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我们五人就已散开。
虽然那封写满数字的信件让我们起了疑心,但毕竟没有任何线索去解开信件的秘密,单单这封来历异常的信也不可能让警察局投入力量去调查。因此我们就把它放了下来,决定不去理会它,说不定真的是什么恶作剧呢?
但我心中还是有些阴霾,便在吃完饭后拿走了那封信,放在挎包里。
此时是下午三点多,我正在街道上快步走着。
王林他们三人去买东西,齐明理却是个有品位的人,自己跑去戏院看戏,好像是唐伯虎点秋香还是什么。我闲得无聊,就独自上街逛逛,反正只要在傍晚7点前回到港口就行。
厉门已接近赤道,夏季的天气说变就变。中午还是艳阳高照热得狗都吐舌头,现在却刮起凉风,浓重的乌云遮蔽天空,闪电也在翻滚的云层中闪烁。
街上的树叶被吹得哗哗作响,细小的沙尘也飞了起来。我担忧暴雨忽然下起来,自己又没带伞,便决定找个地方避雨。
我记得前世看过一个说法。在县城里开店,只要在晚上时的灯光最亮,就能吸引到最多的客人。其中原因大概是县城路灯不足,人们更倾向于接近自身光线充裕的店铺。
厉门人口和前世的普通县城多不少,但此时阴云密布,光线暗淡,也比较符合我听说过的情况。
街道上最亮的是一家新华书店,明亮的油灯摆在门口的柜台上。在漫无目的地寻找中,我很自然地被吸引过去。
门前等候避雨的人倒是不多。我径直走进去,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随手从走道旁的架子上取下一份今天的《人民日报》翻看。
于是我忽然,脑子里像闪过一道闪电一般,双眼被报纸头版的日期死死吸引。
我似乎明白那封信到底是依靠什么来破译了。
如果真的像我想的那样的话,结合已知的信息,这封信肯定蕴含着不得了的信息。
我几乎是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快步走到报纸架子旁,将最近一周的报纸全部拿走,放在桌子上翻找起来。
“给我拿一盏灯!”我抬起头,有些无礼地冲工作人员喊道,手上还是一刻不停地翻找我想要的报纸。
管理员皱着眉头将一盏油灯拿过来,放在我的桌子上:“不要在书店里大喊大叫,记得保护好报纸,别搞坏了。”
我朝他歉意地笑了笑,将3月13日的和12日的《人民日报》抽出来,换了一张桌子展开。
如果我没想错的话,写出这封信的男人应该是来自某个跨越单个总督区的组织。矮,肤色黑,口音古怪,这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南洋族裔。
厉门是北方省最靠近南洋地区的港口城市。如果外面来的南洋人要联系本土的人的话,到厉门来是最方便的。
如果真的是跨总督区组织的话,通过一些简单的,光明正大的,可以确保随处都能找到的文本去破译密码,似乎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能在广阔的澳宋统治区找到的通用文本,又满足上述条件的,只有我手中的《人民日报》!
我快速翻开13日的报纸。
头版和接下来的几个版面都是新闻类材料,它们排版规律性弱,图片和加大字占据的空间多,明显不适合用于选写密信。
我粗略地浏览过去,只有“文学艺术类”和“商业类”比较适合翻译。
于是我又要了纸笔,开始在油灯下仔细挑出对应的文字。
窗外的闪电愈发耀眼,翻滚的乌云遮蔽了无垠的蓝天,只剩极远处的天空尚有些许光明,但也无法令天地间光明起来。
暴风雨前的风吹进窗子,将报纸吹得摇摇晃晃。我不耐地摘下用帽子压住翻动的报纸,额头上全是汗水。
13日的报纸被翻完,得到的段落都是无意义的文字。
我又抓起12日的报纸,开始从头尝试。
很幸运,我的猜想被证实是正确的。这封由三维数字组成的信件就是用报纸上的一篇小说翻译的。
《鲁滨逊漂流记》,连载版第七章,就是破译密信的密码。
当时的我非常高兴,在翻译了二十几个字后,我就确定我找到了答案。于是我用最大的热情投入到翻译事业中去。
终于,在下午5点27分,在狂风暴雨中的书店里,我将两张写着古怪数字的信件翻译成了规整的汉字。
那件事后我确定我有着成为一名出色的情报员的天赋。但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翻译出的内容足够的惊心。如果这封信被传递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人手里,一场我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袭击,很可能就要在几天后发生。
我当时已经被冷汗浸湿了衣服,几乎想都没想就抓起帽子戴上,飞快地冲出书店,钻进了瓢泼大雨中。
在路上我碰到了正在避雨的陈尚奇,他一把拦住我,大叫:“长官,你怎么不避雨?”
