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黎明,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偃旗息鼓,沿着涡河大堤向东南方向绝尘而去。
另一支数万人的大队伍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停顿于涡河以西约二十里的地方。在得知朱仙镇的官军主力南溃之后,这支部队似乎找到了方向。他们径直转向南去,向着扶沟、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项城方向前进。
而在更早些的时候,在朱仙镇外围的官军主力毫无征兆地开始了总退却。
只见无数的官军像突然传染了失心疯一般,鼓噪着放弃了阵地,沿着朱仙镇经尉氏到郾城的大道一路向南狂奔。
士卒们脱掉了碍事的甲衣,扔掉了沉重的盾车,抢走了所有能代步的骡马。他们没有组织、没有指挥、没有旗号,一支军队所应具备的所有纪律都没有。他们有的,只是不顾一切逃出生天的欲望。
常闻:兵败如山倒。
十数万人一齐逃命,那条年久失修且并不宽阔的道路如何能容纳?
好在豫中平原一望无垠,两条腿行走也并不依赖道路。
当官道人满为患之时,溃兵们迅速向官道两旁的荒野转移,转眼间便形成了一道数里宽的潮头。
这潮头汹涌向前,吞噬了面前所有的一切。任何试图阻挡潮头前进的人,都逃不脱被践踏、被踩扁的悲惨结局。
军官们所能控制的,顶多就是他私人豢养的那小群家丁亲将。
将主平素通过家丁亲将来控制军队的做法,在这个危机的时刻完全失灵了。
这些家丁亲将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便是裹挟着他们的将主一起逃跑。而将主也在亲兵的鼓噪下,半推半就地被拥上了战马,向着远方奔去。因为将主们知道,只要手下的家丁亲将还在,重建军队保住富贵无非还是粮饷不足的老问题。毕竟粮饷难得,而当兵吃粮的人在乱世里多得很!
小兵小将们跑了,那么他们的统帅们呢?
……
太子太保、左都督、挂平贼将军印的总兵官左良玉,亲领他的前营精锐,以整齐有序的行军队列,走在了整个溃逃队伍的最前方。
因为在出发前尽力收集了各营马骡,加之准备充分、组织有力,并且有左良玉的亲自坐镇,所以七千步骑兵迅速拉开了与身后溃军的距离。
黎明时分,这七千步骑兵已经通过尉氏县城,距离朱仙镇约八十里。
前方不远处,便是进军时曾经徒涉过的一条干河沟——贾鲁河的支流洧水。只要通过洧水,那么他们便可以按照计划在鄢陵城进行短暂的修整和补充,进而依托鄢陵城接应溃退的主力,对试图截击主力的流贼进行机动打击。
然而,就在左良玉沾沾自喜的时候,前方探马突然点响了号炮。
很快有人来报:流贼依托洧水的河床构筑了工事,正在以逸待劳,等着大名鼎鼎的左平贼自己送上门去(注一)!
闯贼是在围城打援!
凭借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一个正确的判断。
流贼明围开封,暗图援军。援军一灭,开封城必然陷落。
趁着朱仙镇两军对垒,流贼发扬人数优势,从北经西向南用壕沟画了一个百里之长的弧线。这个弧线北起朱仙镇,挡住官军北进开封之路;南至洧水,隔断了官军与后方基地郾城、汝宁、甚至是襄阳、德安的联系。
断绝粮道与饷道的官军由此只剩下了三条路,要么向流贼防线拼死进攻,打通与开封之间的联系,并经过黄河以北进行补给;
要么坐以待毙,在朱仙镇被困死、渴死或者等待更可怕的兵变;
要么向东南撤退至南直,把汝宁府和他身后的整个湖广彻底敞开!
不顾一切冲出去!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二个正确的判断。
兵法上说,处处布兵,则处处漏洞。
贼军的主力既要部署于朱仙镇以北,防止官军冲进开封城;还要部署兵力于百里防线,防止官军向西南突围。
即便贼寇五十万之众一起上阵,这条百里防线也一样单薄。只要集中力量猛攻一点,必然能够杀出一条血路!
后继部队凶多吉少!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三个正确的判断。
杀开一条血路不难,自己的骑兵突围也不难,难的是后继部队突围。那些步卒行军八十里到达此地,早已经是精疲力竭。流贼以逸待劳,岂非是羊入狼窝?
