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黛手下磨挲纸张的动作一顿。
豫安素手捏了捏眉心,表情淡淡:“这才进宫没多久罢,腊月未至,驸马竟是开始急了?”
心下思索着,怕是因为璟帝因为岑黛在荣国公府落水而心里不快,于是真的想了法子替她“撑腰”。
至于这撑腰的法子,她思来想去,无非也只有一个给荣国公岑远章施压了。
眼见自家兄长承了这份压力,岑远道心里怕是早已经生了不快,再加上身后岑老太君的添油加醋……
豫安根本不需要多费心思,就能猜出岑远道要说什么。
她扯了扯嘴角,重新低下头,音色不变:“本宫这会儿子正忙着呢,哪里有闲工夫理会那些糟心事?”
张妈妈知晓豫安心里有了数,顿了顿,叹声将驸马托人带进来的话给咽了回去。
果真如此。豫安轻嗤一声:“皇兄做事一向稳妥,眼看着快要到年关了,又怎会真的去刁难荣国公?驸马莫不是急糊涂了?”
她半垂了眼睑,音色微冷:“稍后张嬷嬷便指人回去同驸马回话罢,就说宓阳如今刚刚拜了师,本宫得从旁周旋,没空也没心思回去折腾。顺便叫他,自个儿好好过个小年罢。”
张妈妈垂首应下:“是。”
岑黛伏在桌案上看着书,将两人的对话一字不落的听了去,心里思忖着父亲在听到豫安这些话时的反应。
表面装作和气实则不曾交过心的夫妻二人,在心里到底是怎么想彼此的呢?
身在深宫,一切不得而知。
次日岑黛估摸着挑了下朝的时段,乘了软轿前往文华殿。
庄寅本是在东宫单独教授太子,只是如今多了个岑黛,璟帝干脆大手一挥,择了文华殿出来,交予庄寅平日授课所用。
岑黛裹着狐裘踏进文华殿内室的时候,杨承君正在请教庄寅朝中政事。眼看小姑娘缓步过来了,杨承君还顿了顿,一时不知到底还该不该继续问下去。
身侧庄寅拍了拍他的肩,倒是并没有多少想要隐瞒的样子,朝着岑黛笑着点了点头:“岑小姑娘来得早。”
岑黛弯了弯眉眼,解了狐裘递予身旁的冬葵,上前行了礼:“见过老师。”
庄寅应声,指了殿中某处让她先行坐下:“待殿下此处事了,为师再来同你说话。”
岑黛乖顺应下,从座旁的大书架子上取了书册,无意去听上首的二人交谈。
不多时,庄寅交代完了一应事宜,屏退了杨承君,负手走近:“宓阳昨日看了什么书?”
岑黛阖上书页,起身恭谨道:“是老师早年时候的古籍书注,讲的是‘纵横之策’。”
庄寅颇感意外地挑了挑眉:“可看懂了什么?”
岑黛拧眉想了想,继续道:“宓阳看不大懂这纵横下的深意,只依稀凭借老师的批注才能够勉强理解,只知道纵横之术谋略极深,捭之阖之,合纵连横……”
“捭之阖之,合纵连横……”庄寅忽地笑出声来了:“能理解这些并且记下,已经实属不易,可见是真的用心读过的。”
他顿了顿,对上身前小姑娘的乌黑双瞳,似是无意提及:“宓阳如今只有十三岁?”
岑黛顿了顿,眼底多了几分笑意:“是,今年夏末满的十三。”
她其实已经十六岁了,上辈子早已从岑家私塾中结课离学,所见所闻自然比十三岁时充盈许多。
只是这重生之事,无人会相信,她只能小心瞒在心底最深处。岑黛弯了弯唇角,面色如常。
“如此。”庄寅已经压下了最初的几分惊诧,领着她走向上首桌案边:“你虽是女子,可莫要将这谋略不当回事。这纵横捭阖,若是学好了,未来兴许能够帮上大忙。”
岑黛点头:“宓阳记下了。”
庄寅眼底笑意真挚了几分,转身让将桌案上的书册清理至一旁:“昨日你盛在匣子里的字帖为师已经看过了。”
见岑黛偏过头眼含期冀地看着自己,庄寅不由笑咧开嘴:“写得很好。”
他径自取了一张空白笺纸,又亲自递了一支兼毫:“今日当场再写几个字与为师看看。”
岑黛唇角勾起:“是。”
那厢杨承君已经将方才的疑惑解了,此时听闻这边的动静也行了过来,温声笑道:“本宫倒是不曾见过表妹写字,今日得了机会可要好好观赏。”
转而取了一旁的砚台和墨条研磨:“本宫今日暂且充当一回磨墨的书童,算是为表妹增长气势。”
岑黛眨了眨眼,抿唇笑了笑:“让当朝太子在旁磨墨,恐怕宓阳是除了皇帝舅舅之外的大越第一人罢?”