我那时才冷静下来,小心地遮住雨水,不让它们打湿那封信和我的翻译,问他:“你有没有带哨子?”
他还没反应过来,下意识地将一个金属哨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带了啊...”
我一把拿过哨子,放进嘴里吹动。
一声尖锐的嘶鸣划破了风雨的杂音,从军方专用的哨子里传出。
很快,十几个在附近避雨的士兵全部顶着大雨跑过来,有些不知所措地围着我们。
“马上集结,紧急情况!”我在大雨中喊道。
士兵们立刻在陈尚奇的组织下排成两队,长期的训练使得他们可以在休假中随时转入战时状态。
“现在,左边这队跟我走,右边这队解散,去...不,你们也跟我走。”我原想让一队人去通知士兵们即刻停止休假,但担心这一点会引起那个组织的注意,便打消此意。“陈尚奇,你现在回去舰队,告诉李安华上校,有情况,很重要,请他准备处理。”
陈尚奇“啪”的一个碰脚,向我敬礼后离开,快跑着消失在雨幕中。
我看着面前的士兵们,深吸一口气:“现在,全体都有,随我去警察局,跑步前进!”
傍晚6时许,厉门市警察局内,局长孙亮正和几个警察大声地讨论,身边还站着几个浑身湿透的军人。
他的桌子上放着两份材料,赫然就是数字密信和我的翻译。
“你们马上去通知安全局,这件事情如果是真的,光靠我们肯定办不了。”
“小陈,你去市政厅,通知一下市长先生。如果可能的话,请市长来这里坐镇。”
“那个谁,你找我秘书拿一份公文,去军港,请舰队推迟一下出发时间。再请舰队司令帮帮忙,最好派出一支精干的陆战队来这里。”
孙亮有条不紊地发布命令,办公室里的警察也一个一个跑出去。
终于,孙亮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和我握手:“谢谢你,少校同志。要不是你破解了这封信,厉门就出事了。”
我点点头道:“应该的。”
虽然那封写满数字的信件让我们起了疑心,但毕竟没有任何线索去解开信件的秘密,单单这封来历异常的信也不可能让警察局投入力量去调查。因此我们就把它放了下来,决定不去理会它,说不定真的是什么恶作剧呢?
但我心中还是有些阴霾,便在吃完饭后拿走了那封信,放在挎包里。
此时是下午三点多,我正在街道上快步走着。
王林他们三人去买东西,齐明理却是个有品位的人,自己跑去戏院看戏,好像是唐伯虎点秋香还是什么。我闲得无聊,就独自上街逛逛,反正只要在傍晚7点前回到港口就行。
厉门已接近赤道,夏季的天气说变就变。中午还是艳阳高照热得狗都吐舌头,现在却刮起凉风,浓重的乌云遮蔽天空,闪电也在翻滚的云层中闪烁。
街上的树叶被吹得哗哗作响,细小的沙尘也飞了起来。我担忧暴雨忽然下起来,自己又没带伞,便决定找个地方避雨。
我记得前世看过一个说法。在县城里开店,只要在晚上时的灯光最亮,就能吸引到最多的客人。其中原因大概是县城路灯不足,人们更倾向于接近自身光线充裕的店铺。
厉门人口和前世的普通县城多不少,但此时阴云密布,光线暗淡,也比较符合我听说过的情况。
街道上最亮的是一家新华书店,明亮的油灯摆在门口的柜台上。在漫无目的地寻找中,我很自然地被吸引过去。
门前等候避雨的人倒是不多。我径直走进去,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随手从走道旁的架子上取下一份今天的《人民日报》翻看。
于是我忽然,脑子里像闪过一道闪电一般,双眼被报纸头版的日期死死吸引。
我似乎明白那封信到底是依靠什么来破译了。
如果真的像我想的那样的话,结合已知的信息,这封信肯定蕴含着不得了的信息。
我几乎是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快步走到报纸架子旁,将最近一周的报纸全部拿走,放在桌子上翻找起来。
“给我拿一盏灯!”我抬起头,有些无礼地冲工作人员喊道,手上还是一刻不停地翻找我想要的报纸。
管理员皱着眉头将一盏油灯拿过来,放在我的桌子上:“不要在书店里大喊大叫,记得保护好报纸,别搞坏了。”
我朝他歉意地笑了笑,将3月13日的和12日的《人民日报》抽出来,换了一张桌子展开。
如果我没想错的话,写出这封信的男人应该是来自某个跨越单个总督区的组织。矮,肤色黑,口音古怪,这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南洋族裔。
厉门是北方省最靠近南洋地区的港口城市。如果外面来的南洋人要联系本土的人的话,到厉门来是最方便的。
如果真的是跨总督区组织的话,通过一些简单的,光明正大的,可以确保随处都能找到的文本去破译密码,似乎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能在广阔的澳宋统治区找到的通用文本,又满足上述条件的,只有我手中的《人民日报》!