正确的判断才能形成正确的决断。
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谁也不知道马背上这位高大的山东汉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很快,亲兵们清楚地听见了大帅沉着的军令:
加速前进,坚决冲过洧水!通过洧水之后,直接前往信阳!
如果左良玉的命令仅仅如此,那么朱仙镇之战的最终结局就会与本来的历史相差无几。
但左良玉在短暂的犹豫之后,一句话脱口而出,再度改变了历史进程:“快马告知后面各营,本帅亲自为他们开道!若是冲不出去,便离开官道,向东南方向撤退!”
后来的人们重温历史,对左良玉的这个命令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从主观动机上分析,有人认为左良玉良心未泯,希望跟随他多年的部下能够逃出生天;
有人认为左良玉祸水东引,希望能将流贼主力引入南直隶方向,减轻他老巢襄阳府面临的军事压力;
有人认为左良玉居心叵测,希望借此干掉丁启睿和杨文岳,让他们承担朝廷的追责;
还有的人比如蜀世子朱平槿认为,左良玉在最后一刻终于幡然醒悟,认识到他无论怎样机关算尽,只要是跟着腐朽没落的崇祯朝廷,便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左良玉,以及其他大明老臣旧将,只有跟随代表大明宗室士绅百姓各阶层的共同利益,代表大明工商兵学商各行业的共同利益,代表大明王朝正统和中华儒释道文化正统,太祖高皇帝亲封,蜀王府法定代表人,上天降临人世间的大救星,即朱平槿自己,才能在未来大明朝的政局中取得一席之地,才能在“护国安民、天下太平”的伟大事业中尽一份绵薄之力。所以左良玉的命令,完全应该解读为他主动的觉悟,即将那些没有希望逃脱的军队,当作投奔新大明的投名状送给了自己。
相较于主观动机上的分析结论众说纷纭,客观效果上的分析结论就要一致得多。
后来的人们大都认为,官军从朱仙镇的大溃逃,出乎意料地仅仅损失了不到两万人和五千匹骡马,而非当时极可能的全军覆没,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左良玉的精锐步骑不顾损失不计伤亡的奋勇搏杀,不仅在流贼的洧水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宽约数里的缺口,而且极大地杀伤和重创了流贼的追兵,为后继的步兵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是让落在最后的方国安部两三万官军扔掉了思想包袱,在流贼截断前路已经形成三面合围的危及时刻,毫无挂念地实施了彻底轻装,转身东渡贾鲁河,并且沿着涡河西岸分路逃向了涡河、颍河下游和陈州、麻城方向;
三是左良玉的猛冲猛打,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最终将两大贼酋罗汝才与李自成的矛盾彻底公开暴露出来。
据说,大量官军铁骑的突然出现,令负责防守洧水防线的闯贼大将田见秀猝不及防,战事立即陷入被动。
田见秀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曾多次派出亲兵向临近的罗汝才请求增援。但罗汝才迟迟不见动作,直到中午,才象征性地向田见秀派出了三千弱兵。而这三千弱兵直到当日傍晚才赶到防线突破口,气得一贯好脾气的田见秀破口大骂。
贼营中也有传说,曹帅在收到田见秀的求援信后,一直与他的狗头军师山西举人吉珪(GUI)躲在军帐中密谋。至于密谋的内容,多年之后也未能大白于天下。
……
左良玉自个拔脚跑了,没有告诉丁启睿和杨文岳。
当朱仙镇以北的溃兵慌乱地冲入镇内,已经有一次被抛弃经历的杨文岳立即明白:历史再度重演了!自己的一番努力并没有什么卵用!
杨文岳抓起枕边的宝剑,捆上自己的印信,叫上自己的督标亲卫,打马便向镇内的岳王庙冲去。
杨文岳清楚,皇帝记恨于他,最主要的原因是项城之败中傅崇龙死了,而他活了下来。此番若再把丁启睿丢给闯贼,皇帝必然杀他。所以无论怎样,他必须将丁启睿活着带离这个伤心之地。
然而,当杨文岳在镇外乱军的人潮中找到督师大人时,丁启睿的样子还是吓了他一跳:
披头散发,衣衫不整;失魂落魄,四处乱窜。印信、赦书,还有那炳代表天子权威的尚方宝剑,所有能证明丁启睿身份的东西,都留在了朱仙镇里的岳王庙!
