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桂林第一件事,
必须尝尝大名鼎鼎的正宗米粉!
你即便没吃过也一定听说过桂林米粉,比起后起之秀螺蛳粉,人家早就红遍大江南北。庄臣曾经在京城吃过两次,发现里加各种各样的配菜,蔬菜花生木耳肉沫……
如果让当地人看见一定笑道:这是什么鬼!
打听一家老字号,带着固有印象,小心翼翼先点一碗经典卤菜粉,惊奇发现居然是干拌的,没有汤?
店里伙计介绍说,其实桂林米粉并不是指代某种特定的粉,而是一类米粉的统称,其中包含卤菜粉和汤粉。
经典的卤菜粉是靠卤水调味的干拌粉,配上几片卤肉和酸过的小菜。一家米粉店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店家花多少时间和心思熬制卤水。
卤水通常装在一个小壶里,和配菜一起放在佐料区,看上去随意且不起眼,但每一个桂林人都懂得卤水即是桂林米粉的灵魂。
配料无外乎八角、桂皮、甘草、罗汉果等,牛骨和猪骨的加入也很常见,但因为涉及配比和火候等因素,每家店熬制出来的卤水都不尽相同。
庄臣终于明白,所谓卤水难熬,也难怪桂林米粉一出了桂林就水土不服,好好的干拌粉清一色都变成更好偷懒的汤粉。
第一次吃卤菜粉的人,拿到米粉之后很可能一脸懵圈,这玩意除了米粉和几片卤肉之外啥都没有?
精华就在于好多配菜需要自己放,葱花、腌萝卜、酸豆角、糟辣椒、干辣椒,还有自助的筒骨汤。关键来了,如果看到有人吃粉之前放了骨汤,八成不是本地人。
地道的吃法是先嗦粉,后喝汤,最好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
来桂林之前并不知道桂林人嗜酸,不但卤菜粉要加酸过的小菜,街边还有一种专门的酸店。
兜售的食物本质上来说属于泡菜,桂林人管这叫泡酸,想必不少人家也是有个酸坛的。想起江浙一带人家里的臭坛,万物皆可臭。
什么东西但凡老了,不好吃了,想长时间保存的,就随手丢到坛子里臭一下,臭苋菜杆、臭千张、臭冬瓜都是这么来的。到了广西这边,却兴起万物皆可酸了。
在别的地方,泡菜是用来下饭或者当开胃小菜的,这里的酸店却偏偏要让泡菜唱主角。各种酸过的小菜是街头很受欢迎的风味零食。进店先挑大小碗,然后选酸,称重,付钱。用竹签子一扎,拿着边走边吃。
之所以吸引庄臣,并不是这种做法有什么稀奇,而是食材种类的丰富。像萝卜、黄瓜这种根茎类蔬菜拿来酸也就算了,倒是木瓜、芒果、西瓜皮这些水果勾起自己的好奇心。
黄瓜、白萝卜、木瓜、大蒜。尤其是大蒜,酸甜,爽脆,微微辣,后悔只买了一头。黄瓜也非常可口。不过白萝卜和木瓜就没有更多惊喜,水分足、口感爽脆的蔬菜酸过之后比较好吃。
还有一种挺有特色的油茶。追根溯源的话是距离桂林100公里外的恭城瑶族的日常小吃。瑶族最早发明出油茶,是因为生活在潮湿的山林间,雾气浓重,用茶叶和姜配上油盐煮出来的油茶可以帮助他们驱散湿气和寒气。
茶汤是提前煮好的,里面有脆脆的炒米和花生,整体味道是咸的。恭城油茶的意思也差不多,只是里面多了姜和脆果,有点像膨化食品,因此喝起来有种辛辣感。
以一个外地人的口味来说,味道不算讨喜。一是因为咸,二是有很重的姜味和辛辣。
说实话广西菜的口味比较繁杂,可能跟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东部接近广东,西边口味有点像云南菜,边境地区又和越南接壤,整体口味十分不统一。
反而最大的惊喜就藏在一家烧鹅店里,椿记烧鹅,几十年老字号。
手艺非常讲究,皮脆肉嫩,完全没有禽类的腥臊味,蘸汁酸甜解腻。心里嘀咕这家店比港岛的甘记烧鹅还好吃,就听见隔壁一桌广东人鼓动服务员:你家比广东的烧鹅还好吃,快去我们那里开分店吧。