我快速翻开13日的报纸。
头版和接下来的几个版面都是新闻类材料,它们排版规律性弱,图片和加大字占据的空间多,明显不适合用于选写密信。
我粗略地浏览过去,只有“文学艺术类”和“商业类”比较适合翻译。
于是我又要了纸笔,开始在油灯下仔细挑出对应的文字。
窗外的闪电愈发耀眼,翻滚的乌云遮蔽了无垠的蓝天,只剩极远处的天空尚有些许光明,但也无法令天地间光明起来。
暴风雨前的风吹进窗子,将报纸吹得摇摇晃晃。我不耐地摘下用帽子压住翻动的报纸,额头上全是汗水。
13日的报纸被翻完,得到的段落都是无意义的文字。
我又抓起12日的报纸,开始从头尝试。
很幸运,我的猜想被证实是正确的。这封由三维数字组成的信件就是用报纸上的一篇小说翻译的。
《鲁滨逊漂流记》,连载版第七章,就是破译密信的密码。
当时的我非常高兴,在翻译了二十几个字后,我就确定我找到了答案。于是我用最大的热情投入到翻译事业中去。
终于,在下午5点27分,在狂风暴雨中的书店里,我将两张写着古怪数字的信件翻译成了规整的汉字。
那件事后我确定我有着成为一名出色的情报员的天赋。但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翻译出的内容足够的惊心。如果这封信被传递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人手里,一场我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袭击,很可能就要在几天后发生。
我当时已经被冷汗浸湿了衣服,几乎想都没想就抓起帽子戴上,飞快地冲出书店,钻进了瓢泼大雨中。
在路上我碰到了正在避雨的陈尚奇,他一把拦住我,大叫:“长官,你怎么不避雨?”
我那时才冷静下来,小心地遮住雨水,不让它们打湿那封信和我的翻译,问他:“你有没有带哨子?”
他还没反应过来,下意识地将一个金属哨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带了啊...”
我一把拿过哨子,放进嘴里吹动。
一声尖锐的嘶鸣划破了风雨的杂音,从军方专用的哨子里传出。
很快,十几个在附近避雨的士兵全部顶着大雨跑过来,有些不知所措地围着我们。
“马上集结,紧急情况!”我在大雨中喊道。
士兵们立刻在陈尚奇的组织下排成两队,长期的训练使得他们可以在休假中随时转入战时状态。
“现在,左边这队跟我走,右边这队解散,去...不,你们也跟我走。”我原想让一队人去通知士兵们即刻停止休假,但担心这一点会引起那个组织的注意,便打消此意。“陈尚奇,你现在回去舰队,告诉李安华上校,有情况,很重要,请他准备处理。”
陈尚奇“啪”的一个碰脚,向我敬礼后离开,快跑着消失在雨幕中。
我看着面前的士兵们,深吸一口气:“现在,全体都有,随我去警察局,跑步前进!”
傍晚6时许,厉门市警察局内,局长孙亮正和几个警察大声地讨论,身边还站着几个浑身湿透的军人。
他的桌子上放着两份材料,赫然就是数字密信和我的翻译。
“你们马上去通知安全局,这件事情如果是真的,光靠我们肯定办不了。”
“小陈,你去市政厅,通知一下市长先生。如果可能的话,请市长来这里坐镇。”
“那个谁,你找我秘书拿一份公文,去军港,请舰队推迟一下出发时间。再请舰队司令帮帮忙,最好派出一支精干的陆战队来这里。”
孙亮有条不紊地发布命令,办公室里的警察也一个一个跑出去。
终于,孙亮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和我握手:“谢谢你,少校同志。要不是你破解了这封信,厉门就出事了。”
我点点头道:“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