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许多人都非常不解,为什么平息了衮楚克台吉叛乱的袁崇焕会被派遣到静海城去建立南非省,但是有着孙承宗亲自出面的背书,支持袁崇焕的官员们终究还是没能改变崇祯的决定。手机端m.

    去掉了袁崇焕这个竞争对手,孙传庭终于顺理成章的晋升为了陆军参谋总长,而孙承宗也终于辞去参谋总长一职,正式退休,并获得了一等华表勋章。在皇帝的建议下,他还是领取了元老院议员的职位,并以这个身份继续留在京城休养。

    关于袁崇焕的下场,京官员只是关注了一阵便很快被另一个焦点所吸引了。那是袁崇焕调任之后空出的丰大总督之位,对起朝廷对袁崇焕明升暗贬的手段,众人还是更为关心袁崇焕走后,由谁来填补丰大总督的位子。

    自崇祯元年开始的官制改革之后,地方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使得总督职权获得了明晰,真正成为了可以同六部尚书平起平坐的封疆大吏。在资历,总督和六部尚书一样,都获得了可以直入内阁的选拔权,他们还可以直接对朝廷政策的草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成为了国策决策者之一。

    这样的总督,自然之前挂着御史名衔出镇地方的总督、巡抚要吸引人的多。过去大明的总督,实际只是专门负责一项事务的统领官,如三边总督是为了防备河套的蒙古部族南下,漕运总督是专门负责运河管理事务的官员,和现如今的大明总督,地位不可同日而言。

    眼下大明一共也只有十个总督区,其两个在海外,八个在国内,即便加即将组建的南非总督区,也不过才11个总督的位置而已。爬到这个位置,已经可以算是成为大明最顶尖的那一小撮统治者了。

    正因为这个位子如此之诱人,相之下袁崇焕的调任消息也很难被人始终关注着了。不论是新东林党还是科学进步党,不论是钱谦益还是温体仁,甚至是那些被边缘化的守旧派官僚们,都在试图谋取这个空缺下来的丰大总督之位。

    虽然朱由检并不介意下面的官员发生一些争执,要是底下的官员都是铁板一块,该他睡不着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愿意看着这些官员们为了一个丰大总督的位子,把朝堂弄的乌烟瘴气的。

    在忍耐了这样的状况一周之后,朱由检终于乾纲独断了一回。他亲自召集了内阁诸臣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在这些内阁大臣的诧异眼神,朱由检宣布了自己属意的丰大总督人选。既不是钱谦益推荐的人选,也不是温体仁提议的人员,更不是清流们极力鼓吹的正人君子,而是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一个人,忠义八旗的统领阿敏。

    这位因为躲避袁崇焕而逃回北京的满人,此刻倒是捡了个大便宜。被软禁在自己的住所交代同沈阳往来的阿敏,接到朝廷谕令时还一脸的不相信。阿敏觉得自己后半辈子能够不被软禁在京城,已经算是不幸的大幸了,他可没想过还有这样的馅饼掉在自己头。

    因为这道谕令,笼罩在阿敏头的阴云终于退去了,而京城那些因此不安的满人也安心了下来。对于崇祯来说,把阿敏从八旗统领的位置挪开,也是眼下防止阿敏反叛的最好方法。也许以前阿敏并无心叛逃,但是随着衮楚克台吉的被杀之后,这事有些说不好了。

    丰大总督这个职位对于汉人来说是晋升之阶,但是对于一个满人来说,实际并不是什么好职位。毕竟目前的局势来说,满人是无法晋入内阁的。而不忠义八旗管理的是投降满人,丰大总督下面的都是汉、蒙官吏,阿敏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像过去那么自由了,当然他也煽动不了任何人叛乱。

    另外,朝廷接下来将对蒙古诸部首领实施进一步的削权,从而把军事权力收归央。在这个时间点,让这些蒙古诸部首领把怨气对准政策的实施者丰大总督身,阿敏的满人身份还是能够替朝廷分担一些怨气的。

    崇祯十二年的最后一个月内,京城下被这两件事给关注了。除此之外也有一个小插曲,泰宁公主在嫂子娜木钟、苏泰的陪同下入宫向皇后哭诉,表示自己对于衮楚克台吉的叛乱毫不知情,希望这次事件不要牵连到自己。

    泰宁公主和衮楚克台吉虽然是夫妻,但是两人的年岁相差很大,关系也不融洽,所以泰宁公主宁可待在京城,也不愿意去察罕浩特。周后虽然一向不干涉朝政务,但是面对这个局面也不由向皇帝求其了情来。