话毕也不欲多玩笑,右手执了兼毫蘸了新墨,另一手轻轻提起袖摆:“便写……纵横捭阖。”
因着只有十三岁,岑黛此时的身量不高,只能站立着书写。
身侧一左一右各自站了人,专注地看着那被纤细素手执着的浓墨兼毫在笺纸上游走……
笔法有力,兼具有女儿娇柔,铁画银钩。
最后一笔落成时,身旁的杨承君忍不住低低夸赞了一声:“好字!”
岑黛舒了口气,抬眸望向庄寅,似是在等待老师的夸奖。
庄寅眼中满意之色明显,揉了揉小姑娘的头顶:“宓阳写得很好。有些好字,在提起毫笔时就能预料得到。”
他慨叹一声,兀自将那笺纸拿起晾在一旁:“宓阳这字,是同何人学来的?”
岑黛恭声:“幼时,母亲为宓阳寻了一位女先生启蒙,这笔法就是那时候学的。到如今已经有许多年了。”
庄寅笑了笑:“豫安长公主择的启蒙女先生……应当只有一个她了罢。难怪这字分外眼熟……”
岑黛眨了眨眼,直到这时候才明白庄寅让她当场写字的深意。
不待多想,那头庄寅已经转过身来,苍老的脸上显出了些许疲惫:“今日就到这儿吧,殿下的疑惑已解,快快将今日的政务检验完罢。”
杨承君颔首。
庄寅又转头看向岑黛:“宓阳这段时日依旧是好生读书,不求读快,只求读通。而后再来寻为师考教。”
岑黛乖巧地应了。
庄寅轻轻叹了口气,负手径直往殿外走。
岑黛蹙了蹙眉,扯了扯杨承君的明黄大袖:“老师这是怎么了?瞧着像是想起了什么伤心事?”
杨承君拍了拍她的小脑袋,笑得和暖:“约莫是想起了年轻的时候吧。离京十数年,从当年闻名满京都的大学子,到如今的稍显落魄的老人家,一切所见皆是物是人非,怎会不伤心呢……”
他似是轻叹的说完这么一段,而后回过神来,捏了捏岑黛的脸颊:“宓阳还小,不懂的。”
话毕便理了理袖袍,温声问道:“东宫还有不少事宜堆着,宓阳可能够自己回去长宁殿?”
岑黛娇娇点头:“表兄放心就是。”
杨承君笑笑:“表哥吩咐小德子送你。”
小德子是他身边的贴身小宫人,是璟帝为了这个儿子特地培养出来的亲信。
岑黛应下,目送杨承君离去,又在文华殿中停留了片刻,将各个桌案上的书册整理了一遍,这才随着小德子离开。
——
时间仓促而过,转眼已经是大半月过去。
此时腊月过了大半,小年将至,朝中诸多繁杂已几近解决完毕,休沐日快要到了。
此间岑黛始终是在长宁殿内读书,有豫安从旁解释,庄寅的注释也容易懂了些。
只是腊月气温骤降,燕京也接连飘了好几日的大雪。寒风朔朔,庄老先生身子骨不便,这几日倒是提前放了休沐,只留了些许课业给岑黛和杨承君。
这日璟帝难得地得了空闲,兴致冲冲地准备着过小年一事,一大早指了一批宫中绣娘过来,说是让给岑黛裁作来年的新衣。
豫安一遍低声念叨着璟帝“不务正业”,一遍欢心非常地拉着岑黛挑花样。
说是拉着她挑,其实挑选锦布花缎的人始终只有豫安一个,偶有几名绣娘同她商量着绣样。岑黛则充作背景板,在一旁枯坐了整整半日。
最后豫安选定藕粉和鹅黄的暗纹花缎各一匹,又挑了准备裁作下裙的天青和湖蓝色的锦缎后,这才作罢。
岑黛松了口气,陪着豫安用过了午饭,同她窝在暖房里烤火:“这几日宫中上下都换了一副模样,大红灯笼则摆上了,想来小年夜宫宴的时候也已经开始准备了罢?”
璟帝很是看重自己这个亲妹妹,因着豫安每年都要入宫过小年,遂每次都大肆操办小年宫宴,规格竟比大年夜还要宏大。
豫安坐在熏炉附近,手里拈着一枚绣花针,正在绣棚上绣着花样,轻声道:“就在廿五的夜里,距离今日还有五日时候。”
这段时日宫内的大小事宜都是过了豫安的手的,璟帝放心,旁人也不敢说什么。
岑黛应了一声,缩在她身边,也跟着一点一点地学刺绣。
豫安并不要求岑黛学好这门手艺,左右盛京大族家中都是请的绣娘裁衣,京中贵女们并不被要求在刺绣这一门精通。
豫安素手捏了捏眉心,表情淡淡:“这才进宫没多久罢,腊月未至,驸马竟是开始急了?”
