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总旗温道临确定了这只庞大的船队是从日本返回的自己人后,方才下令让自己的部下重新开始工作。
事实上他也是松了一口气,虽然在炮台上工作的,除了专业的建筑工人之外,还有协助工作的一个百户编制。
但是直属百户不在现场,而手下又大都是没有经过操练的新兵,若是来的真是敌人的话,他都不清楚这些部下在接战时会不会一哄而散。
站在炮台上的韩云也松了口气,看到这么一只舰队出现在海面上,他才发觉在此处修建炮台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他都认为在大沽口修建炮台并不是那么的迫切,堡垒应当修建在西北、东北的边塞上,防御东虏和西鞑的陆上进攻才是。
不过当看到海上的船只如同在平原上奔跑的马匹一样灵活时,他才悚然而惊的发现,这些船只上如果装上大炮的话,就是一座海上的坚城。
如果没有入海口的防御体系,装着火炮的船只就能沿着海河侵入内地,而津门不守则敌军可以长驱直入京城之下。
韩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果建奴意识到这点,修建船只从海上绕过宁锦防线,那么耗资亿万修建而成的宁锦防线,就成了虚耗无用之物。
有了这种直观的认识,韩云对于炮台的作用,又加深了一层理解。
卢九德等人的船队沿着海河向着天津卫前进着,滨田佐助站在船头,看着海河两岸的风光。
和他印象里明国的富庶传闻不同,海河两岸的荒凉景色,还不及长崎和平户,这不由令他大感失望。不过海河两岸一望无际的平原,却是日本看不到的景象。
“唐人还真是浪费啊,如果在日本,这么平坦的土地早就被大名们开发出来了吧。”滨田佐助不由对着同伴感慨道。
他的同伴也下意识的附和道:“是啊,想当初江户不过是一个沼泽环绕的小渔村,在权现殿的开发下,现在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为繁华的城市。
这里的环境可比江户好多了,但是唐人居然就任由土地这么荒芜着,看起来唐人的农夫不及我们日本农民勤劳啊…”
这只船队后半部分的船只,在进入海河不久就在葛沽停了下来。从大沽口上船的一名总旗在此处上岸,不久他便带着一队人返回了。
负责组织运输东江镇烈士遗属、伤残军士还有一些战争遗孤的游击金铭下了船,他同来人在岸边商议了一会,便下令让十几艘船上所载送的1000多东江民众开始下船。
随后金铭召集了,各船上30多个颇有威望的人士,然后对着他们说道:“各位父老,根据陛下的安排,你们就将被安置在这里。我身边这位张百户,就是负责接受安置各位的官员,今后如果你们遇到什么麻烦,可以找他解决。”
一名少了左手的中年人顿时不忿的说道:“金游击,这里是葛沽,我曾经在这里呆过一段时间。这里的土地根本就不能耕种,最多也就是种种高粱而已。
我们这些人里大半都是妇孺,剩下的一小半也以老弱伤残居多,你让我们住在这里,今后我们将靠什么生活?难道朝廷接我们回来,就是想要饿死我们吗?”
这位中年人的话顿时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当场面看起来有些失控的时候,负责东江移民的百户张世博,顿时上前一步,拦在了游击金铭之前抢先说道。
“各位父老先别着急,先听我说完朝廷对各位的安置,大家再提出问题好吗?”
