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心素府中出来,在返回宫中的路途上,一直坐在马车中闭目养神的崇祯突然开口说道:“这许月的宫中礼仪学的不错,是你安排的教养嬷嬷吗?”
王承恩顿时吓了一跳,赶紧老实回道:“宫中去岁遣散了不少人,有些人不愿意入庵寺养老,又无家可归。老臣寻思着,她们平生所长也就是知道些规矩,正好不少四海贸易公司的董事把家搬到京城后,想要请几个嬷嬷教导子女认识些规矩,臣就替他们安排了下。
这许心素收了一个养女,正想找人教些规矩,听说了此事,便求到了臣这里。臣就挑选了两个识大体的年长宫人,介绍到了许心素府上。陛下可是觉得有什么不妥,要是不妥的话,臣这便把人带回来。”
朱由检睁开眼睛看了王承恩一眼,笑了笑说道:“没必要这么紧张,我倒是觉得这个方法很好。这些宫人在宫内待了将近半生,又没有其他技能,有这么一个出路,我怎么会反对呢?
不过让她们分散到各家府上,也未必是什么好事。毕竟小孩子总是会长大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们又要以什么为生呢?
朕看不如让内府出些钱建立一个封闭式的学校,专门用于教导那些女孩子的文化素养和各种礼仪好了。这样也就不必担心那些宫人今后会无处可去了。”
王承恩赶紧回道:“陛下的仁心,臣代宫内诸位宫人叩谢了。不过这点小事还是不必从内府拨款了,臣最近正好得了几笔小财,正好花在这所学校上,还请陛下恩准。”
“小财?”朱由检有些惊奇的追问了一句。
王承恩马上回道:“是,年前召开海商会议和商人代表大会,有些商人想要走走臣的门路,就送上了几笔钱财,臣推却不过,只能暂时收了下来,正不知应该如何处理,还请陛下恩准,让臣把这些钱财花在这间学校上。”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你自己拿主意,如果钱财不够,再找内府商议吧。另外,去欧洲的时间大约是9-10月份,大约还有6、7个月的时间。
朕看这位许月的礼仪方面是学的差不多了,不过其他方面还需要再培训一下。光凭礼仪和几手舞技,可是折服不了那些英国贵妇的。从宫内挑选几个人,给她培训下绘画和珠宝方面的知识。
另外让耶稣会的传教士给她讲讲英国历史和英国文学,作为一名英国遗孤,总不能连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都一无所知,那样的人可不会招人喜欢。”
王承恩一边点头答应着,一边小心的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汗珠。马车内很快再度安静了下来,崇祯开始继续思考其他事情了。
2月下旬的最后几日,在文华殿内的崇祯办公房内,郭允厚正同皇帝商议着事情。朱由检看着面前7张崭新的纸币,不由开口说道:“这便是新版的纸币吗?”
郭允厚点了点头说道:“这一版纸币所用的雕刻原版足足用了近12个月,一共挑选了7名主雕刻师,他们每人各自负责一个面额的雕版。
比起去年的那个纸币版本,这个版本的防伪技术已经增加到了七种。就算是有人知道了所有的制版和防伪手段,没有这七位主雕刻师,他们也很难完全仿制出一模一样的纸币。
就算是我们自己想要重新制版,也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所以,臣以为这版纸币最起码也能用到10年以上。”
朱由检再次拈起了面前的纸币端详了起来,纸币分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七种面额。
一元纸币的正面上雕刻的人像是洪武帝,五角面额的纸币上的人像是永乐帝,二角面额的纸币上的人像是天启帝,而一角的纸币上面才是崇祯自己。
五分是河间王张玉,二分是万历名相张居正,一分则是三宝太监郑和。其实看到这七个版面上采用的人像时,户部几位官员还是很有意见的。
洪武帝和永乐帝自然没人敢非议,崇祯占有一个版面也是理所应当之事,但是永乐帝和崇祯之间有着众多皇帝可选,不管是选仁宗、宣宗还是世宗、神宗,显然都比年少而殇的天启帝更为合适。
天启在位七年,不仅没有什么功绩,还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党争,因此在这些官员看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不过一来顾及到崇祯对这个兄长的名誉极为维护,即便是已经继位了一年还是依然如此,甚至都不允许朝臣替东林党正式翻案。
崇祯的行为虽然让一些东林党人非常不舒服,但是他的行为却完全符合兄友弟恭的儒家伦理,因此这些官员们虽然郁闷却也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向崇祯发难。
户部官员虽然不认为天启皇帝是一个好选择,但是碍于皇帝的态度和这套雕版的耗费惊人,自然不敢对崇祯提出更换雕版人像的意见。