如今之计,只能是带着丁启睿一起逃了。至于逃跑的方向,杨文岳没有选择。
汝宁府有杨文岳留下守城和屯田的军士数千人,汝宁府还有崇王朱由樻(GUI)一家老小。若是他丢了朱由樻,那比丢了丁启睿的下场更惨。
崇祯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黎明,大明朝的十八万精锐就这样各自做了鸟雀散。
然而,这并不是朱仙镇之战的最后一幕。
杨文岳手下的督标总兵姜明武并没有逃跑。
姜明武率领手下的八百团练兵以及仓促收拢的千余溃兵,死死坚守在朱仙镇内,为大军断后。
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姜明武和他手下的儿郎在贼军几十万人的包围圈中,奋力拼杀了整整一天。
姜明武和他手下的儿郎永远不知道,他们拖住了多少敌人,挽救了多少战友。他们只知道,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忠诚的誓言。即便他们与之性命相搏的敌人,大都是些铤而走险的饥民。
姜明武和他的儿郎在朱仙镇全军覆没后没多久,一队仓惶逃窜的人马终于冲进了汝宁府。
据说,面无人色官统全失的督师丁启睿已经神智不清。无论是在凄凉恐惧的逃亡路上还是在汝宁府的抚台衙门,无论是见到部下兵将还是跪在藩封汝宁的崇王朱由樻面前,丁启睿翻来覆去总是一句颠三倒四的混话:
没想到,万万没想到,人人都他妈的是大隐于朝!
注一:部分史书上绘声绘色描述道,田见秀在左良玉的撤军之路上挖了一条两丈余宽的壕沟,而且是“放过前军打后军”。
响木对这种说法存疑。
因为左军南撤,本就要经过洧水等大河。农民军依托高大的河堤防守,不比劳神费力挖几十里长的壕沟更省事?会不会是慌不择路的逃兵在夜暗中将干河沟当成了壕沟,以至于在史料中以讹传讹?
另一支数万人的大队伍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停顿于涡河以西约二十里的地方。在得知朱仙镇的官军主力南溃之后,这支部队似乎找到了方向。他们径直转向南去,向着扶沟、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项城方向前进。
而在更早些的时候,在朱仙镇外围的官军主力毫无征兆地开始了总退却。
只见无数的官军像突然传染了失心疯一般,鼓噪着放弃了阵地,沿着朱仙镇经尉氏到郾城的大道一路向南狂奔。
士卒们脱掉了碍事的甲衣,扔掉了沉重的盾车,抢走了所有能代步的骡马。他们没有组织、没有指挥、没有旗号,一支军队所应具备的所有纪律都没有。他们有的,只是不顾一切逃出生天的欲望。
常闻:兵败如山倒。
十数万人一齐逃命,那条年久失修且并不宽阔的道路如何能容纳?
好在豫中平原一望无垠,两条腿行走也并不依赖道路。
当官道人满为患之时,溃兵们迅速向官道两旁的荒野转移,转眼间便形成了一道数里宽的潮头。
这潮头汹涌向前,吞噬了面前所有的一切。任何试图阻挡潮头前进的人,都逃不脱被践踏、被踩扁的悲惨结局。
军官们所能控制的,顶多就是他私人豢养的那小群家丁亲将。
将主平素通过家丁亲将来控制军队的做法,在这个危机的时刻完全失灵了。
这些家丁亲将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便是裹挟着他们的将主一起逃跑。而将主也在亲兵的鼓噪下,半推半就地被拥上了战马,向着远方奔去。因为将主们知道,只要手下的家丁亲将还在,重建军队保住富贵无非还是粮饷不足的老问题。毕竟粮饷难得,而当兵吃粮的人在乱世里多得很!
小兵小将们跑了,那么他们的统帅们呢?