张世博声音洪亮,语气又相当的真诚,这些东江民众们互相看了看,便暂时安静了下来,想听听这位安置他们的官员想要说些什么。
张世博清了清喉咙,注视着这些东江民众的神情说道:“大家应该知道,以往朝廷对于入关的辽东难民的安置,一向都是采取分散安置,且都安排在穷乡僻壤,少有安排在京畿附近的。
一来是关内承平日久,能够开发成良田的土地早就开发完了,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连成一片,可以开出良田的荒地了;
二来是朝廷上的当道诸公,考虑到一旦入关的辽民聚集成团,比较容易和当地百姓发生冲突,到时双方不断械斗,反而有碍朝廷后续对于辽民的安置。
但是陛下认为,东江诸位同其他辽民不同,是为国家立过功劳的,朝廷理应让各位过的更为舒适一些。”
张世博说道这里稍稍停顿了下,他注意到围着他的东江民众,脸色终于变好了些,他才继续说道。
“陛下知道这批迁回大陆的民众多为烈属和负伤的军士,也就是说都是家中缺乏壮劳力的家庭。如果把各位安排到乡下去种田,各位最多也就是混个温饱而已。
且这次迁移东江民众的工作,在时间上安排的较为仓促,如果要在交通不便的乡下建造房屋,等到大家人到了,房屋也建不了几座。
因此陛下才决定把大家安置在葛沽,这里原本就有海防营的屋舍,只要稍稍加以修缮,就能安顿下数千人。且地处海河边,运输建材也相当方便。
这样大家一下船就能入住了,我在这里可有向大家保证,今天晚上大家就能住进房子离去,不用露宿荒野。”
张世博的话语终于打消了,这些民众心里的一些焦虑。他们虽然很高兴能够从东江镇返回大陆,但是心里也存在着对未来生活的隐忧。
现在一个横在他们眼下最要紧的问题,上岸后住在那里,就这么轻描淡写的被解决了,也算是解去了当下的麻烦。
“但是,就算是这里能解决住的问题,我们今后不种田的话,要靠什么吃饭呢?”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有些吞吞吐吐的向张世博抱怨道。
另一名老人突然张口说道:“这里靠近海边,要是张百户能给我弄一条小船的话,我倒是可以下海打鱼去。”
随着这名老人开始,一些人都开始想着让张世博给他们准备些工具,好让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
张世博打断了他们的讨论,然后赶紧说道:“诸位有自力更生的想法这很好,不过陛下并不是把各位丢在这里就不管了。
陛下的意思是,葛沽上接运河,下承渤海,正是海河交汇之所在,也是交通便利的要道。
如果在这里修建几个工厂,不仅能够吸纳东江迁移来的民众,还能通过低廉的水运降低生产成本。这样,虽然各位没有田地可以耕种,但是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那么陛下开的工厂要制造什么呢?我们会的东西可不多啊。”
张世博回答道:“制作军中的衣服和鞋袜,以往军士的衣服都是发下布匹和棉花,然后自己制作。
陛下认为这样非常不妥,应当发放成衣,才能避免部分不会制衣服的军士也能穿上新装。
而且天津位于海边,一向有鱼盐之利,陛下还打算在此处建立一座食品加工厂,利用海边晒制的盐和渔民打上来的海产品,制作便于储存的食物…”
在张世博耐心的解释下,这些东江移民终于解开了心头不安的情绪。而当他们走进为他们准备好的房屋内,看到一个装满了粟米的陶缸放在屋角时,这些东江移民们顿时找到了家的感觉。
原本葛沽的海防营营地能够住下3000多人,但是因为年久失修,修复后能住人的房间也就2000人左右。
为了能够安排后续的移民,张世博精打细算的只拿出了一半的房间。基本上一个家庭分得两间房子,两家共用一个厨房,而一个院子住了4-5家人,厕所、洗浴间共用。
给这些东江移民分配了房间之后,张世博便开始建立移民中的基层组织。每个院设一名院长,主要是负责院内和院门口的公共区域的卫生工作,并传达移民管理的一些公共政策。
此外院长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协助他派出的书记员,登记这些移民在辽东的原籍和过往经历,还有他们的文化程度、工作技能等。
然后是每五个院设一干事,每十个干事设一总干事,而这些总干事就是协助他治理移民营地的助手。
虽然这种组织形态看起来还很粗糙,但是却让张世博能够把他的权力影响到每个人身上去,而为每个移民设立的档案,更是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了解了这些移民的过往。