对比起天启皇帝的人像,最有争议的,还是一分钱面额上的郑和。比起河间王张玉和名相张居正,官员们最不忿的,还是让一个太监占据了一个纸币的版面。
要知道,花费了近一年时间雕刻的凹版,人像可谓是惟妙惟肖。比之去年的粗陋版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把这样的人像印刷在纸币上,还是有一定信誉的纸币,显然会大涨这些人像的名声。前面四位皇帝也就算了,唯有这后面三人,无疑是彰显了朝廷对这些人功绩的认可。
比如现任的英国公听说了这件事之后,还特意向皇帝上书表示了感谢,并开了家庙向祖先禀告了这件喜事。
而当印有张居正的纸币发行天下之后,朝廷的这种行为,比什么平反文书都有效果。从此天下百姓会在第一时间意识到,张居正的冤案被朝廷正式平反了。
唯三宝太监虽然功绩巨大,但是一直以来他的名声只是在民间进行流传,朝廷并没有进行正式的评价。
现在忽然把他的头像印在了一分纸币上面,那些同样有资格登上纸币正面的人选,就这么被硬生生的给挤了下去。恐怕一旦纸币在市面上发行,必然会有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而这也是户部官员们最为担心的事情。
不过朱由检显然并不在乎这些,他之所以挑选这些人像,并一直让纸币原版的雕刻处于保密状态,便是不想在新版纸币完成之前,引起朝野舆论的争议。
选择纸币上面的这些人像,朱由检同样有着自己的想法,太祖、成祖皇帝是大明正统的源头,而天启皇帝则是他登上皇位的正统保证。他维护天启皇帝的名誉,实质上便是维护他执掌皇权的正统性。
而质疑天启在世的政策,无疑也等于是在质疑天启传位给他的合法性,这显然是不能动摇的政治正确。
东林党人的错误就在于,他们想要利用他打倒天启在世时颁定的政策。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就是在动摇崇祯自己的根基。崇祯和天启本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上,完全是依靠了天启的诏书。
事实上没有了天启的诏书,崇祯继承皇位的可能性虽然是最大的,但是他的合法性就不会如同现在这么强。
因此否定天启皇帝生前的政策,无疑就等于崇祯在自我否定自身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在大部分百姓看来,这样的行为无疑有些忘本。天启就算对东林党人再刻薄,对他这个异母弟弟还是关怀备至的。
如果他一上台就否定了天启生前的一切事务,岂不是等于说,天启挑选他继承皇位是选错了人。正是考虑到这些,崇祯才绝不容许东林党人在明面上的翻案,虽然他已经赦免了当初被定罪的大部分东林党人。
而选河间王张玉,是他向英国公及勋贵的示好,表示他并没有忘记他们祖辈的功勋,以确保这些勋贵们可以安下心来。
选择张居正,一是表明了崇祯对于张居正功绩的认可;二则是正式宣告了,崇祯初年开始的改革是不会半途而废的,改革将会持续的进行下去;三则是顺便激励下支持改革的官员,让他们知道崇祯本人才是朝中最大的改革支持者。
郑和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表彰这位大明航海先驱的功绩。同样还表示着,从现在开始朝廷将会把航海事业再度提升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而郑和的身份,也是崇祯为了安慰那些被他大幅度削减下去的内侍,希望他们如同郑和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比如没有怨言的离开宫廷。
以上人像包括了皇帝、勋贵、军人、文官、太监,基本上大明的统治阶层都已经包括在内了。这同样也是一种暗示,表示现在的大明统治阶层,依然还是这些阶层,因此大家大可不必担心改革会改掉他们的地位。
聪明人不用崇祯直接言说,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而蠢人则不必想的太多,他们只需要尊从上级的指示去做便是了。基本上来说,大明官场上也许有许多无知的人,但是真正愚蠢的人还是不多的。
王承恩顿时吓了一跳,赶紧老实回道:“宫中去岁遣散了不少人,有些人不愿意入庵寺养老,又无家可归。老臣寻思着,她们平生所长也就是知道些规矩,正好不少四海贸易公司的董事把家搬到京城后,想要请几个嬷嬷教导子女认识些规矩,臣就替他们安排了下。
这许心素收了一个养女,正想找人教些规矩,听说了此事,便求到了臣这里。臣就挑选了两个识大体的年长宫人,介绍到了许心素府上。陛下可是觉得有什么不妥,要是不妥的话,臣这便把人带回来。”
朱由检睁开眼睛看了王承恩一眼,笑了笑说道:“没必要这么紧张,我倒是觉得这个方法很好。这些宫人在宫内待了将近半生,又没有其他技能,有这么一个出路,我怎么会反对呢?
