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自行车企业年收入数千万绝对不是一件不能想象的事情。
要知道,自行车在国内的保有量一直都很高,虽然这些年自行车产业整个都在萎缩,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私家车和摩托车的兴起,以及国外自行车企业的进入,严重影响到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将大量的市场份额抢走,导致国内的厂商日子不太好过。
但也仅仅只是不太好过而已,事实上,即便到了未来,华夏的自行车拥有量放眼全球依旧是首屈一指的。如此多的自行车保有量,就意味着相当庞大的市场,如何把市场抢回来,这才是国内厂商应该多想的问题。首先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在质量上要有一个严格的把控,但同时,又不能真的和六七十年代那样实诚,一辆自行车骑二十年的情况绝对不能再出现。这不是周方远没良心,而是市场规律就是这样,你把东西做得太好,不仅遭同行恨,同时也会极大的延缓铲平的更新换代,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只是自己在家里玩游戏,那倒无所谓,反正老百姓迟早还是要换车或者买新车的,也不愁产品卖不出去。
可随着国门的打开,外来的商品开始进入国内,国外的商品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其外观是真的好看。
老百姓可没办法直接对比出两种商品的质量差,只要基本上用的住,老百姓肯定更愿意选择好看的商品。国产的自行车,原本是质量上乘的,结果因为外观不够酷炫,结果被国外的产品打压得够呛。为了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只能降低产品的质量水平,从而获得降价的利润空间。可是这样一来,国产自行车的质量就成问题了,结果现在弄了个不上不下的情况。
降价吧,就必须降低质量,可质量一旦降下去,保不齐几十年创立的牌子都会砸掉。可如果不降低品质,成本将不下去,价格自然也就没法下降,同等价格,傻子都知道选择好看一些的,这就更加麻烦了,总之,如何把握这其中的一个度,是很麻烦的事情。
所以周方远觉得,质量是要把控的,如果原本质量太好,那就降一些,如果原本品质较差,那就提一点,总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然后进行外观的优化,尽可能缩减和国外自行车的差距。毕竟国内的优势在于人工成本较低,而且无论是永久还是凤凰,在国内本身就有不错的历史了,口碑也一直很好,这就是无形的价值,也是吸引顾客的很重要的因素。
当然了,所谓数千万,并不是指全部的营收,那没啥意义,所谓数千万,指的是公司的净利润。
对于永久和凤凰这两家厂子来说,年利润数千万,这已经是他们最少十年没见过的光景了。
毕竟如今自行车市场不景气,作为大厂来说,本身负担就重,车子卖的又不好,收入每况愈下也是正常的。
但如今,随着周方远的入主,公共自行车在全国遍地开花,不是说国内就只有这两家自行车厂了,津门就又一家同等规模的自行车厂,南方还有很多小厂,还有国外的公司,但要说大批量生产自行车,而且能很好的压制价格,并且保证质量的,肯定还得看永久和凤凰,毕竟这两家厂子如今已经开始合并,而凤凰又是最早制造公共自行车的厂家,经验毫无疑问是要比其他厂家更加丰富的。
作用国内的人力市场,人力成本相较国外已经是非常非常的低了,而且没有任何关税上的负担,可以说,永久凤凰是国内公共自行车最好的供货商,这一点,就算是国外的厂商都不能比。或许单就车子本身而言,国外的厂商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有什么用呢?恐怖的人力成本让他们根本不可能把价格压下去,更不要说还有海关的关税问题了。如果在国内建厂,这个倒是也可以,可问题是等他们审批、选址、建厂、安装生产线、成品下线等等几个流程过去后,最少也是一两年的光景了。
一两年的时间,足够永久凤凰将公共自行车铺遍全国,这就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道理。
一旦公共自行车完全铺开,到时候如果有了损毁或者需要维修的情况,地方上是愿意直接购置一批新车呢?还是让永久凤凰返修呢?这根本是不用考虑的问题好吗?所以只要第一批车子能够普遍全国,公共自行车领域,就没人能够和永久凤凰竞争。只要保持住这个市场,两家厂子就能过得不错。原本已经股价暴跌,几乎都要破产的两个厂子,重新焕发了生机。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周方远已经将两个厂子的大师傅都集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研发小组,同时从国外聘请专家,又请来专门的美工、人体工程学的专家等等,目前正在研发新一代的自行车,更好骑,更舒服,也更加漂亮。同时周方远还出面联系了专门研究新材料的很多实验室,希望能够得到更好更轻便的自行车车身的材料。自行车车身的材料其实也有挺多种类的,碳纤维、钛合金、铝合金、特种钢、钪合、碳钢等等,当然材料好了,价格肯定就上去了。
所以这些都是要研究的,研究适用性,实用性,成本,等等等等,总之,新的车体研发已经开始了,相关的零部件也正在研究之中。不过话说回来,不同国家的厂商,一般都有一些能拿的出手的东西,在某一个领域有很高的建树,永久凤凰想要完全超越,那是不太可能的,毕竟人家已经研究了多少年了,积累多少经验了,你这边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哪有那么容易就能追上的道理?
