万2千人,固原镇4万5千人,蓟州镇12万8千人,辽东镇8万1千人。辽东镇的人数不包括客兵。”郭允厚向崇祯汇报着九边的军士数量。
虽然心中有些心疼,崇祯还是咬牙说道:“这蓟州镇平定京畿民变的奖励,还有欠饷就由户部处理了。除蓟州、辽东两镇之外,其他各镇补发2个月,固原镇补发3个月的军饷,户部计算个数目出来给朕。”
郭允厚只是低头板着手指计算了片刻就说道:“陛下,大约在60万两之上。”
朱由检点了点头,有些肉疼的说道:“朕给你65万两,多余部分作为抚恤发给死亡军士的军属或是残疾老军。”
真是天可怜见,天启留下的内库,加上养心殿的地库,一共大约只有700万两,这些日子已经被他花了近150万两了。以这种花钱的速度,很快他就要破产了。
当崇祯正在心疼钱财花的太快的时候,黄道周、倪元璐等人到是有些钦佩起这位少年天子了。
他们风闻这位天子开放海禁,还试图重开矿监,以为这是一位酷似神宗皇帝的爱财天子。
今日这么一看,却又和神宗皇帝的性格天差地别了。看来所谓的宫内白粮用度减半的传闻,的确是真实的了。
官员们还在揣测着崇祯的行为到底代表什么的时候,朱由检接着说道:“除了大同、宣府、山西三镇外,其他各镇的一半军饷要发放本色。边镇本身就在人烟稀落之地,发放折色,除了推高当地的物价之外,军士本身并无好处。”
郭允厚顿时出声答应着,朱由检随即说道:“兵部、都察院、锦衣卫都要派人和户部一起下去,一方面是检查钱粮是否发放到每一个军士手中。另一方面,顺便核查下边军的实际情况,那些已经老迈虚弱的军士,要安排退役。还有,准备从边军中淘汰出一部分士兵,组织军用物资的运输。”
工部尚书吴淳夫掩着口,忍不住打了一个哈欠。他不知道为什么,出售长芦盐场的议题会跑偏到九边军饷的发放问题上去,这实在有些离题万里了。
朱由检看着吴淳夫,突然问道:“吴尚书,这京畿附近有多少条河流?”
吴淳夫赶紧放下手说道:“回陛下,有五百多河流,较大的河流有5条:南、北运河,永定河,清河,子牙河。”
“朕查阅了顺天府过往的资料,发现过去10年之内,只有两年没有受到灾害,其余年份均有旱灾,特别是去年,更是水灾连上了旱灾。工部难道就没有什么举措吗?”
吴淳夫顿时有些期期艾艾的说不出话来,他不得已说道:“这京畿地形,西北高而东南洼地,无水则旱,有水则涝,虽然下游宝坻县修过大坝,但是全然无用。
以臣看来,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最终都汇入了海河,要想解决京畿地区的水旱灾,除非根治海河才行。”
“吴尚书打算如何根治海河,不如说来听听?”朱由检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说道具体的事务,吴淳夫又有些抓瞎了,他不由瞧了郭允厚几眼。
“吴尚书你看着郭尚书干嘛?说说你的方案啊?”朱由检有些好奇了。
“这个,臣这个方案也是从郭尚书口中听到了,臣觉得还是由郭尚书来说比较完整。”吴淳夫支支吾吾的说道。
郭允厚不得不站出来说道:“臣一向对治水有兴趣,这京畿海河流域,臣也去走访过,才有了一点想法。
臣以为,要想根治旱灾或是控制水灾,首先就要蓄水。海河从西北山区而出,遇到大雨则容易出现山洪,山洪又会转化为大水,而海河的出海口又小,所以因为排泄不畅就变成了水灾了。
臣认为,治理海河的原则是,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而且每条汇入海河的支流都必须进行河道整治。臣估计,非20万人,20年时间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