不过让她们分散到各家府上,也未必是什么好事。毕竟小孩子总是会长大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们又要以什么为生呢?
朕看不如让内府出些钱建立一个封闭式的学校,专门用于教导那些女孩子的文化素养和各种礼仪好了。这样也就不必担心那些宫人今后会无处可去了。”
王承恩赶紧回道:“陛下的仁心,臣代宫内诸位宫人叩谢了。不过这点小事还是不必从内府拨款了,臣最近正好得了几笔小财,正好花在这所学校上,还请陛下恩准。”
“小财?”朱由检有些惊奇的追问了一句。
王承恩马上回道:“是,年前召开海商会议和商人代表大会,有些商人想要走走臣的门路,就送上了几笔钱财,臣推却不过,只能暂时收了下来,正不知应该如何处理,还请陛下恩准,让臣把这些钱财花在这间学校上。”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你自己拿主意,如果钱财不够,再找内府商议吧。另外,去欧洲的时间大约是9-10月份,大约还有6、7个月的时间。
朕看这位许月的礼仪方面是学的差不多了,不过其他方面还需要再培训一下。光凭礼仪和几手舞技,可是折服不了那些英国贵妇的。从宫内挑选几个人,给她培训下绘画和珠宝方面的知识。
另外让耶稣会的传教士给她讲讲英国历史和英国文学,作为一名英国遗孤,总不能连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都一无所知,那样的人可不会招人喜欢。”
王承恩一边点头答应着,一边小心的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汗珠。马车内很快再度安静了下来,崇祯开始继续思考其他事情了。
2月下旬的最后几日,在文华殿内的崇祯办公房内,郭允厚正同皇帝商议着事情。朱由检看着面前7张崭新的纸币,不由开口说道:“这便是新版的纸币吗?”
郭允厚点了点头说道:“这一版纸币所用的雕刻原版足足用了近12个月,一共挑选了7名主雕刻师,他们每人各自负责一个面额的雕版。
比起去年的那个纸币版本,这个版本的防伪技术已经增加到了七种。就算是有人知道了所有的制版和防伪手段,没有这七位主雕刻师,他们也很难完全仿制出一模一样的纸币。
就算是我们自己想要重新制版,也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所以,臣以为这版纸币最起码也能用到10年以上。”
朱由检再次拈起了面前的纸币端详了起来,纸币分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七种面额。
一元纸币的正面上雕刻的人像是洪武帝,五角面额的纸币上的人像是永乐帝,二角面额的纸币上的人像是天启帝,而一角的纸币上面才是崇祯自己。
五分是河间王张玉,二分是万历名相张居正,一分则是三宝太监郑和。其实看到这七个版面上采用的人像时,户部几位官员还是很有意见的。
洪武帝和永乐帝自然没人敢非议,崇祯占有一个版面也是理所应当之事,但是永乐帝和崇祯之间有着众多皇帝可选,不管是选仁宗、宣宗还是世宗、神宗,显然都比年少而殇的天启帝更为合适。
天启在位七年,不仅没有什么功绩,还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党争,因此在这些官员看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不过一来顾及到崇祯对这个兄长的名誉极为维护,即便是已经继位了一年还是依然如此,甚至都不允许朝臣替东林党正式翻案。
崇祯的行为虽然让一些东林党人非常不舒服,但是他的行为却完全符合兄友弟恭的儒家伦理,因此这些官员们虽然郁闷却也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向崇祯发难。
户部官员虽然不认为天启皇帝是一个好选择,但是碍于皇帝的态度和这套雕版的耗费惊人,自然不敢对崇祯提出更换雕版人像的意见。
对比起天启皇帝的人像,最有争议的,还是一分钱面额上的郑和。比起河间王张玉和名相张居正,官员们最不忿的,还是让一个太监占据了一个纸币的版面。