而用这些辽东人推选出来的人员去管理这些辽东移民,也让他的命令可以畅通无阻的执行了下去。
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海防营营地内的辽东移民就适应了新环境,真正的安定了下来。而海防营也成为了海澄庄。
原本一些朝廷官员担心的事情,在海澄庄都没有出现。于是这种在崇祯建议下设立的,城市街道基层管理办法,开始在各移民点及北京、天津等城市推广开了。
在海澄庄安置的辽东移民,除了那些残缺不全的家庭之外,还有80多名14岁以下的孤儿。在物资不充沛的东江镇,失去了父母、亲族照顾的孤儿,如果不是马上被人收养,很快就会在某个角落默默的消失。
是以这次在东江镇,收容到的孤儿数量非常少,且这些孤儿中还大多以女性为主。在东江镇男子只要过了16就能上阵,不少军官喜欢收养一些半大的男童作为养子,只要长大了就是对自己最为忠心的亲卫。而未成年的女性,在东江镇显然只是一个包裹而已。
张世博对这些孤儿也有些束手无策,最终还是打了一个报告上去。几日之后,这些孤儿就被接去了京城,被皇后殿下收养了起来。
事实上他也是松了一口气,虽然在炮台上工作的,除了专业的建筑工人之外,还有协助工作的一个百户编制。
但是直属百户不在现场,而手下又大都是没有经过操练的新兵,若是来的真是敌人的话,他都不清楚这些部下在接战时会不会一哄而散。
站在炮台上的韩云也松了口气,看到这么一只舰队出现在海面上,他才发觉在此处修建炮台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他都认为在大沽口修建炮台并不是那么的迫切,堡垒应当修建在西北、东北的边塞上,防御东虏和西鞑的陆上进攻才是。
不过当看到海上的船只如同在平原上奔跑的马匹一样灵活时,他才悚然而惊的发现,这些船只上如果装上大炮的话,就是一座海上的坚城。
如果没有入海口的防御体系,装着火炮的船只就能沿着海河侵入内地,而津门不守则敌军可以长驱直入京城之下。
韩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果建奴意识到这点,修建船只从海上绕过宁锦防线,那么耗资亿万修建而成的宁锦防线,就成了虚耗无用之物。
有了这种直观的认识,韩云对于炮台的作用,又加深了一层理解。
卢九德等人的船队沿着海河向着天津卫前进着,滨田佐助站在船头,看着海河两岸的风光。
和他印象里明国的富庶传闻不同,海河两岸的荒凉景色,还不及长崎和平户,这不由令他大感失望。不过海河两岸一望无际的平原,却是日本看不到的景象。
“唐人还真是浪费啊,如果在日本,这么平坦的土地早就被大名们开发出来了吧。”滨田佐助不由对着同伴感慨道。
他的同伴也下意识的附和道:“是啊,想当初江户不过是一个沼泽环绕的小渔村,在权现殿的开发下,现在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为繁华的城市。
这里的环境可比江户好多了,但是唐人居然就任由土地这么荒芜着,看起来唐人的农夫不及我们日本农民勤劳啊…”
这只船队后半部分的船只,在进入海河不久就在葛沽停了下来。从大沽口上船的一名总旗在此处上岸,不久他便带着一队人返回了。
负责组织运输东江镇烈士遗属、伤残军士还有一些战争遗孤的游击金铭下了船,他同来人在岸边商议了一会,便下令让十几艘船上所载送的1000多东江民众开始下船。
随后金铭召集了,各船上30多个颇有威望的人士,然后对着他们说道:“各位父老,根据陛下的安排,你们就将被安置在这里。我身边这位张百户,就是负责接受安置各位的官员,今后如果你们遇到什么麻烦,可以找他解决。”
一名少了左手的中年人顿时不忿的说道:“金游击,这里是葛沽,我曾经在这里呆过一段时间。这里的土地根本就不能耕种,最多也就是种种高粱而已。
我们这些人里大半都是妇孺,剩下的一小半也以老弱伤残居多,你让我们住在这里,今后我们将靠什么生活?难道朝廷接我们回来,就是想要饿死我们吗?”
这位中年人的话顿时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当场面看起来有些失控的时候,负责东江移民的百户张世博,顿时上前一步,拦在了游击金铭之前抢先说道。
“各位父老先别着急,先听我说完朝廷对各位的安置,大家再提出问题好吗?”