    朱由检自然不会搞这样的株连,毕竟这不符合他的价值观,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把叛乱平息下去的,同样也是泰宁公主亲侄子。牵连到泰宁公主身,无疑会让这些互相之间沾亲带故的蒙古亲贵们人人自危而已。

    令周后出面安抚了这些蒙古贵戚之后,时间终于进入到了崇祯十三年。于此同时,沈阳方面终于派出了求和使者,表示愿意释放被抓的明国商人,希望两国之间恢复到之前的和平状态。

    满清自崇德元年改制之后,黄台吉把原来的馆改成了内国史、内秘书,内弘三院,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祭祝诰命册等事。内秘书院掌起草外交书及敕谕祭等。内弘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向皇帝皇子进讲。

    这内三院已经非常类似于大明的内阁,只不过还没有成为满清的权力枢,现在只是黄台吉用以牵制六部和满洲八旗亲贵的幕僚机制。

    黄台吉此次派出的使者,正是弘院大学士希福,这位出身赫舍里氏,隶满洲正黄旗的满人臣,正是黄台吉的心腹大臣,而他也不是第一次来北京了。相于他一次出使北京,这一次希福摆出的姿态更低了些。

    作为黄台吉的心腹智囊,他很了解现在满清所面临的危局。过去满人还可以依仗自己的赫赫武功,从而在明人面前保持一种优越感。但是,明军冒险进攻营口的这样一只孤军,满人都无法将之留下,像希福这样的人物自然能够察觉到明清两国之间的力量正在发生着变化。

    让人遗憾的是,这种变化对于满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好不容易从深山野林走了出来,在沈阳成了了属于满人的国家,像希福这样的满人自然不会愿意再被明人赶回深山老林去。

    更何况,已经熟悉了城市生活的满人在回到深山老林后,还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一个问题。哪怕是最底层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也远缺衣少食的山林部族好的多。最起码,满人自从搬进了沈阳城之后,新生儿的生存几率远过去高出了数倍,正是这种出生率和存活率,才能够支持住满人经年累月的战争行动。

    而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年轻的满人已经生疏于围猎射箭的技艺,这种状况之严重,甚至都需要努尔哈赤亲自发进行警告了。到了黄台吉登基之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了,甚至于为了让满人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黄台吉不得不数次下令禁止满人亲贵购买明国的奢侈品和吸食烟草、养戏班子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年轻的满人,其生活习惯已经极度接近大明的富庶之家。这些年轻满人对此尚且都不满足,再让他们退回到从前的山林生活,这无疑是要他们去死。

    所以为了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像希福这样的满人精英,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曾经想要和蒙古人一样入主原的野望,已经让位于让满清生存下去这个目标。

    黄台吉也许有着很大的野心,但却绝不是一个盲目自大的妄人。面对现实,他终于还是选择了先退后一步,整理好内部关系之后再做打算。

    而希福是来替黄台吉执行这个意志的,像大明以缓和对满清的外部压力来刺激满清内部斗争的激化一样,黄台吉希望能够以自己的低头来换取明国内部的分裂。和满清一样,大明内部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收回辽东的。

    对于那些南方士绅出身的官吏来说,在经历了这么多次对清战争的挫折之后,他们已经失去了收回辽东同满人战斗下去的勇气。在他们看来,能够保持住目前对于满清的优势,不让满人越过北方防线,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如果为了强求恢复全辽,而再来一次北伐失败,破坏了当前的和平局面,对于这些官员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更何况,从某些阴暗的角度来看,和满人保持战争受利的是谁?还不是那些武人和皇帝本人么。正因为同满人保持着这场战争,才使得帝国的财政一直向军队倾斜,也令皇帝保持着高度的集权,并迫使官们推动改革,令他们的自身利益受到了损失。

    和满人占据了辽东的屈辱感相,更令这些官员们感到痛恨的,反而是动了他们利益的政治改革。如果能够此达成和平,这些官员们也能够大规模的削减军队开支,从而抑制住皇帝的权力。

    只不过令希福没有想到的是,明国借口新年放假的关系,将他搁置在了一边近半个月。虽然没有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也令希福变得有些心浮气躁了起来。

    和他一次到来,北京城似乎又改变了许多,不过希福并没有关心这些。这些日子吸引他注意力的,只有北京图书馆这一处去处,馆内收藏的诸多书籍,总算是消除了他不少焦虑。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富春山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富春山居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