要知道,花费了近一年时间雕刻的凹版,人像可谓是惟妙惟肖。比之去年的粗陋版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把这样的人像印刷在纸币上,还是有一定信誉的纸币,显然会大涨这些人像的名声。前面四位皇帝也就算了,唯有这后面三人,无疑是彰显了朝廷对这些人功绩的认可。
比如现任的英国公听说了这件事之后,还特意向皇帝上书表示了感谢,并开了家庙向祖先禀告了这件喜事。
而当印有张居正的纸币发行天下之后,朝廷的这种行为,比什么平反文书都有效果。从此天下百姓会在第一时间意识到,张居正的冤案被朝廷正式平反了。
唯三宝太监虽然功绩巨大,但是一直以来他的名声只是在民间进行流传,朝廷并没有进行正式的评价。
现在忽然把他的头像印在了一分纸币上面,那些同样有资格登上纸币正面的人选,就这么被硬生生的给挤了下去。恐怕一旦纸币在市面上发行,必然会有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而这也是户部官员们最为担心的事情。
不过朱由检显然并不在乎这些,他之所以挑选这些人像,并一直让纸币原版的雕刻处于保密状态,便是不想在新版纸币完成之前,引起朝野舆论的争议。
选择纸币上面的这些人像,朱由检同样有着自己的想法,太祖、成祖皇帝是大明正统的源头,而天启皇帝则是他登上皇位的正统保证。他维护天启皇帝的名誉,实质上便是维护他执掌皇权的正统性。
而质疑天启在世的政策,无疑也等于是在质疑天启传位给他的合法性,这显然是不能动摇的政治正确。
东林党人的错误就在于,他们想要利用他打倒天启在世时颁定的政策。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就是在动摇崇祯自己的根基。崇祯和天启本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上,完全是依靠了天启的诏书。
事实上没有了天启的诏书,崇祯继承皇位的可能性虽然是最大的,但是他的合法性就不会如同现在这么强。
因此否定天启皇帝生前的政策,无疑就等于崇祯在自我否定自身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在大部分百姓看来,这样的行为无疑有些忘本。天启就算对东林党人再刻薄,对他这个异母弟弟还是关怀备至的。
如果他一上台就否定了天启生前的一切事务,岂不是等于说,天启挑选他继承皇位是选错了人。正是考虑到这些,崇祯才绝不容许东林党人在明面上的翻案,虽然他已经赦免了当初被定罪的大部分东林党人。
而选河间王张玉,是他向英国公及勋贵的示好,表示他并没有忘记他们祖辈的功勋,以确保这些勋贵们可以安下心来。
选择张居正,一是表明了崇祯对于张居正功绩的认可;二则是正式宣告了,崇祯初年开始的改革是不会半途而废的,改革将会持续的进行下去;三则是顺便激励下支持改革的官员,让他们知道崇祯本人才是朝中最大的改革支持者。
郑和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表彰这位大明航海先驱的功绩。同样还表示着,从现在开始朝廷将会把航海事业再度提升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而郑和的身份,也是崇祯为了安慰那些被他大幅度削减下去的内侍,希望他们如同郑和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比如没有怨言的离开宫廷。
以上人像包括了皇帝、勋贵、军人、文官、太监,基本上大明的统治阶层都已经包括在内了。这同样也是一种暗示,表示现在的大明统治阶层,依然还是这些阶层,因此大家大可不必担心改革会改掉他们的地位。
聪明人不用崇祯直接言说,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而蠢人则不必想的太多,他们只需要尊从上级的指示去做便是了。基本上来说,大明官场上也许有许多无知的人,但是真正愚蠢的人还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