但是话说回来,追不上,不代表不能追。
作为后来者,周方远对于某一件事情非常清楚,那就是在他重生前的那两年,国家已经从世界工厂转型,开始大面积涉及高精尖的领域。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长达数十年的积累。
国外对于华夏的封锁,这一点基本上是个华夏人就知道,西方世界担心以华夏为首的东方世界追上甚至赶超他们的脚步,从方方面面封锁华夏的科技发展,尤其是军工、高科等等领域,那绝对是严防死守,基本上一点空子都不给留。华夏是真的没办法,这么诺大的一个国家,既然不愿意给人磕头,那就必须挺直了身子。既然国外封锁我们,那我们就全部自己发展,从方方面面入手,只要是国外不予以开放的领域,华夏全部自己研究。
周方远还记得自己在重生前曾经看过一段视频,视频是一个讨论视频,讨论三哥能在多少年后达到华夏的水准。
周方远想说,他根本不看好三哥。
为什么?
很简单。
华夏为什么能重新崛起?并且不输米国?最大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自身本领强,人民素质高,华夏人的聪明那是从古至今世人皆知的。另一面自然就是全面发展了,因为国外的封锁,我们不得不全部自己研发,曾经方方面面都没有起来的时候,看上去这个国家就是一个世界工厂,除了做一些低水平的加工以外,没有其他的本事。但量变产生质变啊,当华夏开始重新崛起的时候,整个国家,方方面面都在变强。就如同一头已经沉睡许久的巨龙,正在缓缓苏醒一般。
三哥就不同了,他们虽然也贫弱,但他们却并未如同华夏一样自我发展,而是只想着依靠米国爸爸的帮助,国内连完整的工业体系都没有,民间甚至还存在着相当森严的等级制度,所以说,只要他们一点不改变这样的局面,他们就一天都别想像华夏一样重新崛起……哦,三哥那里不能用重新两个字,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崛起过。
总之,国家是这么个局面,那么缩小到永久凤凰呢,也应该是这样。
现在不如人?不要紧,毕竟时间在那摆着呢,人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拥有了自己的特殊技术,如果一下子就被超过,那之前的投入岂不是一场玩笑?周方远从来都不抱有这样的幻想,他更加希望看到的是,永久凤凰在尽可能活下去并且活得滋润的情况下,一点点的研究自己的技术。将那些自己不懂的技术全部吃透,国外厂商走过的路,自己也要走一边,同时借鉴对方的经验,少走弯路,最终达到弯道超车的目的,这是有可能的。
华夏这么大一个国家都做到了,永久凤凰这么小的一个厂子,没有理由做不到。
当然了,前提是要有钱,没钱就别搞什么研究了。
这一点上,周方远虽然不可能像是投资智能手机那样,给予永久凤凰最大的帮助,但该有的帮助他还是能提供一些的。就好比说资金方面,现在周方远手头的资金是没有多少,但以后会逐渐多起来啊,尤其是几个大项目,只要成功,那必然是一夜暴富的水平。到时候给永久凤凰这边注入一些资金,说实话,也真的不是什么难事儿。
说完了自行车,再说说已经很久没有出场的玻璃厂。
北桐玻璃厂的历史还算悠久,当年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厂子,后来为什么衰败了呢?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跟不上市场的脚步,这是那个年代很多国有工厂都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南隆玻璃厂在建立的时候,抽调了北桐玻璃厂大量的技术工人,其中不乏有很多高级别的大师傅,这对于北桐玻璃厂来说算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毕竟这些大师傅,很多人都在这个行业浸淫了一辈子的人,无论是技术还是眼界都比一般的新人要宽广很多。
搞研发,永远离不开这些高级技工,随着这些人被调走,北桐玻璃厂的技术力量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就衰败了下去。