张世博声音洪亮,语气又相当的真诚,这些东江民众们互相看了看,便暂时安静了下来,想听听这位安置他们的官员想要说些什么。
张世博清了清喉咙,注视着这些东江民众的神情说道:“大家应该知道,以往朝廷对于入关的辽东难民的安置,一向都是采取分散安置,且都安排在穷乡僻壤,少有安排在京畿附近的。
一来是关内承平日久,能够开发成良田的土地早就开发完了,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连成一片,可以开出良田的荒地了;
二来是朝廷上的当道诸公,考虑到一旦入关的辽民聚集成团,比较容易和当地百姓发生冲突,到时双方不断械斗,反而有碍朝廷后续对于辽民的安置。
但是陛下认为,东江诸位同其他辽民不同,是为国家立过功劳的,朝廷理应让各位过的更为舒适一些。”
张世博说道这里稍稍停顿了下,他注意到围着他的东江民众,脸色终于变好了些,他才继续说道。
“陛下知道这批迁回大陆的民众多为烈属和负伤的军士,也就是说都是家中缺乏壮劳力的家庭。如果把各位安排到乡下去种田,各位最多也就是混个温饱而已。
且这次迁移东江民众的工作,在时间上安排的较为仓促,如果要在交通不便的乡下建造房屋,等到大家人到了,房屋也建不了几座。
因此陛下才决定把大家安置在葛沽,这里原本就有海防营的屋舍,只要稍稍加以修缮,就能安顿下数千人。且地处海河边,运输建材也相当方便。
这样大家一下船就能入住了,我在这里可有向大家保证,今天晚上大家就能住进房子离去,不用露宿荒野。”
张世博的话语终于打消了,这些民众心里的一些焦虑。他们虽然很高兴能够从东江镇返回大陆,但是心里也存在着对未来生活的隐忧。
现在一个横在他们眼下最要紧的问题,上岸后住在那里,就这么轻描淡写的被解决了,也算是解去了当下的麻烦。
“但是,就算是这里能解决住的问题,我们今后不种田的话,要靠什么吃饭呢?”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有些吞吞吐吐的向张世博抱怨道。
另一名老人突然张口说道:“这里靠近海边,要是张百户能给我弄一条小船的话,我倒是可以下海打鱼去。”
随着这名老人开始,一些人都开始想着让张世博给他们准备些工具,好让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
张世博打断了他们的讨论,然后赶紧说道:“诸位有自力更生的想法这很好,不过陛下并不是把各位丢在这里就不管了。
陛下的意思是,葛沽上接运河,下承渤海,正是海河交汇之所在,也是交通便利的要道。
如果在这里修建几个工厂,不仅能够吸纳东江迁移来的民众,还能通过低廉的水运降低生产成本。这样,虽然各位没有田地可以耕种,但是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那么陛下开的工厂要制造什么呢?我们会的东西可不多啊。”
张世博回答道:“制作军中的衣服和鞋袜,以往军士的衣服都是发下布匹和棉花,然后自己制作。
陛下认为这样非常不妥,应当发放成衣,才能避免部分不会制衣服的军士也能穿上新装。
而且天津位于海边,一向有鱼盐之利,陛下还打算在此处建立一座食品加工厂,利用海边晒制的盐和渔民打上来的海产品,制作便于储存的食物…”
在张世博耐心的解释下,这些东江移民终于解开了心头不安的情绪。而当他们走进为他们准备好的房屋内,看到一个装满了粟米的陶缸放在屋角时,这些东江移民们顿时找到了家的感觉。
原本葛沽的海防营营地能够住下3000多人,但是因为年久失修,修复后能住人的房间也就2000人左右。
为了能够安排后续的移民,张世博精打细算的只拿出了一半的房间。基本上一个家庭分得两间房子,两家共用一个厨房,而一个院子住了4-5家人,厕所、洗浴间共用。
给这些东江移民分配了房间之后,张世博便开始建立移民中的基层组织。每个院设一名院长,主要是负责院内和院门口的公共区域的卫生工作,并传达移民管理的一些公共政策。
此外院长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协助他派出的书记员,登记这些移民在辽东的原籍和过往经历,还有他们的文化程度、工作技能等。
然后是每五个院设一干事,每十个干事设一总干事,而这些总干事就是协助他治理移民营地的助手。
虽然这种组织形态看起来还很粗糙,但是却让张世博能够把他的权力影响到每个人身上去,而为每个移民设立的档案,更是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了解了这些移民的过往。
而用这些辽东人推选出来的人员去管理这些辽东移民,也让他的命令可以畅通无阻的执行了下去。
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海防营营地内的辽东移民就适应了新环境,真正的安定了下来。而海防营也成为了海澄庄。
原本一些朝廷官员担心的事情,在海澄庄都没有出现。于是这种在崇祯建议下设立的,城市街道基层管理办法,开始在各移民点及北京、天津等城市推广开了。
在海澄庄安置的辽东移民,除了那些残缺不全的家庭之外,还有80多名14岁以下的孤儿。在物资不充沛的东江镇,失去了父母、亲族照顾的孤儿,如果不是马上被人收养,很快就会在某个角落默默的消失。
是以这次在东江镇,收容到的孤儿数量非常少,且这些孤儿中还大多以女性为主。在东江镇男子只要过了16就能上阵,不少军官喜欢收养一些半大的男童作为养子,只要长大了就是对自己最为忠心的亲卫。而未成年的女性,在东江镇显然只是一个包裹而已。
张世博对这些孤儿也有些束手无策,最终还是打了一个报告上去。几日之后,这些孤儿就被接去了京城,被皇后殿下收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