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洪尼喀一样,图鲁什也是遵化之战的失败者。应该来说,十年前的这场战争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黄台吉绕道入关南下最后被明帝阻于蓟州,使得这场战争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获。
虽然因为黄台吉宣称这场战争获得了预想中的战果,因此是沈阳胜利了。但是在私下里,这位大汗却认为如果不是没能如期攻下遵化,他们原本可以走的更远一些,从而把明国的京畿地区搅个粉碎,让明人彻底失去抵抗满人大军的意志。
正因为这点执念,当进攻遵化不利的将领都被从一线部队踢了出来,被丢到了地方上当守备军去了。因为有着代善的照顾,他和洪尼喀才算没有被赶去北面环境更差的边城守备,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不过比着洪尼喀年轻了许多的图鲁什,并没有像这位老上司那样认命,他还是朝思暮想着回八旗一线部队中去的。毕竟满人最重军功,在这种二线守备队里,只能是干些混吃等死的活计,这显然是养老的待遇。
可是当今明军把立功的机会送到他面前时,三次登城而无果的图鲁什,这才气喘吁吁的意识到,他的确是老了。即便当在遵化和那些明军在小巷内纠缠,因为明人的火器而不得不逃亡,他也丝毫没感受到如同今这般的疲惫不堪。
遵化的明军虽然在巷战中击败了他们,但是图鲁什一直不觉得那是一场战斗,而是明人使用了险的计谋坑害了他们而已。图鲁什至今还能想起,那些遵化明军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绝望,就好像是一只被关在了笼子里的老鼠作最后的反抗。
而今在营口城头的这些明军,虽然还有人脸上挂着几分胆怯的神,但他们却始终都是睁大了眼睛在战斗,手上装填弹药的动作也很少紧张到变形的。
图鲁什就眼睁睁的看到,自己边武艺最为出色的五、六名亲卫,登上墙头还没一刻,就被这些看起来毫不凶狠的明军给一个个击毙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自秋战国开始,搏战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条规律。清军数次登城而不克,图鲁什边的亲兵和军中有名的几位勇士也死伤惨重时,刚刚清军冲城的那点锐气也就彻底消失掉了。
就在图鲁什发觉自己的部下步履蹒跚,拖延着进攻的节奏,再没有刚刚踊跃上前登墙的势头时,他心里就有些犹豫,是不是该退一退再说。
不过他又担心,空手返回会让洪尼喀对他更为愤怒,毕竟他之前已经犯了一次错误了。于是他又转而希望,也许明军也到了强弩之末,只要再来一次进攻,说不定明军就先崩溃了。
图鲁什这般犹豫不决,最终错失了最后一个全而退的机会。大明新军已经成军十年了,但是在许多清人的印象中,明军依然是哪只不敢出城野战的军队。
比如当明人吹嘘的宁远之战,袁崇焕可是依靠着用土石堵住了城门,才能迫使明军将士无法脱逃而留下来死战的。对于满人来说,宁远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自然是清楚的,而明军将士胆怯到了这种地步,也是被当成笑话而在国内大肆宣扬的。
黄台吉等满清上层人士虽然知道明国新军的建设状况,但是对于军中这种嘲笑明军战斗力的笑话,不仅不制止,反而还加以推波助澜,以此让清军的将士获得对于明军在心理上的优势。
利用谎言欺骗敌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是层出不穷。但是在欺骗敌人的同时,连自己的盟友、下属和国民也一起欺骗,古往今来大约也就是新觉罗一家了。
这种自努尔哈赤流传下来的传统,到了黄台吉手中可谓是发扬光大了。黄台吉甚至连写给满人自己看的满文档案,也删除了努尔哈赤每次战斗中满人自己的损失,而只留下了击败多少敌人、缴获多少财物、掳掠多少人口等记录。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新觉罗一族的谎言还是很成功的,毕竟在后世,直到满清入关窃取了汉人的天下,满人满万无人敌的神话也依然没有被戳破。
当然,新觉罗一族之所以不愿意让自己的军队知道明军的变化,这也是有着政治利益上的考量的。满人毕竟是一个刚刚出现不久的民族,这个民族既没有璀璨的文化也没有充足的人口。