后续研发完全跟不上,加上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因素,这个厂子在坚持了很多年之后,还是即将破产。只不过赶在破产前,周方远把这个厂子接手了过来。他接手的时候,厂子里基本上什么价值都没有了。仓库里的那些玻璃?全都卖了也不值几个钱。工人?也都只是普通工人,完全和那些大师傅不能比,而且就算是这些普通工人,身上也是毛病多多,说实话,光是重新建立玻璃厂,打发掉的闲人就占所有员工的三成作用。
这是一个怎样的比例?可以说北桐玻璃厂换了主人后,有那么一段时间,连正常开工恐怕都做不到。
好在周方远也不是让它立刻就恢复产能,而是对留下来的工人进行上岗前的再培训,毕竟都是最普通的工人,做些机械性的工作还没什么问题,稍微要点技术的,他们恐怕就做不了了。周方远还把一些已经退休的老工人请了回来,作为工厂的培训顾问,将他们研究了一辈子的技术传给新人。当然不是全部,毕竟技术是有价值的,只能让现有的普通工人水平高一些,真正的高潮技术,还是要靠传帮带传下去的。
这一点上,周方远也像办法了,希望这些大师傅能带一批学徒,真正意义上的学徒,公司出钱,等于是花钱买技术了。
同时周方远还和北桐大学化学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实验室,研究最新的铝硅钢化玻璃,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因为已经有了具体的目标,所以研究进度很是喜人。成熟的玻璃,如今已经有了,实验室也制造出来了,下一步就是大批量制造的研究,以及如何压缩成本,毕竟到时候是要给手机上面使用的,而且用量一定会越来越大,不能压缩成本,不能进行大规模制备,这技术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这个工作,实验室正在进行,周方远之前也和实验室的负责人联系过,按照对方的说法,最多半年,相对成熟的制备工艺应该就能拿出来了,到时候应该就能满足大规模制造的要求。当然了,也不用一下子就达到特别高的程度,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要求,后续还可以继续进行研发。同时,为了避免专利上面起冲突,周方远也已经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准备工作。
./14_
.。m.
要知道,自行车在国内的保有量一直都很高,虽然这些年自行车产业整个都在萎缩,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私家车和摩托车的兴起,以及国外自行车企业的进入,严重影响到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将大量的市场份额抢走,导致国内的厂商日子不太好过。
但也仅仅只是不太好过而已,事实上,即便到了未来,华夏的自行车拥有量放眼全球依旧是首屈一指的。如此多的自行车保有量,就意味着相当庞大的市场,如何把市场抢回来,这才是国内厂商应该多想的问题。首先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在质量上要有一个严格的把控,但同时,又不能真的和六七十年代那样实诚,一辆自行车骑二十年的情况绝对不能再出现。这不是周方远没良心,而是市场规律就是这样,你把东西做得太好,不仅遭同行恨,同时也会极大的延缓铲平的更新换代,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只是自己在家里玩游戏,那倒无所谓,反正老百姓迟早还是要换车或者买新车的,也不愁产品卖不出去。
可随着国门的打开,外来的商品开始进入国内,国外的商品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其外观是真的好看。
老百姓可没办法直接对比出两种商品的质量差,只要基本上用的住,老百姓肯定更愿意选择好看的商品。国产的自行车,原本是质量上乘的,结果因为外观不够酷炫,结果被国外的产品打压得够呛。为了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只能降低产品的质量水平,从而获得降价的利润空间。可是这样一来,国产自行车的质量就成问题了,结果现在弄了个不上不下的情况。
降价吧,就必须降低质量,可质量一旦降下去,保不齐几十年创立的牌子都会砸掉。可如果不降低品质,成本将不下去,价格自然也就没法下降,同等价格,傻子都知道选择好看一些的,这就更加麻烦了,总之,如何把握这其中的一个度,是很麻烦的事情。
