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收到军事科技出版社的邀请,为本人的回忆录做一些修订。
事实上,我很意外我的前两版书会得到如此之大的欢迎。根据《读者日报》做的统计嘛,现在市场上的回忆录数不胜数,但绝大部分都是作者自费出版然后自己珍藏。当然我没有看不起滞销书作者的意思,我是想说,能连续出版第三次我的回忆录,我感到非常荣幸。
这本书的第一版是我根据自己的记忆和过去几十年中的日记写就的。不过,最初的时候我并没有做好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的准备,因此创作难免有些随意,在一些需要考究的细节上比较模糊,甚至还有缺漏。另一方面,当时我正在从欧洲回国的船上,随身携带的只有在欧洲工作那些年写下的几本日记,能查找的资料也仅有船上那些有不小时间间隔的杂志。种种因素作用下,初版的《李如初回忆录》确实算不上一本合格的自传。
第二版回忆录是在第一版初版后两年写就的。在这里我要感谢乔牧编辑,他给了我许多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准确地记叙一些事情,同时又不会过度地消耗笔墨。事实上,当时我们交流的信件我还依旧保留着。
第二版的完成时间是西元1663年秋天,那时候我在长安工作,已经托人从青松庄园带回了我的日记。再加上我能很方便地在国立图书馆里寻找到资料,第二版的回忆录可以说有了巨大的进步,对许多之前没有准确描述的细节做了补充和更正。在此也感谢在我创作第二版回忆录的过程中来信指出我的不足之处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继续指出我的错误,鞭策我进步。
在西元1665年冬天的时候,乔牧编辑给我来信,表示出版社将要第三次出版我的回忆录,并希望我能抽出时间进行修订。
我答应了。
在1666年春节后,我正式从国防部退休,成为一名时间非常自由的顾问。我终于可以专心地完善我的回忆录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第三版的回忆录应当是我的最后一版了,至少是我亲自操刀的最后一版,毕竟我已经是个60岁出头的老头子了,身体条件也不允许我再像十年前一样,一天付出十几个小时在书桌上。
因此,这一版我已尽我所能地追求完美,将纰漏减少到最少。同时,根据去年实施的《澳宋共和国信息解密条例》,我将之前两版中一些隐去姓名或使用假名的人物更改为原名,老读者朋友们如果不适应的,或可参照着旧版阅读,在此表示歉意。
同时,我补充了一些之前不允许公开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回忆录中,所以本书的情节与旧版相差较大。
根据《条例》,依旧处于保密中的人物或其他,我仍然使用假名,这些假名与旧版一致,读者朋友们无需担心。
补充:本书底稿已经得到共和国情报局相关部门的审验,确定可以公开出版,相关回执我以附录的形式安插在后页。
另外,为了能让读者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本书仅包含我在1629年往国防部及以后的故事。我在1630年以前的经历,读者朋友们阅读旧版即可,此书不再赘述。
另一点,今年来在年轻人中比较火的,所谓的“穿越”或“重生”小说,我本人是比较喜欢的,也认为它们在理论上是可能实现的。但是,我听到一些传闻,大意是元老院诸君都是穿越者或者重生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发明出如此多的超越时代的物品,提出如此多的设想,并且对历史大势有着精准非常的判断。甚至这种谬论还延伸到了我的身上。
在此,我要明确地、负责人地表示,这些论断完全是一派胡言,完全是荒谬的,不可信的。首先,我本人有何德何能与元老院诸公相提并论?这是首先地对诸位为了共和国发展做出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元老们的冒犯。
其次,虽然元老们的身世是保密的,但我的身份难道也是秘密的吗?难道我不是一个在东方省东宁市青松镇的庄园里出生的婴孩吗?假若是我真的是被一个来自未来或是来自异世的灵魂夺取了肉体的倒霉蛋,难道我的父母和同学无法发现我的异常吗?这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
再次,元老院的诸位元老,无不是具有超越平常人眼光的战略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我们知道,“古之贤者必有师”,但是,中国的孔老夫子也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这说明,在遥远 的春秋时代,孔夫子就见过或确切地听闻过生而知之的人。那么,在几千年后的现在,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内有数百名生而知之者,难道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吗?
自然,一次出现五百名生而知之者,确实在概率上是非常小的。但是,我们要尊重这个世界的规律。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对世界的认知依旧是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我们觉得这样的概率非常小,小到不科学,但那只是我们以为的。在广阔的宇宙中呢?或许是比较大的,只是我们之前的历史上恰好没有发生过罢了。毕竟,人类的历史对于目前已知的宇宙历史来说,实在是过于微不足道了。
对于那些依旧认为这不可能的人,我希望大家能放下争执,等待未来的人们给出答案。很多东西,我们目前认为是不可能的,却恰恰是真实的。就比如说即将列入中学生物课本的进化论吧,其刚被提出来的时候,认定人和猴子有亲缘关系,甚至干脆就是猴子进化而来的人会被大众嘲笑为孙悟空的后代。但到了现在,随着在非洲的越来越多的化石被发现,支持进化论的人不就越来越多了吗?再比如,元老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所谓“光速最大原理”,现在不也被逐渐精确的光速测量值所证实了吗?
所以呀,年轻人们,你们太年轻,太幼稚,还要多思考,多学习。我还要奉劝一些媒体,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大家老老实实地做一些客观公正的新闻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来欺骗读者的精力呢?