还有一个螺蛳鸭脚煲,本来这种食物肯定是在柳州吃更正宗,但是近年来螺蛳粉的势头太猛,离柳州不远的桂林也被这股潮流席卷。
有鸭脚6只,豆泡、腐竹、芋头、土豆……其实关键问题并不是煲里有啥,而是它们都是螺蛳粉味儿的。看着锅子噗噜噗噜的冒着泡泡,此刻螺蛳粉爱好者除了筷子,已经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
走进菜市场,奋力吆喝的年轻人,在摊位旁昏昏欲睡的老人,以及没有客人时盯着手机或者百无聊赖的中年菜农,这里仿佛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当然除了这些,这里绝对是了解当地人的胃的最佳去处。来自荔浦的紫纹芋头,油茶店中独具特色的糕点,金黄诱人散发着香气的杨桃,独特的正方形粽子……
庄臣一直固执的认为:只有入夜后,一座城市的故事才真正开始。夜市,就是故事里的主角,把最市井的烟火气息演绎得淋漓尽致。
东西巷已经变成商业街区,里面有时尚卖品、各类餐饮,虽然已经尽量修葺成原来的样子,但是,总是少了一股味道。
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最喜欢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的一切。青石板路上,两旁仿古与现代的结合,又是亲近,又是失落。只有狭窄的那一道城墙角,还是原来的样子。斑驳的砖瓦,稀疏的野草,迎风摇曳。
突然发现这里的田螺,绿巨人般大个肉肥,因为都是生长在水稻田里,纯天然的味道。煮田螺时候,一定要搭配桂林特制的酸辣椒,然后就是三位不可缺少的配料,比如葱、姜、三花酒,一起烹炒。
说是爆炒实际是爆炒完毕要焖制一段,连汤带水唏嘘着更是滋味浓厚。吃时其味酸辣鲜美,一吸一嘬之间,螺肉入口,鲜嫩香辣,再慢慢一吮,螺汤浸入舌头,流过喉,填入胃,整个过程酣畅快意。
然后是啤酒漓江鱼,号称是漓江上捕捞的鲜活的大鲤鱼,要知道鲤鱼都有股子土腥味,但是漓江的鲤鱼,味道清新,少有腥味,这也是这道菜独具特色之处。
先用桂北山区出产的生茶油烹炸,后放入桂林产的上等啤酒红焖而成,味道鲜甜,具有独特的香酥鲜嫩风味,让你胃口大开。
特别是鱼鳞被炸成一层脆壳,又沾满了酱汁,鱼肉入味而浓郁,真正是一次全新的舌尖体验。
必须尝尝大名鼎鼎的正宗米粉!
你即便没吃过也一定听说过桂林米粉,比起后起之秀螺蛳粉,人家早就红遍大江南北。庄臣曾经在京城吃过两次,发现里加各种各样的配菜,蔬菜花生木耳肉沫……
如果让当地人看见一定笑道:这是什么鬼!
打听一家老字号,带着固有印象,小心翼翼先点一碗经典卤菜粉,惊奇发现居然是干拌的,没有汤?
店里伙计介绍说,其实桂林米粉并不是指代某种特定的粉,而是一类米粉的统称,其中包含卤菜粉和汤粉。
经典的卤菜粉是靠卤水调味的干拌粉,配上几片卤肉和酸过的小菜。一家米粉店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店家花多少时间和心思熬制卤水。
卤水通常装在一个小壶里,和配菜一起放在佐料区,看上去随意且不起眼,但每一个桂林人都懂得卤水即是桂林米粉的灵魂。
配料无外乎八角、桂皮、甘草、罗汉果等,牛骨和猪骨的加入也很常见,但因为涉及配比和火候等因素,每家店熬制出来的卤水都不尽相同。
庄臣终于明白,所谓卤水难熬,也难怪桂林米粉一出了桂林就水土不服,好好的干拌粉清一色都变成更好偷懒的汤粉。
第一次吃卤菜粉的人,拿到米粉之后很可能一脸懵圈,这玩意除了米粉和几片卤肉之外啥都没有?