所以周方远觉得,质量是要把控的,如果原本质量太好,那就降一些,如果原本品质较差,那就提一点,总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然后进行外观的优化,尽可能缩减和国外自行车的差距。毕竟国内的优势在于人工成本较低,而且无论是永久还是凤凰,在国内本身就有不错的历史了,口碑也一直很好,这就是无形的价值,也是吸引顾客的很重要的因素。
当然了,所谓数千万,并不是指全部的营收,那没啥意义,所谓数千万,指的是公司的净利润。
对于永久和凤凰这两家厂子来说,年利润数千万,这已经是他们最少十年没见过的光景了。
毕竟如今自行车市场不景气,作为大厂来说,本身负担就重,车子卖的又不好,收入每况愈下也是正常的。
但如今,随着周方远的入主,公共自行车在全国遍地开花,不是说国内就只有这两家自行车厂了,津门就又一家同等规模的自行车厂,南方还有很多小厂,还有国外的公司,但要说大批量生产自行车,而且能很好的压制价格,并且保证质量的,肯定还得看永久和凤凰,毕竟这两家厂子如今已经开始合并,而凤凰又是最早制造公共自行车的厂家,经验毫无疑问是要比其他厂家更加丰富的。
作用国内的人力市场,人力成本相较国外已经是非常非常的低了,而且没有任何关税上的负担,可以说,永久凤凰是国内公共自行车最好的供货商,这一点,就算是国外的厂商都不能比。或许单就车子本身而言,国外的厂商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有什么用呢?恐怖的人力成本让他们根本不可能把价格压下去,更不要说还有海关的关税问题了。如果在国内建厂,这个倒是也可以,可问题是等他们审批、选址、建厂、安装生产线、成品下线等等几个流程过去后,最少也是一两年的光景了。
一两年的时间,足够永久凤凰将公共自行车铺遍全国,这就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道理。
一旦公共自行车完全铺开,到时候如果有了损毁或者需要维修的情况,地方上是愿意直接购置一批新车呢?还是让永久凤凰返修呢?这根本是不用考虑的问题好吗?所以只要第一批车子能够普遍全国,公共自行车领域,就没人能够和永久凤凰竞争。只要保持住这个市场,两家厂子就能过得不错。原本已经股价暴跌,几乎都要破产的两个厂子,重新焕发了生机。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周方远已经将两个厂子的大师傅都集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研发小组,同时从国外聘请专家,又请来专门的美工、人体工程学的专家等等,目前正在研发新一代的自行车,更好骑,更舒服,也更加漂亮。同时周方远还出面联系了专门研究新材料的很多实验室,希望能够得到更好更轻便的自行车车身的材料。自行车车身的材料其实也有挺多种类的,碳纤维、钛合金、铝合金、特种钢、钪合、碳钢等等,当然材料好了,价格肯定就上去了。
所以这些都是要研究的,研究适用性,实用性,成本,等等等等,总之,新的车体研发已经开始了,相关的零部件也正在研究之中。不过话说回来,不同国家的厂商,一般都有一些能拿的出手的东西,在某一个领域有很高的建树,永久凤凰想要完全超越,那是不太可能的,毕竟人家已经研究了多少年了,积累多少经验了,你这边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哪有那么容易就能追上的道理?
但是话说回来,追不上,不代表不能追。
作为后来者,周方远对于某一件事情非常清楚,那就是在他重生前的那两年,国家已经从世界工厂转型,开始大面积涉及高精尖的领域。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长达数十年的积累。
国外对于华夏的封锁,这一点基本上是个华夏人就知道,西方世界担心以华夏为首的东方世界追上甚至赶超他们的脚步,从方方面面封锁华夏的科技发展,尤其是军工、高科等等领域,那绝对是严防死守,基本上一点空子都不给留。华夏是真的没办法,这么诺大的一个国家,既然不愿意给人磕头,那就必须挺直了身子。既然国外封锁我们,那我们就全部自己发展,从方方面面入手,只要是国外不予以开放的领域,华夏全部自己研究。
周方远还记得自己在重生前曾经看过一段视频,视频是一个讨论视频,讨论三哥能在多少年后达到华夏的水准。
周方远想说,他根本不看好三哥。
为什么?