心下思索着,怕是因为璟帝因为岑黛在荣国公府落水而心里不快,于是真的想了法子替她“撑腰”。
至于这撑腰的法子,她思来想去,无非也只有一个给荣国公岑远章施压了。
眼见自家兄长承了这份压力,岑远道心里怕是早已经生了不快,再加上身后岑老太君的添油加醋……
豫安根本不需要多费心思,就能猜出岑远道要说什么。
她扯了扯嘴角,重新低下头,音色不变:“本宫这会儿子正忙着呢,哪里有闲工夫理会那些糟心事?”
张妈妈知晓豫安心里有了数,顿了顿,叹声将驸马托人带进来的话给咽了回去。
果真如此。豫安轻嗤一声:“皇兄做事一向稳妥,眼看着快要到年关了,又怎会真的去刁难荣国公?驸马莫不是急糊涂了?”
她半垂了眼睑,音色微冷:“稍后张嬷嬷便指人回去同驸马回话罢,就说宓阳如今刚刚拜了师,本宫得从旁周旋,没空也没心思回去折腾。顺便叫他,自个儿好好过个小年罢。”
张妈妈垂首应下:“是。”
岑黛伏在桌案上看着书,将两人的对话一字不落的听了去,心里思忖着父亲在听到豫安这些话时的反应。
表面装作和气实则不曾交过心的夫妻二人,在心里到底是怎么想彼此的呢?
身在深宫,一切不得而知。
次日岑黛估摸着挑了下朝的时段,乘了软轿前往文华殿。
庄寅本是在东宫单独教授太子,只是如今多了个岑黛,璟帝干脆大手一挥,择了文华殿出来,交予庄寅平日授课所用。
岑黛裹着狐裘踏进文华殿内室的时候,杨承君正在请教庄寅朝中政事。眼看小姑娘缓步过来了,杨承君还顿了顿,一时不知到底还该不该继续问下去。
身侧庄寅拍了拍他的肩,倒是并没有多少想要隐瞒的样子,朝着岑黛笑着点了点头:“岑小姑娘来得早。”
岑黛弯了弯眉眼,解了狐裘递予身旁的冬葵,上前行了礼:“见过老师。”
庄寅应声,指了殿中某处让她先行坐下:“待殿下此处事了,为师再来同你说话。”
岑黛乖顺应下,从座旁的大书架子上取了书册,无意去听上首的二人交谈。
不多时,庄寅交代完了一应事宜,屏退了杨承君,负手走近:“宓阳昨日看了什么书?”
岑黛阖上书页,起身恭谨道:“是老师早年时候的古籍书注,讲的是‘纵横之策’。”
庄寅颇感意外地挑了挑眉:“可看懂了什么?”
岑黛拧眉想了想,继续道:“宓阳看不大懂这纵横下的深意,只依稀凭借老师的批注才能够勉强理解,只知道纵横之术谋略极深,捭之阖之,合纵连横……”
“捭之阖之,合纵连横……”庄寅忽地笑出声来了:“能理解这些并且记下,已经实属不易,可见是真的用心读过的。”
他顿了顿,对上身前小姑娘的乌黑双瞳,似是无意提及:“宓阳如今只有十三岁?”
岑黛顿了顿,眼底多了几分笑意:“是,今年夏末满的十三。”
她其实已经十六岁了,上辈子早已从岑家私塾中结课离学,所见所闻自然比十三岁时充盈许多。
只是这重生之事,无人会相信,她只能小心瞒在心底最深处。岑黛弯了弯唇角,面色如常。
“如此。”庄寅已经压下了最初的几分惊诧,领着她走向上首桌案边:“你虽是女子,可莫要将这谋略不当回事。这纵横捭阖,若是学好了,未来兴许能够帮上大忙。”
岑黛点头:“宓阳记下了。”
庄寅眼底笑意真挚了几分,转身让将桌案上的书册清理至一旁:“昨日你盛在匣子里的字帖为师已经看过了。”
见岑黛偏过头眼含期冀地看着自己,庄寅不由笑咧开嘴:“写得很好。”
他径自取了一张空白笺纸,又亲自递了一支兼毫:“今日当场再写几个字与为师看看。”
岑黛唇角勾起:“是。”
那厢杨承君已经将方才的疑惑解了,此时听闻这边的动静也行了过来,温声笑道:“本宫倒是不曾见过表妹写字,今日得了机会可要好好观赏。”
转而取了一旁的砚台和墨条研磨:“本宫今日暂且充当一回磨墨的书童,算是为表妹增长气势。”
岑黛眨了眨眼,抿唇笑了笑:“让当朝太子在旁磨墨,恐怕宓阳是除了皇帝舅舅之外的大越第一人罢?”