以一个不到百万人口的小族,而能够压制住蒙古人和汉人这两个大民族,这可谓是一个真正的奇迹。但是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要在辽东长久维持下去,并想要试图吞并关外蒙古草原和关内汉人的地盘,他们总是需要一个核心优势的。
军事上的无敌神话,正是满人压制蒙古人、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一把利剑。正如同汉人官吏此前恐吓辽东的少数部族时,往往就是以大明的辽阔疆土和富庶的物资、无法计算的人口着手。
那么今的满人,就是以满人满万无人敌这个神话来反击。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即便你们汉人和蒙古人的人口是满人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是上百倍,但是我们只要有一万人就能打败你们所有的军队了。
在这个军事神话的背后,其实反映的并不是满人炫耀自己的武力,而是一种少数民族对于自未来的绝望呐喊。满人满万无人敌,但是当满人满万有人敌时,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为了让满人这个民族生存下去,满人就必须保持自军事神话的不破碎,就不能让汉人和蒙古人觉醒,让他们意识到满人是可以被打败的。
这也就是,明明黄台吉在明国安插了不少细,传回了明国新军的不少资料,但是黄台吉却从来没有告诫过八旗将领,依然任由满人把明国的军队当做了一群胆怯的弱鸡。
正是在这样的宣传下,就连图鲁什这样的清军中级军官也有些神志不清了。在明军已经出兵占据了营口城的局势下,他依然迷信着明军不会出城主动攻击他,而只会任由他选择如何攻城。
主将尚且如此,部下们自然也就更没在意城门处的动静了。毕竟在他们看来,明军是不可能打开这座城门放他们进去的。
于是当城门突然打开,李佑抱着决绝的姿态带着部下冲出来时,正在城下进攻的清军都楞了片刻,直到一部靠墙云梯下的十余名清军士兵被明军的排枪放倒之后,城下的清军才真正反应了过来。
李佑冲出城门时,说他心里没有一丝恐惧也是不对的,毕竟后金在辽东的战绩实在太过辉煌,辽东十余万明军都丧在这个新崛起的胡虏手里,怎么会不引起明人的恐惧呢。
当奢安之乱的起因,不也就是朝廷想要调西南土司北上对抗后金军队,结果导致怨气十足的西南土司叛乱,从而祸乱了西南数省么。
不过为一名近卫军官,李佑平里接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都不容许他临阵退缩。更何况,如果他在部下的面前露出了胆怯的心思,那么今后这只部队他也就无法再带下去了。
新军体系和总参谋部组织成立之后,军官的晋升通道已经被打开,不再如从前的明军那样,如果不是受到贵人赏识,即便立下再大的功劳,也只能受些赏银而已。
而近卫军更是皇帝最为重视的一只部队,在近卫军中即便是一位小兵也能有机会同皇帝说上几句。在这样的一只军队之中,军官的根本实在于自己的部下,一个不被部下信任的军官,在近卫军中是没有前途的。
因此,李佑方才决然否定了李岩的提议,宁可主动承担指挥出击部队的命令。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在部下面前保持自己的荣誉和权威。
虽然清军攻城部队是如此凌乱,但是李佑局限于过去对于八旗军队的印象,依然不敢过于分散自己的兵力发起猛烈的进攻。他把手中的四个排分成了三个部分,两个排攻击城门左侧的清军,一个排进攻城门右侧,剩下的一个排作为预备队,准备用来做最后的支援。
明军的一个排约8、90人,在清军登城无果士气低落的时候,数百明军手执装有刺刀的火枪出现在城外,对于这些清军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当明军用排枪干掉了十余名发呆的清军士兵之后,附近剩下的清军并没有扑上去反击明军,而是一个个掉头不顾的逃亡了。就算是图鲁什在那里不停的呵斥,也难以弹压住开始逃亡的部下。
毕竟这只部队中最有勇气的士兵,刚刚都差不多死在了城墙上,剩下的这些原本就是胆气不壮的兵油子,他们可没有面对这样成排枪口bī)近的明军,迎面而上的勇气。
有这样勇气的士兵,都被明军的排枪杀了。明军以班为单位列阵,一班就有十多只滑膛枪,这十几只滑膛枪一起开枪,在三、四十米的距离内简直就是一片死域。
