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对黄立极说的后半段理由倒没有放在心上,不过对于前半段理由,他倒是陷入了思考之中。沉默了一会之后,他对着一边的孙承宗询问道:“对于移藩一事,孙先生也是这么看的吗?”

    孙承宗踌躇了一下,才回道:“回陛下,黄首辅说的不错。庆藩驻庆阳北古韦州城,控延安、绥、宁三地;韩藩驻平凉府,控三原之地;这两藩成犄角之势,护住了关中平原。而秦藩居于西安,坐镇关中平原。以上三藩,再加上肃王坐镇于兰州,这也是昔日太祖分封诸王以守边疆的用意。

    虽说自永乐皇帝之后,诸王护卫被大肆削去,亲藩守卫国门之职责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些宗藩居于当地,加上当地的官府,依然还是能够代表朝廷震慑压制地方上的势力。现在将这三藩从当地迁出,陕西地方上的秩序就有可能失去平衡。

    臣担心,地方上的秩序如果失去平衡,就有可能再爆发一次哱拜之乱,以今日陕西地方上的形势,就如同是一堆浇上火油的干柴,火一旦燃烧起来,恐怕就不是过去那些流民暴乱可相比的。

    至于三藩迁出陕西之后,迁居地所要补偿给三藩宗室的田宅问题,这就不是臣能插嘴的事务了。”

    孙承宗的解释,倒是让朱由检的思绪更为清晰了起来。虽然册封在陕西的四个封国,对于当地百姓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宗室对于地方上来说,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比如在这些宗室生活的地区,地方上的士绅、少民和回回也都被打压的不成气候,倒是间接的维护了朝廷大一统的秩序。

    朱由检思考了许久,才继续说道:“你们的担忧也不是不存在,但是对于今天的朝廷来说,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陕西地方上各种分离势力有可能的壮大,而是整个陕西底层百姓的生存问题。

    同流民起义导致整个陕西糜烂,并殃及周边地区相比;一些地方士绅大户和少数民族想要割地称王的想法,对大明来说反倒是更好对付一些。

    当然,朕这么说的意思,也不是纵容地方势力分裂我大明。朕的意思是,以今日的陕西局势来看,连年爆发自然灾害的陕西,已经无法负担四个藩国的日常支出了。为了减轻陕西民众的负担,确保当地不爆发大规模的流民暴动事件,迁走三藩是最为快捷有效的办法。

    迁走三藩之后,三藩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再用这些土地来安置流民,那么现在陕西百姓和朝廷、官员士绅之间的尖锐矛盾,必然能够大大的得到缓和。且朝廷处置了宗室之后,陕西地方上的士绅大户,想必也能有所触动,收敛一些残暴不仁的举动,也算是达到了杀鸡警猴的目的。

    至于三藩迁走之后,地方权力平衡被打破的问题,朕以为朝廷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必须重新建立起当地的权力平衡,避免地方上的士绅大户借着这个机会,窃取宗藩离去后的地位,动摇朝廷在当地的权威。

    朕以为,士绅会议和学校教育的推广,道路和水利设施的修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昭显中央之权威。此外,内阁也应当加快督抚管辖区域的调整进度,孙先生回去后在总参谋部也讨论一下,加快对陕西边军整改和新军筹建的方案。有了以上这些举措,应当就能确保朝廷对陕西变乱的应对能力了。”

    听到崇祯如此坚决,黄立极立刻转变了口风回道:“陛下既然已经有了主张,臣自然会服从于陛下的意思,但是这三藩外迁的地址,臣等今日恐怕是难以决定下来了,还请陛下准予延期讨论。”

    好不容易才将这些官员堵在了道德墙角里,朱由检又怎么会轻易的放他们离去。这一延期,天知道他们能够延期到什么时候去,陕西的百姓恐怕是忍耐不了这么久了。

    朱由检的左手握了握扶手,想了一会才开口说道:“那就将三藩外迁宗室的问题和其他事件分开讨论,今日先将查问韩、秦两藩的谋逆案一事和宗室子弟涉及罪案一事定下结论来。

    至于三藩外迁于何处,土地如何进行发放等事务,可以延期讨论,但是必须要先立下几条原则。”

    黄立极马上接道:“陛下所谓的原则是”

    朱由检不假思索的说道:“第一,不要搞一刀切。陕西三藩宗室外迁对朝廷来说固然是一句话,但是就具体到个人来说,我们对此还是要加以区分的。

    比如那些出嫁的宗室女子,她们已经嫁给了当地人,总不能让她们随着娘家人外迁吧当三藩土地收回朝廷之后,这些宗室女子的嫁妆田地要怎么进行处置,总是要给一个出路吧。

    第二,三藩的土地被收回朝廷之后,对于外迁宗室在迁居地的土地发放,也要重新制定规则。既然都是太祖的子孙,就不能有的人田连阡陌,有的人却是衣食无着。

    所以,藩王、郡王、将军、中尉,这四个等级各设立四个标准,太祖当日给藩王的庄田是六十倾,考虑到国初和今日的物价变化,藩王授田不得超过120倾,当然田地必须是上田,不可以次充好。其下授田标准依次为:郡王60倾,将军10倾,中尉5倾。”