话毕也不欲多玩笑,右手执了兼毫蘸了新墨,另一手轻轻提起袖摆:“便写……纵横捭阖。”
因着只有十三岁,岑黛此时的身量不高,只能站立着书写。
身侧一左一右各自站了人,专注地看着那被纤细素手执着的浓墨兼毫在笺纸上游走……
笔法有力,兼具有女儿娇柔,铁画银钩。
最后一笔落成时,身旁的杨承君忍不住低低夸赞了一声:“好字!”
岑黛舒了口气,抬眸望向庄寅,似是在等待老师的夸奖。
庄寅眼中满意之色明显,揉了揉小姑娘的头顶:“宓阳写得很好。有些好字,在提起毫笔时就能预料得到。”
他慨叹一声,兀自将那笺纸拿起晾在一旁:“宓阳这字,是同何人学来的?”
岑黛恭声:“幼时,母亲为宓阳寻了一位女先生启蒙,这笔法就是那时候学的。到如今已经有许多年了。”
庄寅笑了笑:“豫安长公主择的启蒙女先生……应当只有一个她了罢。难怪这字分外眼熟……”
岑黛眨了眨眼,直到这时候才明白庄寅让她当场写字的深意。
不待多想,那头庄寅已经转过身来,苍老的脸上显出了些许疲惫:“今日就到这儿吧,殿下的疑惑已解,快快将今日的政务检验完罢。”
杨承君颔首。
庄寅又转头看向岑黛:“宓阳这段时日依旧是好生读书,不求读快,只求读通。而后再来寻为师考教。”
岑黛乖巧地应了。
庄寅轻轻叹了口气,负手径直往殿外走。
岑黛蹙了蹙眉,扯了扯杨承君的明黄大袖:“老师这是怎么了?瞧着像是想起了什么伤心事?”
杨承君拍了拍她的小脑袋,笑得和暖:“约莫是想起了年轻的时候吧。离京十数年,从当年闻名满京都的大学子,到如今的稍显落魄的老人家,一切所见皆是物是人非,怎会不伤心呢……”
他似是轻叹的说完这么一段,而后回过神来,捏了捏岑黛的脸颊:“宓阳还小,不懂的。”
话毕便理了理袖袍,温声问道:“东宫还有不少事宜堆着,宓阳可能够自己回去长宁殿?”
岑黛娇娇点头:“表兄放心就是。”
杨承君笑笑:“表哥吩咐小德子送你。”
小德子是他身边的贴身小宫人,是璟帝为了这个儿子特地培养出来的亲信。
岑黛应下,目送杨承君离去,又在文华殿中停留了片刻,将各个桌案上的书册整理了一遍,这才随着小德子离开。
——
时间仓促而过,转眼已经是大半月过去。
此时腊月过了大半,小年将至,朝中诸多繁杂已几近解决完毕,休沐日快要到了。
此间岑黛始终是在长宁殿内读书,有豫安从旁解释,庄寅的注释也容易懂了些。
只是腊月气温骤降,燕京也接连飘了好几日的大雪。寒风朔朔,庄老先生身子骨不便,这几日倒是提前放了休沐,只留了些许课业给岑黛和杨承君。
这日璟帝难得地得了空闲,兴致冲冲地准备着过小年一事,一大早指了一批宫中绣娘过来,说是让给岑黛裁作来年的新衣。
豫安一遍低声念叨着璟帝“不务正业”,一遍欢心非常地拉着岑黛挑花样。
说是拉着她挑,其实挑选锦布花缎的人始终只有豫安一个,偶有几名绣娘同她商量着绣样。岑黛则充作背景板,在一旁枯坐了整整半日。
最后豫安选定藕粉和鹅黄的暗纹花缎各一匹,又挑了准备裁作下裙的天青和湖蓝色的锦缎后,这才作罢。
岑黛松了口气,陪着豫安用过了午饭,同她窝在暖房里烤火:“这几日宫中上下都换了一副模样,大红灯笼则摆上了,想来小年夜宫宴的时候也已经开始准备了罢?”
璟帝很是看重自己这个亲妹妹,因着豫安每年都要入宫过小年,遂每次都大肆操办小年宫宴,规格竟比大年夜还要宏大。
豫安坐在熏炉附近,手里拈着一枚绣花针,正在绣棚上绣着花样,轻声道:“就在廿五的夜里,距离今日还有五日时候。”
这段时日宫内的大小事宜都是过了豫安的手的,璟帝放心,旁人也不敢说什么。
岑黛应了一声,缩在她身边,也跟着一点一点地学刺绣。
豫安并不要求岑黛学好这门手艺,左右盛京大族家中都是请的绣娘裁衣,京中贵女们并不被要求在刺绣这一门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