很简单。
华夏为什么能重新崛起?并且不输米国?最大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自身本领强,人民素质高,华夏人的聪明那是从古至今世人皆知的。另一面自然就是全面发展了,因为国外的封锁,我们不得不全部自己研发,曾经方方面面都没有起来的时候,看上去这个国家就是一个世界工厂,除了做一些低水平的加工以外,没有其他的本事。但量变产生质变啊,当华夏开始重新崛起的时候,整个国家,方方面面都在变强。就如同一头已经沉睡许久的巨龙,正在缓缓苏醒一般。
三哥就不同了,他们虽然也贫弱,但他们却并未如同华夏一样自我发展,而是只想着依靠米国爸爸的帮助,国内连完整的工业体系都没有,民间甚至还存在着相当森严的等级制度,所以说,只要他们一点不改变这样的局面,他们就一天都别想像华夏一样重新崛起……哦,三哥那里不能用重新两个字,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崛起过。
总之,国家是这么个局面,那么缩小到永久凤凰呢,也应该是这样。
现在不如人?不要紧,毕竟时间在那摆着呢,人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拥有了自己的特殊技术,如果一下子就被超过,那之前的投入岂不是一场玩笑?周方远从来都不抱有这样的幻想,他更加希望看到的是,永久凤凰在尽可能活下去并且活得滋润的情况下,一点点的研究自己的技术。将那些自己不懂的技术全部吃透,国外厂商走过的路,自己也要走一边,同时借鉴对方的经验,少走弯路,最终达到弯道超车的目的,这是有可能的。
华夏这么大一个国家都做到了,永久凤凰这么小的一个厂子,没有理由做不到。
当然了,前提是要有钱,没钱就别搞什么研究了。
这一点上,周方远虽然不可能像是投资智能手机那样,给予永久凤凰最大的帮助,但该有的帮助他还是能提供一些的。就好比说资金方面,现在周方远手头的资金是没有多少,但以后会逐渐多起来啊,尤其是几个大项目,只要成功,那必然是一夜暴富的水平。到时候给永久凤凰这边注入一些资金,说实话,也真的不是什么难事儿。
说完了自行车,再说说已经很久没有出场的玻璃厂。
北桐玻璃厂的历史还算悠久,当年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厂子,后来为什么衰败了呢?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跟不上市场的脚步,这是那个年代很多国有工厂都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南隆玻璃厂在建立的时候,抽调了北桐玻璃厂大量的技术工人,其中不乏有很多高级别的大师傅,这对于北桐玻璃厂来说算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毕竟这些大师傅,很多人都在这个行业浸淫了一辈子的人,无论是技术还是眼界都比一般的新人要宽广很多。
搞研发,永远离不开这些高级技工,随着这些人被调走,北桐玻璃厂的技术力量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就衰败了下去。
后续研发完全跟不上,加上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因素,这个厂子在坚持了很多年之后,还是即将破产。只不过赶在破产前,周方远把这个厂子接手了过来。他接手的时候,厂子里基本上什么价值都没有了。仓库里的那些玻璃?全都卖了也不值几个钱。工人?也都只是普通工人,完全和那些大师傅不能比,而且就算是这些普通工人,身上也是毛病多多,说实话,光是重新建立玻璃厂,打发掉的闲人就占所有员工的三成作用。
这是一个怎样的比例?可以说北桐玻璃厂换了主人后,有那么一段时间,连正常开工恐怕都做不到。
好在周方远也不是让它立刻就恢复产能,而是对留下来的工人进行上岗前的再培训,毕竟都是最普通的工人,做些机械性的工作还没什么问题,稍微要点技术的,他们恐怕就做不了了。周方远还把一些已经退休的老工人请了回来,作为工厂的培训顾问,将他们研究了一辈子的技术传给新人。当然不是全部,毕竟技术是有价值的,只能让现有的普通工人水平高一些,真正的高潮技术,还是要靠传帮带传下去的。
这一点上,周方远也像办法了,希望这些大师傅能带一批学徒,真正意义上的学徒,公司出钱,等于是花钱买技术了。
同时周方远还和北桐大学化学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实验室,研究最新的铝硅钢化玻璃,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因为已经有了具体的目标,所以研究进度很是喜人。成熟的玻璃,如今已经有了,实验室也制造出来了,下一步就是大批量制造的研究,以及如何压缩成本,毕竟到时候是要给手机上面使用的,而且用量一定会越来越大,不能压缩成本,不能进行大规模制备,这技术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这个工作,实验室正在进行,周方远之前也和实验室的负责人联系过,按照对方的说法,最多半年,相对成熟的制备工艺应该就能拿出来了,到时候应该就能满足大规模制造的要求。当然了,也不用一下子就达到特别高的程度,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要求,后续还可以继续进行研发。同时,为了避免专利上面起冲突,周方远也已经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准备工作。
./14_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