    黄立极等三人听了顿时有些色变,黄立极赶紧出声打断了崇祯说道:“陛下,这藩王和郡王的授田倒也好说。将军、中尉的授田数量虽少,可是三藩的将军和中尉加起来,起码也有数千人之多,这授田数量可是已经突破了朝廷收回的田地总数了,其他地方恐怕难以满足迁移宗室的授田需求啊。”

    朱由检点了点头,摆手示意三人先冷静下来,这才开口说道:“朕知道,天下现有28亲藩,虽然玉牒上正式收录登记的宗室人数不过17万4千余人,但是如果加上未曾收录的人数,则应当不下于70万人。

    根据徐先生的计算,大约每隔30年,宗室人口就能增长一倍。朕不想说什么大道理,前朝王世贞、张居正、李廷机、叶向高几位大臣都曾经说过:今国家难处之事,无如宗室。盖国家财赋有限,而宗室生齿无穷。

    虽然此前张江陵改革,将宗室俸禄固定在800万石,但是现在的宗室人口几乎是张江陵时期的一倍以上,人口增加而俸禄不加,宗室子弟怨声载道也就可想而知了。

    祖父、父亲、兄长可以闭着眼睛,当做看不到这个问题,但是朕却不能装作不知。一来毕竟这些宗室和朕都是血脉相连,朕总不能看着底层宗室忍饥挨饿,过的还不及普通百姓吧?二来若是继续这么下去,宗室怨气丛生,在地方上必然不能安分,这于朝廷在地方上的治理也有所不利。三来对于宗室问题如果再拖下去,恐怕就真的不用解决了。

    想要解决宗室问题,说到底就是要减少国家给养的人数。如何减少国家给养的人数,朕以为应当减少宗室爵位的数量。比如那些未曾登记的宗室人口,国家付出了极少的钱粮,但是他们却很少出来吵闹,只是要求朝廷放开对于他们从事四业的限制。

    反倒是身上有着爵位的宗室男女,时不时的便向朝廷和地方官员讨要俸禄,韩藩的宗室听说闹的最为厉害。朕也曾经听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可我大明宗室从藩王到中尉却有八个等级,朝廷需要给养的人数自然就太多了些。

    是以,朕打算调整宗室的封号,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下则为庶民。此外,朕打算固定爵位数量,亲王28位、郡王不超300位,镇国将军不超过1000,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各不超过3000。死一人,方能补一爵位。

    朕已经计算过,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施成功,每年国家贴补宗室所花费的费用,就能压到800万元之内。而解决宗室问题,也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是想要缩减宗室封号人数,将有封号的宗室人数固定在7328人,我们就必须要剔除掉16万余名宗室,这必然会引起宗室们的强烈反对。朕虽然不介意背上什么骂名,不过在现在的环境之下,这些宗室发出的声音有可能就会被人利用,用来反对朝廷实施的各项改革政策。

    所以,在消减宗室封号之前,我们需要给予他们一些好处。古人不是说过么: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我们给这些外迁宗室较高标准的赐田,必然会让各地底层宗室忘却,朝廷对于三藩有罪之人的处分。

    没有了这些底层宗室的支持,各地藩王和郡王就算反对朝廷迁移三藩的政策,他们也发不出多少声音。而只要有底层宗室自发的掀起想要改革宗室旧制的声音,朝廷削减宗室封号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至于三藩外迁所需要的田地,朕以为没必要这么惊慌失措。北方一亩上田,年收益不过是一元,每年折算成现金,最高是藩王每年12000元,最低是中尉每年500元,合计每年不会超过200万元。

    而陕西田地平均每亩地约价值10元,我们若是以30年分期贷款出售给当地百姓,三藩手中收回的田地大约能够变现到3000万元。这3000万元我们自然一下拿不到手,但是如果抵押给银行,起码也能得到1500万元现金。

    诸位先生应当知道一件事,现在的捕鲸业、采矿业、造船业、化工工业、钢铁冶炼业、纺织业等行业的投入产出,年收益就没有少于35%以下的。所以我们拿这1500万现金投入到这些行业中去,就算朝廷拿不出田地来分配给外迁的宗室,我们也完全可以支付现金给他们。

    所以,朕的建议是,将从三藩收回的田地分成小块卖给当地百姓,然后再将土地抵押给银行。抵押金用于成立一个工业投资基金,宗室应得的赐田转为固定的年金收入。当然如果有些人实在想要土地,我们在台湾、婆罗洲、马来半岛、库页岛等地都有需要开发的田地,他们如果愿意前往,可以以1:2的比例拿到赐田两倍的土地。”

    听完了崇祯的计划,黄立极总觉得有些不安,他觉得这个计划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多了。陕西百姓有没有能力购买这些土地?银行能不能拿出1500万元的巨款投资到这些行业,是不是年年能够保持这么多收益?

    他思考了许久之后,终于还是忍不住向崇祯委婉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朱由检想了一会,才委婉的回道:“所以我们支付给这些宗室的年金,必须是一个固定的数额。现在在我们看来是巨额数字的数目,过上十年、二十年,你就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至于投资的收益能不能保持,朕以为三位先生是不用为这个问题头疼的。这应当是朕和下几任内阁成员头疼的问题…”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富春山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富春山居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