咳,一时话说的太多了,人老了就是这样,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总而言之,本书将在1666年中出版发行,欢迎大家阅读。
李如初
西元1666年5月26日
于青松庄园家中
事实上,我很意外我的前两版书会得到如此之大的欢迎。根据《读者日报》做的统计嘛,现在市场上的回忆录数不胜数,但绝大部分都是作者自费出版然后自己珍藏。当然我没有看不起滞销书作者的意思,我是想说,能连续出版第三次我的回忆录,我感到非常荣幸。
这本书的第一版是我根据自己的记忆和过去几十年中的日记写就的。不过,最初的时候我并没有做好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的准备,因此创作难免有些随意,在一些需要考究的细节上比较模糊,甚至还有缺漏。另一方面,当时我正在从欧洲回国的船上,随身携带的只有在欧洲工作那些年写下的几本日记,能查找的资料也仅有船上那些有不小时间间隔的杂志。种种因素作用下,初版的《李如初回忆录》确实算不上一本合格的自传。
第二版回忆录是在第一版初版后两年写就的。在这里我要感谢乔牧编辑,他给了我许多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准确地记叙一些事情,同时又不会过度地消耗笔墨。事实上,当时我们交流的信件我还依旧保留着。
第二版的完成时间是西元1663年秋天,那时候我在长安工作,已经托人从青松庄园带回了我的日记。再加上我能很方便地在国立图书馆里寻找到资料,第二版的回忆录可以说有了巨大的进步,对许多之前没有准确描述的细节做了补充和更正。在此也感谢在我创作第二版回忆录的过程中来信指出我的不足之处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继续指出我的错误,鞭策我进步。
在西元1665年冬天的时候,乔牧编辑给我来信,表示出版社将要第三次出版我的回忆录,并希望我能抽出时间进行修订。
我答应了。
在1666年春节后,我正式从国防部退休,成为一名时间非常自由的顾问。我终于可以专心地完善我的回忆录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第三版的回忆录应当是我的最后一版了,至少是我亲自操刀的最后一版,毕竟我已经是个60岁出头的老头子了,身体条件也不允许我再像十年前一样,一天付出十几个小时在书桌上。
因此,这一版我已尽我所能地追求完美,将纰漏减少到最少。同时,根据去年实施的《澳宋共和国信息解密条例》,我将之前两版中一些隐去姓名或使用假名的人物更改为原名,老读者朋友们如果不适应的,或可参照着旧版阅读,在此表示歉意。
同时,我补充了一些之前不允许公开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回忆录中,所以本书的情节与旧版相差较大。
根据《条例》,依旧处于保密中的人物或其他,我仍然使用假名,这些假名与旧版一致,读者朋友们无需担心。
补充:本书底稿已经得到共和国情报局相关部门的审验,确定可以公开出版,相关回执我以附录的形式安插在后页。
另外,为了能让读者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本书仅包含我在1629年往国防部及以后的故事。我在1630年以前的经历,读者朋友们阅读旧版即可,此书不再赘述。
另一点,今年来在年轻人中比较火的,所谓的“穿越”或“重生”小说,我本人是比较喜欢的,也认为它们在理论上是可能实现的。但是,我听到一些传闻,大意是元老院诸君都是穿越者或者重生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发明出如此多的超越时代的物品,提出如此多的设想,并且对历史大势有着精准非常的判断。甚至这种谬论还延伸到了我的身上。
在此,我要明确地、负责人地表示,这些论断完全是一派胡言,完全是荒谬的,不可信的。首先,我本人有何德何能与元老院诸公相提并论?这是首先地对诸位为了共和国发展做出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元老们的冒犯。
其次,虽然元老们的身世是保密的,但我的身份难道也是秘密的吗?难道我不是一个在东方省东宁市青松镇的庄园里出生的婴孩吗?假若是我真的是被一个来自未来或是来自异世的灵魂夺取了肉体的倒霉蛋,难道我的父母和同学无法发现我的异常吗?这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
再次,元老院的诸位元老,无不是具有超越平常人眼光的战略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我们知道,“古之贤者必有师”,但是,中国的孔老夫子也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这说明,在遥远 的春秋时代,孔夫子就见过或确切地听闻过生而知之的人。那么,在几千年后的现在,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内有数百名生而知之者,难道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吗?
自然,一次出现五百名生而知之者,确实在概率上是非常小的。但是,我们要尊重这个世界的规律。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对世界的认知依旧是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我们觉得这样的概率非常小,小到不科学,但那只是我们以为的。在广阔的宇宙中呢?或许是比较大的,只是我们之前的历史上恰好没有发生过罢了。毕竟,人类的历史对于目前已知的宇宙历史来说,实在是过于微不足道了。
对于那些依旧认为这不可能的人,我希望大家能放下争执,等待未来的人们给出答案。很多东西,我们目前认为是不可能的,却恰恰是真实的。就比如说即将列入中学生物课本的进化论吧,其刚被提出来的时候,认定人和猴子有亲缘关系,甚至干脆就是猴子进化而来的人会被大众嘲笑为孙悟空的后代。但到了现在,随着在非洲的越来越多的化石被发现,支持进化论的人不就越来越多了吗?再比如,元老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所谓“光速最大原理”,现在不也被逐渐精确的光速测量值所证实了吗?
所以呀,年轻人们,你们太年轻,太幼稚,还要多思考,多学习。我还要奉劝一些媒体,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大家老老实实地做一些客观公正的新闻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来欺骗读者的精力呢?
咳,一时话说的太多了,人老了就是这样,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总而言之,本书将在1666年中出版发行,欢迎大家阅读。
李如初
西元1666年5月26日
于青松庄园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