……
太子太保、左都督、挂平贼将军印的总兵官左良玉,亲领他的前营精锐,以整齐有序的行军队列,走在了整个溃逃队伍的最前方。
因为在出发前尽力收集了各营马骡,加之准备充分、组织有力,并且有左良玉的亲自坐镇,所以七千步骑兵迅速拉开了与身后溃军的距离。
黎明时分,这七千步骑兵已经通过尉氏县城,距离朱仙镇约八十里。
前方不远处,便是进军时曾经徒涉过的一条干河沟——贾鲁河的支流洧水。只要通过洧水,那么他们便可以按照计划在鄢陵城进行短暂的修整和补充,进而依托鄢陵城接应溃退的主力,对试图截击主力的流贼进行机动打击。
然而,就在左良玉沾沾自喜的时候,前方探马突然点响了号炮。
很快有人来报:流贼依托洧水的河床构筑了工事,正在以逸待劳,等着大名鼎鼎的左平贼自己送上门去(注一)!
闯贼是在围城打援!
凭借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一个正确的判断。
流贼明围开封,暗图援军。援军一灭,开封城必然陷落。
趁着朱仙镇两军对垒,流贼发扬人数优势,从北经西向南用壕沟画了一个百里之长的弧线。这个弧线北起朱仙镇,挡住官军北进开封之路;南至洧水,隔断了官军与后方基地郾城、汝宁、甚至是襄阳、德安的联系。
断绝粮道与饷道的官军由此只剩下了三条路,要么向流贼防线拼死进攻,打通与开封之间的联系,并经过黄河以北进行补给;
要么坐以待毙,在朱仙镇被困死、渴死或者等待更可怕的兵变;
要么向东南撤退至南直,把汝宁府和他身后的整个湖广彻底敞开!
不顾一切冲出去!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二个正确的判断。
兵法上说,处处布兵,则处处漏洞。
贼军的主力既要部署于朱仙镇以北,防止官军冲进开封城;还要部署兵力于百里防线,防止官军向西南突围。
即便贼寇五十万之众一起上阵,这条百里防线也一样单薄。只要集中力量猛攻一点,必然能够杀出一条血路!
后继部队凶多吉少!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三个正确的判断。
杀开一条血路不难,自己的骑兵突围也不难,难的是后继部队突围。那些步卒行军八十里到达此地,早已经是精疲力竭。流贼以逸待劳,岂非是羊入狼窝?
正确的判断才能形成正确的决断。
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谁也不知道马背上这位高大的山东汉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很快,亲兵们清楚地听见了大帅沉着的军令:
加速前进,坚决冲过洧水!通过洧水之后,直接前往信阳!
如果左良玉的命令仅仅如此,那么朱仙镇之战的最终结局就会与本来的历史相差无几。
但左良玉在短暂的犹豫之后,一句话脱口而出,再度改变了历史进程:“快马告知后面各营,本帅亲自为他们开道!若是冲不出去,便离开官道,向东南方向撤退!”
后来的人们重温历史,对左良玉的这个命令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从主观动机上分析,有人认为左良玉良心未泯,希望跟随他多年的部下能够逃出生天;
有人认为左良玉祸水东引,希望能将流贼主力引入南直隶方向,减轻他老巢襄阳府面临的军事压力;
有人认为左良玉居心叵测,希望借此干掉丁启睿和杨文岳,让他们承担朝廷的追责;
还有的人比如蜀世子朱平槿认为,左良玉在最后一刻终于幡然醒悟,认识到他无论怎样机关算尽,只要是跟着腐朽没落的崇祯朝廷,便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左良玉,以及其他大明老臣旧将,只有跟随代表大明宗室士绅百姓各阶层的共同利益,代表大明工商兵学商各行业的共同利益,代表大明王朝正统和中华儒释道文化正统,太祖高皇帝亲封,蜀王府法定代表人,上天降临人世间的大救星,即朱平槿自己,才能在未来大明朝的政局中取得一席之地,才能在“护国安民、天下太平”的伟大事业中尽一份绵薄之力。所以左良玉的命令,完全应该解读为他主动的觉悟,即将那些没有希望逃脱的军队,当作投奔新大明的投名状送给了自己。
相较于主观动机上的分析结论众说纷纭,客观效果上的分析结论就要一致得多。