精华就在于好多配菜需要自己放,葱花、腌萝卜、酸豆角、糟辣椒、干辣椒,还有自助的筒骨汤。关键来了,如果看到有人吃粉之前放了骨汤,八成不是本地人。
地道的吃法是先嗦粉,后喝汤,最好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
来桂林之前并不知道桂林人嗜酸,不但卤菜粉要加酸过的小菜,街边还有一种专门的酸店。
兜售的食物本质上来说属于泡菜,桂林人管这叫泡酸,想必不少人家也是有个酸坛的。想起江浙一带人家里的臭坛,万物皆可臭。
什么东西但凡老了,不好吃了,想长时间保存的,就随手丢到坛子里臭一下,臭苋菜杆、臭千张、臭冬瓜都是这么来的。到了广西这边,却兴起万物皆可酸了。
在别的地方,泡菜是用来下饭或者当开胃小菜的,这里的酸店却偏偏要让泡菜唱主角。各种酸过的小菜是街头很受欢迎的风味零食。进店先挑大小碗,然后选酸,称重,付钱。用竹签子一扎,拿着边走边吃。
之所以吸引庄臣,并不是这种做法有什么稀奇,而是食材种类的丰富。像萝卜、黄瓜这种根茎类蔬菜拿来酸也就算了,倒是木瓜、芒果、西瓜皮这些水果勾起自己的好奇心。
黄瓜、白萝卜、木瓜、大蒜。尤其是大蒜,酸甜,爽脆,微微辣,后悔只买了一头。黄瓜也非常可口。不过白萝卜和木瓜就没有更多惊喜,水分足、口感爽脆的蔬菜酸过之后比较好吃。
还有一种挺有特色的油茶。追根溯源的话是距离桂林100公里外的恭城瑶族的日常小吃。瑶族最早发明出油茶,是因为生活在潮湿的山林间,雾气浓重,用茶叶和姜配上油盐煮出来的油茶可以帮助他们驱散湿气和寒气。
茶汤是提前煮好的,里面有脆脆的炒米和花生,整体味道是咸的。恭城油茶的意思也差不多,只是里面多了姜和脆果,有点像膨化食品,因此喝起来有种辛辣感。
以一个外地人的口味来说,味道不算讨喜。一是因为咸,二是有很重的姜味和辛辣。
说实话广西菜的口味比较繁杂,可能跟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东部接近广东,西边口味有点像云南菜,边境地区又和越南接壤,整体口味十分不统一。
反而最大的惊喜就藏在一家烧鹅店里,椿记烧鹅,几十年老字号。
手艺非常讲究,皮脆肉嫩,完全没有禽类的腥臊味,蘸汁酸甜解腻。心里嘀咕这家店比港岛的甘记烧鹅还好吃,就听见隔壁一桌广东人鼓动服务员:你家比广东的烧鹅还好吃,快去我们那里开分店吧。
还有一个螺蛳鸭脚煲,本来这种食物肯定是在柳州吃更正宗,但是近年来螺蛳粉的势头太猛,离柳州不远的桂林也被这股潮流席卷。
有鸭脚6只,豆泡、腐竹、芋头、土豆……其实关键问题并不是煲里有啥,而是它们都是螺蛳粉味儿的。看着锅子噗噜噗噜的冒着泡泡,此刻螺蛳粉爱好者除了筷子,已经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
走进菜市场,奋力吆喝的年轻人,在摊位旁昏昏欲睡的老人,以及没有客人时盯着手机或者百无聊赖的中年菜农,这里仿佛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当然除了这些,这里绝对是了解当地人的胃的最佳去处。来自荔浦的紫纹芋头,油茶店中独具特色的糕点,金黄诱人散发着香气的杨桃,独特的正方形粽子……
庄臣一直固执的认为:只有入夜后,一座城市的故事才真正开始。夜市,就是故事里的主角,把最市井的烟火气息演绎得淋漓尽致。
东西巷已经变成商业街区,里面有时尚卖品、各类餐饮,虽然已经尽量修葺成原来的样子,但是,总是少了一股味道。
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最喜欢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的一切。青石板路上,两旁仿古与现代的结合,又是亲近,又是失落。只有狭窄的那一道城墙角,还是原来的样子。斑驳的砖瓦,稀疏的野草,迎风摇曳。
突然发现这里的田螺,绿巨人般大个肉肥,因为都是生长在水稻田里,纯天然的味道。煮田螺时候,一定要搭配桂林特制的酸辣椒,然后就是三位不可缺少的配料,比如葱、姜、三花酒,一起烹炒。
说是爆炒实际是爆炒完毕要焖制一段,连汤带水唏嘘着更是滋味浓厚。吃时其味酸辣鲜美,一吸一嘬之间,螺肉入口,鲜嫩香辣,再慢慢一吮,螺汤浸入舌头,流过喉,填入胃,整个过程酣畅快意。
然后是啤酒漓江鱼,号称是漓江上捕捞的鲜活的大鲤鱼,要知道鲤鱼都有股子土腥味,但是漓江的鲤鱼,味道清新,少有腥味,这也是这道菜独具特色之处。
先用桂北山区出产的生茶油烹炸,后放入桂林产的上等啤酒红焖而成,味道鲜甜,具有独特的香酥鲜嫩风味,让你胃口大开。
特别是鱼鳞被炸成一层脆壳,又沾满了酱汁,鱼肉入味而浓郁,真正是一次全新的舌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