哪怕手再好的清军将士,也无法活过明军近距离的排枪击。当勇士阵亡之后,剩下那些普通士兵也就再也无法坚持了。大多数清兵丢下了手中的武器,口中喊着败了、败了,向着本阵逃去寻求庇护了。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 = )
虽然因为黄台吉宣称这场战争获得了预想中的战果,因此是沈阳胜利了。但是在私下里,这位大汗却认为如果不是没能如期攻下遵化,他们原本可以走的更远一些,从而把明国的京畿地区搅个粉碎,让明人彻底失去抵抗满人大军的意志。
正因为这点执念,当进攻遵化不利的将领都被从一线部队踢了出来,被丢到了地方上当守备军去了。因为有着代善的照顾,他和洪尼喀才算没有被赶去北面环境更差的边城守备,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不过比着洪尼喀年轻了许多的图鲁什,并没有像这位老上司那样认命,他还是朝思暮想着回八旗一线部队中去的。毕竟满人最重军功,在这种二线守备队里,只能是干些混吃等死的活计,这显然是养老的待遇。
可是当今明军把立功的机会送到他面前时,三次登城而无果的图鲁什,这才气喘吁吁的意识到,他的确是老了。即便当在遵化和那些明军在小巷内纠缠,因为明人的火器而不得不逃亡,他也丝毫没感受到如同今这般的疲惫不堪。
遵化的明军虽然在巷战中击败了他们,但是图鲁什一直不觉得那是一场战斗,而是明人使用了险的计谋坑害了他们而已。图鲁什至今还能想起,那些遵化明军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绝望,就好像是一只被关在了笼子里的老鼠作最后的反抗。
而今在营口城头的这些明军,虽然还有人脸上挂着几分胆怯的神,但他们却始终都是睁大了眼睛在战斗,手上装填弹药的动作也很少紧张到变形的。
图鲁什就眼睁睁的看到,自己边武艺最为出色的五、六名亲卫,登上墙头还没一刻,就被这些看起来毫不凶狠的明军给一个个击毙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自秋战国开始,搏战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条规律。清军数次登城而不克,图鲁什边的亲兵和军中有名的几位勇士也死伤惨重时,刚刚清军冲城的那点锐气也就彻底消失掉了。
就在图鲁什发觉自己的部下步履蹒跚,拖延着进攻的节奏,再没有刚刚踊跃上前登墙的势头时,他心里就有些犹豫,是不是该退一退再说。
不过他又担心,空手返回会让洪尼喀对他更为愤怒,毕竟他之前已经犯了一次错误了。于是他又转而希望,也许明军也到了强弩之末,只要再来一次进攻,说不定明军就先崩溃了。
图鲁什这般犹豫不决,最终错失了最后一个全而退的机会。大明新军已经成军十年了,但是在许多清人的印象中,明军依然是哪只不敢出城野战的军队。
比如当明人吹嘘的宁远之战,袁崇焕可是依靠着用土石堵住了城门,才能迫使明军将士无法脱逃而留下来死战的。对于满人来说,宁远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自然是清楚的,而明军将士胆怯到了这种地步,也是被当成笑话而在国内大肆宣扬的。
黄台吉等满清上层人士虽然知道明国新军的建设状况,但是对于军中这种嘲笑明军战斗力的笑话,不仅不制止,反而还加以推波助澜,以此让清军的将士获得对于明军在心理上的优势。
利用谎言欺骗敌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是层出不穷。但是在欺骗敌人的同时,连自己的盟友、下属和国民也一起欺骗,古往今来大约也就是新觉罗一家了。
这种自努尔哈赤流传下来的传统,到了黄台吉手中可谓是发扬光大了。黄台吉甚至连写给满人自己看的满文档案,也删除了努尔哈赤每次战斗中满人自己的损失,而只留下了击败多少敌人、缴获多少财物、掳掠多少人口等记录。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新觉罗一族的谎言还是很成功的,毕竟在后世,直到满清入关窃取了汉人的天下,满人满万无人敌的神话也依然没有被戳破。
当然,新觉罗一族之所以不愿意让自己的军队知道明军的变化,这也是有着政治利益上的考量的。满人毕竟是一个刚刚出现不久的民族,这个民族既没有璀璨的文化也没有充足的人口。
以一个不到百万人口的小族,而能够压制住蒙古人和汉人这两个大民族,这可谓是一个真正的奇迹。但是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要在辽东长久维持下去,并想要试图吞并关外蒙古草原和关内汉人的地盘,他们总是需要一个核心优势的。