后来的人们大都认为,官军从朱仙镇的大溃逃,出乎意料地仅仅损失了不到两万人和五千匹骡马,而非当时极可能的全军覆没,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左良玉的精锐步骑不顾损失不计伤亡的奋勇搏杀,不仅在流贼的洧水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宽约数里的缺口,而且极大地杀伤和重创了流贼的追兵,为后继的步兵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是让落在最后的方国安部两三万官军扔掉了思想包袱,在流贼截断前路已经形成三面合围的危及时刻,毫无挂念地实施了彻底轻装,转身东渡贾鲁河,并且沿着涡河西岸分路逃向了涡河、颍河下游和陈州、麻城方向;
三是左良玉的猛冲猛打,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最终将两大贼酋罗汝才与李自成的矛盾彻底公开暴露出来。
据说,大量官军铁骑的突然出现,令负责防守洧水防线的闯贼大将田见秀猝不及防,战事立即陷入被动。
田见秀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曾多次派出亲兵向临近的罗汝才请求增援。但罗汝才迟迟不见动作,直到中午,才象征性地向田见秀派出了三千弱兵。而这三千弱兵直到当日傍晚才赶到防线突破口,气得一贯好脾气的田见秀破口大骂。
贼营中也有传说,曹帅在收到田见秀的求援信后,一直与他的狗头军师山西举人吉珪(GUI)躲在军帐中密谋。至于密谋的内容,多年之后也未能大白于天下。
……
左良玉自个拔脚跑了,没有告诉丁启睿和杨文岳。
当朱仙镇以北的溃兵慌乱地冲入镇内,已经有一次被抛弃经历的杨文岳立即明白:历史再度重演了!自己的一番努力并没有什么卵用!
杨文岳抓起枕边的宝剑,捆上自己的印信,叫上自己的督标亲卫,打马便向镇内的岳王庙冲去。
杨文岳清楚,皇帝记恨于他,最主要的原因是项城之败中傅崇龙死了,而他活了下来。此番若再把丁启睿丢给闯贼,皇帝必然杀他。所以无论怎样,他必须将丁启睿活着带离这个伤心之地。
然而,当杨文岳在镇外乱军的人潮中找到督师大人时,丁启睿的样子还是吓了他一跳:
披头散发,衣衫不整;失魂落魄,四处乱窜。印信、赦书,还有那炳代表天子权威的尚方宝剑,所有能证明丁启睿身份的东西,都留在了朱仙镇里的岳王庙!
如今之计,只能是带着丁启睿一起逃了。至于逃跑的方向,杨文岳没有选择。
汝宁府有杨文岳留下守城和屯田的军士数千人,汝宁府还有崇王朱由樻(GUI)一家老小。若是他丢了朱由樻,那比丢了丁启睿的下场更惨。
崇祯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黎明,大明朝的十八万精锐就这样各自做了鸟雀散。
然而,这并不是朱仙镇之战的最后一幕。
杨文岳手下的督标总兵姜明武并没有逃跑。
姜明武率领手下的八百团练兵以及仓促收拢的千余溃兵,死死坚守在朱仙镇内,为大军断后。
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姜明武和他手下的儿郎在贼军几十万人的包围圈中,奋力拼杀了整整一天。
姜明武和他手下的儿郎永远不知道,他们拖住了多少敌人,挽救了多少战友。他们只知道,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忠诚的誓言。即便他们与之性命相搏的敌人,大都是些铤而走险的饥民。
姜明武和他的儿郎在朱仙镇全军覆没后没多久,一队仓惶逃窜的人马终于冲进了汝宁府。
据说,面无人色官统全失的督师丁启睿已经神智不清。无论是在凄凉恐惧的逃亡路上还是在汝宁府的抚台衙门,无论是见到部下兵将还是跪在藩封汝宁的崇王朱由樻面前,丁启睿翻来覆去总是一句颠三倒四的混话:
没想到,万万没想到,人人都他妈的是大隐于朝!
注一:部分史书上绘声绘色描述道,田见秀在左良玉的撤军之路上挖了一条两丈余宽的壕沟,而且是“放过前军打后军”。
响木对这种说法存疑。
因为左军南撤,本就要经过洧水等大河。农民军依托高大的河堤防守,不比劳神费力挖几十里长的壕沟更省事?会不会是慌不择路的逃兵在夜暗中将干河沟当成了壕沟,以至于在史料中以讹传讹?