军事上的无敌神话,正是满人压制蒙古人、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一把利剑。正如同汉人官吏此前恐吓辽东的少数部族时,往往就是以大明的辽阔疆土和富庶的物资、无法计算的人口着手。
那么今的满人,就是以满人满万无人敌这个神话来反击。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即便你们汉人和蒙古人的人口是满人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是上百倍,但是我们只要有一万人就能打败你们所有的军队了。
在这个军事神话的背后,其实反映的并不是满人炫耀自己的武力,而是一种少数民族对于自未来的绝望呐喊。满人满万无人敌,但是当满人满万有人敌时,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为了让满人这个民族生存下去,满人就必须保持自军事神话的不破碎,就不能让汉人和蒙古人觉醒,让他们意识到满人是可以被打败的。
这也就是,明明黄台吉在明国安插了不少细,传回了明国新军的不少资料,但是黄台吉却从来没有告诫过八旗将领,依然任由满人把明国的军队当做了一群胆怯的弱鸡。
正是在这样的宣传下,就连图鲁什这样的清军中级军官也有些神志不清了。在明军已经出兵占据了营口城的局势下,他依然迷信着明军不会出城主动攻击他,而只会任由他选择如何攻城。
主将尚且如此,部下们自然也就更没在意城门处的动静了。毕竟在他们看来,明军是不可能打开这座城门放他们进去的。
于是当城门突然打开,李佑抱着决绝的姿态带着部下冲出来时,正在城下进攻的清军都楞了片刻,直到一部靠墙云梯下的十余名清军士兵被明军的排枪放倒之后,城下的清军才真正反应了过来。
李佑冲出城门时,说他心里没有一丝恐惧也是不对的,毕竟后金在辽东的战绩实在太过辉煌,辽东十余万明军都丧在这个新崛起的胡虏手里,怎么会不引起明人的恐惧呢。
当奢安之乱的起因,不也就是朝廷想要调西南土司北上对抗后金军队,结果导致怨气十足的西南土司叛乱,从而祸乱了西南数省么。
不过为一名近卫军官,李佑平里接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都不容许他临阵退缩。更何况,如果他在部下的面前露出了胆怯的心思,那么今后这只部队他也就无法再带下去了。
新军体系和总参谋部组织成立之后,军官的晋升通道已经被打开,不再如从前的明军那样,如果不是受到贵人赏识,即便立下再大的功劳,也只能受些赏银而已。
而近卫军更是皇帝最为重视的一只部队,在近卫军中即便是一位小兵也能有机会同皇帝说上几句。在这样的一只军队之中,军官的根本实在于自己的部下,一个不被部下信任的军官,在近卫军中是没有前途的。
因此,李佑方才决然否定了李岩的提议,宁可主动承担指挥出击部队的命令。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在部下面前保持自己的荣誉和权威。
虽然清军攻城部队是如此凌乱,但是李佑局限于过去对于八旗军队的印象,依然不敢过于分散自己的兵力发起猛烈的进攻。他把手中的四个排分成了三个部分,两个排攻击城门左侧的清军,一个排进攻城门右侧,剩下的一个排作为预备队,准备用来做最后的支援。
明军的一个排约8、90人,在清军登城无果士气低落的时候,数百明军手执装有刺刀的火枪出现在城外,对于这些清军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当明军用排枪干掉了十余名发呆的清军士兵之后,附近剩下的清军并没有扑上去反击明军,而是一个个掉头不顾的逃亡了。就算是图鲁什在那里不停的呵斥,也难以弹压住开始逃亡的部下。
毕竟这只部队中最有勇气的士兵,刚刚都差不多死在了城墙上,剩下的这些原本就是胆气不壮的兵油子,他们可没有面对这样成排枪口bī)近的明军,迎面而上的勇气。
有这样勇气的士兵,都被明军的排枪杀了。明军以班为单位列阵,一班就有十多只滑膛枪,这十几只滑膛枪一起开枪,在三、四十米的距离内简直就是一片死域。
哪怕手再好的清军将士,也无法活过明军近距离的排枪击。当勇士阵亡之后,剩下那些普通士兵也就再也无法坚持了。大多数清兵丢下了手中的武器,口中喊着败了、败了,向着本阵逃去寻求庇护了。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